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采取了怎样的态度?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态度: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制造惨案,威胁国民政府;在国民党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积极扶植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
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将挖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墙角;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不断高涨,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为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帝国主义采取上述态度。
2.蒋介石是怎样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如何评价蒋介石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正式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革命政权。
在大革命前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巩固了广东根据地,并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切都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是进步的。但大革命后期,他阴谋篡权,发动政变,破坏大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3.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各是什么?大革命的失败有何教训?
答案:成功之处: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之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一、原因
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1)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表现
①1927年初,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军舰到上海,扬言要干涉北伐。
②1927年3月,英美制造了“南京惨案”。
③英美等国向国民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
2.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
(1)西山会议派:孙中山逝世以后,以邹鲁、谢持为代表的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在上海另立“中央”。
(2)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
①1926年春,蒋介石命令扣押中山舰,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由于中共和苏联顾问的退让,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②1926年,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结果把共产党人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也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人士。
(4)后来,蒋介石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并为其发动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二、经过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准备:
①蒋介石在阴谋迁都南昌的同时,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加紧准备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蒋介石到上海后,立即同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进行勾结。
③与汪精卫密谈“分共”问题。
(2)经过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指使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也发生了同样的大屠杀。
③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3)影响: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准备
①“四一二”政变后,汪精卫限制工农运动发展。
②纵容反动军官夏斗寅和许克祥发动反革命叛乱。
(2)经过: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以“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3)影响: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三、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1.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2.失败原因
(1)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2)主观方面,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3.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破裂
实现:①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革命才能成功。②国民党革命性强,有威信,又有根据地,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③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④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破裂: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分化。②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夺取党军大权,为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③陈独秀推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政策,对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④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蒋介石是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野心家、阴谋家,他通过不断夺取国民党的党权和军权,成了反革命的实权人物,并逐渐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②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的统治崩溃,帝国主义要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他们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③大买办、大地主支持蒋介石反共灭共。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客观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气焰。
影响:使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局部失败。
3.辛亥革命失败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内外因素的异同及有关的启示
相似点:
①客观上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和破坏革命,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主观上都是由于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敢发动群众摧毁封建势力,对袁世凯妥协退让。1927年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一部分人,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反动派妥协退让,并压制工农运动。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年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1927年大革命是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1927年大革命打垮了北洋军阀。
④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人的力量。1927年大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启示:两次革命的失败可以看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人民武装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例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剖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和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看一场革命的成败,主要是结合革命的性质和革命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不应看表面现象。B、C项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选项D是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运动的表现。
答案:A
一、选择题
随着革命形势的好转,国民党右派加紧了反革命活动,破坏国共合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国民党右派排斥共产党、争夺领导权的活动始于
A.制造中山舰事件
B.策划整理党务案
C.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召开西山会议
答案:D
2.北伐战争前,蒋介石已担任的职务有
①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②国民政府主席③国民革命军总司令④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3.“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表明
①蒋介石逐步独揽大权②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时机成熟③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④中共中央的妥协退让政策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可用排除法。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两个历史事件,并不能表明蒋介石已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也不能表明蒋介石取得江浙财阀的支持,因此②可以排除。这样,A、B两个选项明显不正确。就C、D两个选项分析,只需看①是否正确即可。而①的正确性非常明显。
