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生物下册《科学用药保障健康》学案冀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科学用药保障健康》学案冀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生物下册《科学用药保障健康》学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该章内容对科学用药、保障健康进行了探讨。本章涉及的内容有家庭药箱建立的原则,大众用药存在的问题,重点是科学用药的方式、方法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生经历过的事例进行探讨如何科学用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药品标签并引发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一些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科学用药的常识性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改进卫生方面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对药箱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某些不良做法(如超剂量服用)、某些药的用药时间、用药方式,学生是可以通过思考找到答案的,而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到药理知识,学生对此接触较少,因此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如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会有不良反应;用果汁或茶水服药为什么不科学等。
设计理念
(一)A.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1)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安排了图片、资料分析多个探究活动,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自己构建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3)创设开放性课堂,尝试设计开放式的作业变“释疑解惑”为“起疑生惑”。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
(4)通过大量课件展示、问题讨论,增加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
(二)教法
A.综合启发式教学:应用个性化处理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B.引导发现式教学: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尽可能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法
A.自主探究法: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药品标签和了解标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B.交流讨论法: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就“科学用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一些常用药的名称和作用。
2.举例说出常用药的正确服药方法。
3.概述安全用药的知识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处理资料。
情感性目标:认同协同配合的团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指导学生收集家庭常备药的标签,保留有参考价值的,以备课上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准备课上用的课件,包括:导入(方案一)、家庭常备药、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种种做法、服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想一想、错误的服药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导入(方案一):动画展示(幻灯片一)
观看画片,联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进入学习情境。所有课件附在最后导入(方案二):生病吃药,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药物能治病,也能产生不良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有逾3亿人滥用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脑卒之后的第四大杀手,全球死亡病例中,1/3属滥用药物造成的,由此可见,科学用药以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科学用药,保障健康”。领悟资料内容,进入学习情境。
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好的常备药标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收集的药品标签进行分类,统计出家庭常备药的名称,并将自己的统计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根据不同组统计出的不同结果,教师总结,并用(幻灯片二)展示一般家庭常备药。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分组讨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推荐出小组发言人在班内交流,阐述本组的看法。各组之间相互评议。
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用(幻灯片课件三)动画展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提议建立自己家庭药箱贮存的常备药。依据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拟定家庭药箱常备药并呈现自己的拟定结果。对课件三的补充: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令性疾病的药物为主;急救药放在易拿到的地方;药箱要定期检查。问题探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得病,不同的人得病之后有不同的做法,请大家分析以下治疗感冒的做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幻灯片四)展示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对教师给的例子进行分析,并呈现结论。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但有些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之不起作用,还会引起药物性发热,合并真菌感染。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使病情加重,那么如何才算科学用药呢?就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服药方式等谈谈你的看法。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小结,并用(幻灯片五)、(幻灯片六)展示。注重观察画面,积极思索,领会相应的道理。某些药物之所以饭后服,是因为胃中食物可减轻药物的刺激性。
药物嚼碎可增大与胃的接触面积,润喉片含化可发挥对咽部的止痛、消炎作用,硝酸甘油含化1—3分钟缓解心绞痛。讲述:除了需要注意以上这些正确的服药方法外,药物在联合使用时也要注意科学性。研究表明:同时接受1~5种药物的患者中,18%受到药物毒副作用的危害,同时服用5种以上的药品的患者,发生药毒反应者高达80%以上。因此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药效,甚至发生意外,因此不要认为服药越多、时间越长就越好。提出议题:(幻灯片七)展示(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议题)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课件七中将议题与举例分成两部分,等学生讨论之后,举例以动画效果出现。对议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事例。
小结:药物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除了有益的治疗外,往往伴有各种副作用。这就充分证实了“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的道理”。组织学生总结“科学用药”包括哪些方面,实际用药应注意些什么?各组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各自的生活体验,小结出本组的意见,然后在班内交流,同时要相互评议,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想一想:(幻灯片八)(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答案设成动画。布置作业:很多人平时这样服药(幻灯片九),你认为正确吗?组织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因。对课件九中这些错误的服药方法的解释设成动画,待下节课展示。

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近视的形成》学案冀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近视的形成》学案冀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下册《近视的形成》学案冀教版

