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版)总复习材料

【重点篇目】
第22课《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文革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苔痕鸿儒案牍诸葛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渊博。今义:大雁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五、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
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著名。名词做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显灵,有灵验。形容词做动词。)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方位名词做动词)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重点问题
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第23课《爱莲说》
一、文字常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又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二、成语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三、背诵默写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与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好相反。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四、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噫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古:竖立今:种植
六、一词多义
1.鲜鲜有闻:少。2.独独爱菊:惟独,只。
寡廉鲜耻:少。寡孤独:老而无子。
芳草鲜美:新鲜。无独有偶:单独,一个。
屡见不鲜:新鲜。
3.玩玩物丧志:玩弄,戏弄。4.者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玩世不恭:玩弄,戏弄。莲,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人(的)
5.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
6.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
七、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八、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请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1)从生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显示了一种高洁、质朴,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
(2)从它的体态香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
(3)从风度气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洁、庄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文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用:写菊是正面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反衬),这样衬托出莲高尚可爱,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中可以看出。
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
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24课《口技》
一、文学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二、注音
惊觉呓语絮絮犬吠鼾声中间力拉曳屋许许声少顷意少舒
三、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四、古今异义
1.几欲先走古:跑今:行走
2.百千儿哭古:孩子今:儿子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其中夹杂今:里面或中心
4.但闻屏障中古:只是今:但是
五一词多义
(1)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2)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
(3)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4)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必绝(动词,,停止)
(5)坐:稍稍正坐(动词,坐);满坐宾客(名词,座位)
(6)名:有仙则名(动词,有名);不能名其一处(动词,说出)
(7)是:当是时(这);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
六、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喂奶。名词做动词)
2.会宾客大宴(宴请。名词做动词)
3.不能名其一处(指出,名词做动词)
4.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于,擅长。形容词做动词)
5.妇手拍儿声(用手,名词做状语)
七、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语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同一时候)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一会儿,不久)
(4)表示在特定的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这个时候)
(5)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俄而(不久,不一会儿)、少顷(一会儿,片刻)、未几(不久)
八、特殊句式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句)
译: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醒木罢了。
2.会宾客大宴[倒装句、省略句。会(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译:正赶上(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九、重点问题
1.文章中,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哪几个场景?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个声响场景:由睡到醒、再次入睡、失火救火。)
声音特点:第一个场景中是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外到内。
第二个场景中是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第三个场景中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2.“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这些道具有何作用?
表明了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的技艺高超,为下文作铺垫。
3.结尾作者再次写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再次强调道具简单,突出其技艺高超。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请列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并思考:写听众的反应有何作用?
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
(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侧面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5.本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通过声音繁杂逼真、场景设计精巧突出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侧面通过简单道具和听众反应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出神入化的技艺。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
一、解题:
此文选自《郭沫若全集》。“爱石榴”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我爱的就是石榴的色、形、神——石榴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
二、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三、字词
①奇崛(jué):奇特突出②辟(bì)易:退避开辟(pì)③枯瘠(jí):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④犀(xī)利:锋利⑤陆离:形容色彩繁杂⑥金罍léi:殷周时期盛酒的青铜器皿
⑦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⑧丰腴(yú):丰满⑨玛瑙mǎ′nǎo⑩唾津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段):爱石榴,采用对比的写法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段):绘石榴,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段):赞石榴,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中心(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石榴的美丽、热烈、充满活力的特点,赞扬了不怕威压、毫不示弱、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六、重点句段
①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写出作者对石榴的感情。)
②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偶、对比,写出石榴枝叶的独特风采。)
③秋天来了,它对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
④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交代“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⑤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反问、比喻。根据色彩外形来设喻。)
七、思考与练习
①为什么说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
答:共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二是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是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二者在这点上是相似的。第二个比喻是核心,是以第一个比喻为基础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②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答: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③“我”为什么喜欢石榴?
