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案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突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三军挺进中原

2.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3.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3.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开阔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讨论明确:土地改革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插图“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进行宣传”,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在讲授之前,先提问学生: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一步步丧失。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由此导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本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加★的史料,并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然后提出问题: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解放军进行“全国性的反攻”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需概括归纳指出: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较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革命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必要性体现在,主动发动战略进攻,不仅可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而且可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如果不打出去,让敌人吃我们的小米,烧我们的房子是不行的。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明确中原的地理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为什么选定中原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你对这种选择作如何评价?选择的原因之一,此地是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之地,联系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说明国民党军队主力集中在陕北和山东;原因之二,此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所以,出击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依据上图,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归纳出: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主力渡黄河、跨越陇海铁路、涉过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自鲁西南出击,进攻豫皖苏地区。需要指出的是:“跃进”是一种独特的进攻方式,它不是逐城逐城地进攻,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这种进攻方式是根据当时战略任务的需要而选择的;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图,通过读图掌握三路大军的进攻态势,以及形成的倒“品”字形阵势,特别要通过观察地图明确大别山根据地对武汉和南京造成的威胁,从而得出三路大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的结论。

4.归纳其他解放区军民的反攻。利用上图,指出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把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依据教材说明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为辽沈战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最后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的重大意义。

四、“战略决战的胜利”一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蒋介石被迫实行重点防御的部署。结合教材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迅速增加,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而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则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尤其是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通过上述对比,说明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而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三大战役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出,三大战役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决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然后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依次讲授三大战役的过程。在讲授过程中,要点明“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淮海战役的首战突破口选择在何处?”“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是怎样截断敌军西窜南逃退路的?”对于这些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又要适时归纳,不要因此拖延教学时间。

3.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根据课文叙述《三大战役示意图》和《三大战役简况》表,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歼敌人数、战役指挥者等基本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战争史知识,指出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启发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自然地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直接照搬课文。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具体表现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决定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如三个战场首战突破口的选择);第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第三,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第四,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最后概括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关阅读

第十二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二章人民解放战争

总体特征:本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特征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即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应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指明美国对华、蒋介石对内的政策;对“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应掌握其背景、内容与意义;对“全面内战的爆发”应区分粉碎全面进攻和粉碎重点进攻的主要战役。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2)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2008、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应抓住其废除封建剥削、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支持解放战争的主线;对“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应全面分析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态势与意义并了解三大决战的简况和意义;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应重点复习七届二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了解北平谈判与渡江战役等史实;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应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面分析。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集团的斗争。(下册第三章第第二节不作考试要求)

(1)向解放战争过渡的阶段: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底全面内战爆发,这是由民族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过渡阶段,斗争焦点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主要大事是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特点是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结果是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从1946年6月底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共领导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境地;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1)原因: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

(2)变化: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2.美国:扶蒋反共(二战后对华政策)(为什么帮?怎样帮?)

(1)原因:控制中国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利不起早)

(2)行动:美国出动飞机、舰艇运送国民党军队到战略要地和铁路交通线,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3.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1)行动:打着“和平建国”旗号,阴谋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

(2)目的: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背景:(国共双方意图分析)

(1)国民党三次电邀:①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主要);②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③企图把内战责任推到中共身上或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政权。(策略:“假和平、真内战”;使中共进退两难)

(2)共产党毅然赴渝:①尽力争取和平;②揭露美蒋阴谋;③团结教育人民。(策略:“争和平,避内战”;提出三大口号——和平民主团结,派人赴渝谈判)

2.结果:

签订了《双十协定》(全称《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3.内容:

避免内战建中国;结束训政施宪政;召开政协保民权。

4.意义:

(1)中共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在国统区人民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争取了主动;

(2)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方针,政治上陷于被动。

(三)政治协商会议

1.核心: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2.成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1)原因:全国人民的压力;共产党的努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力(“三力”)。

(2)内容:改组政府(怎样改?)开大会(干什么?)实施和平建国纲(咋实行?)整编军队定宪法。

3.意义:

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体现了平等协商精神。

(四)全面内战爆发

1.全面内战爆发:

(1)天气热:1946年夏(2)美国帮(3)范围广: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

(4)占优势: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上占明显优势。

2.中共战略战术:

(1)战略上藐视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表面短期真老虎,本质长远假老虎)。

(2)战术上重视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使国民党军队由优势变劣势)。

3.粉碎全面进攻:

(1)战绩: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2)战役:华中七战七捷;华东莱芜战役;东北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4.粉碎重点进攻:

(1)地区: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哑铃”战术)

(2)战役:

①西北野战军:彭德怀的空城计和蘑菇战术;按时间先后:用青化砭(鞭)赶羊马过河到蟠龙镇沙家店;按纬度高纸:沙家店的羊马过河到蟠龙镇吃青化砭(青花饼)。

②华东野战军:由陈毅、粟裕和谭震林指挥;歼灭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

孟良崮战役不利于敌的一些因素:骄兵;花岗岩;空投;无降水。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万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3)战果:

一年作战,歼敌一百多万,解放战争防御阶段结束(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

(3)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从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1948年9月开始进行战略决战。解放军在外线(国统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解放军在内线(解放区)反攻歼敌,收复失地。

(4)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从1948年9月开始进行战略决战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这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阶段,主要包括战略决战、七届二中、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等历史大事。

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农民土地私有制)

2.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3.意义:

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战略反攻

1.任务:(见课本材料)

第二年:1947年外线:国统区内线:解放区

2.条件:

(1)必要性: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减轻解放区的压力和物资消耗。

(2)可能性:经过精矿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正逐步减弱。

3.方向:中原地区

(1)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2)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扼武汉,东下南京)

4.概况:

(1)外线: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打破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

三军:陈谢刘邓陈粟陕西引敌北上榆林

陕豫苏两翼:

鄂皖山东调敌东进海边

(2)内线: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

华北聂荣臻两区连片;东北林、罗迫敌孤守;西北彭、贺收复延安。

5.意义:

(1)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2)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时机成熟:

(1)时间:1948年秋(解放战争第三年)

(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

(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

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

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

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战术:“临机处置一切”、“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

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米维生”);杜聿明(陈官庄,“盛(陈)来装进肚(杜)”)。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

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2)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中共中央所在地迁移: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3)内容:

①转移工作重心(乡村——城市);②提出全胜方针;

③规定党的任务(农变工,新变社);④警惕“糖衣炮弹”(两个“务必”)。

(4)意义: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国共双方意图:

(1)国民党:蒋介石假“求和”(作缓兵之计);李宗仁愿“和谈”(想划江而治)。

(2)共产党:发表时局声明,揭穿蒋的阴谋,提出谈判条件。

3.北平谈判:

(1)时间:1949年4月(2)双方首席代表:周恩来、张治中

(3)内容: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4)结果: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假和谈骗局彻底揭穿。

4.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1)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江苏江阴——江西湖口,合肥为总前委所在地。

(2)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覆灭,1927年至1949年在中国的统治结束。

(3)向全国进军

补充: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迅速取胜:不到三年,1946年7月——1949年4月

2.国民党方面:(四“心”)

(1)政治孤立失民心;(于子三事件;朱自清拒吃美国救济粮)

(2)士气低落无战心;(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

(3)统治腐败太黑心;(“接收”变“劫收”;物价在飞涨)

(4)内外交困大离心。(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3.共产党方面:(胜利的主要原因;革命的基本经验)

(1)党的领导是核心;(2)理论指导是灵魂;

(3)革命道路是方向;(4)人民军队是中坚;

(5)统一战线是保障;(6)群众支持是基础。

归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唯一选择)

(1)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被粉碎)

(2)农民阶级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失败了)

(3)地主阶级企图苟延残喘;(破产了)

(4)资产阶级学西方(技术—制度—观念);(不彻底)

(5)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维持半殖半封局面;(垮台了)

