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十一章运动和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让学生看课本第:office:smarttags?>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A、甲船B、乙船C、一定运动D、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A、可能运动B、可能静止C、一定运动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方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

9、小明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M.Jab88.cOM>

相关推荐

第十一章  中亚


第十一章中亚

一、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图:①亚洲政区图。

②亚洲地形图。

③哈萨克斯坦图。

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②伊斯兰教、清真寺图片。

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

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

②亚欧大陆桥图。

③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图。中亚地形为底图;第一复合图为北半球温度带图;第二复合图为太平洋、印度洋季风风向和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

④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图。

2课时

发现法、讲授法。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请一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

2.在“亚洲地形图”上组织学生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距离,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一个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现代交通要道。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

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以高原、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2.出示“中亚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投影片:

①出示“中亚地形图”,指出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北半球温度带图”,说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温的大陆性特点突出:冬冷夏热。

③去掉“北半球温度带图”,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太平洋夏季风风向图”、“印度洋西南季风风向图”,说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

再叠加“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说明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

总结以上两点,说明中亚地区:降水稀少。

④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中亚气温降水分布图”,由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

⑤从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中亚地区的植被应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归纳①——⑤各知识点,得出: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2.要求学生在课本插图“中亚各国政区图”中,找出阿姆河,锡尔河;找出里海和咸海。从内流河、内陆湖的概念入手,启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说出这些河湖是内流河和内陆湖。

要求学生在上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入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向学生介绍里海。

从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应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得出: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①谷物、小麦分布在北部地区。

②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

③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

④经济作物——棉花分布在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衣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是中亚地区的重要矿产。

3.出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投影片,帮助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记住主要工业部门。

投影片内容如下:

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入手,依据投影片中箭头所表示的各地理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讲清以下内容:

①地理位置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②气候对河流、植被的影响。

③气候、河流(灌溉)、植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灌溉农业发达。畜牧业发达。

④农业生产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⑤矿产资源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⑥气候、矿产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木材缺乏,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要求学生复述以上内容,并抄录投影片中所表示的知识结构。

4.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本中的“读一读”内容,并以“想一想从咸海周围的环境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

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

②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

③人类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④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居民和城市

1.出示中亚地区主要民族人像图,让学生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中亚地区民族构成。

2.出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伊斯兰教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

3.结合以上图片讲解一些中亚地区的风土人情。

4.出示塔什干城市景观图片,向学生说明该城市职能。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2.交通要道

①古代“丝绸之路”

②现代“亚欧大陆桥”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2.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

3.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干旱、半干旱气候与农业生产

①北部谷物、小麦区

②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区

③山地畜牧区

④世界第三产棉基地

2.自然资源与工业生产

①棉毛纺织、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②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③木材缺乏,轻工业产品需进口

四、居民和城市

1.多民族地区、伊斯兰教

2.塔什干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5)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6)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
a、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b、特点: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c、单位:kg、g、mg
d、测量: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
a、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b、特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c、公式:ρ=m/v
d、单位:kg/m3、g/cm3
e、物理意义:
a、构造: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
b、使用:
a、测固体质量
b、测液体质量
c、特殊测量
a、测固体密度
b、测液体密度