答案:D
4.蒋介石为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所作的准备不包括
A.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B.与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勾结
C.与汪精卫密谈“分共”
D.连续发布“纠正”工农运动“过火”的训令
答案:D
5.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A.“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B.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C.“整理党务案”事件的发生
D.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答案:B
6.大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基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B
7.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团结一切革命力量
B.要防止阴谋家叛变革命
C.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
D.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诀议,已昭示全世界,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上海军事当局,表示服从中央。……我们应该站在革命观点上,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谣言,互相尊敬,事事商协,开诚进行,政见即不尽同,根本必须一致。
——《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是否属实?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这则宣言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1)不属实。北伐战争前,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打击限制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蒋介石又指使其反动军队在江西、安徽镇压工农革命运动。
(2)麻痹了革命群众,使他们放松了对国民党右派的警惕,导致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9.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原因: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支持下,逐步夺取了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为其发动反革命政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政治上不成熟,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教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不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不坚持革命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革命就不会取得胜利。
1.张作霖杀害李大钊内幕
1927年4月,李大钊避居北京东交民巷苏联兵营时,因夜间工作,写文章,谈话有声响,被隔壁法国医院的值班人员发现,法国使馆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外交次长吴晋,同时也与日本使馆进行了联系。在法、日两国的支持下,吴晋和当时的警察总监陈兴亚、宪兵司令王琦、军法处单处长,共同决定搜查苏联大使馆和旧兵营。搜查是在1927年4月6日早8点左右开始的。他们刚刚闯进时,屋内正在烧文件,被捕的人当中,有一人承认是国民党,做革命工作,这就是李大钊。
关于李大钊的处理问题,法、日主张处死;英、美则说不够判处死刑的条件,因为没有发现搞军事暴动的材料,可以从轻处理或释放。捕杀李大钊,张作霖当然是罪魁祸首,不过也有日本帝国主义假手军阀杀害共产党人的一面,这与其推行“以华制华,以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殖民政策并无二致。
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不顾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对李大钊等二十多名革命者处以绞刑。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事业战斗了一生,被杀害时年仅三十八岁。陈毅在纪念李大钊殉难三十周年时写道:“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2.史学界对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的研究
传统的意见是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观点。近几年来,史学界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
大多数人认为,国民大革命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纳为敌人力量的强大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其原因主要有:(1)帝国主义的直接干涉;(2)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叛变;(3)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4)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但对于主要原因在哪里,意见不尽相同。其中,有人认为,“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叛变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加快了”失败的“速度”,“加重了”失败的“程度”。有人认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主要历史责任应由共产国际承担,并不是为陈独秀开脱罪责。……但是他的责任对于共产国际来说毕竟是第二位的”。还有人认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不能推卸责任,但主要的责任在中国共产党,因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应该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另外,在西方学者中还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那就是认为,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二者根本不能统一,因而大革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戴季陶主义
国民党“二大”以后,蒋介石的反革命野心急剧膨胀,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如果说国民党老右派是公开反对革命的话,那么,新右派则是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从革命阵营内部来篡夺领导权,其理论基础便是戴季陶主义,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用孔孟之道曲解孙中山思想,把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说成是中国两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②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鼓吹阶级调和,反对暴力革命。③反对三大政策,要求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但戴季陶主义刚一出笼便遭到共产党人的攻击,国民党“二大”也对戴进行弹劾,戴季陶不得不退缩,但戴季陶主义仍然成为新右派的理论基础。
研究课题: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产生的原因。
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或通过其他途径检索有关这一问题的学术论文。
2.将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归纳出学术界的一般认识。
3.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及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有关的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关指导:
1.右倾主义投降错误产生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中共自身,二是从共产国际的指导上。
2.从主观方面来看,大革命时期,中共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能把中国的革命的实践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客观方面来看,共产国际并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它的错误指导也是中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没有完成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后以失败告终。因此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是如何认识大革命的失败。
重要概念阐释
1.国民党右派
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内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一批人。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时,国民党内的一些元老,如邹鲁、谢持等坚决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们被称为国民党右派。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实力增长,其篡党夺权的野心日益膨胀,不断制造反共和破坏国共合作的事件,沦为国民党右派。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所形成的系统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大革命早期,他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资产阶级才能领导,无产阶级只能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随着革命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烈,其右倾思想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在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讲斗争,一味妥协退让,自动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在农民问题上,跟随资产阶级污蔑和打击农民运动;在武装问题上,不但反对武装工农,甚至在革命紧急关头交出已有的工农武装。陈独秀的这种投降主义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汉口紧急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并撤消了其总书记职务。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山舰事件发生以后,广大工农群众和国民党左派都非常愤慨。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给蒋介石以坚决的反击。但是,陈独秀等害怕这样会引起革命统一战线的分裂,以为只有退让才能团结蒋介石北伐,同意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还利用中山舰事件排斥了汪精卫,迫使汪精卫出国,为夺取国民党内权力扫清了道路。
