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交通①工具:、。
社②作用:大大加快了;极大地促进。
2.通讯①工具:、。
会②作用:为提供了方便。
3.报刊①1872年在创办的《》。
生出版②作用:获取,了解。
③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活④作用:有利的传播。
①出现:19世纪年代末。
的4.照相②传入:19世纪年代。
技术③作用:丰富了,也为。
变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5.电影②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影片是《》。
化技术③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6.剪发辫:1912年,颁布剪辫令。
7.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除清朝的称呼。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方面变化表现意义或作用
交通通讯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2.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4.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
5.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6.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①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拍摄
③《申报》创办④商务印书馆创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商品的流通 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D.利于信息的传
(二)请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2.近代中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
3.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 )
4.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
5.近代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6.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六、教(学)记

延伸阅读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教法、学法]应用自制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火车、轮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提问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趋势?当学生能答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后,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3)讲授新课:
一、近代的交通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内容,而近代通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现,建议将近代通讯调整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
2.充分运用书上媒体如导言图片引文剧照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讲第一小目时,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击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连同近代通讯都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才发生的。近代通讯,报业,出版业对传播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观念起了重要宣传作用,这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时创办了哪些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刊物,出版了哪些书籍。
2.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的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以50家为一组,统计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信比率,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课后小结:中国铁路由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虽然现在看来数量很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四、练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五、作业:畅想考察: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1.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2.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
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课堂归纳:框架总结本课:

社会生活的的变化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
电影
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改称呼等
课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戊戌变法后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3)学生自主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突破:

(1)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

(2)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

由于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是由西方文明传入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沉沦为代价,另一面对中国来讲也是进步的体现。这些认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图片、对比照片、音频资料等辅助讲解,并指导学生编排短剧,从而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2)自主式教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学习)

(3)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学习的成果,创设历史情景,在感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讲述法、讲解法。(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授课及学生展示都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

●课前导学

(1)发给学生预习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自主学习。

(2)了解近代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情况。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小组的主要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学生准备:编排历史短剧;准备所需道具;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简单幻灯片

●教学渗透点

(1)在讲授“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这一子目中,引导学生思索近代交通工具出现的原因,如何理解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带给中国的变化。

(2)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变迁”这一子目中,可引领学生对比新旧照片,感悟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改变。

(3)在讲授“近代社会习俗变化”这一子目中,帮助学生自主编排历史短剧《体验民主》,通过在全班选定角色、设计人物对白、推敲人物动作、引导观察思索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逐步使学生深刻体验辛亥革命前后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并从中体会变化的意义。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更好的再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及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通过自身演绎寻求历史、思索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故事导入

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原来,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情景。正是像火车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引起兴趣,认真倾听,思绪追随教师进入课堂学习。

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交通工具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播放投影“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及“近代中国铁路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归纳)

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中国古人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牛车和木船等。弊端是浪费人力,行运有限制等等。

认真观看图片及教材介绍,发布相关资料。

学生回答:有线电报。后来又出现了电话。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文化生活的变迁

提出问题: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出示慈禧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照相在中国的传播,并感悟其局限性。

设置环节“用照片讲述我或我家的历史”,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照片比对,感受时代的变迁。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播放幻灯片,并讲解近代中国电影的演进过程。

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拍成照片。

学生观看照片,深刻感悟。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观察思索中加深感悟。

学生上台展示自制的幻灯片——“中国近代电影的演进过程”,配以解说。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文化生活的变迁

在指导学生上台讲解近代电影的基础上,播放音频资料——《渔光曲》主题曲。

提出疑问: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教师展示申报及商务印书馆的照片。

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用心倾听,在歌声中感悟当时的社会现状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的出现。如《申报》,商务印书馆。

小组讨论,发表各自见解。

社会习俗的变化

溥仪照片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为何剪短发、穿西装?

教师引导:这种现象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后,在中国出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其中较为重要的则是民主观念的传入,这相对于封建专制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那么,当时的民主都包含哪些内容?和现今所倡导的民主又有哪些联系?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传承?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指导学生欣赏由本班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短剧《体验民主》,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1:从短剧中看,中国国民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2: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3: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通过这个短剧,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教师点评:

短剧开始的旁白部分首先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是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老盐商到南京体验民主”做铺垫。

老盐商的开场白体现了民国成立所带来的商人身份地位的变化。

学生猜测:蓄辫是满族的传统,剪辫易服是因为溥仪与封建习俗决裂;出于个人爱好;受到当时社会影响等等。

历史短剧:《体验民主》

扮演者:

