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优质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优质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教案设计

本课以“古代日本”为主题概述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日本社会的历史风貌。

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的社会状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影响;掌握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

从大化改新的背景中理解内因、外因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体现“学”与“变”,提高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改革开放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识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善于学习他国长处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和武士集团。

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影响。

新授课。

1课时。

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

……广东卫视《郎眼看财经》节目里的几组数据,它引发了人们对当今中国的“留学热”的热烈讨论。今天,大量的中国人自费到海外特别是美国留学,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留学流出国,他们学成归国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1400多年的中国则相反,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留学流入国,特别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和学问僧随着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他们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到中国学到了些什么?对日本有何影响?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群“海龟”是如何出国学习,并推动日本改革的——古代日本。

一、大和时代——6世纪前的日本

教师幻灯片出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回答日本在亚洲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地理特点,明确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除了自然情况,6世纪前,日本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史事第52页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1—2世纪日本与当时中国的交往情况。

(2)5世纪时,谁统一了日本?

(3)统一后的日本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如何?

学生阅读后回答。

教师过渡: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在什么时候过渡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的呢?

二、天皇时代——大化改新

回顾旧知: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日友好交往的相关史实,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以及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来讲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复习提问:唐朝时中日之间有着怎样的交往?这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出示下面图片帮助学生回忆。

教师总结:日本派遣了许多使节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回到日本后,他们就主张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中央集权。可以说,正是他们成为改革的重要力量,最终促成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这次宫廷政变为日本的改革扫清了障碍,日本在孝德天皇的主持下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因此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课堂活动(一)完成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给出日本大化改新内容的表格,由学生阅读后进行填写。

方面

内容

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内容讨论其对日本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强调改革对日本国力的提高)。

教师分析讲解(采用比较法)、归纳、总结。

课堂活动(二)“七嘴八舌”:你知道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时的哪些习俗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过渡:大化改新后百余年,日本社会状况如何?

三、幕府时代——武士和武士集团

教师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第53页内容,说出庄园及日本武士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教师归纳: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购买、兼并成为庄园形成的主要手段。特别是皇族、中央贵族和大寺院的庄园逐渐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交纳捐税,又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大量小庄园主为躲避国家干预,纷纷将自己土地悉数寄进给权门势家或寺院等,形成“寄进系庄园”。10世纪初,天皇政府虽多次颁布禁令,但都阻挡不了庄园膨胀的势头。11世纪时,作为天皇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的班田制彻底崩溃。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大势力,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血缘关系和主从制度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这些新兴的武士集团不仅是豪强统治地方的武装力量,也逐渐介入中央朝廷,成为各派政治势力争取依靠的重要力量。日本社会进入幕府时期。

教师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53页内容,说出镰仓幕府的建立。

学生讲故事(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情况教师可视学生情况做适当拓展,也可鼓励学生讲述相关故事)

教师过渡:在日本,幕府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到清末时期。自镰仓幕府以来,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1868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统治结束,共676年。

教师提问:幕府时期,幕府将军与天皇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根据教材第53-54页内容回答。

教师过渡:日本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日本古代有着长期军人干政的历史,幕府政治即为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首领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也可以说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教师补充武士道精神,强调这是“愚忠”,不提倡)

课堂活动(三)

谈感受

教师强调: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我们每个个体、个人,唯有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才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大和时代——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天皇时代——大化改新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4、启示

三、幕府时代——武士和武士集团

1、庄园

2、武士和武士团

3、幕府统治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教案设计

通过学习知道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重点: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知识点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其南北;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

2、古埃及政局的演变:

①国家出现:约从公元前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

②国家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时代。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

③国家分裂、外族入侵:公元前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埃及文明成就

①科学:古埃及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②文化:古埃及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③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知识点2法老的统治

1、法老的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法老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具有无上的权威。

2、王权衰落: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1.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课本的插图,回答问题: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之间有何相关性?

2、阅读教材第二段,归纳下列问题:

古埃及国家的出现在什么时间?

古埃及国家初步实现统一在何时?先后经历了哪三个时段?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是在哪个历史时期?

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3、阅读教材第三段,结合“相关史事”和课本插图,回答:

古埃及最为突出的科学和文化成就有哪些?

