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案例:“话说匈奴走近昭君”主题小报比赛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案例:“话说匈奴走近昭君”主题小报比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活动目的:

1.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办“话说匈奴,走近昭君”主题小报的活动,巩固学生对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呼韩邪归汉、昭君出塞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筛选、加工等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此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昭君出塞促进了汉甸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祖国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活动准备:教师:1.拟定好本课所办小报的主题:“话说匈奴、走近昭君”。选择与小报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料三十份左右。按下述相关要求打印整理好,每组学生各一套。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办主题小报的资料,是活动开展的关键,资料中包含有四种类型:

一是直接为学生巩固重、难点知识服务的资料,二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和拓展性的资料,三是与小报主题有关的资料,四是主题小报中报头、栏目、各类标题的多种设计(字体的不同选择、字号的大小、排列的方式等)。同一种资料的文字字体、大小、排列方式均采用多种格式,以供学生选用。

2.提前向学生介绍课堂办主题小报活动的方法: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学生课前自己准备的资料,进行筛选后,用小剪刀把选中的材料及标题等剪下来,贴在8开的纸张上,在课中迅速的完成办一份主题小报的任务。各小组完成小报制作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评比和总结。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课堂中进行,节约了学生办报的时间,培养学生信息的处理能力,体现了团队互助精神,同时办出的小报均有一定的质量,可读性、存例性高。学生:了解办小报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可以自己搜集部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用于办报。(最好是打印好,如果无条件打印,也可以手抄,但一定要整齐美观,以免破坏小报的整体水平。)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组员的特长,每组推选主编一人、美工、编辑多人。

活动步骤:

1.教师用二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新课的讲授后,开展课堂办主题小报比赛。

2.学生分为6组,每组有组员7—8人。组长领取办报资料,分发给组员快速阅读并筛选资料。将符合小报主题的资料挑选出来,再根据小报的版面,将选择的报料进行剪辑、粘贴;还可用彩色笔进行美术加工。

3.最后用五分钟进行小报评比、展示。

活动过程: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通过进行“话说匈奴、走近昭君”课堂办小报比赛活动来巩固和加强本课知识的掌握。请各小组长领取办报资料。

全班六个组长迅速领取资料后,各组按计划进行活动。

下面介绍办报过程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主题的确定

第一组的主编A同学将材料迅速分发给组员,同时组织大家明确办报主题:“话说匈奴、走近昭君”。然后要求组员分头阅读材料,根据办报主题,挑选出自认为符合要求的材料。

第二组的主编B同学与组员讨论后,结合他们自己的部分资料,经请示教师同意,自定小报主题为:逝去的民族──匈奴

第三组受第二组启发,很快确定了主题:昭君在线

学生自己重新给小报命题超出了教师的设想,故资料中没有给学生准备打印好的报头,学生们决定自己绘制报头;

片断二:版面的安排

第二组同学早有准备,负责美工的同学在小报中间绘制好报头后,马上把一位组员准备好的二篇题为“崇尚武力的匈奴族”、“匈奴古城统万城将全面恢复绿色”圆形排版的资料剪下来,对衬地贴在报头下方。

与此同时,主编和组员商量后,选择了一幅竖排隶书体栏目小标题:“人物传奇”贴在主编安排的位置,资料中提供有三种不同字体和排列方式的“冒顿杀父夺权”的故事,他们稍加商量就选了其中一幅剪下来贴到小报上。

第五组主编C同学,事先就找了一份本地晚报做样板,参照晚报一版的排版格局,组织同学们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中选择合适的报头、栏目、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等。

片断三:内容的舍取

第四组的同学争吵了起来。原因是究竟用哪一则资料来说明“祖国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这一观点,有三位同学主张用“汉匈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这则资料,而另外三个同学主张用“汉匈文化交流”这则资料,短暂争吵后他们做出了选择。

第六组的同学为一个小栏目的设置与否,也进行了商量,同学D主张在小报上发表一则“看图作文”的征文启示,图就是课本74面的《昭君出塞》图,文体不限。但其他同学反对,理由是征文活动他们无力组织。D同学向老师求援,老师果断的支持,决定搞这个活动,同学们在课后写的征文可以交给老师,由老师评选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同时建议此组在办下一期的主题小报时,可以开出一个小栏目发表征文中最好的一篇,使征文活动成为此组今后办小报的一个特色栏目。D同学马上在其他同学配合下拟定征文内容。

片断四:最后的加工

小报的内容基本剪贴完了,各组的美工同学用彩色笔在小报上绘制各种美丽的线条和插图,还有的同学用面巾纸轻轻的擦拭小报上多涂的胶水等,更有同学跑到其他小组去侦察“敌情”。

整个办报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紧张有序,争先恐后。

各小组完成小报制作后,直接贴在指定的位置。在教师组织下,师生共同点评。在点评中教师从小报的选材、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同时重点表扬了各组同学在活动中的创造性。如第二、三组同学自定义小报报头(主题)、第六组同学开展“看图作文”征文活动,把历史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作文写作等。

学生天地:

