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复习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复习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复习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三、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隋朝历史的有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隋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一、唐朝建立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二、“贞观之治”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灭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这些内容说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出唐玄宗的政绩。)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小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学案新人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学案新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学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图片资料,让学生可以更形象更直观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2、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
重点:“贞观之治”内容
难点:对唐太宗的统治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影视剧《贞观长歌》片断。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电视剧《贞观长歌》的片段,结合这个片段和自身的知识积累,哪位同学来谈一下“你所熟悉的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学生活动
师:在同学们眼中的唐太宗是一位。。。。的君主,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唐太宗其人”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次子,善骑射,喜好读书文史,在反隋和唐朝统一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李渊曾为其加号“天策上将”,任尚书令。于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夺得政权,走上皇帝之位,励精图治,成就了彪炳千古的治世佳话“贞观之治”。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贞观之治局面


一、唐朝建立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就是唐高祖。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他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力量的伟大,吸取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皇帝要,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
(2)、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他任命赋予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他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

三、女皇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试分析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贤明的治国政策——尤以任贤纳谏彪炳千古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任贤纳谏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民族政策上:对内安抚怀柔,对外积极开放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一、选择题
1、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
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D、人口大幅度增长
3、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玄宗C、唐高祖D、唐高宗

二、材料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分析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学案2新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学案2新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学案2新人教版


多媒体展示:盛唐景象

导入新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一、隋亡唐建之迷
[提出问题]
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谁能来为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炀帝暴虐无道。
生2:他经常远出巡游,骚扰地方百姓。
生3:他在位时,开通大运河,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加重人民的负担。
生4:……
教师过渡:老师这里也有两个有关隋炀帝的故事,我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一下。
多媒体展示:
高丽之战
为了炫耀武功,公元611年,他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他下令全国军队,不论远近,一律向涿郡集中;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督造兵船三百艘,造船的民伕在官吏监视下,日日夜夜在海边造船,得不到休息。他们下半身泡在海水里,时间一久,从腰以下都腐烂得生了蛆,许多人受不了这样折磨,倒在海水里死了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故事分享,请同学们解开“隋朝昙花一现”之谜。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启迪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的暴政。
生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隋炀帝暴政的有关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展示,引领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从而理解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教师过渡:隋炀帝的统治正如时人所说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隋朝就这样昙花一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李渊父子。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针对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情况,老师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盛世开创之谜
教师过渡: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
期发扬光大并带领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李世民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此人的人物档案。
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李世民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品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过渡:李世民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国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局面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来揭开唐朝盛世开创之谜。
探究盛世之因
1.开明的治国思想
教师过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探究一个国家的兴盛,首先我们要了解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唐太宗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思考问题。
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来为大家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提出问题]唐太宗把人民群众比作水,又说“水能把船掀翻”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大家回忆一下是什么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促使唐太宗产生怎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他会爱惜百姓。
生2:他会重视人民。
生3:他会减轻赋税。
生4:……
教师过渡: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开明思想的指导下于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政策和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理解资料,论从史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
2.有效的治国良策
[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方法引领: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生2: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生3: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记忆治国措施。
教师总结:唐太宗作为国君不但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还想方设法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减少官吏的数量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他还虚怀若谷、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得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特别是唐太宗虚心纳谏,成为贞观年间的一大特色。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知识来讲讲有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精彩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讲魏征的故事。
生2:讲房谋杜断的故事。
生3:讲长孙太后的故事。
生4:……
教师过渡:正是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最终以其恢弘的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实施,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分享历史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感受盛世之景
多媒体展示:
景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景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提出问题]这是不同时期的两段历史场景,它们各描绘了怎样的历史场景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萧条的社会景象。
生2:景二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提出问题]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景一或景二的时期,谈谈你可能会有什么切身感受?
生1:如果回到景一,我会感到害怕,因为当时社会混乱。
生2:景一让我感到饥饿,因为千里无人烟。
生3:如果在景二,我会感到很安全。
生4:如果回到景二,我会感到幸福,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这两种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是由于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
生2:景二是由于唐太宗在开明的思想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良策造成的。
(三)畅谈盛世之感
[提出问题]俗话说“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通过以上“因果关系”的探究,我们应吸取怎样的历史经验教训呢?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要爱护百姓,人民才能拥戴你。
生2:要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生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历史材料,对比两则材料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史料中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感悟历史的真谛。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提出问题]但人无完人,唐太宗统治后期好大喜功,也做了不少不利社会发展的事情,但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从主流方面客观地评价。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方法引领:引领学生学会客观、公正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
教师过渡:唐太宗墓碑上清楚地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但在唐朝,却有一座“无字碑”,它是谁的呢?为什么又没有文字呢?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无字碑”,探究无字之谜。
三、“无字碑”之谜
多媒体展示:武则天无字碑

[提出问题]为什么上面没有文字?
生1: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生2: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生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生4:……
[提出问题]根据你的了解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她心狠手辣。
生2:她很有心计。
生3:她很残暴。
$来源:生4:……
教师过渡:那么在伟人眼中的武则天又是怎样的呢?毛泽东曾对武则天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说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可见,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当之高,这说明武则天作为一个统治者是有突出政绩的。
[提出问题]你知道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她的统治在唐朝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回答。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重视生产和重用人才。
生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提出问题]她有政绩,但她也有很多过失,如她任用酷吏,滥杀大臣等,那我们应如何公平、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呢?
多媒体展示:评价历史任务的方法,进行方法引领,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述说对武则天的印象和评价,然后再展示伟人对她的评价,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师总结: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

这节课我们“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22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