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近视的形成》学案冀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下册《近视的形成》学案冀教版
近视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是上一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视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的成因。为了强化眼的卫生保健意识,在本节中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学生分析
(1)近视眼在中学生中比较多,也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对本节教学内容,学生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2如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上节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感到很容易。
(2)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实际用资料。
设计理念
本课重视培养学生文字描述、数字表格、曲线图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培养,并组织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视觉形成的知识,得出近视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定的实验结论,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真正构建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终身学习的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举例说明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技能性目标:通过对近视形成原因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而且也需要有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善于与人合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各年龄段视力不良情况(或调查班级的近视率)的调查表、按照探究竟的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枝蜡烛、火柴、一副近视镜、一副老花镜等(如分组进行则按组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出示调查结果:
各年龄视力不良情况调查结果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7
7.92
13
31.02
8
7.91
14
34.80
9
9.24
15
41.04
10
12.69
16
47.78
11
16.46
17
52.49
12
20.48
18
53.28
根据表格的数字,让学生画出视力不良率的变化曲线(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纸上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曲线的含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这样做虽然课本上没有要求,但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问题: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四个实验步骤的含义。
第一步完成后,启发学生理解本步骤的意义。
启发学生理解第二步和第三步说明了什么。
第四步说明了什么?
以上各步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只是忙于实验,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当实验完成后应认真组织学生总结。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患近视眼的人,晶状体的曲度是变大,还是小?
如果晶状体的曲度正常,而视网膜与晶状体间的距离大,是否能看清物体?
近视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引导学生推论远视眼(老花眼)的矫正。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个不良用眼习惯的情境画面,引发学生学生对近视眼成因的认识及生活中保护视力的常识。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实际用)
绘制各年龄不良视力的曲线图。
在绘图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
就曲线图,学生发表各种见解,深刻理解青少年随年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率增高的事实,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参照探究竟中中的4步,逐步完成,并理解对每一步说明什么。
学生应认识到如果要使白纸(视网膜)成像清晰,白纸与凸透镜、凸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及凸透镜的曲度,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视网膜与晶状体、晶状体与物体间的距离以及晶状体曲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关系。
学生经过实验,应明确晶状体曲度变大,会使物象移到视网膜前方。
学生看到物象恢复清晰,应认识到近视镜是凹透镜,通过近视镜的矫正,又恢复到原来的折射率。
认真讨论好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对前面的实验已经理解,同时总结出什么是近视眼:
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折射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应戴凹透镜(近视镜)矫正。
如果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清楚,应可以推断出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矫正。
学生根据画面谈认识。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鱼类》学案冀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鱼类》学案冀教版
4.6鱼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概述鱼的呼吸过程。
4.认识常见的鱼类。
5.阐明保护鱼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尝试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1.建立保护和理利用水产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难点:探究实验的完成过程,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给与较多的帮助,以保证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顺利完成。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情境导入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出示常见的鱼类图片。设问:鱼类是怎么样在水中生活的呢?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新
知
探
究一、代表动物——鲫鱼
1、体色
2、体型
3、鳞片
4、侧线
5、鳍
6、呼吸
三、常见的鱼类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
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型、鳞片和侧线,认识鲫鱼的形态特征。
讨论鲫鱼的外部形态与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视频,认识鱼鳍的作用
完成实验。
观察图片,讨论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归纳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分析资料,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了解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型、鳞片和侧线,认识鲫鱼的形态特征。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鱼鳍的协调与配合。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5
展示鱼鳃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出示常见鱼类的图片。
引导学生归纳鱼类的主要特征。
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堂小结畅谈收获,构建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巩固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反馈、释疑。六、板书设计
第六节鱼类
一、鲫鱼
1、身体分部
2、体色
3、体型
4、体表
5、侧线
6、呼吸
7、运动
二、常见鱼类
三、主要特征
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七、课下作业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鱼鳍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
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通过一一展示代表性图片的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且较好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但是由于紧张,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解释清楚:所总结的五项基本特征不是必须一一符合才是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致于学生在随后的小游戏中不能很准确地进行判断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用脑》学案分析冀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用脑》学案分析冀教版
教材分析
第四节《合理用脑》主要是对前三节知识的扩展与实际应用。如何科学用脑应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也是重点。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要求有条件反射及脑的功能等知识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明合理用脑的方法及意义。
教学理念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领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一些科学家科学用脑的事例备用。调查学生中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是如何善于、勤于用脑的做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脑的结构及功能的有关知识。
引入新课:
1.由身边事引入。
2.请一、两位学生讲科学家科学用脑的故事,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和讨论的课题。
3.从调查部分同学的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比较入手,引出课题。
探究竟:
请同学分析资料1: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每天必须保证810小时的睡眠?体育活动对人脑有什么益处?