8开纸数张、剪刀、胶水、彩笔、自备资料。

背景资料:

1.崇尚武力的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迁徙,以游牧为业,兼营狩猎;住毡帐,食畜肉,是强壮凶悍的马背民族。

匈奴人从幼年时期起,便开始训练骑马和射箭。匈奴人发明了马蹬,拥有桥状的马鞍,可以长时间骑行而不感到劳累。匈奴的战术特点是惊人的闪电式攻击,他们是一支由轻骑兵组成的军队,一天之中可以几次更换坐骑来保持高速的行军速度,这点使敌人对他们感到十分惧怕。匈奴特有的弯弓尤其令敌人害怕,他们站在马蹬上,可以向前、向两边或向后射箭,有效攻击距离可以达到六十米,远远超过普通的弓箭和投掷武器,而且箭头呈三楞状,可以轻而易举穿透敌人的鳞甲。

匈奴,是惟一对当时的三大帝国──汉、波斯、罗马均构成过直接威胁的民族。

2.冒顿杀父夺权

冒顿是头曼的儿子。当他已被定为继承人的时候,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生的少子,欲废冒顿,送冒顿到月氏为人质。此后,头曼发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杀冒顿。月氏果然欲杀冒顿。在紧急关头,冒顿盗其善马,亡归匈奴。头曼见冒顿勇壮,觉得杀了可惜,遂改变主意,命他为万骑将领。

冒顿日夜练兵,教士卒射猎鸟兽。他以鸣镝为号令,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以鸣镝射自己的善马。有些将士不敢发箭,冒顿便把他们统统斩杀。而后,冒顿又鸣镝射其爱妃。将士仍有犹豫未射者,冒顿又把他们杀掉。不久,冒顿以鸣镝射其父的善马。将士皆随鸣镝发箭,至此,将士已养成绝对服从军纪的习惯。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率将士随其父狩猎。突然,冒顿鸣镝射其父头曼单于。将士皆随鸣镝放箭,头曼单于被乱箭射死。冒顿既杀头曼单于,随即尽杀其后母与弟以及大臣中不服从者,自立为单于。

冒顿意思是“英雄”、“圣者”,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9年至174年在位,是我国匈奴族著名的政治家。

3.昭君家乡的传说

在王昭君的故乡,千百年来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昭君的美好传说。有一则关于香溪的传说是这样的:一天,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将一颗珍珠遗落水中,从此溪水变得清澈透明,香气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亦称“昭君溪”。香溪中那美丽珍奇的桃花鱼,也伴随着王昭君的传说。桃花鱼是一种罕见的腔肠动物,正规名称是桃花水母。它手指大小,体若伞状,色泽透明。游动时,若伞之张收。三月桃花水中,它们浮游于碧波上下,与岸上桃花相映成趣。有古诗单咏此鱼“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传说昭君出塞之前,汉元帝特许她回乡省亲。探亲期满,告别亲友时,正值桃花三月天。她乘舟沿香溪而出,自知此一别乡,再无归期,不禁泪如雨下,泪珠落入溪中,与水面落花相合,化为桃花鱼。

4.汉匈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尽管匈奴贵族和西汉中央政府之间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汉匈两族人民之间却保持着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秦末汉初,匈奴族居住在阴山以南到黄河之间一带,同汉族人民杂居,双方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互通关市。匈奴的马匹、牲畜大量运进内地,先进的养马技术也传到中原;汉族穿井、筑城、和统计人口、牲畜的方法也传到匈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内地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族文化经济的发展,部分匈奴地区已出现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延伸阅读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教后感: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本课并解答下列问题(注意:解答的同时要划在课本上,并尽量记住)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3、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4、昭君出塞
(1)背景: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单于向汉称臣。
(2)时间:时
(3)概况: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4)意义:边境长时间得到安定,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合作探究
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游昭君墓》
材料二: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妇人。
——戎昱《和番》
请回答:
(1)材料一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什么?
(2)材料二对这一事件的看是什么?
(3)请结合史实说说你对三则材料的看法。
五、课堂检测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D.呼韩邪单于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B.卫青、窦固
C.窦固、窦宪D.蒙恬、蒙毅
4.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生活于蒙古草原,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民族。据历史记载,匈奴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是在
A.战国末期B.秦汉之际
C.西汉前期D.两汉之际
5.“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单于”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A.蒙古B.吐番C.匈奴D.契丹
6.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王昭君D.呼韩邪单于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匈奴族在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其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
和地区。
3、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大将、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4、公元前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单于向西汉称臣,时,把嫁给了这位单于。
二、合作探究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开阔思维,看谁找的理由最多)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思考)

3、利用课本80页的插图及史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汉族与匈奴族的交往方式有几种,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达标检测
1.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B.契丹C.女真D.蒙古
2.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使匈奴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
A.铁木真B.松赞干布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
3.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B.女真C.契丹D.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6.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A.鲜卑族B.氏族C.匈奴族D.羌族
7.“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8.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
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9.很多历史事件有相同的名称,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却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请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不同。
(1)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10.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0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