答:“我”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种品格与作者相符。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④石榴有什么内在风度?
答:质朴、俊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
⑤本文的写法?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第2课《海燕》
一、解题:
文题点明了本文的描写对象。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
二、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三、字词
①轻飔(sī):轻柔的凉风 ②隽(juàn)妙:美妙 ③隽(jùn)逸:俊秀飘逸 ④憩(qì)息:休息
⑤粼粼(lín):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⑥融融泄(yì)泄:和睦快乐⑦忧戚(qī):忧伤 
⑧蹇(jiǎn)劣:不顺利⑨皎(jiǎo)洁:明亮而洁白⑩圆晕(yùn)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7):对故乡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构成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
第二部分(8-14):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五、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海燕,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寄寓了作者一定要返回祖国的期望和信念。
六、重点句段
①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作者从羽毛、尾巴、翅膀三个方面描写小燕子的形体,突出它可爱活泼的特点,流露出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②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强调小燕子与故乡人的情谊之深。)
③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用反问句式,强调自己思想之深。用“轻烟似的”“一缕两缕”形容“乡愁”,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④海水是胶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比喻、拟人贴切传神,情景交融,心随景醉。)
⑤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时时想起故乡的燕子,实际是对故乡的思恋。)
⑥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作者之所以相信,其实是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是因为他想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
⑦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直接抒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七、思考与练习(二)与(三)(要背诵第一段与第八段)
八、燕子的形象?
答: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隽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与人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成为故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九、本文的写法?
答:1.托物言志2.对比3.比喻、拟人(借物抒情)4.举重若轻
十、练习题
①文章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_____________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春风春雨春花故乡的春天)
②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小燕子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形体、飞翔(动态)、憩息(静态)、与故乡家人的亲密关系四方面。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十一、拓展
⑴与燕有关的诗句:【唐】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孟浩然《赋得盈盈楼上女》: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
⑵与燕有关的成语:
燕尔新婚燕瘦环肥燕舞莺啼燕燕莺莺燕语莺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旧燕归巢劳燕分飞玉燕投怀蚕头燕尾环肥燕瘦莺歌燕舞莺啼燕语
新婚燕尔莺吟燕舞伯劳飞燕歌莺舞燕来鸿去燕
第3课《白鹅》
一、解题:
本文以“白鹅”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眷恋之情。《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文章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的姿态描写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为线索,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地刻画了鹅高傲的特点。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二、作家作品: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
三、字词
①北碚(bèi):地名 ②麒麟(qílín):传说中象征祥瑞的动物③猥(wěi)鄙:卑鄙低劣
④轧轧(gá):形容鹅的叫声 ⑤叫嚣(xiāo):大声叫喊⑥引吭(háng):放开喉咙。吭,喉咙。
⑦譬(pì)如:例如⑧盛馔(zhuàn):丰盛的饭食⑨窥伺(kuīsì):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⑩分娩(miǎn):指下蛋 岑(cén)寂:寂静寂寞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左顾右盼冥顽愚蠢小心翼翼局促不安 从容不迫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 扬长而去空空如也 蹑手蹑脚不胜其烦 大模大样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4):描绘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
第二部分(5):叙述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从物质、精神上),表达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五、主题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一只白鹅的形象描绘,突出了它傲慢、与众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六、重点句段
①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我”对白鹅的初步印象——性格高傲。此句为全文的总领句。)
②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鹅的叫声特点,进一步突出它的傲慢的性格。)
③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鹅对“我”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使“我”寂寥的心得以安慰。)
七、思考与练习
1.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的?作者为什么喜欢这只白鹅?
答:从鹅的头、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来写。作者喜欢白鹅的原因:一是因为它那高傲的性格,二是因为它能给家人物质与精神上的贡献。
2.为何用“傲慢”来形容鹅?
答: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气,文中写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等,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其次,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3.为什么称鹅为“鹅老爷”?
答:“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拥有特殊的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对于结尾两句有何理解?
答: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与外界绝少来往,于是感觉到一种沉寂的苦涩,但有个性的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份安慰,所以作者对鹅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八、练习题
1.“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领起下文、总领全文)
2.体会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情趣:
⑴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白鹅的步态。
⑵要求饲食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用比喻的手法写白鹅叫声的傲慢。
⑶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用拟人手法写白鹅吃相的特点。
⑷写鹅的叫声,为什么还要写鸭和狗的叫声?——通过对比,突出鹅的叫声的傲慢。
九、拓展
【唐】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白居易《鹅赠鹤》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第4课《鹤群》江口涣
一、字词
伫(zhù)立绮(qǐ)丽湮(yān)没剽悍(piāohàn)盘旋(xuán)
湮没剽悍飓风冉冉无可言喻优哉游哉束手无策络绎不绝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剽悍:敏捷而勇猛,动作轻快。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谈论鹤群。
第二部分:(4-28)观看鹤群。
第三部分:(29-30)祝福鹤群。
鹤群翔空——队形美、姿态美(外在美)——喜悦、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 鹰鹤大战——亲情美、协作美(内涵美)——敬佩、赞叹之情
救助伤鹤——亲情美、合作美(内涵美)——惆怅、牵挂之情
三、中心
课文通过写鹤群的形态美与精神美,热情歌颂了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二单元
第5课《鲁迅自传》
一、解题:题目为偏正短语。本文属于人物传记,小传,自传。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传记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述生平,叫做“自传”;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包括别传、他传、评传等)。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还可以写出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典型事情的。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传”。写传记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语言可以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于文学色彩。
