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0课彼得一世改革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0课彼得一世改革”,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0课彼得一世改革
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可能性:
3、1689年,正式掌权;
4、彼得一世的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练习巩固: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_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
C.对外扩张,与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
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讨论后幻灯展示:
知识运用: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打击了农奴制度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问题探究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学生讨论回答后幻灯展示并分析: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讨论: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
(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
(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
(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
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手段的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
三、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彼得亲政后立志变革俄国局面的信心
时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在位)
措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
影响局限:手段野蛮;剥削农民;对外扩张;强化农奴制;巩固专制。积极:增强了军事实力,跻身于强国行列,推动了社会进步。
性质沙皇进行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

思考题:
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四、作业:
P70自我测评1、2、

扩展阅读

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
诱思导学
●目标诱导
学习本课时,应掌握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解决好如下问题:
1.马丁路德改革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导火索是什么?路德的宗教主张有哪些?
2.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贡献有哪些?
3.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是怎样决裂的?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何独特之处?
4.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5.为什么要实行宗教宽容?德国、法国是如何实行宗教宽容的?
6.欧洲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点拨引领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了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因此,恩格斯指出:“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西欧各国的天主教会都直接受罗马教廷支配,是“国中之国”。大主教、主教、神甫和僧侣都不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拒绝向世俗政权效忠。13世纪,当教皇的权利发展到顶峰时,他甚至可以肆意干涉各国的内政,可以将皇帝或国王放逐,并且可以解除该国臣民对该国君主的效忠誓约,如果他认为某国的法律损害天主教会的利益,它也可以宣布该项法律无效,禁止人们服从。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宗教改革运动之发生,也得利于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对《九十五条论纲》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神权;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加尔文与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加尔文是法国人,却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教会行政机构。他的成就在基督教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实加尔文只是日内瓦一个教会的牧师。但在他的引导下,日内瓦全城都变为一个完全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会法庭的监督下显得有规律。在加尔文的影响下,城市内的污秽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贫苦的人民,为他们谋取福利。
实际上,他成为日内瓦政治、宗教的最高领导人。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并实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教会机构和政府机构虽有分工,前者负责宗教信仰与思想道德等精神生活,后者负责世俗事务,但实际上二者已结合成一体,不仅人员交叉,而且职责也难截然划分。日内瓦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
4.英国国教确立的艰难历程
1543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1537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英国人从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了。
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之后,英国路德教派和其他教派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天真地相信英国已真的称为新教国家了。面对群众运动的复活,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场上来,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并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不同意见者。据统计,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宗教问题被处以极刑者达数千人之多。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政府为英国国教制订的教义条文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
但是,爱德华六世短命而且无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铎嗣位(1553--1558)。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了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间,有300个新教分子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她因此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玛丽无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严酷的措施去强迫所有的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这些决定。信奉天主教者,处以极刑。成立宗教法庭,专门审判异教徒。
5.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区别
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6.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是推动宗教改革的根本动力,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上是后来政治上夺权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奏。
学习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注意理解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因信称义、先定论、《至尊法案》、《九十五条论纲》、耶稣会、宗教宽容等概念。
●感受历史
1.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15、16世纪时,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也出现了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但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封建割据,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矛盾的集中点就是天主教会。
在德意志,教会和世俗诸侯掌握着最大的权力。他们的领地俨然是独立王国,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矛盾。世俗诸侯不满德意志教会的横行无忌,他们不但反对财富流向罗马,还觊觎教会的巨大财产。骑士阶层已经日渐没落。随着火药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们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债台高筑。他们既反对诸侯的专横跋扈,也嫉视教会的富有。市民阶层,即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新兴的工场主,受教、俗诸侯的压迫,不满教会的特权,嫉妒它的财产,其中的激进派要求用“廉价教会”代替想尽办法压榨勒索的封建教会。城市中的平民群众,如破产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境况尤其悲惨的是农民。遭受着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肩负着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劳役的繁重负担,面临者挖眼、割鼻、截指、断手等刑罚的威胁。地方起义不断爆发。教士集团内部情况也不一致。上层人物行为堕落,生活腐化,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低级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他们对于上层人物同样心怀不满。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围绕着宗教剧烈地发展者。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并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原因。
2.加尔文的先定论
按照加尔文的观点,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弃民”的标志。先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地理大发现以后,出现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商业的剧烈竞争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新涌现出来的巨大经济力量,使个人感到畏惧,不能不受它的支配。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积极竞相追求利润,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这样就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恩格斯
“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德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恩格斯
解析:加尔文的宗教主张比路德更激进,把信仰解释城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阅读建议
有条件的可以阅读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或查阅人教网(http://),http://www.cnread.net等网站。
●习题点拨
1.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动者是马丁路德;导火索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
2.新教认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新教三大派别: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路德教起源于德国,创始人是马丁路德,加尔文教起源于瑞士,创始人是加尔文,英国国教起源于英国,创始人是亨利八世。应用体验
●训练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天主教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C.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D.天主教会促进了14、15世纪社会的发展。
2.之所以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
A.德国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B.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德国为教皇喂养了很多奶牛
D.教皇从德国劫走大量财富
3.西欧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
A.天主教内部的教派之争
B.国王与教皇之间的权力之争
C.人民反对天主教的起义
D.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4.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教皇兜售赎罪券
B.《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C.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D.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5.路德教主要传播区域是①德国②北欧③法国④尼德兰⑤英国
A.①②③B.①②
C.③⑤D.①②⑤
6.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7.16世纪30年代,加尔文发表著作,提出一些新的神学观点,包括①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②简化宗教仪式③建立民主教会④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D①②③④
8.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显著特点是①国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②建立了民族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③改变了天主教会的教义、制度和仪式④改革中发生了宗教战争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是
A.《南特赦令》
B.《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C.《至尊法案》
D.《三十九条信纲》
10.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是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②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④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⑤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三: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材料五: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材料五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12.欧洲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拉开该运动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改革后出现的新教派别有哪些?这场变革对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探究感悟
材料一:凡犯有异端罪行的,不仅应该革除教籍,还应该处死,从世上清除。伪造钱币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命,而异端活动腐蚀信仰,毁灭灵魂,性质比伪造钱币更为严重。世俗君主对伪造钱币犯判处应得的死刑,对异端分子就更有理由判处死刑。———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材料二:凡属认为我们对异端及亵渎神明者处置不当的人,显然,已使自己成为异端及亵渎神明者之共犯。……我们有权严惩异端,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任何人一旦犯了异端之罪,为了荣耀上帝,即使至亲,也应绳之以法。
———新教派创始人加尔文
材料三:加尔文原来的朋友、人文主义学者赛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在加尔文烧死塞尔维特后,悲愤不已,发出了下面的呼声:“在一个城市里他们奉你是真正的信徒,到下一个城市里就拿你当个异端。因此,如今谁想活得安安静静,他的信仰和宗教,得像城市和国家的数目一样多。……在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眼里,我们大家全是异端。……唯有抑制住我们的不宽容,我们方能够和平共处。”
结合以上材料,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思考宽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
1.D2.D3.D4.B5.B6.A7.D8.A9.B10.C
二、非选择题
11.(1)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严重。(2)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3)《至尊法案》。严重削弱了英国教会的实力,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政府的民族教会,大大增强了王权。
12、.发生原因: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天主教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会的腐化;德国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德国人民对天主教会普遍不满。

