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交通、通讯的出现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______年在_________创办的________。
(3)文化出版机构:_______年在_______创办的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___________,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
(二)合作交流
讨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是否完美无缺,毫无瑕疵?
(三)拓展延伸
以自己家庭为主题,收集自家的老照片,建立家庭影集,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变化。
(四)系统总结: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方面
变化表现
意义或作用
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五)巩固练习
1、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商品的流通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D、利于信息传达
2、下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不定项)
A、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B、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C、《申报》的创办D、商务印书馆的创办3、说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_____
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____________
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______________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______________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1.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2.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
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课堂归纳:框架总结本课:
社会生活的的变化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
电影
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改称呼等
课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戊戌变法后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25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