二、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议论文集:《坟》;短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热风》等
三、词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筹(chóu)办:筹划举办。
学籍(jí):登记学生名字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侮蔑(miè):轻视;轻蔑。 
随喜:随着众人做出某种表示。
四、全文结构
本文按时间顺序来写。本文语言特点:庄重、朴实、简练。
第一部分(1-3):写个人经历。写了家庭生活、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其中求学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水师学堂、矿路学堂)
第二阶段:想走医学救国的道路(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第三阶段: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学文艺)
第二部分(4):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
小结:综观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所学专业是几度变化的,然而他救国救民的爱国心是始终不渝的,毫不动摇的。
五、重点句段分析
⑴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鲁迅为何不走“幕友或商人”这两条路?——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不肯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也不唯利是图、贪图钱财)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和略带愤慨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两大事件。在这平缓的文字叙述中,浸透着一个革命战士的愤激而冷峻的情感,显现出一代伟人的思想升华轨迹。“说我不好”是指那种欲置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我参加革命,反对政府,是对先生的指责和诬陷,说成“说我不好”,这种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表达出作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第二处的“不好”是作者的自谦之辞,显示了一代伟人的谦逊品格。
六、课后练习(二)与(四)
七、拓展:美国作家斯诺的挽鲁迅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第6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解题:
题目为偏正短语。体裁:人物传记
二、作者: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次年写成《西行漫记》一书,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
三、字词
慷(kāng)慨(kǎi):大方,不吝啬。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恫(dòng)吓(hè):吓唬。
耸听:使听的人吃惊。 
驯(xùn)服:顺从。
晓谕:明白地告诉,告知。
磕头(瞌睡 嗑瓜子) 
把柄(bǐng):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
沮(jǔ)丧:灰心失望。 怒不可遏(è):怒气冲冲,难以抑制。遏,阻止。
四、人物: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五、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六、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一些精彩片断,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敢于反抗旧思想、旧势力的少年毛泽东的形象。
七、写作特色:⑴用词准确、幽默⑵全文通俗易懂
八、重点句分析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了。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对旧势力的精神,对封建思想的抗议取得胜利。)
九、课后练习(三)
十、拓展:你是怎样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的?(为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强民富,国兴民荣。)
第7课《第一千个球》
一 、字词:
滂(pāng)沱(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
轻举妄动:不惊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堕(duò)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二、主旨:
《第一千个球》是一篇传记,由两个小标题组成:“第一千球”,“慈父与恩师”。叙述了贝利一生中的两个生活片段:贝利不仅有高超的球技,而且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清醒的理智与淡泊名利的谦虚。这些都得益于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第8课《少年爱因斯坦》
一 、字词:
孤僻(pì):孤独怪僻。涓(juān)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故。 遏止:阻止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腼腆(miǎntiǎn):害羞,举止不自然。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二、主旨:
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9课《骆驼寻宝记》
一、解题:
本文题目的短语类型属于偏正短语;体裁为童话。题眼为“寻”。童话体裁的特点介绍。
二、作家作品:
陈伯吹(1906-1997),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
三、字词:
携(xié)手嫉(jí)妒妒忌嬉戏饶舌对峙(zhì)温馨(xīn)
翡(fěi)翠淙(cóng)淙 潺(chán)潺 鄙夷 水泄不通高瞻远瞩
踽踽jǔ独行豁然开朗花团锦簇养尊处优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10):描写了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之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写了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五、主旨:
这篇童话记叙了骆驼经历了千辛万苦寻找到宝物的故事,赞扬了骆驼坚定信念、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告诉人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多数人更好的生活,只有树立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才有意义,自己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六、重点句段分析
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事件,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⑵第十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走过艰难险阻后,骆驼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但是这么美丽的景色并没有改变骆驼回到沙漠、改造沙漠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骆驼高尚的品格。这一自然段为下文骆驼放弃这里选沙漠作了铺垫。)
⑶最后一个自然段应如何理解?
(这一自然段表现了骆驼谦虚、默默奉献的品质。骆驼虽然已经有了美好的声誉,但仍能坚持不懈地做自己的事情,更突出其高尚的品质,给读者以想象、思考的空间。)
七、课后重点练习:(一)与(二)
八、课文读后感:
骆驼克服的困难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客观环境的艰难、内心意志的磨砺、还有思想情操的锤炼。
骆驼的成功也发人深省:无论从才智、能力,还是从外表等方方面面的条件来看,成功可能性大的绝对不是骆驼,但是成功的却偏偏是骆驼,人们的生活也是如此。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仔仔细细地去思考。
九、写作特色:
1、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有详有略,对比强烈。
2、语言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3、运用象征手法,使童话内涵丰富。
第10课《地毯下的尘土》
一、解题:
文章题目为偏正短语;体裁为童话;题眼是“尘土”。
二、作家作品:
莫德林塞,美国作家。《美德书》,威廉贝内特编著。
三、字词:
勉强(miǎnqiǎng)葱茏 眷(juàn)顾津津有味教诲(huì)扫帚(zhǒu)被褥(rù)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5):父死母病妹瘸家穷,米妮主动外出打工。
第二部分(6-17):偶遇十二矮人挽留,担任临时保姆。
第三部分(18-34):米妮自觉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得到十二金币的回报。
五、主旨
这篇童话,讲述了勤劳能干的小姑娘米妮在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的情况下,认为“地毯下面没人看得见”就不打扫了。但经过思想斗争,最终主动连夜打扫,而地毯下面却有金币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只要养成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一定会受益终生。
六、重点句子分析
⑴“如果你的真诚和善良如一,我们的报答将要把你眷顾。”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矮人看到米妮把家里打扫得那么干净后,邀请她留下,并说了这句话,这也是文章主旨的一处引线,和后文的情节发展相关联。)新-课-标-第-一-网
⑵“从此每天都这样,米妮一直这么认真地干着,直到仙女休假的最后一天”这句话在全文结构起什么作用?(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⑶“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有何作用及表达效果?(该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米妮激烈的思想斗争。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内心的挣扎也说明了米妮对自己所隐瞒的地毯下的尘土很在意,这里表现了米妮的诚实。)
七、思考与练习:(一)与(二)
八、课文读后感:
米妮美好的形象穿越东西文化的屏障,清晰、幽雅地站在我们面前。在人类美德的长廊中,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其他点燃我们心灵的美德之光,但是真诚、善良无疑是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支柱。
九、本文写作特色: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2、传神的心理描写。
第11课《巨人和孩子》
一、字词
栖(qī)息聆(líng)听肆意咆哮(xiào)翩翩(piān)起舞
二、主旨:
这篇童话通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寒冬终于回到春天的过程,告诉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第12课《蟋蟀在时报广场》
一、字词:
忧郁陶醉弥(mí)漫涟漪(liányī)萦(yíng)回孤苦伶仃家喻户晓
二、主旨:
本文写蟋蟀流浪到城市又成为著名音乐家的故事,歌颂了城市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德,也说明了西方现代文明虽能给人带来物质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性完整为代价的。