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
2、质量计算
3、体积计算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2.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常巨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最方便.
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
4.我们知道:“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二、复习内容
1、物质:(1)组成:分子、原子
(2)原子结构:原子核、和外电子
(3)固、液、气宏观及微观特点
2、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质量的测量】
(1)直接测量质量:对于干燥的、颗粒状的且没有腐蚀性的固体,可直接测量。如:铁、铜、木、蜡块等。
(2)间接测量质量:对于潮湿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等)、粉末状的固体粉末以及有腐蚀性的物体,应借助容器或有关器皿进行间接称量。具体步骤:①先测量m器。②再测量m总。③求m待。测量次序能倒过来吗?原因:如果先将液体倒入容器测m总,再将液体倒出测容器质量梳,由于容器中必然会有残余液滴即液体质量的一小部分留在容器内,所以这样测量误差较大。
【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3、体积
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⑶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B: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可完全浸入;ρ物ρ液漂浮.(悬锤法、针压法);
C:测质量算体积。
三、复习过程
例1:(钦州市2006)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或步骤,其中错误的是
A.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右端,在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石块的体积V
D.用公式p=m/V算出石块的密度
例2:(2006年桂林市)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铜块的质量,当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有50g、20g、10g各1个,游码的位置如图5所示,则该铜块的质
量是g。若把上述实验移到山顶上进行,测得的该铜块的质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例3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天平指针
位于分度盘中央位置时,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
如图2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
A.58.2克B.57.3克
C58.8克D.58.4克
分析与解: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盘内砝码质量与游码所对应刻度值之和。盘内砝码质量为50g+5g+2g-57g。确定游码指示的刻度值要弄清两点:其一游码标尺上每一刻度的单位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其二,观察游码所指示的刻度值应当看其从0到游码左端所对准的数。从图中可见:此题游码标尺上的每一小格表示为0.2克,游码左端与1.4对准,则该物体质量为57g+1.4克=58.4克,选项D正确。
点评:读游码示数时,一要弄清最小刻度值,二要看游码的左边线位置,切记不要读游码右边的标尺数,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
四、堂上练习
1、(吉林省2006年)以下物体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A一枚大头针B一个鸡蛋C一个西瓜D一只羊
2、(广东省2006年)如图13所示,在水平桌面上使用天平时发现横梁有点向右倾斜,要将它调到平衡状态,请写出必须进行的步骤是:
3、(芜湖市2006)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⑴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后,若发现天平指针在分度标尺中央两侧摆动,摆动幅度如图11甲所示,则可判定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⑵实验中,当天平右盘内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1乙所示时,天平恰好平衡,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g。
4、(广州市2006年)(6分)(1)图17中,天平(已处于平衡状态)测出物体的质量是_g,
图18中量筒中液体的体积_mL,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是物体本身的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常用的质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吨=________千克=_____________克=___________毫克。
3.下面的几个数值是对同学的身体质量的估计,你认为哪个比较接近()
A,8.5×103克;B,3×102千克;C,1×10-2吨;D,5×107毫克。
4.一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为20千克,把这个物体搬到月球上,那么它的质量为()
A,大于20千克;B,小于20千克;C,等于20千克;D,无法确定。
二、复习内容
1、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即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即
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
左图所示:ρ甲ρ乙
(6)、密度表揭示了大部分常用物质的密度。
①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小1000倍左右。
②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等因素变化。
③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化。例如:水凝固成冰。
④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情况。例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
⑤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例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体铜、铁、铝等密度。
2、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别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环境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从O℃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要变大,由4℃升到100℃,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4℃的水密度最大。
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如一块冰化成水后,密度由O.9×1护kg/m3变成1.O×103kg/m3,但质量不发生变化,所以体积要变小。
3、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解答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未知量时,最好列方程组求解,并注意单位的统一。
三、复习过程
例1(攀枝花市2006年)三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部分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依次放入甲、乙、丙三个杯中,水面恰好相平,则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P铜>P铁>P铝)()
A.甲杯B.乙杯C.丙杯D.原来装水一样多
例2.(衡阳市2006年)伊利牌盒装牛奶的体积是2.5x10-4m3,若测得该盒牛奶的质量是O.3kg,则该牛奶的密度为Kg/m3。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3(徐州市2006年)为了判断一件实心金属模型是由哪种材料制成的,小玫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测量,结果如图4所示,模型的质量是___g,体积是____cm3。它可能是____制成的.

