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

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

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二)课堂实施:

第一大问题: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古猿想象图

1、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看图示

第一个阶段:猿类

森林古猿

名称含义:“树猿”

时代:2000万年至500万年前

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

大小:体长约60厘米

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

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

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人,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虽不会制造工具,但能直立行走,而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观点。

最好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最初的人类社会被称为什么社会?能说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社会?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哪些社会?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

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

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大问题:原始社会的解体?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课堂反馈: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四)课堂总结:本课我们学习了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历史,知道了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氏族社会的产生极其特点和作用,原始社会的瓦解等问题。明白了生产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扩展阅读

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
2.过程和方法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3)英德矛盾:
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
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
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
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
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
2.三国协约(英法俄)
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
五.教学小结
(提问、写出)
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
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
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
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作业:
教材P6练习
教学后记: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1.目的不明确,因此无兴趣;○2.体现上课50%的学生不专心,效果自然不显著;○3.这是上下一课应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让学生要重视历史科目;二是要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

《尿的形成和排出》学案(第一课时)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尿的形成和排出》学案(第一课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尿的形成和排出》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排泄的概念,知道人体的排泄途径。
2、清楚肾脏的结构和位置,明确肾单位的结构组成。
3、明确肾单位的血液循环特点。
4、确立肾单位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5、通过观察图片和识图回答,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肾的结构,尤其是肾单位的结构。
学习难点肾单位的血液循环特点。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每天在课间时间时不时往一个地方跑,这个地儿是哪呢?是去做什么呢?
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本66页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什么叫排泄?我们的身体里能产生哪些代谢废物?
二、阅读课本66页至6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课本66页的图片,思考并填写:
肾脏外形像,颜色是。肾脏的结构分为、和三部分。连接肾脏的有三条大管道、、。
2、阅读课本67页,将下题有关内容在课本的相关位置作出标记:
1)肾的位置:肾位于背面腰部两侧,左右各有一个。
2)肾的微观结构:
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和组成,前者由和
组成,是个血管球,由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然后汇集成;是个双层壁的囊,又与肾小囊腔相通,它周围缠绕着。肾小体分布在中,肾小管分布在和。
提炼问题:
①排泄的途径有哪些?排出粪便是排泄吗?
②肾单位的结构特点?
③结合课本67页图,说说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
合作探究:先分组讨论,然后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探究上述问题。
探究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由生活感悟出发,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这些废物如何排出体外。粪便是不是属于代谢产物?
探究二:尿液的形成器官——肾脏
1、位置:对照图片指出位置
2、外形:对照图片描述
3、结构:
宏观结构:[填图]展示肾纵剖结构模式图。
微观结构:肾单位
课件展示宏观到微观:肾—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和肾小囊的组成图
完成下列探究链:
①肾单位的结构组成?
②描述肾小球是怎样构成的?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
③肾小球这个毛细血管球与一般的毛细血管网有什么区别?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的管腔有什么特点?
④注意观察肾小球与肾小囊腔是否相通?肾小囊腔与肾小管是否相通?
⑤结合肾小体与肾小管在肾的分布特点,解释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小结:肾单位的组成
探究三:肾单位的血流特点
(1)通过观察肾单位血液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探究链:
1)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
2)血液在肾单位里经过了几次小动脉?几套毛细血管?
3)肾单位中的气体交换是在肾小球还是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
(2)用文字和箭头写出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方向

跟踪训练
右图是肾小体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③和⑥共同构成。
(2)图中③⑥⑦共同构成了。
(3)图中②是管内流动的是,两端均与毛细血管相连通的血管是图中的[]____________,内流________血;两端都是小动脉的结构是[]__________,内流_________血。
(4)[1]、[2]、[4]三条血管中流动的都是________血,说明[3]________的周围组织未从其内血液中吸收__________。
(5)血液流经肾单位时,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一次是在部位,另一次是在部位。
知识梳理:画出本节知识树(或者归纳本节知识结构)