(6)无产阶级学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了)

1.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

(1)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宣传共产党无和平诚意,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利用机会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他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独裁目的。

(2)中国共产党派代表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响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一方面,从捍卫人民的利益出发,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和谈不成,也要以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和平的诚意,以利于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力量。

2.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当时指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要实现民族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治力量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3.三大战役各自的特点及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1)三大战役各自的特点: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国统区革命群众开展地下斗争。总之,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2009年高考全国各省市对解放战争部分均未出题)

1.(2008四川Ⅰ卷文综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保留富农土地

C

A项抗日根据地土地措施,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项建国初土地改革。

2.(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0)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B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B

只有B项符合淮海战役情境。

3.(2008广东文科基础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D

A.抗日战争的胜利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从历史意义反推历史事件。

4.(2006广东历史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A

在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的同时,解放军即进行战略反攻,只能选A。

5.(2007广东历史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A

在重庆谈判时人们的期盼只能是和平建国,D项错在“与民主党派合作”,应是国共合作。

6.(2007江苏历史13)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D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D

分别弄清中国近代史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7.(2008宁夏文综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起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市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哪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在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结合解放战争不同阶段形势的变化,归纳分析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变化及原因。

一.易错知识点

1.不能正确理解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蒋介石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2.1946年夏,蒋介石对中原等解放区发动进攻;1947年人民解放军对中原地区进行反攻,很多同学将“中原解放区”和“中原地区”分不开。

3.“三支外线”和“三支内线”反攻,部分同学容易混淆。

4.解放战争起决定作用的一年是1947年的反攻,而不是1948年开始的决战。

5.不能理解七届二中全会中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应该从“取胜”、“建国”两方面理解。

二.方法点拨

1.本单元可按解放战争发展的线索来建立知识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内战前,围绕着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和共产党及广大民主人士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等整理知识点;国民党发动内战,先后进行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粹敌人的进攻等内容较为突出;人民解放军反攻直至国民政府覆灭阶段,围绕国共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几方面整理知识点。并适当地联系相关的世界史内容,形成中外知识网络。

2.通过分析一些综合性问题,培养历史阐释能力。如分析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可从国民党的本质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入手,并能联系国民党确立的独裁统治、镇压人民、经济掠夺、出卖国家主权等。

第一阶段(1945.8—1946.6):抢占胜利果实、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斯毁政

协协议。

第二阶段(1946.6—1947.6):全面进攻解放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

区。

第三阶段(1947.7—1948.7):政治独裁、经济恶化、与民主党派决裂、军事

上陷于防守。

第四阶段(1948.8—1949.9):三大战役全面失败、国共谈判再次破裂、南京

国民政府被推翻。

第一阶段(1945.8—1946.6):参加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

第二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三阶段(1947.7—1948.8):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展战略反攻。

第四阶段(1948.9—1949.9):三大战役、北平谈判、渡江战役、筹备建立

新中国。

考点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战后国际形势

(1)国际:国际力量发生深刻变化,阵营形成;美国推行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2)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的矛盾;蒋介石坚持统治,在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重庆谈判

(1)目的: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努力争取和平

(2)结果:国共双方签订有利于人民的《》

(3)意义:民主力量取得制止内战的主动权。

3.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核心:和(也是会议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2)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

(3)意义:冲破了蒋介石的,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受到普遍的欢迎。

4.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进攻:

①1946年夏,国民党在美帝国的支持下,向、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

②中共对策: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增强了解放军的信心和勇气;军事采取以歼灭为主要目标,以为主要作战方法。

③结果:粉粹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

(2)重点进攻:

①进攻方向:解放区和解放区。

②人民解放军战役:陕北:青化砭、、和沙家店战役;山东:陈毅领导的战役,歼灭敌人整编七十四师。

③结果:粉粹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考点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条件(背景):

(1)1947年,解放区进行了,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地土地制度,实行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区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的土地制度,发展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人民解放军粉粹了敌人的和,敌人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

