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单一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世界文化名人—医圣李时珍 

1.从医之路
(1)出身:出身名医世家,从小酷爱医学。
(2)从医:23岁时从医,10年后医术享有盛名。
(3)成为御医:38岁时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医所,后来又被推荐入太医院成为宫廷御医。
(4)编医书:经过27年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编完《本草纲目》。
2.《本草纲目》
(1)内容
①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
③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类思维意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
(2)地位
①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②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③1951年,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各国代表,一致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名人。
[深化认知]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史上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动植物分类法领先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清单二 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会通中西的近代实验农业开拓者——徐光启 

1.学术思想
(1)徐光启注重实学而淡泊功名,积累了许多农学、算学、天文历法与测量方面的资料和知识。
(2)徐光启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尤其关注。
2.《农政全书》
(1)内容:他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2)特点:汇总历代农学成就,总结当代最新农业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书的科学性、开创性和先进性。
3.思想影响
(1)开风气之先的“引进西学第一人”。
(2)注重数理研究,坚持调查、实验、观察、总结的近代科学研究方向,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深化认知]
徐光启做为古代的高级官员与科学家,具有许多值的学习的优良品质:不迷恋官位,清正廉洁;关注国计民生,有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坚定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探究点 李时珍的贡献和优秀品质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李时珍24岁正式随父行医,一面学医,一面研究医药书。他发现历代的医药书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决心重新整理补充,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他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他先后到过湖北武当山、江西庐山、江苏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品尝草药,辨别药性。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写成了药物学巨著。
——中国医学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又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
[答案] 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为了纠正以往医药书籍中的错误,为医生治病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指导。李时珍刻苦钻研,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此巨著。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一书?
[答案] 潜心于医学研究,博览群书;走遍大江南北,调查研究,仔细观察;亲自栽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
材料三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 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结论形成]
李时珍能够写成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原因和他的优秀品质
1.原因
(1)李时珍出生在医生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为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3)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丰富,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也不乏精华内容,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李时珍注重实地考察,虚心向药农等人请教,亲身试验药物疗效,掌握了编写《本草纲目》的第一手药物学素材。
(5)李时珍立志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动力。
2.品质
(1)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
(2)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不耻下问的态度。
(3)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
(4)不盲从古训,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
(5)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明清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城市经济的繁荣
C.社会矛盾的激化D.科举考试的改革
解析:选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
2.李时珍为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如果为他编写的《本草纲目》配音,最合理的是()
A.“我要名扬天下”
B.“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
C.“纠正过去医术的错误”
D.“入朝为官”
解析:选C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前人药书的错漏不当之处很多,决心编撰新的医药著作,纠正前人的错误,故答案为C。
3.从右图所示医书中无法了解到()
A.各种常用本草的品种和形态
B.中国17世纪的医药学成果
C.古代民间流传的主要药方
D.较为先进的古代药物分类法
解析:选B 《本草纲目》完成于1578年,即16世纪70年代,故B项符合题意。
4.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解析:选C 材料赞美《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种类众多,内容详细、全面。
5.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 B.积极引进西学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判断能力。结合徐光启的活动可知是积极引进西学。
6.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解析:选A 西方科技侧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科学,中国古代科技侧重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但两者都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时用药例》
材料二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解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思想与成就。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观点正确,并引用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
(2)正确。其研究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音训)等多种学科,足见其“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的精神与能力。
8.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材料二 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
——齐志勇《李时珍作科研的大师风范》
材料三 理学淹通(贯通)举世惊,原来医圣亦儒生。儒生医圣兼相得,无损千秋万岁名。古道微茫久隐沦,凭空想象总非真。千秋功罪儒家说,唯物判评能几人。
——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李时珍的“大师风范”。(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原来医圣亦儒生”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从药物种类、药方的数量和分类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通过自己的试验”两个方面说明“大师风范”。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提到“理学”,可知医圣遵从理学思想,因而“原来医圣亦儒生”可以从格物致知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观念去认识。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
(2)“风范”:批判迷信;献身科学;注重试验。
(3)认识:格物致知;服务民生。

延伸阅读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内战的面爆发:
1背景:
(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2)重庆谈判:
①目的:争取,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对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2概况: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①时间: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③战果:解放_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为中心先后歼灭_兵团和___兵团。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__解放军和解放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___战争史乃至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战场上的溃败,迫使在1949年元旦发出“”声明;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间:年4月。
(4)内容: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全国发出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瓦解。
(2)国民党政权瓦解: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3)影响: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

合作探究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绝好的民族复兴机会,为何中国不能抓住?

