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一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
教学难点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候争霸,虽然泰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泰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么,当时泰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
一、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变革时代
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
⑴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逐步得到认可
⑵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变法,之后楚国变法。
⑶思想意识形态变化:
①表现: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局面。
A.荀子:“”,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主张除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和。
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
(一)历史背景:
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
⑴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的重建。
⑵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国李悝变法,之后国吴起变法。
⑶百家争鸣的推动:第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
⑴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
①秦献公:废除的恶习;由雍迁都;允许活动。
②秦孝公:发布,吸引。
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⑴游说:商鞅以之术游说,劝说他“,”,变法要坚决果断。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力量壮大。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
1、人物:,商鞅(官职)2、中心:“”和“”。
4、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3、目的:实现。
(三)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第一阶段:公元前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成效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
五家为一伍,
十家为一什。
:一家犯法
余家告发,否则同罪。
加强管理,
有效行使
政府权力
新法推行
几年后,
逐渐成效,
秦国对外
战争不断
胜利。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①收粮多织布帛多
免除。
②凡从事工商业或
懒惰而至穷的,要受到惩罚。
③以优惠政策吸引
百姓来秦垦荒。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奖励军功
按军功赏赐
①按功受爵,制定级爵,
即“”
②没有军功
③不再受爵。
对聚众乡里私斗
的人。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第二阶段:公元前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废井田
开阡陌
废井田制度,
实行制度。
承认权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提高生产积极性。
废分封
行县制
①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县辖若干乡镇。
②县设(县令),
(副县令),(军事)
③在新兼并地区设,
负责郡政。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
流传至今的“”。
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①禁止私下,
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②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
③有20男则分户的“”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刺激小农生产的积极性。
燔诗书,明法令
禁止,想要做官
就得,
加强专制统治。
课堂演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四)变法的评价
1、历史作用:
⑴政治上:
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
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政治体制,形成的风气。
⑵军事上:
从“”到“”,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⑶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秦国实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⑷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局限性:
⑴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
⑵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⑶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⑷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原因:
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2、成功原因:
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⑶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⑷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时间适应及接受。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二节秦国的崛起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力增强,要求废除世袭制,按照选任官吏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
⑴实行:①战国时:和官制联系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该官爵所对应经济和政治权益。
②商鞅变法时:
A.实行,制度级爵(也称“”)。
B.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
C.不得铺张,只有军功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⑵作用:
①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
②废除了制,打破了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
公元前年被封为诸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不能参加。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
⑴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⑵结果: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的悲惨结局
⑴原因:
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⑵结果:
前338年死,(驷)继位,保守势力污蔑其“”,在封地()他及全家被害
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启示?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⑴在此后100年间基本建立起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的风气
⑵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的战争。
3、商鞅变法的启示:
⑴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⑵改革有时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⑶改革家的变革精神值得后人钦佩。⑷执政者的态度影响到改革的成效。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
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
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
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
参加中原盟会。
第一强国,傲视群雄,
六国合纵联合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
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分异令。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商鞅变法的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①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②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③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④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春秋齐国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鲁国前594“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魏文候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楚悼王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背景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秦国背景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内容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2、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的原因: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3、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4、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5、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6、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7、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局限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
2课时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史论结合,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要认识各国改革反映的社会问题。2、从秦国、历史发展角度透视各项改革措施。3、结合措施重点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商鞅变法。网观全局
上层建筑的变化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争霸兼并战争
秦国强大
生产力的发展
旧贵族抵制
顺应潮流
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
商鞅之死
加强中央集权
的政治改革
社会习俗改革
统一基础
影响后世
百家争鸣局面
改革变法风潮
秦法未亡
考点释读与探究考点一、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具体特征和表现
(1)经济:
①耕作方式变革: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②土地制度变革: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③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
④政府垄断手工业、商业局面被打破。(2)政治:
①政治制度变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②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士阶层活跃。(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结合历史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相地而衰征”C.生产力的提高D.井田制瓦解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
考点二、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1.春秋时期的改革
(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2)典型①齐国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的变法
(1)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2)典型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奖励军功。
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
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有人认为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导致了西周分封制的终结,其主要依据是()
A.齐国不再对周天子定期朝贡B.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
C.周朝的文化延续性被中断D.管仲为相破坏了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考点三、商鞅变法
1、背景:社会大变革;秦孝公力求变法图强;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2、改革内容与具体措施: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制度,以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②,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2)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①奖励,实行。②废除“”,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①严密的制度,制定。②普遍推行,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③“燔诗书明法令”,制订。(4)社会习俗的改革①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②强制推行政策。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2)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制度,制度的建设的开始。(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4)社会发展①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②为秦国全国奠定了基础,许多措施影响后世。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
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对历史进程发展的影响。
“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
《史记·商君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
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③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4、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09年江苏高考)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1.(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故用度不得不屈。(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
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
材料四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3分)
(2)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4)材料四中明太祖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依据是什么?(1分)
(5)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
(1)范仲掩: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3分)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任答两点2分)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2分)
(4)反对。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5)实事求是,客观公正。(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对两次变法的认识:
(1)同: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都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强烈反对。
④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异:
①背景: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地主阶级因封建经济的发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面临着财政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
②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
③效果:前者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文章来源://m.jab88.com/j/7658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