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

1、天气的特征是多变,气候的特征是稳定

2、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深,降水可能性越大,白色越浅,降水

可能性越小

3、天气符号:识记课本P58天气符号,特别注意雾、冰雹、雷雨、沙尘暴、霜冻、大雨、中雨、小雨、大雪、中

雪、小雪等天气符号

4、画有风尾和风旗的一方,即指示风的方向,风尾和风旗均画在风杆的右侧

5、空气质量Ⅰ级代表优,Ⅱ级代表良,Ⅲ级代表轻微污染

6、气温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7、日平均气温=2点+8点+14点+20点气温之和除以4

气温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8、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9、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亚洲,世界“雨

极”(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极洲

10、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纬度位置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同造成的,低纬度地

区获得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少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

于海洋气温;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

快、海洋吸热慢、放热慢

③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11、一年中,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南半球相反,海洋上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出现时间比陆地

拖后一个月

12、根据温度判断半球,温度向北降低是北半球,温度向南降低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

13、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14、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分布

降水类型
分布
对流雨
赤道附近
地形雨
山地迎风坡山坡处(迎风坡山脚,背风坡降水少,沿海背风坡降水也少)
锋面雨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寒暖流交汇处)

15、降水包括雨、雪、冰雹;雾和霜不属于降水

16、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叫做雨量器

17、世界年降水分布规律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季逐渐递减

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来自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

③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东岸降水较多

18、分析气候的两个要素为气温和降水

19、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两纬度不同地区气候差别受纬度位置影响

一个沿海地区,一个内陆地区气候差别受海陆分布影响

海拔不同地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差别受地形地势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热岛效应、臭氧层空洞等与人类有关的气候问题受人类活动影响

20、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角度叫做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角度最大,为90°,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角度逐

渐减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运动,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直射点越

靠近北回归线,北半球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知识点

21、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四季变化

五代划分

22、地球的公转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知识点

①在上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②A这一天是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秋季指9、10、11三个月

③B这一天是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出

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冬季指12、1、2三个月

④C这一天是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春季指3、4、5三个月

⑤D这一天是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

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夏季指6、7、8三个月

23、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其中,寒带(极圈以内)特有的现象是极昼极

夜,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特有的现象是太阳直射,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则表现出明显的四季变化

24、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25、全球气候变暖

成因: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后果: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6、臭氧层空洞

成因:大量排放氟氯化合物破坏高空臭氧层

后果: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机人类健康

27、热岛效应

成因:人口密度,工业集中的城市

后果: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较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层云增多

28、填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征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高定球、以水定带、以温定型

温度带
判断依据
气候类型
判断依据
分布
特征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20℃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型
赤道附近,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马来群岛,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量特别多,在300mm以上
亚洲特有气候,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终年高温,降水一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量相对热带季风气候少,在300mm以下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热带草原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南美洲巴西高原
终年高温,降水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少雨型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分布最广,还包括亚洲阿拉伯半岛等
终年高温少雨

注:①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被称做“地球之肺”

②斑马、长颈鹿、角马、狮子是热带草原气候区大代表动物

③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形成巨大的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温度带
判断依据
气候类型
判断依据
分布
特征
亚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多雨型
亚热带大陆东岸,包括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沿海地区,亚洲东南部最典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冬季多雨型(世界上唯一一个冬季多雨型的气候类型)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地区最典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注:①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子较小,表面为蜡质层

②地中海沿岸是欧洲以阳光、大海、沙滩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③地中海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上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形成巨大的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造成的

温度带
判断依据
气候类型
判断依据
分布
特征
温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多雨型
亚洲特有气候,分布于亚洲东部,主要位于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和附近岛屿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多雨型(世界上唯一一个全年降水均匀的气候类型,每月降水50mm左右)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欧洲西部最典型
终年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地区,亚欧大陆分布最广
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大,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注:①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形成巨大的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造成的

②温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有利影响是雨热同期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受来自海洋上的西风影响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部自然景观差异巨大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不同的影响,降水有多到少自

然景观依次变化为温带森林、森林草原、温带草原、半荒漠、温带荒漠

温度带
判断依据
气候类型
判断依据
分布
特征
亚寒带气候
最热月气温10℃左右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气候仅此一种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地区,亚欧大陆分布最广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降水少

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以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面积最大

温度带
判断依据
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寒带气候
全年气温在0℃以下
苔原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降水少、多云雾、夏季短
冰原气候
南极洲分布最广,还有格陵兰岛及附近岛屿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注:①苔原气候主要植被是苔藓、地衣、低矮耐寒的灌木丛

②冰原气候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③高山高原气候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以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特色