(及时肯定鼓励同学们的表现)
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每天的作息规律,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来分析他们的作息规律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你应该怎样做?
(关于睡眠的意义,教师可举下面材料:青少年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使脑得到休息。现代科学证明:适当的休息有助于学习,英国学者史贝墓创办了一所睡眠学校,这听起来似乎是在开玩笑,但他通过实验发现,睡眠时播放英语唱片,第二天在学习英语单词和发音时,就比入睡时没听唱片的人学得快而且准确。这也说明睡眠在使脑得到休息的同时,也助于促进学习。)
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规律。
为同学们介绍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交替活动、选出体质相当的甲、乙两同学作为“屈伸臂实验”的受试者。由老师发令并计时,其他同学观察和计数受试同学在实验中屈臂频率变化的情况。按下述步骤实验:
甲:右臂屈—伸半分钟;休息半分钟;右臂屈—伸半分钟。
乙:“右臂—左臂—右臂”各交替屈伸半分钟。
结果如下:
受试者
屈—伸臂运动(次)
0-30秒 31-60秒61-90秒
甲
右臂运动 休息右臂运动
104 /83
乙
右臂运动左臂运动右臂运动
102100 94
请同学们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根据这一结论,生活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做?
请同学们看资料2:此图是心理学家艾宾洁斯著名的遗忘曲线,请大家认真分析此曲线,想一想,所学的新知识什么时间遗忘得最快?我们应该怎样科学记忆,防止遗忘?
请同学们结合条件反射的有关知识来思考。
总结:学习过程也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要不断巩固,否则就会消失。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复习所学知识才不会遗忘。且最好当天学的新知识当天就复习,这样才会记得牢。
大家谈
你复习功课是不是及时的?你复习功课的内容一般是怎样安排的?请你依据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今天的复习?
实际用:请几位成绩好的同学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是如何科学用脑的。从这几位同学的经验中,大家得到什么启示?同学交流回答后,总结:
1、要善用脑:学习时精力高度集中,讲究方法,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2、要勤用脑: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学习要主动,多问多思,充分发挥大脑皮层功能。
特别提示学生要好问勤问,可通过一些名人在学生时代如何勤学好问,或结合同学中好问提高学习成绩的例子来说明。
3、丰富生活、开阔眼界
小结全课:结合“知识链”的内容,请同学们先谈一谈这节课都有有什么收获。同学谈后,再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总结。
(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作业:课外活动;搜集事实材料证明:“及时复习比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复习的效果好”,或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或合理的学习计划。
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发表自己搜集的资料或事先调查好的材料,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争论得到结论。
1、睡眠使脑的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体育活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兴奋性,增进调节功能。
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找出这些同学作息规律的不合理之处以及危害,并得到结论:生活中作息规律要合理,劳逸适当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同学们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设计出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交替活动是积极的休息。
生活、学习中应该:
1.课间走出教室积极进行适当体育活动。
2.复习时文理科交替。
3.学习中听、看、读、写全面结合。
同学们分析、讨论、气氛热烈、争先发表自己的结论:
1.新知识学后的第一天遗忘最快。
2.学习中,对当天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进行巩固,才能防止遗忘。
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出:
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条件反射能建立,也会逐渐消退,需要刺激的不断强化。
同学们交流讨论、找到自己学习中在复习环节上的不足,设计的今天的合理复习计划。
同学们认真听、互相交流、找到自己平时的不良习惯。
同学们的收获可能很多有知识方面的、也可能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
文章来源://m.jab88.com/j/3989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