提示:“异端”可以理解为与传统、正统不同的,或对立的主张。在现代社会中,信仰自由已被普遍接受,只有宽容,人们才能和谐相处。专题一 梭伦改革(学生预习课文用)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雅典早期政治体制★
一、公元前8世纪初形成雅典王政国家。
二、公元前7世纪初形成雅典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雅典:梭伦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 ,但因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包揽官职,,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而沦为雇工、债务奴隶或卖到海外抵债。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7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上没有地位,不满的统治,逐渐与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与的矛盾,与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7世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㈡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㈢改革的导火线:萨拉米危机
⑴原因: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萨拉米之事。
⑵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㈣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㈠经济方面:
1、颁布《解负令》
⑴内容:废除和 ;禁止以和做抵押;限制。(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发展工商业
⑴内容:①手工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商业:鼓励谷物和限制谷物,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多元化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⑴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⑵内容:四个等级: 、 、 和 。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官职,第三等级担任官职,第四等级担任官职。
⑶意义: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2、创立四百人会议
⑴组成:四个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当选资格。
⑵职能: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势力,奠定民主政治乃至民主政治基础;
⑵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知识链接
★必修Ⅰ专题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
内容、评价见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6年,执政官)
内容:⑴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原来“四百人会议”。
⑶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⑴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⑶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方式,意味着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⑵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专题一 梭伦改革(教师讲解参考用)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雅典早期政治体制★
一、公元前8世纪初形成雅典王政国家。
二、公元前7世纪初形成雅典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雅典:梭伦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公民权,但因经济贫困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国家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债而沦为雇工、债务奴隶或卖到海外抵债。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7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没有地位,不满贵族的统治,逐渐与平民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7世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㈡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㈢改革的导火线:萨拉米危机
⑴原因: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萨拉米之事。
⑵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㈣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㈠经济方面:
1、颁布《解负令》
⑴内容: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限制土地兼并。(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发展工商业
⑴内容:①手工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商业:鼓励谷物进口和限制谷物出口,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多元化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⑴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⑵内容:四个等级:富豪级、骑士级、双牛级和日佣级。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⑶意义: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2、创立四百人会议
⑴组成: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没有当选资格。
⑵职能: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
作用:民众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氏族贵族势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础;
⑵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
★必修Ⅰ专题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
内容、评价见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6年,执政官)
内容:⑴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原来“四百人会议”。
⑶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⑴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⑶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方式,意味着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⑵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第10课欧洲大陆上的政体改革