2.阅读材料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阅读下列两幅地图:
图1图2
请回答:(1)图1反映了什么战略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战略形势?有何战略意义?

(2)图2反映了怎样的战略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战略形势?概括其历史影响?

4、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

5、(1)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为什么说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知识检测:
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其主要原因是
A.受到《双十协定》的约束B.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C.国际舆论的压力D.内部矛盾严重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3.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西安事变B.皖南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谈判
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5.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文章有人用了以下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的战局状况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D.“分田分地真忙”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7.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共这一立场主要基于
A.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品质B.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
C.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8.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9.“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主义者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状态?结合史实概括分析制约两党关系的中国社会因素,并指出国共两党关系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知识拓展:
1、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后的国际大环境。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
2、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没有统一。

第17课原毁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17课原毁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7课 原毁
在科举路上,他曾当了三次重考生,在当官的生涯里,他廉洁、耿直、敢讲真话的优点,而使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
虽然他是如此倒霉,但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却委实有着重大的贡献。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这个人,就是韩愈。

美字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美文
读韩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选自《觅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课内挖掘】
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选自百度文库)
【课外运用】
刚刚读完您的大作《马说》,感慨良多。您在文中用千里马的遭遇控诉了昏庸的封建统治者,声讨了封建社会中
“世豪摄高位,英俊沉下潦”极不合理的现象。您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名句至今广为流传。
仔细想来,“奴隶人”自然不能相好千里马,但即使有了伯乐,也未必能彻底解决“相马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我总认为权威会在利益的驱使和权势的干预下变质。因此把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重任完全寄托在“伯乐”是不现实的。试想:赵高作乱,指鹿为马,滥施淫威,任用奸权。伯乐在场,也只能徒叹奈何。猪场老板用金钱、美色贿赂伯乐,让伯乐把他的猪推荐为千里马,意志薄弱的“伯乐”真能不动心吗?又譬如说,伯乐上司家的驽马不自量力参加千里马大赛,伯乐果真能公开执法,公正评判吗?
“风俗与化易移”,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用人制度也要随之改革。当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得好:“我们海尔的用人制度是赛马而不相马。”事实证明,赛马胜于相马。赛马制度的产生必然会带来万马奔腾、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喜人景象,岂不比相马高明乎?韩公以为何?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全面
B.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缺点
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图:考虑
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众人:许多人
解析:D项,众人:一般人。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每被销于凡口
B.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C.门九重兮曷通
D.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解析:A项为被动句。B、C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祭鳄鱼文
韩 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①,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献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②不安溪潭,据外食民、畜、熊、豕、鹿、麞,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③睍睍④,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之命以来为吏,故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选自《昌黎先生集》)
注:①揜:同“掩”。②睅然:睅(hn),眼睛鼓出的样子。③伈伈(xǐn):恐惧的样子。④睍睍(xin):不敢正视的样子。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列山泽,罔绳擉刃列:同“烈”,焚烧
B.今天子嗣唐位嗣:继承
C.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徙:迁
D.夫傲天子之命吏傲:傲慢
解析:D项,傲:向别人显示骄横,引申为“蔑视”。
答案: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济是潮州刺史指派去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到恶溪江中的州衙军事头领
B.潮州是大禹足迹到过的地方,原先也是扬州所管辖的属地,朝廷早就派州县官员进行管治
C.韩愈愿意为驱除鳄鱼而向它们低头,不愿意受潮州百姓和官吏的耻笑而在这里苟且偷安
D.这篇文章体现了韩愈为民除害的思想。文章虽然短小,却义正词严,跌宕有力
答案:C
5.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鳄鱼之所以生息繁育在此水泽之中,也就情有可原了。
(2)只为吃肥自己与繁育后代,对抗本刺史,妄想与本刺史争高低。
(3)不是这样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
参考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指派州衙军事头领秦济,将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江水中,让鳄鱼上来食用,并当场警告鳄鱼:
以前的君王们夺得了天下,放火焚烧山岭和泽地的草木,用绳索去网捉、用利刀去刺杀,把那些为害百姓的毒蛇恶虫猛兽,全都驱赶出国境之外。后来的君王因德行差,导致国家能直接管辖的区域大为缩小,一度连长江、汉水一带都被少数民族占去了,更何况潮州这样远在南岭之外、南海之滨、距京城万里的地方!(在那种情况下,)你们鳄鱼居处在潮州一带,生息繁育在此水泽之中,也就情有可原了。而当今天子继承大唐皇位,英明伟大,威严仁慈,朝廷早已恢复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权,更何况是潮州这个本是大禹到过的地方,原先也是扬州所管辖的属地,州、县官员进行管治的地方,这里是向朝廷缴纳赋税、四时照常祭祀百神的一片王土!岂能容许你们这些为害人民的鳄鱼与本刺史混杂在一起!
本刺史秉承天子之命,前来潮州镇守疆土、管治百姓,而你们这些两眼鼓突、不知好歹的鳄鱼,四处逞凶残害人畜,只为吃肥自己与繁育后代,对抗本刺史,妄想与本刺史争高低。本刺史虽然愚笨软弱,也绝不会在你们面前低头,害怕你们受潮州百姓与官吏耻笑,而在这里苟且存活的!更何况本刺史是皇帝派来的官员,所以,一定要向你们这些鳄鱼说清楚。
鳄鱼们,如果你们识相的话,我奉劝你们:在潮州的南面,就是大海,无论巨鲸大鹏,还是虾、蟹与小鱼,都可以在那里栖身。那里有食物、有住处,凭你们的能耐,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可到达那个地方。现在我与你们约定:以三日为期,尽快带领你们这些丑类迁往南边的大海,赶紧避开朝廷派来的官员。如果三日时间不够,可以延至五天;五天还不够可以再延长到七天;七天的时间仍没做到,那就是要赖着不走,显然是不听刺史的话,眼中没有刺史了。不是这样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凡是藐视天子派来的官员,不听从劝告,不肯迁徙回避,顽固不化仍继续为害百姓生命财产者,都在可杀之列。本刺史势将挑选派出州里有本事的吏员和百姓中技艺高强者,带着强弓毒箭,对你们这些作恶的鳄鱼进行围剿,直到把你们全部杀干净为止。先此奉告,千万不要后悔莫及!
三、创新语用
6.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正如一阵东风唤醒了一座山林一样,一首歌曲激起了我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憧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如一场春雨复苏了整片草地一样,一首诗歌唤起了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正如一条小溪活跃了一幅山景一样,一篇美文引发了我对艰难险阻的无穷斗志。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4.结果:

二.勃烈日涅夫改革

1.目的:

2.内容:

①工业方面:

②农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2.方针:

2.内容:

①开始阶段:

②后来:

3.评价:

4.结果:

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

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①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

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提高和苏联经济发展。

③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

④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

③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发展生产力

C.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和牛奶

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苏联方面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C.余粮收集制度D.粮食税制度

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④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动

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0.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B.未能触动原有体制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8分)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C

C

C

A

B

11.(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3分)

(2)纬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

(3)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3分)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3分)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6分)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包括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结构:

基础填空:
一、背景:抗战胜利前后(两种命运:和平民主、独裁内战)
二、过程
1、政治斗争(1945.8-1946.6)
(1)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2)过程: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3)结果:国民党撕毁政治协议,1946年6月发动内战
2、军事斗争(1946.6-1949):
①战略防御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重点进攻: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②战略反攻: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最后胜利
北平和谈:1949年4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签
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的主要内容不包括()C
A、和平建国,避免内战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 D、保证人民权利
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A
A.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B.国内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强大的力量D.国内建设需要和平
3、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D
A.与敌军进行决战B.解放全中国
C.彻底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4、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战术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中反映的是()C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5、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把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C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C
A.民族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新生产力的代表
B.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体现了近代历史发展的要求
C.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独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7、人民解放战争中共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多选)()ABCD
A、国民党发动内战,出卖国家权利,坚持一党独裁,掠夺人民财富,逆民主、独立、统一历史潮流,失去民心;
B、中共产党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得当,抓住时机,及时展开战略反攻和主力决战,消灭国民党主力
D、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多选)()ACD
A.武装斗争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党的建设D.统一战线
9、连线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政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展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
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7-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保存了实力,使革命转危为安
1934-1936年红军长征毛泽东开辟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46-1949年解放战争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10、问答题: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参考答案: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77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