(3)国统区民主运动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形成第二条战线,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斗争。

(4)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

2.主攻方向:地区,其原因是。

3.反攻情况:

(1)外线:①;②;③

(2)内线:①;②;③

(3)人民解放军的反攻,改变了战略态势,对扭转全国战局起来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4.战略决战的胜利

(1)时机成熟:①战略反攻取得辉煌成果;②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③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2)概况:①三大战役最先打响战役,全境解放;②战役,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解放,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③战役,华北全境解放。

(3)成果:战争规模是空前的,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东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将革命进行到底

(1)七届二中全会:

①背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5年春,河北省西北坡)。

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毛泽东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社会转变为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的袭击。

③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向转变的重大问题。

(2)北平谈判:揭露了国民党的阴谋(注意与重庆谈判的比较)。

(3)1949年4月21日,开始渡江战役,23日,占领,标志着的覆灭。

(4)追歼国民党的残余部队。

2.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①;②;③;④。

(2)中共方面:①核心:的正确领导;②有、的理论指导;③走经过向发展的道路;④组成一个,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一支人民革命的军队,坚持;⑥得到的积极支持。

考点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战后国际形势:社会主义扶蒋反共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美国

2.重庆谈判: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政治协商会议: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政协协议独裁统治

4.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进攻:中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敌人有生力量运动战

(2)重点进攻:陕北山东羊马河蟠龙镇孟良崮

考点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条件(背景):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中农封建性剥削农业生产全面进攻重

点进攻

2.主攻方向:中原战略位置重要;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3.反攻情况:

(1)外线:①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②陈谢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③陈粟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2)内线:①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②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③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3)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意义:(无答案)

4.战略决战的胜利:敌我力量土地改革辽沈东北淮海平津国民党军队华北

考点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将革命进行到底

(1)七届二中全会:乡村城市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糖衣炮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北平谈判:假和平

(3)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

2.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中共方面: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武装斗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

第十二章人民解放战争测试


第十二章人民解放战争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A.国共两党的矛盾B.国内阶级矛盾

C.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20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振奋人民斗志,消灭国民党反动派B.反对美国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

C.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D.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政权建设

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基本方针是

①和平建国②独裁统治③反共反人民④消灭人民军队

⑤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D.①②④

A.避免内战B.和平建国C.民主自由D.团结协商

4.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中最重要的是

A.国民政府实行宪政B.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方针

C.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D.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5.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的焦点问题是

①政治民主化②国家前途③国家的性质④军队国家化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6.从国民党方面来说,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国民党打内战,不合民意,不合潮流B.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开始崩溃

C.国民党军队自身的腐败D.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7.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区军民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C.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D.争夺重要城市

8.解放军能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主要原因在于

A.正确的战略战术B.土地改革获得农民拥护

C.国统区第二条战线形成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9.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举行全国范围的战略反攻D.举行战略决战

10.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的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的“最基本条件”是

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建立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C.取得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的拥护、支持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1.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12.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其战略意图是

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1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最大意义是

A.决定了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14.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剿共”总司令是

A.傅作义B.杜聿明C.白崇禧D.卫立煌

15.三大战役的胜利,最主要的战略意义在于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B.解放了北平

C.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D.使华北、华东、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同几经转移,下列按转移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B.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

C.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D.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17.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内容不包括

A.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

B.党的工作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D.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8.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下列关于1949年4月北平和平谈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谈判时蒋介石在南京执政②谈判双方分别代表共产党和国民党

③谈判以共产党提出的八项条件为基础④谈判双方代表达成了文字协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20.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导因素是

A.战争的正义性B.中共的正确决策C.国民党的腐败D.人民群众的支援

二.非选择题(第21题8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共4小题40分)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之政治商谈的目的固在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产党。

……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

材料二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族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产)党周旋到底,别无他途。

——引自蒋介石《新年文告》中的几段话(1949年1月1日)

(1)“政治商谈”和“戡乱”分别指什么?(2分)“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1分)

(2)蒋介石提出所谓“和议”条件的要害是什么?(1分)

(3)蒋介石提出的“和议”的目的是什么?(1分)

(4)据以上材料,判断蒋介石提出“和议”是否真诚(1分)?从材料中找出两个证据加以简要说明(2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三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实……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作战方针(1分)?提出这一方针的背景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分)

(3)全国性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哪里(1分)?如何做出这一选择的(2分)?