第10课欧洲大陆上的政体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法国政体变化的概况,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法国政体变化的原因;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度的原因;帝国宪法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了解法德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异同,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人类历史演进的趋势和曲折;通过宪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进程的多样性;通过对比,让学生领会自由民主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教学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法国共和历程艰难的原因,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现任的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吗?
法国总统是萨科齐,德国总理是默克尔,法德两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与中国的关系密切,两国元首曾多次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那么两国的政体是怎样形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欧洲大陆上的政体改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清楚法国和德国的政体的渊源了。
讲授新课:
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17、18世纪大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状况。
革命前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其他所有法国人都属于第三等级。法国历史上有召开三个等级共同参加会议的传统,史称三级会议。会议规定第一、二等级的人数各为300人,第三等级人数600人,但最后投票时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个等级只有一票,这样,统治阶级往往会以2:1的比例胜出,从而使三级会议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机构。本次三级会议在1789年5月召开,第三等级要求改变开会的方式和表决方式。但国王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赋税,于是双方矛盾尖锐。当时法国波旁王朝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法国国王颁发了“密札”的密令,使国王享有专制权力,这种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导致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和特权,宣传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当时法国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最为著名。
伏尔泰(1694-1778),原名佛兰苏阿一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出生于巴黎,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非常的聪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无职业的文人。18世纪,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1717年,伏尔泰因为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结果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11个月。1718年,他发表悲剧《奥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一举成名,从此他使用伏尔泰的笔名。之后他写的作品大多数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75),出生于法国的一个达官显贵家庭,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19岁时就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716年当上了法院院长。孟德斯鸠博才多学,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论文。1726年,他放弃了法院院长的职务,专心于写作和研究,在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诞生了,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次。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到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1775年他在旅途中染病,病逝。
卢梭(1712-1778),出生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做过仆人,学徒,也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老师。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1749年,他在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并一举成名。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奢望,永远保持贫困和独立。他写的著作比较出名的有《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
2.大革命中法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
法国1789年爆发革命,法国革命进入第一阶段,最高权力机关制宪会议成立,并且颁布了指导和影响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它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并为法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提供了依据。在法国革命中,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虽然1791年宪法赋予了国王一定的权力,但国王路易十六不满足现有的权力,玩弄两面手法,里外勾结封建势力,企图以武力恢复已失去的天堂。1792年法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君主立宪制,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模式首次在法国遭到挫折。国民公会宣布废除君主制,法国走进第一共和国时代。同时开始了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上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反复斗争。
4.大革命后政体的反复变换。
第一共和国建立后,法国处在风雨飘摇的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反复较量和斗争当中。
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独裁统治。1804年,他以“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为目标在巴黎圣母院从教皇手中接过皇冠加冕,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称帝后,采取了对内加强统治、对外发动战争等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他的帝国政权,1815年第一帝国在内外交困中覆灭。
在第一、第二共和国期间,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政局难以稳定。1814年后的三个王朝都实行了某种程度的代议制,但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导致一次次的革命。
从第一帝国灭亡到第二帝国建立的概况。这是一段帝国——复辟王朝——君主立宪——共和——帝国的历史,也是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第一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其倒行逆施激化了国内矛盾。1830年的七月起义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1848年2月再次爆发革命,巴黎人民起义,庄严地宣告:“既不要国王,也不要摄政王。共和国万岁!”经过几天的浴血奋战,终于以共和国取代了君主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二月革命以来法国的局势:政局不稳定;经济难以发展;人心不安宁,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都渴望稳定。因此在选民们的希望中,在农民们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中,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通过政变埋葬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由总统变为终身制的皇帝,即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于一身,一切机构和官员都要听从他的旨意行事。他还效法他的伯父大力扩充军队,依靠他们实行暴力统治,引起了个阶层的普遍不满,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和反对帝制的斗争日益高涨。拿破仑三世内外交困,决心孤注一掷,发动对普鲁士战争,以图转移人民的视线,摆脱困境。结果战争失败,自己当了俘虏。
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政局难以稳定。1814年后的三个王朝都实行某种程度的代议制,都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导致一次次的革命。
两次帝制存在一段时间,但由于它们的反动性、保守性、反民主性和侵略性,背弃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公民的权利,终于在对外战争中覆灭。
从四种政体在法国历史上的表演和试验,说明了法国政坛斗争的激烈、变化多端、曲折复杂,体现出这场革命的法兰西民族性。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共和制的确立
⑴背景:1870年,共和派在巴黎宣布废除第二帝国,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此开始。但是,在巴黎公社被镇压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建立共和还是实行帝制展开了激烈斗争。由于各派之间分歧太大,国民议会甚至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和表决。
⑵确立: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看“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这幅图,表明了法国追求共和、捍卫共和的激情,民主共和成为法国自大革命以来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帝国结束后,法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仍然围绕共和还是实行帝制展开了激烈斗争。1875年,国民会议通过了宪法,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的一票之差(说明当时保皇派势力也很强大)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国。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民主共和为主调的法国政治制度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经过80多年的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的多次反复斗争,终于最后确立下来了。
