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导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导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根据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会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体会双曲线定义及标准方程的运用,掌握定义法(用双曲线的定义)和待定系数法求曲线的方程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是活的,数学是有用的,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的严谨性与灵活性.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变”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从“变”中认识“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求曲线的方程;
难点:双曲线定义的运用,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共同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I.一句话引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双曲线定义及推导出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节,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些知识的应用.
Ⅱ.新课讲授
例1.已知两定点,动点P满足,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6,
∴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点P的轨迹是一条双曲线,且焦点为
∴可设所求方程为:(a0,b0).
∵2a=6,2c=10,∴a=3,c=5.∴b2=52-32=16.
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
(说明:例1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的形式及解题规范的训练.)
(思考1)若题目改为:(变题①)已知两定点,动点P满足,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思考2)若题目改为:(变题②)已知两定点,动点P满足,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例2.已知A,B两地相距800m,在A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地晚2s,且声速为340m/s,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的形状.由声速及在A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地晚2s,可知A地与爆炸点的距离比B地与爆炸点的距离远680m.因为|AB|680m,所以爆炸点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的在靠近B处的双曲线的一支上.
解: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A、B两点在
x轴上,并且点O与线段AB的中点重合.
设爆炸点P的坐标为(x,y),则
即2a=680,a=340.
又∴2c=800,c=400,b2=c2-a2=44400.
∵∴x0.
∴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为:(x0).
思考1:若例2改为:已知A,B两地相距800m,在A,B两地同时听到炮弹爆炸声,且声速为340m/s,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又怎样?
思考2例2表明,利用两个不同的观测点测得同一炮弹爆炸声的时间差,可以确定爆炸点所在的双曲线的方程,但不能确定爆炸点的准确位置.而现实生活中为了安全,我们最关心的则是炮弹爆炸点的准确位置,怎样才能确定爆炸点的准确位置?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张岳鹏

相关阅读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导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掌握双曲线两种标准方程的形式.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椭圆和双曲线标准形式中a,b,c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3.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方程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分别为,,双曲线上一点到F1,F2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轴上;
(2)
(3),一个焦点的坐标是
(4),经过点,焦点在y轴上
(5)经过点焦点在y轴上
例3若方程表示双曲线,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四、课堂练习
1、课本p391、2、4
2.求与椭圆有相同焦点,并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
标准方程.
五、归纳小结
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F1,F2.
F1,F2.
a,b,c之
间的关系
2.椭圆与双曲线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曲线
椭圆
双曲线
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a,b,c之间的关系
标准方程

或(,a不一定大于b)
图形特征
封闭的连续曲线
分两支,不封闭,不连续
六、作业

高二数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学案练习题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数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学案练习题”,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一、知识要点
1.双曲线的定义:;
2.试推导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坐标为;
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坐标为;
其中的关系为。
二、例题
例1.已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分别为,双曲线上一点到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⑴一个焦点为,经过点;⑵过点和。

例3.已知两地相距800m,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在处迟2,设声速为340m/s。
⑴爆炸点在什么曲线上?⑵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已知双曲线的一个焦点为,则的值为。
2.已知方程表示双曲线,求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1.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2.以椭圆的顶点为焦点,且过椭圆焦点的双曲线方程是。
3.若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到其一焦点的距离为10,则点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4.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点在双曲线上,且,则的面积为。
5.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⑴焦距为,经过点,且焦点在轴上;
⑵与双曲线有相同的焦点,且经过点。

6.已知,当为何值时,①方程表示双曲线;②表示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③表示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

7.已知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点在双曲线上,且,
求。
8.已知是我方三个炮兵阵地,在的正东,相距6km,在的北偏西30°,相距4km,为敌炮兵阵地。某时刻处发现敌炮兵阵地的某个信号,由于两地比地距离地更远,因此4s后,两地才同时发现这一信号(该信号的传播速度为1km/s)。若从地炮击地,求点的坐标。

高二数学上册《直线的方程》第二课时教案


高二数学上册《直线的方程》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2.直线方程的截距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教学难点

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导式

本节的学习过程与上一节一样,始终遵循由浅及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进而掌握的目的.