第四单元
第13课《我爱这土地》
一、解题:
1、题目是主谓短语,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题眼:爱
2、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二、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作集:《黎明的通知》、《旷野》、《他死在第二次》。
三、结构: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重点问题
1.本文的意象是哪些?它们都分别象征了什么?
(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繁衍、哺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附:暴风雨——象征着日寇的践踏带来的战乱、贫困、苦难。)
2.作者对这四种物的描写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困难、人民的悲愤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4.写法:①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②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关系是递进关系;③象征手法。
七、课后重点练习:(一)与(三)(背诵)
八、拓展
1.有关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2.应注意哪些是诗眼,诗眼即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客观事物)。
第14课《乡愁》
一、解题:
本文是一首现代叙事诗,题眼:愁
二、作者:
余光中,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自称自己的写作为“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诃》、《石室之死》。
三、全诗结构
第一节:邮票虽小,却蕴涵着多少对母亲的思念、眷念之情啊!
第二节:船票虽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无限相思。
第三节:坟墓虽矮,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
第四节:海峡虽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么能割断作者对故土的绵绵思念呢?
四、主题: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五、重点问题
⑴本诗借助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⑵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时间顺序)
⑶本诗四节可否颠倒? 
(本诗四节不能颠倒。理由:①按时间顺序展开;②由前三节抒发个人的乡愁,第四节上升到对祖国的深情厚意,逐层推进。前三节是第四节的铺垫,第四节是前三节的升华。)
⑷本文写法:
①深刻的主题:②独创的意象;③结构的精巧;④完美形式(音乐美——体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反复的词语和句子,与叠词结合:结构美——体现在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长短变化调节,寓变化于统一,在外形齐整中又有参差之美。)
⑸第四节为何最动人?
(第四节所抒发的是爱国主义深情,比前面抒发的乡土之情、怀亲之情更具有一种崇高的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⑹六个意象的作用: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六、拓展:“愁”的诗句:
①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15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主题:
该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也包括成年人),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第16课《纸船》
主题:
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第五单元
第17课《苏州园林》
一、解题:
“苏州园林”是偏正短语。本文体裁是事物说明文。
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1)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内容、说明对象角度)
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语言角度)
(2)说明文三要素: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3)说明对象即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时间顺序一般用于介绍某个事物或事情的发展过程;
空间顺序一般用于介绍建筑物的方位等,如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周围到中间等;
逻辑顺序包括由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由成因到结果、由表及里等。
(6)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摹状貌等。
(7)说明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或生动或平实。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本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本文是为一本摄影集《苏州园林》做的序文。
三、重点字词
标本:原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这里指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因,根据。制,规定。
重峦(luán)叠嶂(zhàng):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丘壑(hè):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嶙(lín)峋(xún):重叠高耸的样子。
镂(lò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蔓(màn)延轩(xuān)榭(xiè)
四、全文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1)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9)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结尾,回味无穷。
(1)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地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2)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3)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苏州园林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
(5)苏州园林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6)苏州园林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7)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角落的布置)。
(8)写苏州园林的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门窗的雕琢)。
(9)写苏州园林彩绘上的特点,与北京园林比较,突出其“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油漆色彩的调配)。
(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游赏愿望。
五、主旨:
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
六、重点段分析
(一)第4段分析
1.本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2.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答:“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
3.“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指什么?
答:“生平多阅历”指有生以来有丰富的见识和经历,“胸中有丘壑”指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构思布局,深知其中的趣味。
4.“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大多”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答:“大多”不能去掉。“大多”说明很多,但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举例子(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分类别(按不同的水面分类)作比较(将池沼或河道的边沿与别地作对比)
6、本段文字该怎么分层?
有假山和池沼‖身在山间‖入画的一景。
(二)第5段分析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①句。
2.本段文字该怎么分层?
答:①||②③‖④⑤⑥
3.③句中的“寂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中的“多种”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寂寞”在文中指景物单调的意思。“多种”不能删掉。“多种”用得好,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
4.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作比较(④句,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举例子(⑤句);摹状貌(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满眼的珠光宝气);打比方(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七、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八、拓展延伸