2.1875年宪法
⑴内容⑵特点:①突出了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②以共和制为基础③权力互相制约
⑶意义:1875年宪法所规定的各项原则为历次宪法所遵循,有助于防止专制主义和独裁政治的产生,有利于保障社会自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确立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成为推进法国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手段。1875年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的一部宪法,它相当于1795年宪法的1/10、1814年宪法的1/2、1848年宪法的1/3,但是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的、残缺不全的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成为迄今为止法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宪法。
按照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3.巩固共和的斗争
共和派和人民群众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在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
对宪法进行了修正和补充:①《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②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③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4.共和制的发展
第三共和国一直存在到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二战”结束后,法国继续实行共和制。共和制的确立与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三、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其疆域东起易北河和萨勒河,西到比利牛斯山,南至意大利北部,北达北海,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在这广阔的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他们主要是生活在北海这滨及附近的岛屿上的佛里斯人、易北河和埃姆斯河中游之间的萨克森人、莱茵河中下游两岸的法兰克人、萨勒河两岸的图林根人及阿尔卑斯山区的巴伐利亚人等。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命名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称呼自己生活的国家。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统一的历史背景:自14世纪以来,德意志就陷入封建割据状态。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德意志爱国人士发出要求统一的呼声。德意志一些邦国也推行了立宪改革。到19世纪中期,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之一。普鲁士颁布宪法,设立国会,鼓励工商业发展,但依然保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⑵统一的历史条件:①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至19世纪中期,整个经济基本上连成一体,这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原因。③德意志各阶级民众渴望统一。早在18世纪末,就有进步人士提出过统一的主张。④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启蒙思想在德意志地区得以传播,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为德意志统一准备了思想条件。⑤19世纪以来,普鲁士的力量不断发展,容克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其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期间推行“铁血政策”,壮大普鲁士的力量,促进了统一条件的成熟。
⑶统一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
⑷统一的过程(王朝战争)
实力雄厚的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1864年普鲁士拉拢奥地利联合对丹麦作战,夺取了原隶属于丹麦王国的两个德意志邦。在1866年又爆发了普奥战争。普鲁士击败奥地利,确立了它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领导地位。战后,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联邦。1867年,以普鲁士为领导的北德意志同盟成立,它包括除南德4邦以外的21个邦和3个自由市。北德意志同盟的成立,意味着德意志统一已完成了大部分。1870年俾斯麦又引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不久南方诸邦与北德意志同盟合并。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正式继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通过武力的方式确立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统治地位,按普鲁士的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
⑸统一的影响
Ⅰ.它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德意志地区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从而为德国社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Ⅱ.通过王朝战争,德意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封建割据状态最终结束,为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在德意志地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德意志统一的进程也是德意志的一场政治革命。Ⅲ.由于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领导下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必然会保留普鲁士的专制主义政治传统,因而对德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在政治上确立了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德国的历史条件制约,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871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规定包括:⑴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即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⑵德意志皇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拥有任免政府官员,召开或解散国会、批准法律和监督法律执行、统率军队等内政大权。⑶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⑷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作用。帝国国会由民选产生,但对政府没有行政监督权。宪法在形式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制度,但实际上规定了皇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真正掌握者,体现了较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主义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
结合德意志历史、《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课堂小结:
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法国共和制确立的道路是曲折的,波浪式前进有起有伏。文明每前进一步,都要不可避免地付出代价。法国今天成为现代化发达国家,其经历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对了解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资本主义运动的大潮中,德意志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统治。但由于社会变革是通过封建主自上而下领导进行的,因而保留了大量封建主义残余,民主共和的基础异常薄弱,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占据了社会政治的主导地位,所以德意志国家后来狂热地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给包括德意志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课堂习题:
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1)1789年革命爆发(2)确立君主立宪制(3)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拿破仑的统治
(1)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2)维护资本主义财产制度,恢复一些旧制度
3.路易波拿巴的统治
(1)当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2)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4.普法战争,第二帝国覆亡,第三共和国建立
5.共和制最终确立:1875年宪法的颁布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特点:共和政体,三权分立(2)意义:推动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三、德意志帝国体制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原因: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3)意义:解决民族问题,结束分裂割据,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1871年成立,4月颁布帝国宪法
(2)特点:君主立宪制,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预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预习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预习学案
[课标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重点、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自主探究]
一.法、德政体改革的历程
(一)法国艰难的共和历程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请谈谈影响法国走向共和的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2、自己整理法国的政权更迭。