例4(湖北襄樊2006)小可妈买了一箱牛奶,放在水平地板上,箱与地板的接触面积是0.025m2,箱和牛奶的总质量是5kg,箱中每一小袋牛奶的包装上标有“净含量220ml、231g”字样(g取10N/kg)。
求①这种牛奶的密度是多少g/cm3.
例5(白银市2006)一个能装满500g水的瓶子,能装满多少g的酒精?
四、堂上练习
1、为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如下表,
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
铝块154202.7
铝块2108402.7
松木11082160.5
松木21020
(1)将上表填完整
(2)比较1、2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_______
(3)比较2、3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是_______
(4)比较1、4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江市2006)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据推测,1cm3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1.5×109t,则中子星的密度约()
A.1.5×1012kg/m3B.1.5×1015kg/m3
C.1.5×1018kg/m3D.1.5×1021kg/m3
3、(2006年桂林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密度一定比固体密度小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物态变化而改变
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相同
4.(2006年玉林市、防城港市)把质量为lkg的冰块放在烧杯里,熔化成水后,没有改变的是它的
A体积B质量C密度D内能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重点
测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及用特殊方法测量密度
二、复习内容
1、密度有四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2、物质的密度可以用实验测定。
原理:ρ=m/V
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固体的密度
㈠、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__________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_________,那么固体的体积____________(该方法称之为排液法)。③用公式______________计算出物质密度。④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
㈡、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
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1A所示,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____________,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沉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位置____________,如图1B所示,则_____________,③用公式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㈠原理:ρ=m/V
㈡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锝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3、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ρ=m/v)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
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问题(三种比较法)。
⑸测量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列方程求解)。
⑹要学会查密度表及其意义,并要记住常见物质的密度。
⑺根据需要,可对不同密度的材料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出所需的密度。
三、复习过程
提问:测量密度根据什么原理?——
提问:会选用以下那些器材测量密度?
天平——质量,弹簧称——重力,量筒和水——体积,密度计——密度
密度的几种特殊测量:
例1(临沂市2006年)张磊同学在河边拣到一精美的小石块,想粗略知道小石块的密度,于是他从学校借来一架天平,用纸杯改装了一只溢水杯,再借助于水,就巧妙地估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请你也用这些器材设计估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并得出和实验方案相一致的密度表达式。
例2(陕西理化)(每空1分,共6分)老师鼓励小明在缺少砝码的条件下测出大理石密度。现有器材:天平、量筒、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水、一小块大理
石、细线和滴管等。小明稍加思考,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拨至,调节使天平平衡。
②在天平左右两盘各放一只烧杯,将大理石放在左盘的烧杯里,在右盘的烧杯中加水,快平衡时用滴管调节水的多少,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一1).
③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一2,读出体积并记录,
④用量筒和水测得大理石的体积为20cm3
(2)收集与处理实验数据:请你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
例3(广州市2006年)
(2)下表是两位同学测量水的密度时不同的实验操作过程,哪位同学的实验误差会相对
较小?简要说明理由.

小芳的实验过程小明的实验过程
①用天平测出装了适量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
②用天平测出倒水后烧杯的质量m2
④求出倒入量筒中水的质量m=m1-m2
⑤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
⑥根据公式求出水的密度①用天平测出干燥的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适量的水倒入烧杯
③用天平测出装了水的烧杯总质量m2
④求出烧杯中水的质量m=m2-m1
⑤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简
⑥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
⑦根据公式求出水的密度
四、堂上练习
1、(福建省厦门市2006年)小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如图14甲显示的是
他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
(1)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整。

(1)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烧杯质量,并
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
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
密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ρ'与小东测出盐水的
密度ρ相比较,则ρ'___ρ(选填“<”、“>”或“=”)
2、(泰安市2006)在一次地理实践活动中,小明在河边
发现了一小块不知名的固体矿石,他身边有下列器材:量筒,小厚底玻璃杯(直径小于量筒)。小明把空玻璃杯放在水面上时发现玻璃杯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当他把小矿石放在玻璃杯中时玻璃杯仍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小明利用以上器材测量出了小矿石的密度。
(1)请你写出小明实验测量的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得的物理量:
(2)矿石密度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表示):ρ矿石=。
3、(2006年福州市)有两个大小相同、外表涂有相同防护漆的实心立方体,已知其中一个是铁块,另一个是木块,你能在不损坏防护漆的前提下鉴别出它们吗?请你写出两种鉴别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五、教学反思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复习要点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复习要点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③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结构
特征特点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省力、
费距离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费力、
省距离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
不费力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二、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W有用/η
斜面:W总=fL+Gh=FL
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斜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原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四、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88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