2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当中,只分布在中纬度大陆西岸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两种,只分布在大陆东岸

的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

30、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知识点

如图,由赤道向北极大陆东岸依次出现的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

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大陆西岸依次出现的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

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31、亚欧非三大洲气候分布简图

精选阅读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四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四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掌握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气候的分布。
掌握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各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征。
能根据某地气温降水资料描述气候。
能力培养
通过对气温降水柱状图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视图、析图等用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气候的分布、特征。
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以外的数据资料来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热带的气候类型
情境导入
出示四幅不同的热带自然景观图,这些不同的景观是由于不同的气候形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课前热身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整体认识热带气候的分布。
教师讲述:
习惯上,人们按照地球上垢“五带”来称呼气候,但这样并不具体。科学家则主要依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组成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一系列的“气候类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利用气温和降水来研究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

互动1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突出体现热带雨林的气候)
师:同学们试着表述热带雨林的分布情况。
生:分布在赤道附近。
明确: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互动2
师:下面我们利用图中气温、降水资料,来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先注意气温的高低和气温的变化怎样。
生:气温高,但变化不大。
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特点是:全年高温,在26摄氏度左右。
师:再看图上各个月份的降水量和年总降水怎样。
生:多数月份的降水多。
明确:全年高温多雨。
互动3
师:根据书中热带草原气候图,看看其分布怎样?
生: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明确: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互动4
师:下面我们根据图中的气温、降水,来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大家观察讨论。
生:全年高温,降水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明确:热带草原气候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降水集中在6-9月。
互动5
师:请同学们表达一下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情况。
生: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明确: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互动6
师:下面我们利用图中的气温、降水来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
生:全年高温,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
明确: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互动7
师:学生根据下表填空。
气候分布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
热带沙漠
达标反馈。
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见上表
方法归纳:从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中获取地理信息。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四章主要复习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四章主要复习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四章主要复习学案

第三章走近国家

第一节日本

一、发达的经济:

1.有利条件:(1)岛国多港湾,便于海运。(2)气候适宜。(3)高素质的劳动力。(4)发达的科技。(5)高效率的管理。(6)渔业和森林资源丰富。

2.不利条件:(1)矿产资源稀缺,(2)国内市场狭小,(3)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3.经济概况:

(1)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

(2)进出口贸易:发达;对象:美国、中国、欧洲。

(3)工业:发达,竞争力强。

(4)农业:耕地面积小,劳力不足,但水平高,稻米、畜产和蔬菜中三大部门。

(5)渔业:北海道渔场,附近有寒暖流交汇;近海、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

(6)工业布局:(P69能填工业带和主要工业城市图)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资源缺乏,需进口,国内市场狭小,需出口,而日本海运便利,有利降低成本。

(7)主要城市: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第三节俄罗斯

一、改革中的经济:集中在欧洲部分

1.工业特点、四大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2.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3.农业区:分布在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有谷物马铃薯亚麻乳肉制品

4.城市: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海参崴(太平洋)、摩尔曼斯克(北冰洋不冻港)

二、西伯利的开发: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

第一节美国

一、高度发达的经济

1.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2.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豆产量高

(1)农业地区专门化:含义(P85);农业区的分布;

(2)农业生产专门化:P85

(3)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耕地多,多港湾便运输。

(4)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1)有利条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科技力量雄厚。

(2)三大工业地区:东北部工业区:最早发展;南部工业区:石油飞机等;西部工业区:电子信息等

(3)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逐渐由东北部向南部发展。

(4)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4.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P86

第二节巴西

一、热带雨林的危机

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地形:主要是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各占2/3,1/3;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有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亚马孙河: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第二的河流。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二、巴西利亚——首都。

第三节澳大利亚

一、古老的动物:

1.原因: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汪洋中,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

2.动物:袋鼠、鸭嘴兽、针鼹、考拉、鸸鹋。

二、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绵羊最多的国家,重要的羊毛和小麦输出国。

2.“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铁、煤、铝土。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学板书:

第三章两级地区南极洲的气候特征和资源状况

第四章走近国家

1.日本发达的经济:优势、工业分布、农业

2.俄罗斯改革中的经济:工业特点、主要农业区、主要城市及港口

3.美国发达的经济:农业地区专门化;三大工业地带

4.巴西(1)热带雨林的危机(2)巴西的首都

5.澳大利亚(1)古老的动物(2)发达的经济:农牧业和工矿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辽阔的疆域(1)领土四至(2)濒临的海洋