整节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解题,以形成学生灵活的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两点式的推导(记作§7.2.2A)

第二张:截距式的推导(记作§7.2.2B)

第三张:本节例题(记作§7.2.2C)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并要求大家熟练掌握.下面,我们利用点斜式来解答如下题目:

已知直线l经过两点P1(1,2),P2(3,5),求直线l的方程.

[师]下面,我们让一位同学来说一下此题的解答思路.

[生]由于直线两点坐标已知,所以可根据斜率公式求出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然后再将求出的直线斜率与点P1坐标代入点斜式,即可获得所求直线方程.

[师]很好,那么我们一起来作出解答.

解:k=5?23?3?12

由点斜式得:

y-2=3(x-1)2

[师]由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便可得到直线方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能否将P1,P2的坐标推广到一般呢?这也就是我

们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1.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y?y1x?x1(x1≠x2,y1≠y2)?y2?y1x2?x1

其中,x1,y1,x2,y2是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的坐标.

(给出投影片§7.2.2A)

推导:因为直线l经过点P(y1)、P(y2)并且x1≠x2,所以它的斜率k=1x1,2x2,

(x1≠x2)代入点斜式得:y2?y1x2?x1

y-y1=y2?y1(x-x1)x2?x1

当y2≠y1时,方程可以写成

y?y1x?x1(x1≠x2,y1≠y2)?y2?y1x2?x1

说明:(1)这个方程由直线上两点确定;(2)当直线没有斜率(x1=x2)或斜率为0(y1=y2)时,不能用两点式求出它的方程.

[师]下面我们来看两点式的应用.

2.例题讲解

[例4]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0),与y轴的交点为(0,b),其中a≠0,b≠0,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此题条件符合两点式的适用范围,可以直接代入.

解:由两点式得

y?0x?a?b?00?a

xy即?=1ab

说明:(1)这一直线方程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所以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2)截距式适用于横、纵截距都存在且都不为0的直线.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进一步熟悉各种直线方程形式的应用.

[例5]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法一:(用两点式)

直线AB经过点A(-5,0),B(3,-3),由两点式得

y?0x?(?5)?,?3?03?(?5)

整理得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

直线B、C经过点B(3,-3),C(0,2),由两点式得

y?(?3)x?3?2?(?3)0?3

整理得5x+3y-6=0

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

直线AC过A(-5,0),C(0,2),由两点式得

y?0x?(?5)?2?00?(?5)

整理得2x-5y+10=0.

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

解法二:(用斜截式求BC所在直线方程)

∵kBC=2?(?3)5??0?33

∴由斜截式得

y=-+2

整理得5x+3y-6=0

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

解法三:(用截距式求直线AC的方程)

∵直线AC的横、纵截距分别为-5,2.

∴由截距式得53

xy?=1?52

整理得2x-5y+10=0

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

评述:此题可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体现了直线方程多种形式应用的灵活性,应要求学生予以重视.

Ⅲ.课堂练习

课本P41练习1,2.

1.求经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斜截式方程.

(1)P1(2,1),P2(0,-3);

(2)A(0,5),B(5,0);

(3)C(-4,-5),D(0,0).

解:(1)直线P1P2的两点式方程为:

y?1x?2??3?10?2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y=2x-3.

(2)直线AB的两点式方程为:

y?5x?0?0?55?0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y=-x+5

(3)直线CD的两点式方程为:

y?0x?0??5?0?4?0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y=5x.4

2.根据下列条件求直线方程,并画出图形:

(1)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是3;

(2)在x轴上的截距是-5,在y轴上的截距是6?

解:(1)由截距式得:

xy?=123

整理得:3x+2y-6=0

(2)由截距式得

xy?=1?56

整理得:6x-5y+30=0

图形依次为: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了解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并能运用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灵活求解直线方程.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44习题7.2

6.求证A(1,3),B(5,7),C(10,12)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7?34?=15?14

12?39?=1kAC=10?19证明:∵kAB=

∴kAB=kAC

又∵AB与AC有相同起点A

∴A、B、C三点共线.

