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用脑》学案分析冀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用脑》学案分析冀教版
教材分析
第四节《合理用脑》主要是对前三节知识的扩展与实际应用。如何科学用脑应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也是重点。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要求有条件反射及脑的功能等知识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明合理用脑的方法及意义。
教学理念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领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一些科学家科学用脑的事例备用。调查学生中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是如何善于、勤于用脑的做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脑的结构及功能的有关知识。
引入新课:
1.由身边事引入。
2.请一、两位学生讲科学家科学用脑的故事,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和讨论的课题。
3.从调查部分同学的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比较入手,引出课题。
探究竟:
请同学分析资料1: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每天必须保证810小时的睡眠?体育活动对人脑有什么益处?
(及时肯定鼓励同学们的表现)
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每天的作息规律,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来分析他们的作息规律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你应该怎样做?
(关于睡眠的意义,教师可举下面材料:青少年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使脑得到休息。现代科学证明:适当的休息有助于学习,英国学者史贝墓创办了一所睡眠学校,这听起来似乎是在开玩笑,但他通过实验发现,睡眠时播放英语唱片,第二天在学习英语单词和发音时,就比入睡时没听唱片的人学得快而且准确。这也说明睡眠在使脑得到休息的同时,也助于促进学习。)
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规律。
为同学们介绍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交替活动、选出体质相当的甲、乙两同学作为“屈伸臂实验”的受试者。由老师发令并计时,其他同学观察和计数受试同学在实验中屈臂频率变化的情况。按下述步骤实验:
甲:右臂屈—伸半分钟;休息半分钟;右臂屈—伸半分钟。
乙:“右臂—左臂—右臂”各交替屈伸半分钟。
结果如下:
受试者
屈—伸臂运动(次)
0-30秒 31-60秒61-90秒
甲
右臂运动 休息右臂运动
104 /83
乙
右臂运动左臂运动右臂运动
102100 94
请同学们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根据这一结论,生活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做?
请同学们看资料2:此图是心理学家艾宾洁斯著名的遗忘曲线,请大家认真分析此曲线,想一想,所学的新知识什么时间遗忘得最快?我们应该怎样科学记忆,防止遗忘?
请同学们结合条件反射的有关知识来思考。
总结:学习过程也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要不断巩固,否则就会消失。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复习所学知识才不会遗忘。且最好当天学的新知识当天就复习,这样才会记得牢。
大家谈
你复习功课是不是及时的?你复习功课的内容一般是怎样安排的?请你依据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今天的复习?
实际用:请几位成绩好的同学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是如何科学用脑的。从这几位同学的经验中,大家得到什么启示?同学交流回答后,总结:
1、要善用脑:学习时精力高度集中,讲究方法,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2、要勤用脑: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学习要主动,多问多思,充分发挥大脑皮层功能。
特别提示学生要好问勤问,可通过一些名人在学生时代如何勤学好问,或结合同学中好问提高学习成绩的例子来说明。
3、丰富生活、开阔眼界
小结全课:结合“知识链”的内容,请同学们先谈一谈这节课都有有什么收获。同学谈后,再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总结。
(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作业:课外活动;搜集事实材料证明:“及时复习比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复习的效果好”,或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或合理的学习计划。
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发表自己搜集的资料或事先调查好的材料,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争论得到结论。
1、睡眠使脑的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体育活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兴奋性,增进调节功能。
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找出这些同学作息规律的不合理之处以及危害,并得到结论:生活中作息规律要合理,劳逸适当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同学们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设计出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交替活动是积极的休息。
生活、学习中应该:
1.课间走出教室积极进行适当体育活动。
2.复习时文理科交替。
3.学习中听、看、读、写全面结合。
同学们分析、讨论、气氛热烈、争先发表自己的结论:
1.新知识学后的第一天遗忘最快。
2.学习中,对当天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进行巩固,才能防止遗忘。
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出:
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条件反射能建立,也会逐渐消退,需要刺激的不断强化。
同学们交流讨论、找到自己学习中在复习环节上的不足,设计的今天的合理复习计划。
同学们认真听、互相交流、找到自己平时的不良习惯。
同学们的收获可能很多有知识方面的、也可能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条件反射的形成》学案分析冀教版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
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同学训练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请同学搜集训练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实例。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摄像或拍照。投影片: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对比,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巴甫洛夫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身边事
除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外,还可结合学生的生活举例:
1、学生们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
2、鹦鹉学舌、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由这些成语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
3、用实物如橘子、山楂等,绘声绘色地描述吃这些食物时的感觉,问学生:听了老师刚才的描述,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呀?引出课题:条件反射的形成。
探究竟
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再介绍他们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针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组织同学讨论交流。帮助他们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帮助同学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此过程中,教师可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巴甫洛夫小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以此为范例。教学过程中要提示同学们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各方面状况要尽量一致。
2、为什么每次只能用一种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
3、为什么建立了条件反射后,还要继续实验。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实验。
提问:
1、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的反射活动有哪些变化?属于什么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