材料21926年11月,广州国民党中央决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不久,蒋介石在南昌截留了取道南昌前往武汉的部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初,他又擅自决定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暂移南昌”,并以中央名义发表通电,公开制造分裂。后来,由于武汉国民党中央的斗争,蒋介石迁都夺权阴谋暂时没有得逞。
材料31927年4月蒋介石与其(汪精卫)秘密会谈“分共”问题。汪精卫同意召开国民党中央会议讨论“分共”。汪精卫还答应通知陈独秀要共产党停止一切活动。4月5日,汪精卫同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说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要求群众“不听信任何谣言”。
阅读材料,概括蒋介石篡权和发动反革命政变所作的主要准备,并分析其反动本质。
参考答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中共领导的妥协退让,助长、加快了蒋夺权的步伐;排斥了汪精卫,为夺取国民党内权利扫清了道路;阴谋在南昌设立中央,虽没得逞,但增强了其政变的野心;大耍阴谋诡计,密谋分共,欺骗、麻痹革命群众。一步步加快了其反革命政变的步伐。蒋介石已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成为国民革命的敌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27年)4月5日,汪精卫同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说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要求群众“不听信任何谣言”。
材料2本会为避免反动派借口武装纠察造谣起见,业于本月28日将纠察队全体解散。所有前领枪弹,并经交存政府。
——湖北全省总工会解散纠察队的报告
回答:
(1)材料1所述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2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1、2有何本质上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1)麻痹了群众,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2)解除工人武装。为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3)都是右倾投降主义的表现。
文献资料导读
有关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材料
……共产党分子在国民党一切工作中都太过负责任(中山先生在世时,曾说:“谢英伯这班人太不负责任,谭平山又太负责任了。”这真是知言),使忌之者得乘机挑拨离间,竟致使先生不相信我们,不相信“仅仅外面造出来的空气就能够成功这样的圈套”,这是我们十分抱歉的事。至于说我们有反革命的阴谋,即倒蒋阴谋,则我们不能承认。中国革命的力量还是很弱,我们敌人的力量却非常之大,我们的革命工作,好像撑破船于大海巨浪之中,急求友助还来不及,岂有自毁桅舵之理!我们对冯玉祥尚且要爱护,何况蒋介石!
——《陈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1926年6月4日)
按:这段材料反映了1926年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发生后,陈独秀对蒋介石所持的态度。在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共产党“太过负责任”造成了蒋介石对中共的“不相信”,他分析了当时形势,表明了对蒋介石无条件信任的态度,而正是这个态度解除了中共对蒋介石集团的精神武器。所以,通过分析该材料,可以进一步认识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根源,认识其右倾错误的实质。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国共合作实现以后,国民革命运动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1)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得到了中共和中国人民的支持,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1926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3)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2.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阶层响应、参与了运动?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日英帝国主义镇压罢工工人是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参与的阶层有工人、学生和民族资产阶级。
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巩固的?它的巩固有什么意义?
答案:巩固: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罢工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不久,国民政府又统一了广东、广西。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有力地保卫和推动了革命运动,增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信心,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一、背景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掠夺中国,军阀混战,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3.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1)原因:冯玉祥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倾向革命。
(2)过程: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冯玉祥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政变后,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不久,北京政权又落到段祺瑞手中。
(3)性质: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
二、兴起
1.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
(1)为和平统一全国,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支持孙中山的北上宣言。
(3)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1)原因
①1925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日英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
②5月,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2)概况
①五卅惨案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成立了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②帝国主义实行高压政策继续镇压罢工工人,上海总商会单独退出罢市;帝国主义以停止供电和贷款等手段,迫使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工人阶级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
③全国各地人民、海外侨胞和外国工人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省港大罢工,这是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3)意义: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背景:1925年,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准备进攻广州,推翻革命政府。
(2)概况
①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在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下,进行两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②第一次东征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③国民政府统一广东、广西。
(3)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1.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及反映的实质性问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举行罢工,并同学生、商人成立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后期,工人阶级在困境中仍在孤军奋战,并取得了一些胜利成果。因此,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坚决彻底的革命性。
(2)民族资产阶级初期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后期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统一战线。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又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3)大资产阶级拒绝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他们与帝国主义利益一致,是反动的阶级。
2.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胜利的原因及东征的影响
原因:①国共合作是两次东征胜利的前提。②黄埔学生军的英勇善战和人民群众的同心协力,是两次东征胜利的保障。③两次东征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的反动军阀陈炯明,因此,战争的正义性是两次东征胜利的根源。④工人和农民的大力支持,是两次东征胜利的基础。
影响:①有利于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②消灭了广东的军阀陈炯明,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③锻炼了军队,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商界亦表示同情。中等商店表示甚坚决,尤以小商人及店伙为最。各马路商界联合会,于屠杀后,即纷纷投函各路商界联合会,请求罢市援助工人和学生。三十一日,在总商会会议上,各马路商总联合会首先表示赞成工人和学生团体之罢市要求。总商会最后亦表示愿意。而罢市中,店伙小商人的革命性表现得很明显,自己写着许多标语,而不只限于像总商会之反对印刷附律、码头捐、交易所、童工等四项之要求,于此尤足证明上海市民在八十余年帝国主义统治之下,激愤至何程度呵!