说明:此题也可通过两点式求出直线AB的方程,再检验点C也符合直线AB方程,从而证明A、B、C三点共线.

7.(1)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8,5)、B(4,-2)、C(-6,3),求经过每两边中点的三条直线的方程.

(2)△ABC的顶点是A(0,5),B(1,-2),C(-6,4),求BC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解:(1)如图设AB、BC、CA的中点分别为D、E、F根据中点坐

标公式得D(6,31),?E(-1,),F(1,4).22

由两点式得DE的直线方程:

3

2?x?613?1?6?22y?

整理得2x-14y+9=0这就是直线DE的方程.1

2?x?(?1),由两点式得11?(?1)4?2y?

整理得7x-4y+9=0

这就是直线EF的方程.

由两点式得

3

?x?631?64?2y?

整理得x+2y-9=0

这就是直线DF的方程.

(2)设BC的中点为D,则D点的坐标为(-5,1)由两点式得2

5x?(?)y?12?55?10?(?)2

整理得8x-5y+25=0

这就是BC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方程.

(二)1.预习内容:P42~43

2.预习提纲:

(1)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有何特点?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能否与其他形式互相转化?

●板书设计

高二数学上学期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例题(三)

[例1]求经过两点P1(2,1)和P2(m,2)(m∈R)的直线l的斜率,并且求出l的倾斜角α及其取值范围.

选题意图:考查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及斜率公式.

解:(1)当m=2时,x1=x2=2,∴直线l垂直于x轴,因此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2

(2)当m≠2时,直线l的斜率k=

∴α=arctan1∵m>2时,k>0.m?21?,α∈(0,),m?22

1?,α∈(,π).m?22

1,m)共线,求m的值.2∵当m<2时,k<0∴α=π+arctan说明:利用斜率公式时,应注意斜率公式的应用范围.[例2]若三点A(-2,3),B(3,-2),C(

选题意图:考查利用斜率相等求点的坐标的方法.

解:∵A、B、C三点共线,

∴kAB=kAC,?2?3m?3?.13?2?22

解得m=1.2

说明:若三点共线,则任意两点的斜率都相等,此题也可用距离公式来解.

[例3]已知两点A(-1,-5),B(3,-2),直线l的倾斜角是直线AB倾斜角的一半,求直线l的斜率.

选题意图:强化斜率公式.

解:设直线l的倾斜角α,则由题得直线AB的倾斜角为2α.∵tan2α=kAB=?2?(?5)3?.3?(?1)4

?2tan?3?1?tan2?4

1或tanα=-3.3即3tan2α+8tanα-3=0,解得tanα=

∵tan2α=3>0,∴0°<2α<90°,4

0°<α<45°,

∴tanα=1.3

13因此,直线l的斜率是

说明:由2α的正切值确定α的范围及由α的范围求α的正切值是本例解法中易忽略的地方.

命题否定的典型错误及制作

在教材的第一章安排了《常用逻辑用语》的内容.从课本内容安排上看,显得较容易,但是由于对逻辑联结词不能做到正确理解,在解决这部分内容涉及的问题时容易出错.下面仅对命题的否定中典型错误及常见制作方法加以叙述.

一、典型错误剖析

错误1——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在命题的否定中,有许多是把原命题中的结论加以否定.如命题:2是无理数,其否定是:2不是无理数.但据此就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就错了.

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⑵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错解:它们的否定分别为

⑴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⑵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剖析:对于⑴是全称命题,要否定它只要存在一个实数x,使x≠1即可;对于⑵是存在命题,要否定它必须是对所有实数x,使x≠1.

正解:⑴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⑵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错误2——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和其意义相反的判断词

在命题的否定中,有许多是把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为相反意义的词,如“是”改为“不是”、“等”改为“不等”、“大于”改为“小于或等于”等.但对于联言命题及选言命题,还要把逻辑联结词“且”与“或”互换.22222222

滴答手表论坛滴答手表论坛吘莒峃

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线段AB与CD平行且相等;

⑵线段AB与CD平行或相等.

错解:⑴线段AB与CD不平行且不相等;

⑵线段AB与CD不平行或不相等.

