88教案网

第二课世界的划分大洲和大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课世界的划分大洲和大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科目

历史与社会

年级

班级

1、3、5

时间

2007年3月 12日

课题

第二课世界的划分第一课时大洲和大洋

线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区域差异观点。

坚持国家(地区)间相互平等、和平共处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七大洲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建立正确的空间观。

3、知识目标:

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大洲和大洋的填充图上准确填出它们的位置。

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国家职能与类型的划分,国际间交往的原则。

难点

1、划分大洲的界线。

2、国家职能的划分。

教学准备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二、新授

(一)大洲和大洋(板书)

1、[提问]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1.海陆的分布(板书)

2、[提问]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3、[提问]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4、[提问]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二)大陆与大洲(板书)

1、[展示投影片]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2、[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3、[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三)洋与海(板书)

1、[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2、[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3、[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大洲的命名与分布、大洲的划分、大洋的名称特点,这些知识是同学们了解、认识世界面貌的基础,也是学习国家和地区知识的基础。

布置作业

完成填图册第二课《世界的划分》第一题

板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大洲的命名与分布

大洲、大陆、岛屿的区别

七大洲的名称与分布

大洲的命名

二、大洲的划分

从自然地理角度划分(天然界线、非天然界线)

从人文特点角度划分

大洲内的区域划分

三、大洋的名称特点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教师要针对初一学生特点,适时适地的开展填图、绘图游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用板图概括七大洲的轮廓特点,再与各大洲实际轮廓特点进行对比。

相关阅读

《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要求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

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出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学生感觉更加真实,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有积极性。

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6.图2.4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

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正文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词,图2.5表示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和海峡等,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

8.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这组活动主要围绕世界地形图展开,4项活动前后呼应、自成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并且设计了一定的读图顺序、层次及认知阶梯。

9.图2.8是由极地方位投影和分瓣伪圆柱投影等结合制成的世界地图,主要用于说明大陆的轮廓和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与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构成三个南北向的瓣状图形,故称为大陆瓣。图中还点出了这种分布特点,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学建议

1.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陆地和海洋是极自然的,因为地球内容涉及到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所以无论从学习内容或学习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衔接的。不过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2.本章第一幅出现的地图就是世界海陆分布图,这是一幅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图,它可以和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对照判读,本图上虽无大洲大洋名称,但在第一章的图中已出现过大洲名称,可从轮廓上进行辨认,初步建立大洲相对位置的概念。

3.对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要突出海陆面积百分比数字的记忆。图中用鲸和袋鼠分别表示了海洋和陆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陆地的印象。观察本图对应与课文中内容对照(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4.对“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阅读材料的阅读建议。这段阅读材料很精炼地把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从空间上看,自中国至世界,不断拓宽;从时间上看,自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直至近代,不断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当然尚有许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去发现探究。阅读本材料与学习课文不同,要给学生以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空间,教师可提供一定地图(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图),让学生去观察。有条件也可请学生就其中一两项内容向大家介绍。对阅读的内容无须作“掌握”的要求。

5.对“地球还是水球”阅读图和讨论活动的建议。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水半球和陆半球的读图活动,可联系前面看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图,并配合看地球仪演示,印证图侧所讲“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划分界线(联系经度与纬度知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确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见参考资料)。

1.对“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读图建议。该图以景观图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如果用投影图片可去掉说明文字,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②通过该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可把立体景观图结合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参看第一章的分层设色地形图)。③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

2.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阅读建议。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以东、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图上出现了洲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第一章已出现,此处可让学生说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观察该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的涵义。③观察图的同时,可结合阅读“大洲的命名”逐一从图上了解其轮廓位置,使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结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时将各大洲名称与课本最后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进行对照,要求学生会读,并写在笔记本上。

3.关于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的活动建议。

①第一道题是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可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围等。

②第二道题是查阅世界地形图(课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间的关系,如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等),并结合观察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

③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亚洲最大(4400万km2)、大洋洲最小(897万km2),二者约占世界陆地35.4%;非洲次大(3020万km2)、欧洲次小(1016万km2),二者约占陆地面积27%;北美洲第三(2422.8万km2),南美洲第四(1797万km2),二者约占陆地28.2%;南极洲居第五(1400万km2),约占陆地9.4%,从大陆瓣图也可看出,这种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种平衡。此外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等,可让学生观察,由于目前对以上现象尚无合理的解释,故不宜作过多的讨论。

④第四题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DIV.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DIV.unionTD{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

--: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知识在小学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达一知识点后,围绕“既然我们今天了解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一个梦”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大胆想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七大洲四大洋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动手拼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去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又可锻炼其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胶带纸

课堂实录:

师: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

生:杨利伟。

师: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

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

生:陆地。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生:海洋面积大。

师:是的,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均匀吗?