——《上海外国巡捕屠杀市民之略述——屠杀后各界之表示》
材料2武汉商界,代表大商人的汉口商会,代表买办阶级的华商总会,对于沪案,漠不关心。工商界的代表去和他们接洽,前后总不下一、二十次,然而没有一次不是以闭门羹相向的。这还不算,当武汉学生要武昌商界罢市,和汉口工人预备游行的时候,汉口总商会的会长竟连夜跑到萧耀南那里去,说这次运动完全是过激派在内煽动,请督办及早解决。
——《汉口屠杀之真相》
依据材料五卅运动中各阶级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剖析:本题围绕着五卅运动中上海、汉口各阶级的反应而展开,力图多角度考查独立地阅读、理解材料,分析和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和教材内容相联系,整理概括出各阶级的反应,并要紧紧扣住教材,作出正确的认识上的分析,答案要表述成文。
答案: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掀起五卅运动的反帝高潮,对此以小商人及店伙为主的小资产阶级反应强烈,表示支持学生运动;以各马路商界联合会为首的中等民族资产阶级也在五卅运动中表现出积极的革命性;上海和汉口的总商会代表大商人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极力反对革命。说明买办阶级是革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可团结的进步力量。
一、选择题
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兴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的军阀是
A.奉系
B.直系
C.皖系
D.桂系
答案:B
2.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目的是
A.“召集国民会议”
B.“以谋中国统一和建设”
C.谋求与中共合作
D.力图控制北京政权
答案:B
3.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要实现全国和平统一的条件是
A.实行三大政策
B.召开国民会议
C.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
D.实现国共合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目的是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他发表的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同时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因此说中国要统一必须以消灭军阀、赶走帝国主义为前提。
答案:C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掀起了反帝斗争的高潮。据此回答4~6题:
4.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英国、法国
B.英国、美国
C.日本、英国
D.美国、日本
答案:C
5.以下关于五卅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人阶级为运动的主力
B.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
D.结果取得了重大胜利
答案:D
6.在中共的领导下,1925年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这一“高潮”的本质特征是
A.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是运动的中心
B.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集中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D.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参加革命
分析:1925年工人运动主要以五卅运动及其影响下爆发的省港大罢工为主,其导火线是由日英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运动中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这场运动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斗争的高潮,因此,1925年工运高潮的实质就是集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答案:C
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根据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显著不同是
A.有共产党负责政治工作
B.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地位
C.注重培养学生的刻苦精神
D.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答案:B
8.以下有关两次东征的说法正确的为
①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②得到了一些工人、农民的支持③第一次东征后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建立④东征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24年江浙军阀战争爆发,孙中山决定趁机北伐,发表宣言)今者,浙江友军为反抗曹锟、吴佩孚而战,奉天(张作霖)亦将出于同样之决心与行动。革命政府已下明令出师北向,与天下共讨曹锟、吴佩孚诸贼。于此当郑重为国民且为友军告者:此战之目的不在覆灭曹吴,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无同样继起之人,以持续反对革命之恶势,换言之,此战之目的不仅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之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
材料2(1924年,孙中山在北上途中,途经日本时发表谈话)我到日本的目的,已经在日本各新闻报纸上发表过了。我所发表的主张,最重要之一点,就是在求日本援助中国,废除中国同外国所订立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我们此刻所受不平等条约之痛苦,去日本30年前也曾经受过了的;后来日本同欧美各国奋斗才除去那种痛苦。我现在希望你们日本,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回答:
(1)两则材料中孙中山所要达到的共同的政治目标是什么?