剖析:对于⑴是联言命题,其结论的含义为:“平行且相等”,所以对原命题结论的否定除“不平行且不相等”外,还应有“平行且不相等”、“不平行且相等”;而⑵是选言命题,其结论包含“平行但不相等”、“不平行但相等”、“平行且相等”三种情况,故否定就为“不平行且不相等”.

正解:⑴线段AB与CD不平行或不相等;

⑵线段AB与CD不平行且不相等.

错误3——认为“都不是”是“都是”的否定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a,b都是零;

⑵高一(一)班全体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错解:⑴a,b都不是零;

⑵高一(一)班全体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剖析:要注意“都是”、“不都是”、“都不是”三者的关系,其中“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不都是”包含“都不是”;“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

正解:⑴a,b不都是零,即“a,b中至少有一个不是零”.

⑵高一(一)班全体同学不都是共青团员,或写成:高一(一)班全体同学中至少有一人共青团员.

错误4——认为“命题否定”就是“否命题”

根据逻辑学知识,任一命题p都有它的否定(命题)非p(也叫负命题、反命题);而否命题是就假言命题(若p则q)而言的.如果一个命题不是假言命题,就无所谓否命题,也就是说,我们就不研究它的否命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假言命题“若p则q”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而“若p则q”的否定(命题)则是“p且非q”,而不是“若p则非q”.

例4写出命题“满足条件C的点都在直线F上”的否定.

错解:不满足条件C的点不都在直线F上.
剖析:对于原命题可表示为“若A,则B”,其否命题是“若┐A,则┐B”,而其否定形式是“若A,则┐B”,即不需要否定命题的题设部分.

正解:满足条件C的点不都在直线F上.

二、几类命题否定的制作

1.简单的简单命题

命题的形如“A是B”,其否定为“A不是B”.只要把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为与其相反意义的判断词即可.

例5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3+4>6;

⑵2是偶数.

解:所给命题的否定分别是:

⑴3+4≤6;

⑵2不是偶数.

2.含有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简单命题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形如“所有A是B”,其否定为“存在某个A不是B”;存在量词相当于“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等,形如“某一个A是B”,其否定是“对于所有的A都不是B”.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命题,存在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例6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不论m取什么实数,x+x-m=0必有实根.

⑵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x+1≤0.

⑶至少有一个整数是自然数.

⑷至多有两个质数是奇数.

解:⑴原命题相当于“对所有的实数m,x+x-m=0必有实根”,其否定是“存在实数m,使x+x-m=0没有实根”.

⑵原命题的否定是“对所有的实数x,x+x+1>0”.

⑶原命题的否定是“没有一个整数是自然数”.

⑷原命题的否定是“至少有三个质数是奇数”.

22222

3.复合命题“p且q”,“p或q”的否定

“p且q”是联言命题,其否定为“非p或非q”(也写成┐p或┐q“;“p或q”是选言命题,其否定为“非p且非q”(也写成┐p且┐q“;

例7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他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⑵他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⑶1≥0.2x?2x?3

解:⑴原命题的否定是“他既不是数学家也不是物理学家”.

⑵原命题的否定是“他不能同时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即“他不是数学家或他不是物理学家”.

⑶若认为┐p:11<0,那就错了.┐p是对p的否定,包括<0或22x?2x?3x?2x?31=0.x2?2x?3

或∵p:x>1或x<-3,∴┐p:-3≤x≤1.

高二语文《窦娥冤》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语文《窦娥冤》第二课时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二语文《窦娥冤》第二课时导学案
窦娥冤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以广泛群众为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二.历史上十大冤案:
九死未悔者的悲歌——伍子胥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案
权力场下的浩劫——巫蛊案千古冤狱“莫须有”——岳飞案
皇权争斗的牺牲品——于谦案阉竖宵小手下的血腥——东林党案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案小人物酿就的血光之灾——庄廷鑨明史案
该杀不杀、无罪获罪——曾静吕留良案
扑朔迷离、亘古未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感天动地窦娥冤》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活动二: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哪些?这些矛盾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生活动三:【滚绣球】这段曲词在音韵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表现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3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