(4)材料三是在怎的背景下提出的(1分)?其中的转折点是什么(1分)?你是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的(1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政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只要共党一有和平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蒋介石《新年文告》(1949年1月1日)

材料二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材料三两条路摆在南京国民政府及其军政人员的面前,“一条是向蒋介石战犯集团及其主人美帝国主义靠拢。这就是继续与人民为敌……一条是向人民靠拢,这就是与蒋介石战犯集团和美帝国主义决裂,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功赎罪,以求得人民的宽恕和谅解。第三条路是没有的。”——摘自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1949年4月4日

(1)蒋介石为什么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1分)?其目的是什么(2分)?

(2)司徒雷登为什么建议蒋介石下台(1分)?结果怎样(2分)?

(3)毛泽东1949年4月4日文告发展的背景是什么(2分)?李宗仁南京政府选择了哪一条道路(1分)?标志是什么(1分)?

24.(12分)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表明党和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1)上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被国家列入红色旅游景点,结合上述地点发生的重大事件,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发展历程(5分)

(2)“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卢沟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也被国务院列入红色旅游景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这些景点所反映的史实,概括归纳日本侵华的特点(2分)。

(3)江西省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革命遗址游),请你为旅游者选择三个必游景点,并说明必去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结合实际分析主要矛盾变化。

2.C从内战前夕的政治斗争特点思考。

3.B从本质上看蒋介石的基本方针。

4.B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方针,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

5.A识记重庆政协会议的斗争焦点。

6.A从民心向背思考。

7.A识记课本相关知识。

8.A重点强调解放军在实力对比居劣势情况下的军事胜利。

9.C结合课本材料思考。

10.C结合中国国情思考。

11.B从时间上进行对比。

12.D从战略态势上进行思考。

13.D解放军从防御转为进攻,国民党军则相反。

14.A识记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军的重要将领。

15.A从战略形势上思考其意义。

16.A回顾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迁。

17.DD项为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18.C结合农民斗争后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

19.D①②两项均有错误之处。

20.B中共的正确领导是取胜的核心。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联系抗战结束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思考)“政治商谈”: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戡乱”: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今日时局”: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反动军队正在进行战略大决战,蒋介石面临解放军摧枯拉朽的军事攻势。

(2)(指出和议的核心)保存伪宪法,保留反动军队。

(3)(从阶级实质分析其目的)取得喘息时间,保存反革命力量,维护反动统治。

(4)(从统治利益、阶级立场等方面分析)“和议”是虚伪的。证据:一是保存伪宪法和反动军队等违背人民利益的条件;二是坚持反共立场,诬蔑共产党搞“武装叛乱”;三是推卸内战责任,叫嚷准备与共产党“周旋到底”。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明确战略反攻方针,联系其历史背景)方针:提出全国性战略反攻方针。背景:当时尚未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但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2)(重点在战场形势)主力进行外线作战,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

(3)(指明主攻方向,联系实际分析)方向:中原地区。选择理由: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群众基本较好等。

(4)(简述背景和转折点,从战略态势变化去理解)背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各解放区也相继转入反攻,形成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形势。转折点即是1947年开始的全国性战略反攻。理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从此由进攻转入防御,人民革命力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这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外反动派在中国统治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结合渡江战役前的背景及蒋缓兵之计的实质思考)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一败涂地以及美国和国民党内的压力。目的:以和谈作缓兵之计,以获得喘息时间,准备卷土重来。

(2)(结合美国对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思考)原因:国民党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信心,寻求新代理人。结果:蒋介石被迫下台,由李宗仁任代总统。