(2)扼要说明孙中山要达到上述政治目标的基本途经。
(3)指出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孙中山言行的冲突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旨在通过有关材料的考查,加深对孙中山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所具有特点的认识。回答第(1)问,要通过两则材料的共同内容: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从材料1不难看出孙中山打倒军阀的途径是联合军阀打军阀,材料2中他又想求助于日本,第(2)问的基本途径不外乎这两种。最后一问,要从其目标、主张中分析其相互矛盾之处,并从唯物的观点出发,从其阶级属性着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1)推翻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
(2)联合军阀讨伐军阀;希望日本帮助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或希望帝国主义同情中国革命,废除不平等条约)。
(3)既要打倒军阀又想联合军阀;既要反帝又对日本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原因: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孙中山个人思想的局限,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
10.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孙中山晚年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应当怎样评价孙中山的一生?
参考答案:(1)1894年,建立兴中会。
(2)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同中共实现合作。
(3)答案要点: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民主共和的维护者;晚年的孙中山实现了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他为中国民主革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为国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1.冯玉祥给吴佩孚祝寿
1923年春,吴佩孚50岁生辰,各方显要人物来祝寿者达六七百人之多。连前清廷的摄政王也来凑热闹,并送上“大内”珍玩为寿礼。吴佩孚看后十分喜爱,回赠万元致谢。还有因变法名噪一时的康有为,这时也想拉拢吴佩孚支持自己的主张,为吴佩孚祝寿时献上亲手撰写的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当时,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秉性耿介,不随流俗,政治上也有自己的见解,治军也自有方,因而不受吴佩孚喜欢,而冯玉祥对吴佩孚也不驯服,更不阿谀奉承。祝寿时,冯玉祥不满吴佩孚的铺张和一些人的攀附,竟送上清水一坛当作寿礼,还当众大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弄得吴佩孚哭笑不得,好不尴尬。
2.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出故宫
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在驱逐贿选总统曹锟的同时,下令立即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故宫。当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率军警进入故宫执行这个命令的时候,紫禁城内乱作一团,鹿钟麟向皇室宣布:从今日起永远废除皇帝称号,皇帝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之一切权利;清室即日移出故宫,日后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方;清室一切公产应没收归国民政府所有。溥仪一开始不肯搬出,鹿钟麟见事情不能解决,就故意大声对随从人员说:“快去告诉外边,时间虽然到了,事情还可以商量,先不要开炮放火,再延长20分钟。”溥仪听后,被迫交出印玺,并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将宫内太监470余人,宫女100余人分别给资遣散。当天下午,国民军派汽车护送溥仪及清室后妃移住什刹海“醇王府”。中国末代皇帝从此被永远赶出了故宫。
3.顾正红被枪杀的前前后后
1925年2月2日,上海日本内外棉八厂日本工头殴打一女童工,并开除了50个成年男工。这件事引起该厂工人的不满,在党领导的沪西工友俱乐部组织下,沪西的几个日本纱厂的工人举行罢工,随后扩大到22家日本纱厂,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到5月,日本资本家寻找借口不履行已答应的条件,并关闭了内外棉七厂。5月15日,七厂工人进厂交涉遭厂方镇压,走在最前面的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枪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5月22日,举行了有一万多人参加的顾正红追悼大会,大会成了群众的反帝誓师大会。参加追悼大会的4名大学生在途中被英帝国主义的巡捕抓走。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两千多人在公共租界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要求为顾正红报仇、打倒帝国主义。英国巡捕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一场空前的反帝运动。
研究课题:对冯玉祥北京政变的评价。
活动方式:
1.史学界对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有不同看法,大致是:(1)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2.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北京政变的材料,同学之间将查找的材料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有关指导:
1.同意第一种观点:①推翻了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权,减少了革命的阻力,造成有利革命的客观形势,使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国民大革命也受到鼓舞。②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兴起。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③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宣布脱离直系军阀,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同意第二种观点:①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只是囚禁了曹锟,并没有立即废弃他,因而这只是革命行动,政治上没有多少进步意义。②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对外没有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没有触及封建军阀势力,只是笼统地提出与孙中山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③北京政变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直系军阀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④从结局来看,政变虽带来一时的北方革命高潮,但它却昙花一现,不久北京政权又落到段祺瑞手中。
3.除上述两种观点之外,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更新颖的观点,但要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席卷全国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成果,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推动革命运动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统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冯玉祥北京政变的性质和五卅运动中各阶级的表现。
重要概念阐释