(1)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风格,另有网师园、怡园等)
(2)全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拙政园、留园。
苏州园林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以“典雅、淡朴、小巧玲珑”著称,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美”的享受。
(3)江南风景名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第18课《桥梁远景图》
一、解题:
“桥梁远景图”是偏正短语,“桥梁”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远景图”是人们对某样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设想。本文体裁为科幻说明文,也是科学小品文。
二、作家简介:
茅以升(1896—1989),著名科学家、桥梁专家,被称为“中国桥梁之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三、重点字词:颠(diān)簸(bǒ):上下震荡。袖(xiù)珍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2):说明桥的重要性和结构。
第二部分(3—13):具体描绘桥梁的远景。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3—4):介绍说明桥梁的重要性。
第二层(5—8):说明将来的桥会造得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第三层(9—13):大胆地设想了将来的桥的发展前景。
五、主旨
文中具体介绍了桥梁,而且还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作了一番描述。
六、重点第6段分析
1.本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便宜”?
答:①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②制造一律自动化;③水下工程用机器人操作;④土质中加入凝固剂;⑤架桥全用电脑控制各种机具。
2.本段的结构:总分总。
3.“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中的“差不多”能删掉吗?为什么?
答:不能。“差不多”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课后思考练习(三)
八、拓展延伸
1.带“桥”诗句: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②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③天下无桥长此桥。
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中国十大名桥:
①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内,桥基由12条大青石砌成,桥身为拱圈形。由3种不同的圈洞联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桥上置有五亭,而且亭与亭之间又以廊相连。
②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以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③玉带桥:此桥位于北京颐和园内,全桥用汉白玉石建成,拱圈为蛋形,两侧雕刻精美的栏板和望柱,通体洁白、线条流畅。远望犹如一条玉带点缀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游客赞为“海上仙岛”。
④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村边的林溪河上,全桥为石墩木面瓦顶结合而成。桥上建有五座宝塔形状的楼亭,可避风雨。整座桥无一铁钉,全用桁槽衔接,它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十分精致牢固。
⑤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县的安海镇,建于宋代,当地人俗称“五里桥”。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五层六角砖砌成的宝塔一座,此桥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
⑥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的赵县城南交河上,为一座空腹式的单孔圆弧石拱桥,桥宽10米,两边42块的桥栏板上,都有精刻的龙兽浮雕。
⑦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的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于一体的综合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开关的活动式石桥,自古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
⑧卢沟桥:坐落在北京广安门西南约10公里之处,该桥因跨越在卢沟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卢沟桥。全桥均用白石建成,两边石栏雕柱各140根,石柱头上雕有蹲伏形态各异石狮子485只。
⑨十字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15公里的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建于鱼沼之上,又名鱼沼飞梁。全桥由立于沼中的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又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两侧有汉白玉石栏杆。
⑩五音桥:位于河北省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此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时能发出叮叮咚咚的悦耳音乐,包罗我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
第19课《洲际导弹自述》
一、重点字词
比拟(nǐ):比较。 
贻(yí)误:耽误。
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时,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居首位。
威慑(shè):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
鞭长莫及:比较力量达不到。 
措手不及:临时来不及应付。
我行我素:照着自己一向的做法去做。
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现比喻两种敌对力量,互为条件,交替消长。
二、主旨:
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第20课《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一、重点字词
招摇过市:故意在公共场合张大声势,隐忍注意。这里是诙谐的说法。 
吮(shǔn)吸
喙(huì):鸟兽的嘴。
蛰(zhé)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也不动。
二、主旨: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第六单元
第21课《黔之驴》
一 、文学常识
《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起来组成《三戒》。
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往往通过一定是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惯用拟人的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
二、成语: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本领有限。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三、读音:黔好事者窥远遁噬狎跳踉慭?
四、通假字:技止此耳(止,通“只”,不过。)
五、一词多义
1.益:益习其声(渐渐);
稍近益狎(更加)(精益求精、老当益壮、香远益清)
2.异:觉无异能(特殊的);
父异焉(感到惊异);
3.觉:觉无异能(感觉,发觉);
惊觉欠伸(醒);
4.计:计之曰(动词,盘算);
百年大计(计划);
5.然:慭慭然(``````的样子)(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然而)
6.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于是);
7.以为: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8.相:莫相知(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鸡犬相闻(表相互);
9.之:黔之驴(结构助词,的);
放之山下;虎见之;稍出近之(代驴);
蹄之(代词,指虎);
计之(代词,指这件事)
六、词类(性)活用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名词用做状语,用船)2.稍出近之(形容词用做动词,靠近)
3.驴不胜怒,踢之(名词用做动词,用蹄子踢)4.尽其肉(形容词做动词,吃光)
七、特殊句式
1.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省略句)
译:黔(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省略句,“以之为神”)
译: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八、重大问题
1.试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答: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2.请概括一下虎和驴的形象。