(3)(结合1949年北平谈判的背景、目的和结果思考)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下台后,李宗仁为代表的南京政府和中共在北平和平谈判。道路:李宗仁企图划江而治,选择了继续与人民为敌的道路。标志: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团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结合这五个地方和中共有关的历史大事思考)①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②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正确道路。③1935年,在革命危机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④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⑤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理论问题。

(2)(贯穿爱国主义主题,从日本侵华的重大事件中总结基本特点)目的:以史为鉴,不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本侵华的特点:蓄谋已久,有计划、有步骤,制造事端,寻找借口;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极端野蛮残暴。

(3)(结合江西省内重要革命地点思考)①南昌起义纪念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③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遗址: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包括三目,其中第一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阅读的内容,学生了解即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原因就是在解放区进行了土改;第二目“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第三目“战略决战的胜利”,这两目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在这两目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部分内容不是特别陌生,同时对战争也比较有兴趣。无论是初中知识,还是通过一些相关影视剧的观看都对本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切都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深层次的只是不太了解。通过一些当时的史料,以及反映当时状况的图片和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加深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重点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2.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教学方式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采用PowerPoirt课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影片,并写出观看后的感受。
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课本内容。
(二)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板书第三节课题)
(三)展开教学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并填表。
生:(回忆并回答)填表如下:
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原因和依据
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等反封建军阀需要,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
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级”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和填表,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
师:非常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
生: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
生: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的条件
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
军队名称1946年7月1947年7月
人民解放军130万430万
国民党军队195万373万
师:通过这个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
投影片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
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生: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师: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这个地区战略地位重要、革命传统优良等等。
在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引导学生看书)
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
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的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将一些基本知识填写在地图册上。
生:填写地图册
师:我们结合刚才填写的内容来共同看一下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出示示意图。
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填写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

军队名称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等
国民党军队
人民解放军
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
生: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不首选东北或者说首选其他地方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展开讨论。
师: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下面这句话是当时毛泽东和中央下的命令,为什么攻打锦州?(出示投影片):
“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首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以及突破口是什么地方呢?
生:(思考并回答)将敌人分割成小部分各个歼灭敌人等观点。
突破口是锦州。
师:平津战役与淮海战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下面讨论一下平津战役的情况。
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掌握铁路的两头的要点,最后进攻中间几个城市。
师:(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三大战役的概况:
战役名称作战部队战役时间歼灭改编解放地区俘灭敌官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
林、罗48.9—1147万多人东北全境范汉杰
廖耀湘攻锦打援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
刘邓陈粟谭48.11—49.155万多人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杜律明
黄百韬、黄维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
林、罗、聂48.11—49.152万多人华北全境陈长捷分割包围先两头后中间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生:(分析、总结意义)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援等方面思考)
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归纳)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的腐败等等原因。
师:(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四)课堂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战略决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被完全推翻,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如何渡过天堑长江的将会在下节课的内容中讲解,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寿终正寝。

(五)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1947~1948年
2、内容:《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总路线
3、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时间:1947年6月
2、标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原因:
4、内线作战:东北、华北、西北
5、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的时机
(1)解放军方面:
(2)国民党军方面: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经过、结果: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结果:
(3)平津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结果:
3、意义

巩固练习:
1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能够普遍实行的因素有()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顺应了广大农民的要求②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全国性的大反攻③各民主党派支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④中共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总路线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的“最基本条件”是()
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建立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
C取得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的支持拥护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大意义是()
A决定了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4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是()
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B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C敌军集中兵力防守D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5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制定土地改革政策根本出发点是根据()
A不同时期的斗争策略B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不同地区农民的状况D反对国民党斗争的需要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注意条理性,让学生区分不同的阶段、不同战役的特点和情况。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备课资料:
(1)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
(2)反映这一时期的影视剧
《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风雪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战役》等相关影视剧的片段
(3)战略反攻阶段和决战阶段的相关地图和战争示意图
《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等地图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为了早日结束战争,4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57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