1.北京政变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受革命影响发动的政变。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曹锟等大力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并贿选总统,导致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1924年战争爆发后,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政变后,冯玉祥将所率军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为抵抗直系势力,冯玉祥会同奉系张作霖,成立了以段祺瑞为执政的临时执政府。政变后,冯玉祥所率的国民军倾向革命,推动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2.国民会议运动
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号召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政权,1924年11月再次号召召开国民会议,争取结束军阀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民主共和国,得到全国人民响应。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积极支持并重申这一主张。1925年3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于北京举行了国民会议促成会。这一运动,对于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反动面目,动员人民参加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材料21924年11月,孙中山经上海取道日本北上。他在日本神户接见记者时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材料3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以上材料均是孙中山的话
回答:
(1)据材料1,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又有了哪些进步?
(2)据材料2,概括孙中山认为中国不能统一的原因。
(3)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思想。
参考答案:(1)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平统一祖国。
(2)中国不能统一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支持军阀,分裂中国,以达到其侵略目的。
(3)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依靠群众完成国家统一,并积极发展和其他友好民族、国家的关系。这一思想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和社会的要求,是爱国的、进步的,孙中山不愧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2.阅读下列材料:
全国被压迫的民众!外国帝国主义压迫我国横行无忌,视我如殖民地,视我们如亡国奴,最近残暴的行为,更日甚一日。……我们,上海全体工人,几十年在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现在忍无可忍了!我们于六月二日起,宣布总同盟罢工!我们齐心奋斗坚持到底!
——《上海总工会宣言》
回答:
(1)“最近残暴的行为”是指什么?为什么“日甚一日”?
(2)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人怎样的决心?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日英帝国主义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实行高压政策,继续镇压罢工运动。
(2)反映了工人阶级坚决反帝的决心。说明工人阶级是反帝的坚强、中坚力量,是民主革命胜利的希望。
文献资料导读
孙中山北上宣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日)(节录)
本年九月十八日,本党对于出师北伐之目的曾有宣言,其主要之意义,以为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此种目的,与帝国主义欲使中国永为其殖民地者,绝对不能相容。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又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不仅在覆灭曹吴,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换言之,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盖必如是,然后国民革命之目的,乃得以扫除障碍之故而活泼进行也。
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其内容为何?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已详述之,盖以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为基本,而因应时势,列举救济方法,以为最少限度之政纲。语其大要,对外政策:一在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一在变更外债之性质,使列强不能利用此种外债,以致中国坐困于次殖民地之地位。对内政策:在划分中央与省之权限,使国家统一与省自治,各遂其发达而不相妨碍;同时确定县为自治单位,以深植民权之基础;且当以全力保障人民之自由,辅助农工实业团体之发达,谋经济教育状况之改善。盖对外政策果得实现,则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归于消灭,国家之独立自由可保;对内政策果得实现,则军阀不致死灰复燃,民治之基础莫能摇动。此敢信于中国之现状实为对症之良药也。
按:该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晚年主张的巨大变化,也详细地反映出孙中山北上的目的。在材料中,孙中山详细地阐述了其内外政策,也就是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表明他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其思想已发生了伟大的转变。
第2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军阀混战
(1)背景:
①一战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掠夺;
②帝国主义操纵下,大小军阀争夺地盘;
(2)战争: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
※链接高考:
(00,天津)1920年直皖战争结束后,掌握中央政权的军阀派系是……………()
A、直系和奉系B、皖系和奉系C、直系D、皖系(答案:A)
(3)影响:
①人民生命财产遭到涂炭,引起不断反抗;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2、北京政变
(1)时间: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
(2)导演:直系将领冯玉祥;
(3)概况: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
(4)原因:
①冯玉祥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
②受南方革命政府和革命形势的影响,倾向革命;
③与吴佩俘的矛盾尖锐;
(5)性质: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但不是革命,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
(6)影响:扩大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影响力;
(7)政变后形势:
①冯玉祥宣布脱离直系,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②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问题;
③皖系和奉系势力入京,皖系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权;
二、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1、孙中山北上
★北上目的:迅速落实全国的和平统一;
★北上宣言
(1)宣言内容:
①对内:消灭军阀势力;
②对外: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③要求:召开国民会议,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
※链接材料: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途中,在日本接见记者时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这段材料反映孙中山晚年对帝国主义有何新的认识?