(二)德国武力实现统一
材料一: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一个德国商人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值。这一状态使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大国崛起》
⑴结合材料分析,德意志要走上强国之路,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德意志的统一是由哪个邦国完成的?核心人物是谁?统一的方式是什么?

二、法、德两国政体的确立
(一)法国民主共和政体
1.最终确立的标志文献——
立法权:议会分为和,分别如何产生?

行政权:总统、内阁任何产生?职权如何?

议会与总统、内阁的关系如何?

司法权:最高法院
通过分析看出法国实际上是政体。
2.共和的巩固(把握巩固的因素)

3.深远影响

(二)德国民主政体的确立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联邦制

(2)君主立宪制
国王
首相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2、对德国民主政体客观评价
作用:
政治上:
经济上:
局限:

讲授学案
[重难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假如你是议员……
请问:
1.你是怎样当上议员的?

2.身为议员的你拥有哪些权力?

B:假如你是总统……
请问:
3.你是怎么当上总统的?

4.你的任期几年?可否连任?

5.身为总统的你拥有哪些权力?

6.你的命令一经签署就能生效吗?

二、阅读有关德国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构成普鲁士人口的主要是日耳曼民族,“日耳曼”在罗马语中,是“好战的战士”的意思。此民族自形成以来,崇尚武功,战争和掠夺成了日耳曼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掠夺战争的结果,有时是满载而归,有时也不尽然——在一次与罗马人的战争中,日耳曼族中的一支,青壮年男子全部战死,部落中余下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了不当俘虏,竟然集体自杀。
材料二:“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
材料三: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十八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第十二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市议会延期或结束”。

(1)材料一反映了日耳曼民族的什么特点?