生: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师:(指着板书:地球?水球?)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生:我觉得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生:我觉得应该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师:两个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

师:佩服他们什么?

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是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生:(齐声地)想!

师: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问题。

你想过吗?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个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致很高)

师:下面请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们的看法。

生:人类的将来完全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将海水淡化,供人类利用。

师:怎样淡化?

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发明一种过滤器,海水流经它时,海水中的盐分就会与它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

生:人类移民海洋不是个梦,我们可以在人的身上装一个人工鳃,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

生: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像美人鱼那样,有一个漂亮的长尾巴,这样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

……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想,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变成现实。

课件展示: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老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

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

师: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学生边指边讲,非常准确)

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生: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

师:(在学生拼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

生:除南级洲外,其他大洲南北对称分布。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很多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

用提问的方式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

巩固练习: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四大洋

点评: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利用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观察,分析大洲分布的规律,较好地掌握了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利用特殊经线纬线穿过大洲和大洋,将大洲的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相结合。利用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探究地球的陆地是否会缺水,如果缺水,该怎样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教学要求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内容点析

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出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学生感觉更加真实,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有积极性。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第二章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6.图2.4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

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正文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词,图2.5表示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和海峡等,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

8.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这组活动主要围绕世界地形图展开,4项活动前后呼应、自成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并且设计了一定的读图顺序、层次及认知阶梯。

9.图2.8是由极地方位投影和分瓣伪圆柱投影等结合制成的世界地图,主要用于说明大陆的轮廓和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与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构成三个南北向的瓣状图形,故称为大陆瓣。图中还点出了这种分布特点,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1.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陆地和海洋是极自然的,因为地球内容涉及到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所以无论从学习内容或学习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衔接的。不过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2.本章第一幅出现的地图就是世界海陆分布图,这是一幅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图,它可以和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对照判读,本图上虽无大洲大洋名称,但在第一章的图中已出现过大洲名称,可从轮廓上进行辨认,初步建立大洲相对位置的概念。

3.对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要突出海陆面积百分比数字的记忆。图中用鲸和袋鼠分别表示了海洋和陆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陆地的印象。观察本图对应与课文中内容对照(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4.对“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阅读材料的阅读建议。这段阅读材料很精炼地把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从空间上看,自中国至世界,不断拓宽;从时间上看,自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直至近代,不断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当然尚有许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去发现探究。阅读本材料与学习课文不同,要给学生以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空间,教师可提供一定地图(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图),让学生去观察。有条件也可请学生就其中一两项内容向大家介绍。对阅读的内容无须作“掌握”的要求。

5.对“地球还是水球”阅读图和讨论活动的建议。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水半球和陆半球的读图活动,可联系前面看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图,并配合看地球仪演示,印证图侧所讲“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划分界线(联系经度与纬度知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确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见参考资料)。

1.对“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读图建议。该图以景观图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如果用投影图片可去掉说明文字,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②通过该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可把立体景观图结合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参看第一章的分层设色地形图)。③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

2.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阅读建议。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以东、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图上出现了洲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第一章已出现,此处可让学生说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观察该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的涵义。③观察图的同时,可结合阅读“大洲的命名”逐一从图上了解其轮廓位置,使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结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时将各大洲名称与课本最后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进行对照,要求学生会读,并写在笔记本上。

3.关于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的活动建议。

①第一道题是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可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围等。

②第二道题是查阅世界地形图(课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间的关系,如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等),并结合观察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

③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亚洲最大(4400万km2)、大洋洲最小(897万km2),二者约占世界陆地35.4%;非洲次大(3020万km2)、欧洲次小(1016万km2),二者约占陆地面积27%;北美洲第三(2422.8万km2),南美洲第四(1797万km2),二者约占陆地28.2%;南极洲居第五(1400万km2),约占陆地9.4%,从大陆瓣图也可看出,这种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种平衡。此外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等,可让学生观察,由于目前对以上现象尚无合理的解释,故不宜作过多的讨论。

④第四题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78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