虎:小心谨慎、毫不轻敌、有勇有谋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毫无自知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从驴的角度,讽刺了那些装腔作势、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告诫人们要掌握真本领、真才干。从虎的角度,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事物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25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渊明(也有说字元亮)。《饮酒》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兴抒怀,而非单独的饮酒。本文是第5首。体裁上属旧体诗。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体裁上属五律。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题目中的“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体裁上属七律。
4.《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集》。作者李贺,字长吉,世人称之为“诗鬼”。体裁上属于乐府旧题诗。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体裁上属于小令(散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天净沙》),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能歌唱,有曲调,每个曲调一个名称,叫曲牌。曲牌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另有题目。这首小令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诵默写
1.《饮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饮酒》中表现诗人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次北固山下》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蕴涵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又孕育着新事物,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仗工整。
4.《早春》中描写早春景象的绝妙佳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对比道出早春的好的句子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壮烈场面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表现将士忠君报国、誓与城共存亡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然后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孤寂心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相关拓展
1.描写“春”的诗词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曾志安《绝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描写“夏”的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3.描写“秋”的诗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4.描写“冬”的诗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四、主题
1.《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次北固山下》表达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和旅途中思乡的情怀。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4.《雁门太守行》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5.《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学习诗词中的修辞。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
2.归雁洛阳边。(引用)(报君黄金台上意。)
3.天街小雨润如酥。(比喻)(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七单元
第26课《强项令》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
2.“前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二、字词注音:
范晔圉骖乘箠楹敕栗枹斛绶
三、通假字:
臧亡匿死:“臧”通“藏”,隐藏
四、古今异义
1.妻子对哭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2.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特例征召。今义:事物特点的标志。
3.使宣叩头谢主古义:谢罪,认错。今义:感谢。
4.文叔为白衣时古义:平民百姓今义:白色的衣服
5.由是搏击豪强古义:捕捉,打击。今义:奋力出击。
6.宣两手据地古义:按,撑。今义:根据。
五、一词多义
1.被唯见布被覆尸(名词,被子)2.数大言数主之失(列举)
流血被面(动词,盖住)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数目)
3.因因匿主家(因为)4.行威不能行一令乎(施行,施加)
因格杀之(接着,于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行走)
5.令后特征为洛阳令(县令)6.临召遣使者临视(察看)
帝令小黄门持之(命令)临溪而渔(靠近)
7.乃乃驻车扣马(于是,就)8.以以刀画地/以奴骖乗(用)
死乃知之(才)宣悉以班诸吏(把)
9.之因格杀之(代词,指家奴)将何以理天下(凭借)
歌之曰(代词,指董宣)葬以大夫礼(按照)
强使顿之(无实义,凑足音节)以宣尝为二千石(因为)
大言数主之失(结构助词,的)
六、词类活用
1.臣不需箠: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臧王匿死: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犯,死刑犯。
3.枹鼓不鸣董少平:枹,名词用作动词,用鼓槌打。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4.大言数主之失:动词用作名词,过失。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欲何言(宾语前置,“欲言何”的倒装)翻译:(你)想要说什么?
(2)将何以理天下乎?(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翻译:将拿什么治理天下?
2.判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也”表判断)翻译: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3.省略句
宣悉以班诸吏。(即“宣悉以(之)班诸吏”)翻译: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
八、重点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宣从此搏击豪强。
尾声:董宣死后,光武帝方知董宣的廉洁。
2.董宣依法严惩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表明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质。
3.当公主回宫告状,龙颜大怒,董宣说:“陛下……何以理天下乎?”这表明了董宣的敢于直谏、不畏权势的精神。
4.“使宣叩头谢主……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这里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的据理力争、宁死不屈的性格。
5.“由是搏击豪强……鼓不鸣董少平。”这是属于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6.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是大怒,欲箠杀之,后来是重赏董宣。
7.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境状是否离题?为什么?
答:不离题。第一段是正面写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了他的廉洁奉公,使董宣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8.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第27课《包拯》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作者脱脱,元代史学家。
2.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如元杂剧《陈州粜米》、戏曲《铡美案》等作品。
二、字词注音
鬻徙砚契丹涿州惮讼峭敦茔
三、古今异义
1.第归,杀而鬻之古义:但,只管。今义:表次序。
2.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3.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古义:仅仅。今义:才干。
4.非吾子若孙也古义:和。今义:如果。
5.饮食如布衣时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6.拯性峭直古义:严峻刚直。今义:形容山势陡峭。
7.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暗中行贿串通关系。今义: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
四、一词多义
1.若非吾子若孙也(和)3.率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大都)
若屈身呼吸(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
2.知知天长县(主持,掌管)4.从不从吾志(听从)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知道)从流飘荡(顺着)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从先人还家(跟随)
5.使使契丹(出使)6.制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制造)
使宣叩头谢主(让)旧制,凡讼诉不得造径庭下(制度)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假使)
7.绝故人、亲党皆绝之(断绝)8.其其人遂无以对(那,那个)
