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学案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学案北师大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

目标

1、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
2、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3、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的习惯,在与他人合作、交流时和谐、友好地相处。


分析重点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教具电脑、投影仪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看《盲人摸象》的故事,提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盲人得出不同的大象形状?认识物体,当然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是看、观察,那么不同的角度观察是否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呢?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活动1:教师在展示台上放置三样物体(球、水瓶、水杯),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水瓶在中间,要求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并说说你实际看到了什么?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同样的三样物体,为什么看到的不是一样的呢?从而引出课题“从不同方向看”。

活动2:辨别活动:小华、小彬也和我们一样在观察,你知道四幅图中哪幅图是小华看到的?哪幅图是小彬看到的吗(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口述结论,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并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如“要同时看到兵乓球、水杯、水瓶,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呢?”

活动3:辨别活动:
教师在展示台上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和锥体的几何模型,要求学生思考:
(1)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什么,把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看到的是否一样?
(2)五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上观察到的结果?

教师引导下得出三种视图的概念,并要求学生画三种视图。

三、想想练练、巩固提高
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
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解:由4个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其中有4条是直的,2条是曲的.

1、分组拼几何模型,画一画组合体的三视图。
2、有一立方体组合模型,不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是“田”字形,说说它是怎样组合的。
(小组间可以互相合作、交流、观摩)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练习册从不同方向看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

精选阅读

1.4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1.4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4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能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得到相应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能画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三视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视图是描述几何体的重要工具,使学生明白看待事物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方法,画出三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三视图,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研究立体图形的又一重要手段,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学好本课的关键是尊重视觉效果,把立体图形映射成平面图形,其间要进行三维到二维这一实质性的变化。在由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时,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所以本节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体来降低难度。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简单实物、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境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
并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赏美景
思考“岭”与“峰”的区别。跨越学科界限,营造一个崭新的教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组合体,请三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并让他们画出草图,其他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个同学,也分别画出所见图形的草图。
2、看课本13页“观察与思考”。
图:

你能说出情景的先后顺序吗?你是通过哪些特征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通过以前经验,我们可知,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
3、从实际生活中举例。

观察,动手画图。

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按时间先后排序。
利用身边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潜能,感受新知。

让学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学能力。

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二1、感知文本。学生阅读13页“观察与思考2”,
图:

2、上升到理性知识: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
(2)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
(3)右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
3、练一练:分别画出14页三种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并回答课本上三个问题。(强调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错)学生阅读,想象。

学生分组练习,合作交流。把已有经验重新建构。

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体会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

三1、连线,把左面的三视图与右边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立体图形

2、归纳: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两个图为依据,进行组合,用第三个图进行检验。
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
把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过程逆转回去,充分利用本课前阶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难度。




1、考查学生的基础题。
2、用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搭建这样的几何体,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主视图俯视图学生独立自检

学生总结出以俯视图为基础,在方格上标出数字。

简单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



结1、学习到什么知识?
2、学习到什么方法?
3、哪些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4、哪些知识是讨论得出的?
学生反思
归纳让学生有成功喜悦,重视与他人合作。

附:板书设计

1.4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教学反思:
从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高参与状态。最终实现了素材与实际相结合,经验与挑战相作用,立体与平面相转换。本课中引入了课本中没有而学生也能接受的三个概念: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教者很难把握学生的

七年级上册《养母》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养母》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划分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体会父母的爱子之情。
教学重点:
1、划分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将预习中发现问题记在卡片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方法,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杨兴雨的《养母》中再一次去体会那深深的母爱。
认知阅读
二、作者介绍:
杨兴雨,男,出生于张家口市,祖籍山西五台。曾在国家机关工作,担任过大学教师,现任《都市》文学双月刊副主编,太原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有散文随笔《孤独仰望》等。
三、识记下列字词并给划线的字注音、
拮据微不足道兄姊吸溜蹲稠剜
庇护祈祷熬煎深明大义恩重如山
理解阅读
四、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熟读“穷夫妇”要回孩子的那些段落,注意“穷夫妇”每次改变主意时得体的开场白和“正当”的理由。如果不是用对话加以表述,而是用类似于《背影》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如下文),试品味阅读效果的差异,并把你对此的感受说给同学听听。
(但是第二天,这位父亲带来二儿子要换回他们的长子,陈词恳切,理由也无懈可击。不料换走长子的当天傍晚,改由母亲出面,带来了女儿,又要换走二儿子。做母亲的先是颇难为情地表述了歉意,接着又可怜兮兮说了一番令人为之动容的理由。财主夫人看这母亲失魂落魄的样子,只好答应了。然而事情并未了结,第三天上午,两口子一起来到贵夫人跟前,一见面就啜泣起来。财主夫人一再追问,两口子才道出又想要回女儿的来意。自然道歉的话说得更为感人得体,对自己一再改变主意和差点舍弃亲生骨肉的做法又是解释,又是自责;边哭边说,其情切切,其状惨然。穷夫妇的一颗“父母之心”深深打动了贵夫人。最后自然是归还了孩子,连当初奉赠的钱也不要他们归还了。)
3、《养母》写了养母的许多“小气”之处,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问题所发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深情》中父母的某些表现,再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拓展阅读
五、拓展延伸:
某所中学的政教处,站着两位学生(打人者和被打者)和他们的母亲。打人者的母亲极力为自己的孩子开脱责任。被打者的母亲也据理力争。。。。。。
(1)谈谈你对这两位同学母亲的看法。
(2)假如你是政教处的负责人,你将怎样与这两位同学的母亲谈话。
六、布置作业:
自填配套练习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养母的形象:
(一)很“小气”爱争吵
(二)无私忘我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分析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具电脑、投影仪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
1、棱柱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2、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它的侧棱就有n条,它的棱应有(n的3倍)条。
三、随堂练习
1、如图(1)长方体有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
(2)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解:(1)8126长方形
(2)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相互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2、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
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3、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
5厘米,侧棱长4厘米.(课本第2页图1—1)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图1—4下问题中的面是指围成六棱柱的侧面和底面.
解:(1)8个面;其中6个侧面是长方形;两个底面是六边形;2个六边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所有侧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18条棱,6条侧棱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围成底面的所有棱长相等,均为5厘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棱柱的几个特性:
(1)上下底面完全相同;(2)侧棱长都相等;(3)侧面都是长方形等。
2.我们还通过想一想,折一折发现空间观念,积累了关于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数学活动经验。

布置作业练习册展开与折叠(1)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32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