近视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是上一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视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的成因。为了强化眼的卫生保健意识,在本节中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学生分析
(1)近视眼在中学生中比较多,也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对本节教学内容,学生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2如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上节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感到很容易。
(2)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实际用资料。
设计理念
本课重视培养学生文字描述、数字表格、曲线图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培养,并组织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视觉形成的知识,得出近视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定的实验结论,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真正构建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终身学习的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举例说明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技能性目标:通过对近视形成原因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而且也需要有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善于与人合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各年龄段视力不良情况(或调查班级的近视率)的调查表、按照探究竟的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枝蜡烛、火柴、一副近视镜、一副老花镜等(如分组进行则按组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出示调查结果:
各年龄视力不良情况调查结果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7
7.92
13
31.02

8
7.91
14
34.80

9
9.24
15
41.04

10
12.69
16
47.78

11
16.46
17
52.49

12
20.48
18
53.28

根据表格的数字,让学生画出视力不良率的变化曲线(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纸上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曲线的含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这样做虽然课本上没有要求,但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问题: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四个实验步骤的含义。
第一步完成后,启发学生理解本步骤的意义。
启发学生理解第二步和第三步说明了什么。
第四步说明了什么?
以上各步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只是忙于实验,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当实验完成后应认真组织学生总结。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患近视眼的人,晶状体的曲度是变大,还是小?
如果晶状体的曲度正常,而视网膜与晶状体间的距离大,是否能看清物体?
近视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引导学生推论远视眼(老花眼)的矫正。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个不良用眼习惯的情境画面,引发学生学生对近视眼成因的认识及生活中保护视力的常识。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实际用)

绘制各年龄不良视力的曲线图。
在绘图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

就曲线图,学生发表各种见解,深刻理解青少年随年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率增高的事实,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参照探究竟中中的4步,逐步完成,并理解对每一步说明什么。
学生应认识到如果要使白纸(视网膜)成像清晰,白纸与凸透镜、凸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及凸透镜的曲度,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视网膜与晶状体、晶状体与物体间的距离以及晶状体曲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关系。
学生经过实验,应明确晶状体曲度变大,会使物象移到视网膜前方。
学生看到物象恢复清晰,应认识到近视镜是凹透镜,通过近视镜的矫正,又恢复到原来的折射率。
认真讨论好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对前面的实验已经理解,同时总结出什么是近视眼:
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折射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应戴凹透镜(近视镜)矫正。
如果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清楚,应可以推断出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矫正。
学生根据画面谈认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用脑》学案分析冀教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用脑》学案分析冀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用脑》学案分析冀教版

教材分析
 第四节《合理用脑》主要是对前三节知识的扩展与实际应用。如何科学用脑应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也是重点。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要求有条件反射及脑的功能等知识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明合理用脑的方法及意义。
教学理念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领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一些科学家科学用脑的事例备用。调查学生中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是如何善于、勤于用脑的做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脑的结构及功能的有关知识。
引入新课:
1.由身边事引入。
2.请一、两位学生讲科学家科学用脑的故事,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和讨论的课题。
3.从调查部分同学的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比较入手,引出课题。
探究竟:
请同学分析资料1: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每天必须保证810小时的睡眠?体育活动对人脑有什么益处?

(及时肯定鼓励同学们的表现)
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每天的作息规律,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来分析他们的作息规律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你应该怎样做?
(关于睡眠的意义,教师可举下面材料:青少年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使脑得到休息。现代科学证明:适当的休息有助于学习,英国学者史贝墓创办了一所睡眠学校,这听起来似乎是在开玩笑,但他通过实验发现,睡眠时播放英语唱片,第二天在学习英语单词和发音时,就比入睡时没听唱片的人学得快而且准确。这也说明睡眠在使脑得到休息的同时,也助于促进学习。)
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规律。
为同学们介绍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交替活动、选出体质相当的甲、乙两同学作为“屈伸臂实验”的受试者。由老师发令并计时,其他同学观察和计数受试同学在实验中屈臂频率变化的情况。按下述步骤实验:
甲:右臂屈—伸半分钟;休息半分钟;右臂屈—伸半分钟。
乙:“右臂—左臂—右臂”各交替屈伸半分钟。
结果如下:

受试者
屈—伸臂运动(次)

0-30秒 31-60秒61-90秒

右臂运动 休息右臂运动

104 /83

右臂运动左臂运动右臂运动

102100 94

请同学们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根据这一结论,生活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做?