大家谈
经过探究竟,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条件反射,以及如何建立条件,请同学们看书“大家谈”的两个问题,思考后,谁能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后问:你知道什么是条件反射吗?谁能举些条件反射的实例?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非条件反射,谁还记得什么是非条件反射?现在我们又学习了条件反射,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引导学生填写下表:
反射类型
形成
反射弧特点
神经联系
举例
知识链
生活中可见这样一种现象:人在马路上骑车,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我们也能训练小动物红灯停、绿灯行。人和动物的以上行为一样吗?请同学们思考后,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回答后,加以评价,从而总结出人类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人类大脑皮层有语言中枢。
实际用
条件反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小结全课: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听完老师的介绍,认真分析老师所举实例,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初步认识条件反射。
同学们积极交流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有的带小动物来表演,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放录象,气氛非常活跃。
同学们积极介绍他们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结合巴甫洛夫小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1、学生回忆实验过程,依据实验记录回答:
先是给狗喂食物,狗跑过来吃,属非条件反射,在喂狗食物的同时用声音叫它,一段时间后,听到叫狗的声音,狗就会跑过来——条件反射。
2、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学生答:
条件反射是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实例:鹦鹉学舌、老马识途、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
独立思考、填写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比较表。
学生讨论、思考后,得出结论:不一样。人是明白红绿信号灯的含义,即对抽象的信号发生的反应,而动物必须看到红灯才知道停,即对具体刺激发生的反应。
阅读“知识链”,理解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意义;人类特有的条件发射。
同学们交流课下查阅的条件反射应用的实例,从而体会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同学们积极发言:
我知道了怎样建立条件反射;知道了什么是条件反射;知道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以及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学会了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近视的形成》学案冀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下册《近视的形成》学案冀教版
近视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是上一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视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的成因。为了强化眼的卫生保健意识,在本节中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学生分析
(1)近视眼在中学生中比较多,也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对本节教学内容,学生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2如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上节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感到很容易。
(2)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实际用资料。
设计理念
本课重视培养学生文字描述、数字表格、曲线图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培养,并组织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视觉形成的知识,得出近视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定的实验结论,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真正构建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终身学习的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举例说明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技能性目标:通过对近视形成原因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而且也需要有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善于与人合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各年龄段视力不良情况(或调查班级的近视率)的调查表、按照探究竟的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枝蜡烛、火柴、一副近视镜、一副老花镜等(如分组进行则按组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出示调查结果:
各年龄视力不良情况调查结果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7
7.92
13
31.02
8
7.91
14
34.80
9
9.24
15
41.04
10
12.69
16
47.78
11
16.46
17
52.49
12
20.48
18
53.28
根据表格的数字,让学生画出视力不良率的变化曲线(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纸上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曲线的含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这样做虽然课本上没有要求,但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问题: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四个实验步骤的含义。
第一步完成后,启发学生理解本步骤的意义。
启发学生理解第二步和第三步说明了什么。
第四步说明了什么?
以上各步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只是忙于实验,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当实验完成后应认真组织学生总结。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患近视眼的人,晶状体的曲度是变大,还是小?
如果晶状体的曲度正常,而视网膜与晶状体间的距离大,是否能看清物体?
近视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引导学生推论远视眼(老花眼)的矫正。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个不良用眼习惯的情境画面,引发学生学生对近视眼成因的认识及生活中保护视力的常识。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实际用)
绘制各年龄不良视力的曲线图。
在绘图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
就曲线图,学生发表各种见解,深刻理解青少年随年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率增高的事实,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参照探究竟中中的4步,逐步完成,并理解对每一步说明什么。
学生应认识到如果要使白纸(视网膜)成像清晰,白纸与凸透镜、凸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及凸透镜的曲度,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视网膜与晶状体、晶状体与物体间的距离以及晶状体曲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关系。
学生经过实验,应明确晶状体曲度变大,会使物象移到视网膜前方。
学生看到物象恢复清晰,应认识到近视镜是凹透镜,通过近视镜的矫正,又恢复到原来的折射率。
认真讨论好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对前面的实验已经理解,同时总结出什么是近视眼:
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折射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应戴凹透镜(近视镜)矫正。
如果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清楚,应可以推断出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矫正。
学生根据画面谈认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597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