(2)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队君主权利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三、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比较项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国家元首
及产生方式总统由议会选举皇位世袭
议会的权力和地位有立法权,
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有立法权,
但权力受皇帝制约
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1.议会选举总统,
2.内阁对议会负责。
1.议会受皇帝制约
2.首相只对皇帝负责。

相同点阶级利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历史作用都巩固了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议制特征选举产生议会,议会掌握立法。

[课堂小结]
法国——民主共和制——标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

德国——君主立宪制——标志: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

检测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漫画家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的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3、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法国大革命成功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C.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下列关于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享有行政权B.不能连选连任
C.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D.在参议院赞同下可解散众议院
5.按照德意志帝国宪法,国王可以任免宰相和其他官员,创制法律,甚至召开和解散议会。这反映了这部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B.专制主义色彩C.民族主义色彩D.民主主义色彩
6.“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B.法兰西第一帝国C.德意志帝国D.意大利王国
参考答案
讲授学案:
一、(1)竞选。
(2)创议并制定法律。
(3)议会依据绝对多数票选出。
(4)7年可以。
(5)掌握行政大权,可以任命官员,提出法案,竟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6)没有。须各部部长副暑。
二、(1)崇尚武功
(2)延续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色彩。
(2)专制主义色彩

三、
比较项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国家元首
及产生方式总统由议会选举皇位世袭
议会的权力和地位有立法权,
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有立法权,
但权力受皇帝制约
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1.议会选举总统,
2.内阁对议会负责。
1.议会受皇帝制约
2.首相只对皇帝负责。

相同点阶级利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历史作用都巩固了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议制特征选举产生议会,议会掌握立法。

检测学案:
1-5CDDBB6C

第8课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
导入:如同其他王朝一样,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也开始百病丛生、步履蹒跚起来。危难之际,治国能臣张居正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一度使大明王出现中兴之象。可惜的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究竟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油然而生敬意与好奇——张居正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最后为什么没能妙手回春呢?
(阅读教材,从客观、政权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时代的呼唤)
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必要性)------客观原因
(归纳内外交困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对外等方面思考)
内:(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财政严重亏空
(3)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兼并
官府搜刮
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
外:(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葡萄牙侵占澳门
(1572,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变法革新运动)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可能性)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终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胸有大志,勇于任事。在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了改革。
小知识:内阁制与内阁首辅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
二、张居正改革
(1)、目的: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影响:
政治上:------整顿吏治-----“尊主权”-----整肃朝纲
(首先)以法理政------振扬风纪、使民信服
推行考成法-------提高办事效率
(讲解):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颁行考成法
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的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傅维麟《明书》
思考:
1、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
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②颁行考成法)
3、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道路)
(政治上的改革)影响: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国防上:-----实施边防新政------“内修守备”-------军事力量增强、防御体系完善、
震慑效果显现
:A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B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节省大量军费、增进蒙汉交融
: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长城为防御草原游牧民族而修筑,“用险制胜”,成为各民族战争的舞台,但并不能真正遏制游牧民族的南下。同时,长城在客观上也起到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见证。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长城作为防御工程的作用日趋减弱直至消失,其实际的政治军事功能完全转变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象征。
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的倭患
错误认为倭患源于海上贸易,实行海禁,一些奸商和倭寇勾结。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根本原因
概括:浙东——台洲九战九捷(1561)
到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
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他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6C始,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1553年借口借地晾晒物品------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设机构、任官吏、派驻军,强租占
(国防上的改革)影响: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上:-------赋税改革-----清丈田地----------打击豪强、限制兼并减轻负担、增加收入
刺激商品、货币流通
推行一条鞭法
(讲解:)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1、背景
(阅读课本思考):
(1)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
先试行,再向全国推广。既策略,又坚决,审慎、灵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主观因素)
2、归纳一条鞭法内容及影响: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限制豪强地主盘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大量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经济措施的影响):A、国家税收增加
B、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
C、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刺
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
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
1、体现了政治和经济的辨证关系。
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将会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制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3、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一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
(3)、结果:
A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
B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身后毁誉。
(阅读教材提炼改革失败的原因)
(4)失败原因:
A: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他们的的反攻倒算
B: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废弃新法)
三、评价张居正改革
思考讨论:
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假如张居正能长寿一些;假如万历皇帝始终如一地支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如: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
吏治腐败问题根源封建君主专制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今天我们去学习?
立志高远,坚韧不拔
忧国忧民,勤勉务实
无私无畏,善于用人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0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