拓展提升
下图为血液流经身体某个部位的毛细血管时的情况,分析回答:
1、如果②代表的是肾小球,则①的名称是,
③的名称是,流血。
2、如果②代表的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则①是,
内流血。
3、如果②代表的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
管网,则①的名称,内流血。
4、如果②代表的是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
管网,则③中的血液成分的特点是。
小结:血液流经肺部后,变成了血;血液流经小肠后,变成了血;血液流经肾脏后,变成了血。
总结收获
(分组对照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明白了……我还不明白的问题
链接生活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肾炎、肾结石、尿毒症等与泌尿系统有关的疾病,你了解多少?
借助网络、书籍或是与专业人士咨询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致病机理和防治的方法。
《尿的形成和排出》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
2、认真观察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
3、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学习重点尿液的形成。
学习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
自主学习
(一)尿液的形成
一、阅读课本67最后一段到68页结束回答:
(1)比较尿液和血浆中的成分,说出排尿是排出了哪些物质?
(2)比较血浆与肾小囊液中成分含量的差异,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比较尿液和肾小囊液中成分的差异,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2、学生观看尿液的形成动画,思考:
(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被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哪些成分没有被滤过?原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全部或部分重吸收了哪些成分?哪些成分没有被重吸收?尿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小活动:在黑板上画出尿的形成示意图:让学生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硬纸片模仿尿的形成过程,演示出各种成分的变化情况。
(二)尿液的排出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69页的“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
1、想一想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怎样?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2、说出尿的排出途径?
3、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4排尿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做好泌尿系统的卫生?
三、拓展应用:
1、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血尿),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2、患有尿毒症的人自身无法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只有依靠肾透析或肾移植来进行治疗。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思考: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人工肾(血液透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盘点收获:

课堂检测:
1、正常情况下,葡萄糖不存在于下列哪些结构中()
A、肾小球B肾小囊 C肾小管D肾盂
2、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原因是()
 A肾小球的过滤B肾小管的重吸收
C肾盂储存尿液D膀胱储存尿液
3、血浆、原尿、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①蛋白质②葡萄糖③水④无机盐⑤尿素
 A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⑤
4、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全身浮肿的原因是()
A血液中含水量增加 B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增加D血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5、下表是某人的血液、原尿、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单位:克/升)根据表回答:
成分样品A样品B样品C
蛋白质0700
无机盐8816
尿素0.30.320
葡萄糖110.2
(1)样品B是 。
(2)从样品C中可以看出,此人可能激素分泌不足。
(3)样品C中尿素含量增加,主要原因是 。
(4)人体产生尿素和尿液的基本结构分别是 和 。

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对人体的意义。
3、建立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习重点:
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学习难点:
皮肤的体温调节。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任务一: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自主学习课本第70页——71页1、2、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皮肤有哪几部分组成?
要求: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分析下列问题的原因,并根据以下问题,推测皮肤的功能。
(先自主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记下来等小组讨论)
(1)平时我们不小心擦伤了皮肤,过几天伤口就痊愈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皮肤擦伤会有血液流出,触摸皮肤会觉得有弹性,尖锐的物体碰到皮肤会觉得疼,这是为什么?
(3)春天的时候我们的皮肤比较白,夏天过后我们的皮肤变黑了,这是为什么?
(4)某些人脸部的额头、鼻翼两侧等部位都很“油”,这是为什么?
小组解疑:
1、记下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在纸条上等全班讨论解决。
全班解疑:
根据各小组提供的疑难问题进行展示,全班讨论解决。
任务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自读课本71页最后一段72页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汗腺的结构?它是怎样与形成汗液的功能相适应的?
2、汗液形成的具体过程?
3、看图(大屏幕)完成下表:
外界温度毛细血管血流量汗腺活动汗液量


小组解疑:
1、记下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在纸条上等全班讨论解决。
全班解疑:
根据各小组提供的疑难问题进行展示,全班讨论解决。
任务三:皮肤的卫生保健
1、自读课本72页最后一段。
2、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做法。
达标测试:
1、皮肤中与调节体温有关的结构是()
A、表皮和血管B、生发层和汗腺
C、血管和汗腺D、皮脂腺和汗腺
2、人的手掌上的厚皮俗称“老茧”,其显著增厚的部分属于()
A、生发层B、角质层C、皮下脂肪D、脂肪细胞
3、皮肤擦伤后有血液流出,这是因为擦伤了()内的血管。
A、角质层B、生发层C、表皮D、真皮
4、皮肤中黑色素细胞位于()
A、角质层B、生发层C、真皮D、皮下脂肪
5、人体感到炎热时脸部发红,是由于()
A、皮肤的色素扩散B、皮肤的色素聚焦
C、皮肤的毛细血管扩散D、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
6、皮肤烧伤而失去再生能力,至少伤到皮肤的()
A、真皮的致密结缔组织B、表皮下面的皮下组织
C、表皮的角质层D、表皮的生发层
7、皮肤的冷热感受器位于()
A、角质层B、生发层C、真皮D、皮下组织
8、皮肤的结构不包括()
A、表皮B、真皮C、皮下组织D、生发层
拓展提升:
上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与部分器官系统间的关系,其中a、b、c、d表示相关的物质,请分析回答:
(1)图中物质a通过()系统从外界进入人体,再经过()系统运输到每一个组织细胞。
(2)通过上述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d主要通过()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通过C排出体外。
(3)人体的排泄主要有那几条途径?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课件:教学挂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非洲起源论
教师讲解: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你知道火的来源吗?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⑤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提示:劳动分工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
成年女子
老人
小孩
〖布置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最近?谁是更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06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