4、阅读教材“金字塔”一目,结合“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讲述什么是“金字塔”?它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5、阅读教材“法老的统治”一目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法老是谁?他有哪些权利?王权衰落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答案

1、农业生产赠礼2、3500新王国525

3、太阳历象形金字塔4、法老神之子

1、“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

1)公元前3500年开始

2)公元前3100年左右;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

3)国家分裂、外族入侵。

3、天文学方面的太阳历;文化方面的象形文字;建筑方面的金字塔;医学方面的木乃伊等。

4、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5、古埃及国王;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社会矛盾的激化;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呈现泰姬陵、印度舞蹈、服装、街上踱步的牛、恒河沐浴的教徒以及印度美丽的风光等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这是印度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谈谈对印度的了解

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活动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9中的内容,大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重点部分画线,疑难问题做好标记,并弄清以下问题:

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个大陆,位于哪两条河流流域?

2.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城市?

3.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

4.古代佛教产生于什么时间,其宣扬什么主张?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1:自主学习部分

观察课本地图,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

阅读课文分析概括古印度文明的等级制度

分析材料,了解佛教的诞生与教义

自主学习约15分中后,小组内交流,如小组内对某一问题有异议的进行提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整个过程教师指导、引领

活动二:种姓制度

呈现活动任务单

(一)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

料一:2006年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

1.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那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2.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级?

3.该制度合理吗?其实质是什么?

4.该事件说明什么?你认为该制度是否该继续存在吗?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2:

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并通过比较不同等级的差异,理解种姓制度的本质

活动三:印度佛教

呈现活动任务单

(二)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

材料二:“我普度众生呼吁众生平等,人要忍受苦难,超脱自我,等待来世入我极乐世界”

1.我是谁?这是哪一宗教的观点?该宗教起源于何时何地?

2.该思想是针对哪一制度提出来的?为什么该思想提倡“修来世观念”?

3.该宗教得到谁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他会支持该宗教?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3:

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了解印度的早期佛教,并理解佛教的教义及其发展的过程

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结合课本师生归纳出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

学生回答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

通过本活动,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1)古印度的位置及文明的出现

古代印度

(2)种姓制度

(3)佛教的建立与传播

(4)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2.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能够从不同历史资料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循序渐进地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创新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教案设计

一、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故称南亚次大陆。

◎孤立性: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高山纵横,只有西北部的几处山口通道与外界相连。

◎我国汉代称之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将之译为印度,沿用至今。

◎北部为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及其平原,地势低平。南部为德干高原,气候干燥。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最早的居民为达罗毗荼人,前2000年代中期有雅利安人入侵。前1000年以后有波斯人、希腊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等入侵和定居。

二、古印度史的分期

1、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时代:前3000年代到前2000年代。2、吠陀时代:前1400年到前600年。英雄时代,种姓制度出现。3、列国时代:前600年到前400年。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的时期。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4、孔雀帝国时代:前400年到前187年。统一和强大时期。5、贵霜帝国:公元一到四世纪。处于外族统治之下。

史料

印度是一个没有史学传统的国家。

1、哈拉巴文化主要依靠考古资料。

2、雅利安人历史主要依靠史诗、宗教典籍:婆罗门教经典、佛教经典

3、希腊罗马的记载:希罗多德、阿里安、斯特拉波

4、中国学者的记载:二十四史、求法僧人(如唐玄奘等)、《大藏经》

一、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20世纪初,印度河流域。

主要是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两座城市。

◎前三千年代中期到前两千年代中期。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

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哈拉巴文化)

◎性质:典型的青铜文化

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定居性。谷仓、农作物、农具。

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

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哈拉巴文字

2000余件文物,500余图章文字符号,尚未解读。

◎创造者

土著达罗毗荼人?外来者苏美尔人?外来者伊朗游牧民?

◎消失

自然灾害?外族入侵?

哈拉巴遗址

第二节吠陀时代

铁器时代、雅利安人的军事民主制时代

一、雅利安人的入侵

来源:南俄草原→中亚→印度,属于印欧语系。

时间:两千年代中期

《吠陀经》:

《梨俱吠陀》(诗篇)

《沙摩吠陀》(圣歌)

《耶柔吠陀》(经文)

《阿闼婆吠陀》(咒语)

史诗:

《腊玛衍那》

《摩诃婆罗多》。

铁器时代。

印度河→恒河流域。

游牧→农业。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

战争频繁。

二、种姓制度的形成及特征

1、起源:起源:最早起源于早期吠陀时代。最终确立于吠陀时代晚期

(1)征服。

(2)种族内部分化。

2、演变:

(1)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吠陀时代早期)。

(2)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时代后期)。

(3)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孔雀王朝)。

3、种姓制度的特征:

(1)职业世袭不变。

(2)实行内婚制。

(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宗教权利不平等。

(4)法律地位不平等。

(5)种族地位不同。

(6)阶级地位不同

人的贵贱尊卑之分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可见的。如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在于借助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化,故根深蒂固,残留至今。这也印度社会印度历史的一种特殊现象。

妇女地位的低下亦普遍存在于传统社会,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而达到极端的程度。妇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和丈夫;所谓童婚的目的在于保证避免妇女在婚前可能出现的不贞;丈夫先于妻子死去被视作妻子罪孽所致,故不可再婚而只能选择自焚。

“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马克思

三、婆罗门教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经典:四部《吠陀》经,以及为之做注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婆罗门教寺庙

◎主要教义:

1、信仰最高神—“梵天”。

2、业力轮回:

造业(行为)→轮回转世(升迁)。

3、“法”:

各等级应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

4、种姓制度的神化:梵天之口造婆罗门,手造刹帝利,腿造吠舍,脚造首陀罗。

第三节列国时代(早期佛教时代)

一、摩揭陀的强盛:

摩揭陀在频毗沙罗(公元前544-493年)统治时,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扩大领土,建都王舍城。

其子阿阇世(公元前493-462年)杀父即位,继续扩张,开始在列国中称霸。

在此后的四个国王时期,迁都华氏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对摩揭陀的发展意义重大。

公元前364年,难陀王朝时期初步统一了次大陆北部。

二、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列国时代,铁器已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都大大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分工,内地和海外商业也发展起来,工商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经济兴旺发达起来,王舍城、华氏城等。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抑或思潮,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三、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6年),释迦国(尼泊尔)净饭王之子,刹帝利种姓,

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

80岁进入涅磐。

◎教义

苦谛:人生皆苦,八大苦:生、老、并死、爱不得、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集谛: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原因。欲爱乃是苦因。

灭谛:灭苦因。欲爱乃苦因,灭谛就是灭苦因。欲爱灭,无言行,无言行,不造业,不造业,不轮回,不轮回则达到了涅槃(不生不死,无欲无爱的境界)。

道谛:修道的方法,即灭欲爱的方法。很多,总之,该说的才说,该做的才做,这样才能达到修道的目的。

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异:

1、小乘佛教不拜偶像。

大乘佛教相信神的不同化身与崇拜偶像。

2、小乘佛教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

大乘佛教救人抑或兼度。

3、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

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

4、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今天的印度佛教徒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佛教了.。

第四节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518年波斯入侵。公元前327年

亚历山大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建立。

◎前324-187年,

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二、阿育王的统治(前273-236年)

1、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

公元前261年,他征服了南印度的羯陵伽他第一次将南亚次大陆除最南端外基本统一起来,纳入一个政权的号令之下,建立了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孔雀王朝达到统一与繁荣

2、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

第一、在农业方面大力推广铁器,修建水利灌溉设施,进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在手工业方面,出现了许多手工行业,产品的数量、质量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第三、商业贸易方面,与邻近国家往来密切,如中国的丝绸此时就大量输往印度。3、大力弘扬佛教。

前261年,他征服了南印度的羯陵伽之后,及时改变统治政策,放弃穷兵黩武的政策,宣扬容忍和非暴力原则,使佛教得以大展宏图,成为世界性宗教

三、孔雀王朝的灭亡

公元前187年,選加王朝建立。

前75年伐苏迪拔建甘婆王朝。

前30年南印度安达罗灭亡甘婆王朝。

四、贵霜帝国

大月氏人所建,河西走廊→中亚,由游牧转入定居,

◎公元一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是为贵霜王朝,位于中亚。

◎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一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贵霜帝国在公元1世纪末的国王迦腻色迦(78—102年?在位)统治时期达到极盛。被称之为世界四大帝国之一,即: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第六节古代印度文化

一、宗教

二、文字

三、文学

四、艺术

五、科学

◎宗教

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文字

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

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文学:宗教文学

《吠陀》。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

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

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

◎艺术:宗教艺术

佛塔称“窣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

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阿旃陀石窟,

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

◎科学:

数字符号0-9的创造,

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

总结: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1、小国分立,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国家。2、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为主。3、各种宗教盛行,祭司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4、种姓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75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