以为妙绝(极)亦知其名(他的)
9.以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来)10.之亲党皆绝之(助词,凑足音节)
以刺疆事(以便)闻者皆惮之(代词,指包拯)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把)杀而鬻之(代词,指牛)
五、特殊句式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翻译: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六、重点问题
1.本文共五段,每段分别突出包拯的什么特点?
第1段具体叙述了包拯智破割人牛舌案,突出了包拯为官机智。
第2段写包拯“知端州”不贪一砚,突出了包拯清正廉洁。
第3段写包拯出使契丹,机智驳倒契丹,突出了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第4段写别人对包拯的评价及包拯改革旧制,表现了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第5段记叙了包拯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包拯克己奉公。
2.本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使包拯这一形象鲜活而有生命力。其中第1、2、3、4、5段主要运用正面,第4段主要运用侧面描写。
3.文中写出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表明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
答:侧面描写,说明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名声广为传诵。
5.如何理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
答:表明包拯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表现了包拯克己奉公的品质,希望后世子孙做官者也要奉公守法。这句话对当今社会也有现实意义。
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
答:汉代董宣,明代海瑞、于谦,清代于成龙……
第28课《岳飞》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作者毕沅,清代史学家。它的体例和《资治通鉴》一样,属于编年体史书,即以时间为纲,编排史实。
2.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字鹏举。《说岳全传》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演绎的一部历史小说。
二、字词注音
铠姝宵旰束刍犒恂恂蹙额远戍猝立斩以徇
三、通假字
阙一不可:“阙”同“缺”,缺少。
四、一词多义
1.调亲为调药(调配)2.卒年七十四,卒于官(死)
每调军食(调集)卒有疾(士兵)
3.善善以少击众(擅长)4.名饰名姝遗之(著名)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5.至飞事亲至孝(极)6.故故敌为之语曰(因此,所以)
吏不敢至门(到)故人、亲党皆绝之(以前的,旧的)
7.习皆重铠以习之(训练)8.之饰名姝遗之(代词,代岳飞)
学而时习之之(温习)皆重铠以习之(凑足音节,无实义)
益习其声(习惯)飞何功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尝问用兵之术(结构助词,的)
五、词类活用:
皆重铠以习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沉重的铠甲。)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宾语前置,“飞何功之有”是“飞有何功”的倒装)
翻译: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七、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岳飞的?
答:(1)对父母、对皇上至孝志忠。(2)治军有方,所向披靡。(3)关心百姓和战士的疾苦。
2.如何理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
答:这句话出自敌人之口,从侧面表现了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战斗力强。
3.岳飞治军有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仁、信、智、勇、严。
4.吴玠选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帝日夜操劳政事,大将难道有时间按了享受吗?这说明岳飞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不贪图个人享乐,以国事为先,尽忠尽职。
5.“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说明岳飞作战时很注意发挥集体智慧。俗语中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6.朝廷要提升岳飞官职,岳飞总是说:“将士效力,飞有何功之有?”。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体现了岳飞不贪功,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和睦相处,才能有更好的作为。
7.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岳飞是一个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如子的人。
第29课《列子》二则
一、文学常识
《列子》,作者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
二、成语
1.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三、字词注音
杞人星宿崩坠中伤缁衣吠躇步跐蹈舍然
四、一词多义
1.素衣素衣而出(白色)
素服飞(平素,向来)
2.其其人舍然大喜(这)
其狗不如(他的)
3.而衣素衣而出/白而往黑而来(表修饰)
迎而吠之(表顺接)
五、词类活用
1.衣素衣而出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2.天雨,解素衣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3.岂能无怪哉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六、固定句式
1.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什么……)翻译:为什么担忧天坠落下来呢?
2.奈地坏何?(“奈……何”,拿……怎么办)翻译: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七、重点问题
1.用简洁的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天》:嘲笑了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世用它比喻没有根据或没必要的忧虑。
(2)《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告诉人们要透过假象看本质。
2.“杞人忧天”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杞人忧天”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能看成傻子行为。今天的天空中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严重……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担忧,我们应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第30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2)《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他为“诗仙”。他的作品收录在《李白全集》。
(3)《春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他著有《杜工部集》。他被人称为“诗圣”。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内容),选自《岑嘉州诗集》。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世称“岑嘉州”。他和高适一起并称为“高岑”。
(5)《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是宋词继苏东坡之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填空
(1)《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含情脉脉却不得团聚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渡荆门送别》中,照应诗题“送别”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夜晚伫立船头看到的景象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春望》中写诗人感伤国破家亡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最能体现诗人忧国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被誉为“妙手回春”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它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5)《西江月》描写夏夜山道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看到丰收景象而无比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诗歌主旨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初离故乡,展望前程的喜悦开朗心情,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3.《春望》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5.《西江月》刻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反映作者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相关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家》复习材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家》复习材料语文版