请同学们看资料2:此图是心理学家艾宾洁斯著名的遗忘曲线,请大家认真分析此曲线,想一想,所学的新知识什么时间遗忘得最快?我们应该怎样科学记忆,防止遗忘?
请同学们结合条件反射的有关知识来思考。

总结:学习过程也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要不断巩固,否则就会消失。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复习所学知识才不会遗忘。且最好当天学的新知识当天就复习,这样才会记得牢。
大家谈
你复习功课是不是及时的?你复习功课的内容一般是怎样安排的?请你依据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今天的复习?
实际用:请几位成绩好的同学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是如何科学用脑的。从这几位同学的经验中,大家得到什么启示?同学交流回答后,总结:
1、要善用脑:学习时精力高度集中,讲究方法,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2、要勤用脑: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学习要主动,多问多思,充分发挥大脑皮层功能。
特别提示学生要好问勤问,可通过一些名人在学生时代如何勤学好问,或结合同学中好问提高学习成绩的例子来说明。
3、丰富生活、开阔眼界
小结全课:结合“知识链”的内容,请同学们先谈一谈这节课都有有什么收获。同学谈后,再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总结。
(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作业:课外活动;搜集事实材料证明:“及时复习比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复习的效果好”,或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或合理的学习计划。

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发表自己搜集的资料或事先调查好的材料,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争论得到结论。
1、睡眠使脑的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体育活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兴奋性,增进调节功能。
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找出这些同学作息规律的不合理之处以及危害,并得到结论:生活中作息规律要合理,劳逸适当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同学们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设计出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交替活动是积极的休息。
生活、学习中应该:
1.课间走出教室积极进行适当体育活动。
2.复习时文理科交替。
3.学习中听、看、读、写全面结合。
同学们分析、讨论、气氛热烈、争先发表自己的结论:
1.新知识学后的第一天遗忘最快。
2.学习中,对当天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进行巩固,才能防止遗忘。
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出:
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条件反射能建立,也会逐渐消退,需要刺激的不断强化。

同学们交流讨论、找到自己学习中在复习环节上的不足,设计的今天的合理复习计划。

同学们认真听、互相交流、找到自己平时的不良习惯。

同学们的收获可能很多有知识方面的、也可能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脊髓的功能》学案冀教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生物下册《脊髓的功能》学案冀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下册《脊髓的功能》学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人体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及高级神经中枢脑的结构和功能,探究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在“脊髓的功能”一课中,首先通过对脊蛙搔扒反射实验的材料分析,认识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又通过缩手反射使学生认识脊髓具有传导功能。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脊髓的结构。通过搔扒反射的材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对“为什么将经典实验——搔扒反射改为材料分析,而不进行分组实验”的解释,渗透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在“脑的功能”一课中,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脑的各部分结构及大脑、小脑、脑干的主要生理功能。本节中脊髓和脑的有关知识较难理解和掌握,教材运用材料分析、实验、观察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脊髓是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它通过白质中的神经纤维与高级反射的神经中枢——脑相联系。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教材中通过分析材料,阐明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神经调节系统成为结构和机能上的整体。
本节中用1课时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异的创新思维将有帮助。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又没有充足的动物学知识为基础。虽然他们知道人体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但人体是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这些知识是全新的、深奥的、生活中没有注意和体验的。因此,在学生学习“信息的处理”这一节的内容时,很容易出现问题。在“脊髓的功能”一课中,对“搔扒反射”的资料分析,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学生必须在掌握了反射弧的组成、神经中枢、神经冲动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而要弄清脊髓在人体的位置,必须让他们亲眼观察,印象才深刻。学生对于“灰质”“白质”的组成、功能,特别是在脑和脊髓中的位置,理解起来很困难,要在掌握神经元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学生更易理解。非条件反射击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从定义上学生好掌握,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举实例,通过分析实例掌握二者的本质区别。
在“条件反射的形成”一课中,学生不理解的就是人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所建立的条件反射,与动物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比如,动物和人都能对红绿信号灯发生反应,但有什么不同?教师可多通过实例来解除他们的疑惑。
在“脑的功能”一课中,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大脑皮层存在沟和回的意义,教师可用折纸打比方来直观表示。左右两大脑半球如何联系,大脑、小脑、脑干如何联系,脑与脊髓如何联系,都将是学生面临的问题。
设计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是要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了三个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堂原本就是学生的,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脊髓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
(2)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原因。
(3)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特点,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适应意义。
(4)描述脑的位置,识别大脑、小脑及脑干的位置。
(5)概述脑的各部位的主要功能。
技能性目标:
(1)模仿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缩手反射”等现象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验、调查,还需要推理和判断。
(3)通过对“搔扒反射”及“脑各部分功能”的资料分析,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3课时:第1课时:脊髓的功能。第2课时:条件反射的形成。第3课时:脑的功能。
一、脊髓的功能
教学准备
脊蛙搔扒反射实验图或实验录相,脊髓横切示意图或模型,或带有脊髓和脊神经的一段大型哺乳动物的脊柱,脊蛙反射的多媒体软件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由“身边事”引入新课。2、请一、二位同学配合完成“针刺一缩手”反射实验,请被试同学谈受到针刺后是立即缩手还是感到“刺痛”后才缩手的?3、介绍截瘫及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症的表现(最好出示有关图片资料),提出对以上实例怎样解释呢?这与脊髓的功能有关。
探究竟
先请同学阅读小词典,待学生理解什么是搔扒反射后,引导学生分析(一)分析时最好对“实验为什么要去除脑”加以说明,同时提出“搔扒反射的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二)提出“损毁脊髓后不能出出搔扒反射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说明脊髓有反射功能的事例吗?
实验:“缩手反射”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并交流实验后感受,提出为什么先缩手后感到疼痛?说明脊髓除具有反射功能外还有什么功能?(须将痛觉的产生有脑的参与对学生加以说明)也可联系已学过的膝跳反射,如膝跳反射完成之后,大脑也会感觉到小腿的跳起,大脑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种刺激的呢?
利用课件展示膝跳反射或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脊髓的传导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婴儿尿床的原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学生对脊髓功能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来讲解脊髓的结构和脊神经。
知识链
出示准备好的带有脊髓和脊神经的一段大型哺乳动物脊柱让学生观察,如没有实物可利用模型、挂图、或多媒体软件辅助讲解。
脊髓结构:
先观察脊髓位置,再观察脊髓横切面,“灰质”和“白质”两概念首次出现。应列表加以比较(表中内容引导学生填写)