▲孙中山认为外国势力的干涉是阻碍中国统一的关键性因素。
(2)宣言评述:北上宣言表达了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政治立场,阐明了国民革命的目的;
※链接高考:
(04,全国春季,16)孙中山晚年指出“中国之统一和平”的主要障碍是…………()
A、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B、长期的军阀混战
C、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答案:A)
2、国民会议运动
★召开目的: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
★运动内容(1)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
(2)对外:要求反帝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
3、孙中山逝世
(1)逝世时间:1925年3月12日;北京;
(2)孙文简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链接材料:
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设问:遗嘱实质上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主张?
▲回答:嘱咐国民党人和全国人民要坚持三大政策,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继续努力,将革命进行到底。
※链接高考:
(06,北京文综,21)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
三、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国共合作实现后,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范围内的反帝爱国运动。
1、五卅运动
★爆发原因:
(1)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反帝斗争运动高涨;
(2)导火线:1925年,日本制造顾正红事件;
※链接高考:
(03,上海单科,2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从而引起的直接反对日本侵华的群众运动是…………………………………………………………()
A、护国运动、五四运动B、五四运动、五卅运动
C、五卅运动、省港罢工D、五四运动、省港罢工(答案:B)
(3)直接原因:1925年5月30日,英国、日本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
★首发地:上海(五卅反帝斗争)
(1)领导:中国共产党;
(2)斗争形式: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3)斗争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反帝统一战线组织)
(4)谈判条件: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凶,赔偿;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
★运动特点:经济斗争与反帝政治斗争相结合;
★帝国主义的破坏:
(1)高压政策:镇压罢工运动;
(2)分化政策:破坏统一战线;
①上海总商会(大资产阶级掌控)单独退出罢市斗争;
②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统一战线
☆原因:帝国主义采取经济手段(停止供电和贷款)压制;
☆认识:全面检验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运动结果:工人复工;
(1)复工原因:保存实力;
(2)复工条件:
①承认工会合法权利,增加工资;
②抚恤死伤工人和学生;
2、省港大罢工
(1)目的: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2)概况:
☆开始时间:1925年6月,香港、广州;
☆领导机构:省港罢工委员会;
☆沙基惨案:英国、法国屠杀示威群众;
☆罢工后援:广东革命政府断绝同英国经济往来,支援罢工;
(3)评价:
①省港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最大;
②罢工坚持了16个月,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
③对英国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3、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意义
(1)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2)五卅运动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
(3)五卅运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链接高考:
(05,广东单科,10)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相同点是……………………………()
A、具有反帝爱国性质B、遭到国民政府的镇压
C、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D、运动后知识分子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答案:A)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提示:广东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近代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1、时代背景:
(1)广东,成为国民革命的摇篮;
(2)1925年,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陈炯明阴谋推翻革命政府;
2、巩固措施:
(1)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
☆东征原因:陈炯明进攻广州,阴谋推翻革命政府;
☆东征时间:1925年2月和1925年10月;
☆东征主力:黄埔学生军;
☆东征结果:全歼叛军,取得胜利;
☆取胜之因:
①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
②根源:国共合作,同心奋战;
③共产党员和革命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突出意义: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国民政府成立
☆成立时间:1925年7月(第一次东征胜利后);
☆政府主席:汪精卫;
☆成立意义:表明广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上的统一巩固;
(3)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建立时间:1925年8月;
☆军队特点: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当时中国最新式的革命军队)
(4)国民政府统一两广地区;
3、历史意义:
(1)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链接高考:
(07全国文综Ⅰ17)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
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一、教学目标:重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58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