孙中山:安毅老盐商:孙昊奇

卫兵:王英奇旁白:张旖旎

道具: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只手杖、一袭长袍、一个礼帽、一套中山装、假胡须及辫子

旁白:1912年1月2日,昨天,孙中

山先生刚刚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在中国可是第一次,废除了统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中国再也

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了。

场景:南京市大总统府

盐商:(拄棍上场)老汉我姓孙,名昊奇。今年八十有二了,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做这食盐的买卖可不一般。从古到今,盐业大多是官家专办,所以啊,我是看了一辈子当官的脸,话不敢多说,事不敢多做,这人欺人的社会竟然还有改变的一天!这不,听说这中华民国提倡民主,说什么人人平等,还给了我们商人很多优惠政策,所以啊,我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就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这大总统是何等的风采。

旁白:大总统到。

孙中山:(上场)你好啊,孙老先生。

盐商:总统大人好,小民叩见总统大人。(边说边放下手杖,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孙中山:(急忙把老汉扶起,扶他坐下,亲切地对他说)孙老先生,我们现在是

社会习俗的变化

老盐商与孙中山在着装、称谓、发式、行为以及言谈中的不同,体现出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依此回答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从盐商初见总统的举动中,可看出固有叩拜礼的陋习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仍旧存在;而在他与孙中山的对话中,却体现了民国时期对于称呼、地位的重新界定,更体现了民主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短剧中分析“民主”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可回答第二题)

如:见总统不下跪,总统可以和平民握手,与总统谈话还可以坐下,总统是人民公仆,总统任职不是终身制,总统离职后与百姓一样等等。

指导学生编排的历史短剧中,穿插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在观看和表演中完成了历史的再现,并在活动中贯穿了主题——民主的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拓展。

民国时期,再也没有什么“老爷”、“大人”了,你可以称呼我为“孙先生”、“孙君”。再说,我们还是本家嘛!

盐商: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坐下和您一

同谈话?还可以称呼您为先生?您可是

大总统啊!

孙中山: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

盐商:那么您一辈子都是总统吗?

孙中山:不是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一样。

盐商:和老百姓一样!(边说边起身,围着孙中山看)总统、啊不,孙先生,今天见到你,果真和我以前所见的当官的不一样:是气宇轩昂,与众不同。您的辫子是放到帽子里了吗?

孙中山:不是的,我的辫子早已剪掉了。

现在是中华民国,我们要废除满清蓄辫

的陋习。

盐商:可我的这辫子从出生一直留到

现在,剪掉多可惜啊!

孙中山:虽然留的时间长了会不习惯,

但辫子很麻烦,梳洗都不方便,不是

吗?

盐商:嗯,您说的对,回头我也剪掉

它,应该会清爽一些。您这衣服看起

来也不错啊,这样式我怎么从来没见

过呢?

孙中山:哦,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

种样式穿着很舒适、方便,并且实用,

就让裁缝做了一件,觉得还不错吗?

(边说边展示衣服)

盐商:嗯,是不错,就是不知道在哪能

买一件?我也穿着回家,省得家里人总说我老土、老封建,我也时髦一次给他们看看。对了,我的孙女今年5岁,按惯例到了缠足的年龄了,可他们说现在不允许给女娃缠足了,我就想亲自问问您,不缠足的女娃长大还能嫁人吗?

孙中山:当然了,本来缠足就是对女性的歧视,我们应该解放观念,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地位应该平等才对。缠足只会使女孩受到伤害,走路也不稳,精神、肉体都受到伤害。

旁白:孙中山的一席话使老盐商茅塞

顿开,在观念上有了一定的转变。在

他们之间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之后,盐

商告辞,孙中山还派人用车子将他送

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提问: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可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第三题)

思想升华:

教师指出:Democracy——民主,这一观念传入中国以后,就以其魅力赢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欣赏。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民主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现今所倡导的民主都有哪些呢?

教师引导:通过这个历史短剧,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民主的丰富内涵,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第四题)

在引导学生依据短剧回答问题的同时,展示几组照片(剪辫子、易服、缠足),便于学生感悟、体会。

回旅馆。

盐商:(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

到民主了。

学生回答: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互重。

学生回答:在当今社会,民主体现在同学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民主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支持;民主还应体现在人与人地位的平等。等等。

学生积极发言。

归纳小结

教师在引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可采取列举的方法:如“我家有个邻居,今年90多岁,但仍旧裹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在归纳其局限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

活出现变化的原因。

学生回顾以上三个子目的学习,归纳其局限性。同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0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