2.行政区划(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轮廓形状及相对位置

3.中国的人口(1)分布不均(2)人口政策

4.中国的民族民族的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建议

建议本章安排2~3课时。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

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科学家们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类活动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超出了过去几十万年间的任何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C~0.8°C,达到了1000年来的最高值。北半球高纬度河湖结冰期缩短约两周,北极海冰减薄了40%、范围减少了10%~15%,冰川大范围退缩,永久冻土带消融、变暖和退化,厄尔尼诺现象更频繁、持久和强烈……这些恶劣现象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联合国的统计显示,因气象灾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数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因灾致死人数的90%以上。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的人数的7倍。干旱、洪涝、风暴、热浪、暴雨、龙卷风等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世纪,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90年代比50年代多5倍;20世纪60年代,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亿美元,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数字达到290亿美元。据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C,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厘米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损失将达3000多亿美元。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区之一,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几年持续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损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0.3亿多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多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到6%。
气象专家形象地说,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灾害损失不亚于中等强度的地震。此外,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人类社会虽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通过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可以提高人类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
为了提高全球抵御灾害能力,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监测、预报和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同时也应当看到,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产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在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约1200万公顷,而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现代荒漠化土地即达到500万公顷,还有潜在的荒漠化土地1580万公顷。
地球温度正趋向均匀
地球赤道和两极的温差对全球天气有重要影响,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两极和赤道的温差越来越小,这有可能影响暴风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5月15日的《地球物理学通讯》报道,科研人员对北半球两个纬度地区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北纬30°~35°和北纬50°~55°两个区域陆地及海洋的温差数据,得出了全球温度的分布。在111年的时间内,这两个区域的温度均有所升高,但北端的区域升温幅度大于南面的区域,这就表明赤道和北极的温差缩小了。科研人员对温差变化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结果和计算机模拟出的温室效应后果很一致。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北极地区气温比赤道上升快。当然,也可能是气候的自然变化改变了气温平衡。另一个问题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如何。根据气象理论,极地赤道温差缩小会降低大气的风暴度,使暴风雨的强度减弱,或是降低暴风雨的频率。但研究人员认为,事实上可能没这么简单,因为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风暴度。例如,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大大提高了大气层容纳水汽的能力,很可能使暴风雨的强度更大。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本体是1.4米×1.4米×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6块太阳能帆板,总长度为8.6米。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对地指向精度小于1°。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900千米,倾角99°,偏心率小于0.0005,周期102.86分。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上装有两台互为备份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瞬间视场角为1.2毫弧度,星下点分辨率为1.1千米。该仪器有三个光谱通道,其波段和主要用途如下。
通道波长(微米)主要用途
10.58~0.68白天云图,地表图像
20.725~1.1白天云图,水/冰,雪和植被
30.48~0.53海洋水色图像
40.53~0.58海洋水色图像
510.5~12.5昼夜云图,地表和海面温度
卫星发送资料的方式为甚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高分辨率图像(APT)和延时图像传输(DPT)。HRPT和APT的信息格式与NOAA卫星基本相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GTS电路播发“风云一号”卫星的轨道预报和某些产品。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定位于东经105°赤道上空距地面35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是一个直径为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卫星姿态是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0±1转/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包括可见光(0.55~1.05微米)、红外(10.5~12.5微米)和水汽(6.2~7.6微米)三个通道。可见光星下点分辨率约1.25千米,红外和水汽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5千米。利用可见光通道可得到白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通道可得到昼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对流层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这些原始云图信息,可加工处理出各种图像和气象参数。提供的服务包括收集和发送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的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资料;对国内外广播展宽数字云图、低分辨率云图和天气图等资料以及中心处理的产品;进行空间环境监测。
新一轮沙尘可能长达百年
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这一频发期可能长达百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昨天表示,连续三年沙尘频发可能是新一轮沙尘高发期来临的先兆。李黄拿出历史统计资料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出现日数明显少于五六十年代。但从1999年以来,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近两年的沙尘天气日数虽只有50年代的80%,但其强度却大得多。专家查阅了从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前两次分别为公元1610至1700年和1820至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周期又刚好百年,近年沙尘频率上升是否是一种预兆?专家正在密切关注。李黄副局长指出,中国气象学家正在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合作。因为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风源主要来自西伯利亚,沙源多半来自蒙古国,中国作为重要的沙尘暴受害国,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上,美国、澳大利亚和北非国家都是沙尘暴多发国家,这些国家也发现沙尘天气与大的气候周期有关,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曾吞噬过万顷良田,摧毁许多村庄,但之后的气象条件就很少发生大的沙尘天气了。目前,中国专家也正在吸取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沙尘气候变化探索出新的规律。李黄同时指出,虽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但人类仍可改造自然。加强人工气象预报可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灾害,同样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则可减轻风沙影响。绿化上去了,也会出现有风无沙的新气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59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