第1课.《家》

一、字词积累:

琐屑(xiè)休憩(qì):休息冥(mínɡ)想萦(yínɡ)绕举止泰然黯(àn)然失色

二、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由对人生的比喻引出对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16):由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抒写作者对人生对家由浅入深的哲学思考。

第一层(2-6):由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实况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结论。

第二层(7-12):由人生是一次远航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休憩的乐园。

第三层(13-16):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

三、重点句子剖析:

(1)总结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

【剖析】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既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话题提出的引言。

(2)过渡句:那么,家是什么呢?

【剖析】设问句,引起下文作者对家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3)中心句:家是一只船。

【剖析】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是因为家是庇护者,带领我们穿过风雨险阻。

(4)中心句:家是温暖的港湾。

【剖析】本体是家,喻体是港湾。对人们来说,家是人生旅途中的憩息地,在我们劳累时给我们慰藉。

(5)中心句:家是永远的岸。

【剖析】本体是家,喻体是岸。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6)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影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剖析】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处,使作者的阐述更具说服力。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答: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面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这个比喻的前提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

“家是温暖的港湾”,这里家是本体,港湾是喻体。而港湾这个喻体是以家是一只船为前提的。因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湾停泊休息。所以这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的深化,是三个比喻所传达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答: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五、写作特点:

(1)每一小节都是先记叙后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家”的理解,从结构上看形式整齐,浑然一体。

(2)文章运用比喻、设问和引用(故事、名言)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废墟的召唤》复习材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废墟的召唤》复习材料语文版

第3课.《废墟的召唤》

宗璞(pú)

一、字词积累:

废墟(xū)远瀛观(ɡuàn)甲胄(zhòu)停滞(zhì)嗫(niè)嚅(rú)

怅然(chànɡ)迤逦(yǐlǐ):曲折连绵绮(qǐ)辉窸窣(xīsū)碣(jié)石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琥珀(hǔpò)

二、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及作者的感慨。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重点句子剖析:

1、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剖析】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剖析】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射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读来耐人思索。

四、问题探究:

1、浅谈文中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

(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寂寥,凄切。

(2)“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这段(第9自然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迤逦行来,已到水边……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远处的晚霞和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实描绘,也传达出了作者迫切希望改变的心情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4)“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向往。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积极投入改革建设的洪流中。

五、中心思想: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读堂吉诃德》复习材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读堂吉诃德》复习材料语文版

第10课.《读堂吉诃德》

海涅

一、字词积累:

秾(nónɡ)丽:繁盛艳丽静穆啜(chuò)泣长髯(rán)呵斥

坐骑(qí)蹩(bié)脚阴霾: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云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憔悴倾倒稚嫩攀附

二、作者简介:

海涅,即亨利·海涅,德国诗人,著作有抒情诗《歌集》《旅行记》,是民主诗人。

三、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段:童年第一次读《堂吉诃德》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段:复述堂吉诃德被打败的情节,表达对英雄的同情。

第三段:补叙银月骑士的身份,他是一个剃头匠。

第四段:在不同时期读《堂吉诃德》的不同感受。

三、问题探究:

1、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答:堂吉诃德、杜尔辛妮亚、银月骑士

2、列举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别写出作用。

答:(1)“是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夜莺向它颂赞。”——通过渲染环境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2)“一株衰老不材的橡树微微啜泣,那瀑布的白色长髯飘扬得越发厉害,仿佛在呵斥人世的险恶。”——描绘出作者对堂吉诃德的同情。

1、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情景交融。

2、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答: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感受到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青年时代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作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在童年海涅的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是一个英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这第一印象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可见,阅读不仅能扩大我们的视野,更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3、“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前进。

四、拓展延伸:

《堂吉诃德》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32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