位置
组成
功能

灰质
脊髓中央(蝶形)
神经元细胞体内有神经中枢
调节生理活动

白质
外周
神经纤维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让学生观察椎骨的椎间孔,然后讲脊神经如何自椎管内通过椎间孔穿出,并分布到全身各处去的。最后,要强调:脊髓是脑和躯体、内脏的联系通道,是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大家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借着“大家谈”里学生所举的一些说明脊髓功能的实例,教师提出“同学们所举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或进一步提示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学会的?”从而讲解非条件反射,指明非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引导学生再多举一些非条件反射实例。
实际用
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实际用中所举一些实例,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总结全课: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分析、讨论、观察,研究了脊髓的功能和条件反射。除了我们课上讨论的脊髓功能的实例外,你还能通过查找资料,多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脊髓的功能吗?
同学配合演示“针刺一缩手”反射,认真体会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认真听取截瘫及脊髓灰质炎的介绍、思考出现这些病症的原因。

认真阅读小词典,理解什么叫搔扒反射。
分析“搔扒反射”资料一,小组讨论后说出搔扒反射反射弧的组成。

学生认真分析资料(二),小组热烈讨论后,回答破坏脊髓后不能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出现反射。从而得到结论:脊髓有反射功能。

排尿、排便等。

两人一组完成缩手反射实验,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受,被试同学谈缩手反射和感觉疼痛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小组认真讨论“为什么先缩手后感到疼痛”,从而得出结论脊髓还有传导功能。

观察、思考。

在教师引导下,认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婴儿大脑皮层没有发育完全,不能控制排便反射。

在教师引导下,认真观察哺乳动物脊柱。观察脊髓横切面,仔细辩认灰质和白质。阅读书上知识链的内容,填写灰质和白质比较表,描述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仔细观察脊髓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并如何分布到全身的情况,明白脊神经分布到全身各处,实现脊髓对这些部位的调节功能。
通过比较,强调脊髓是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脊髓有反射功能。而脊髓通过白质的神经纤维与脑相连将信息上传到脑,并结合书P90传导路径解释传导,说明脊髓有传导功能。

小组内激烈讨论,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些实例均是生来就在的,是先天性的,从而理解非条件反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举一些非条件反射实例。
如:飞蛾扑火、群蚁附膻、狗急跳墙、金蝉脱壳、晴蜒点水、老牛舐犊、狡兔三窟等。

仔细阅读教材上实际用的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脊髓不受损伤。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538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