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
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被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学生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4)通过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使两国背上沉重包袱的历史教训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
(5)通过美苏两国争夺霸权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斗争的三个阶段中,苏联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美苏两国国家综合国力与其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教材及有关资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与答题,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变化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2.本课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教学设备及教具
1.多媒体设备或小黑板。
2.自制的课堂思考题、讨论题,反馈练习题及答案的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教学要点
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形成——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
二、60~80年代的美苏争霸
1.60~70年代苏联的积极进攻战略
2.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采取的强硬态度
三、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l.60年代末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2.有关中美关系的三个公报
教学安排
本节内容用一课时(40~45分钟)完成。
教学设计
本课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步骤如下:
第一,提问导入;第二,自学指导;第三,学生自学;第四,课堂提问;第五,课堂讨论;第六,解难释疑;第七,课堂小结(列表或图示教学重点);第八,反馈练习。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新课(2分钟)
提问: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有何特点?
回答: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的两极格局,即所谓“冷战”格局。
导入:从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变化,开始出现美苏争霸的格局。美苏争霸格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发展情况如何?美苏争霸对其自身历史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学指导(4分钟)
1.教师介绍本节知识概要。
2.出示阅读思考题(可用投影、幻灯、小黑板展出):
3.要求学生结合上述思考题阅读课文。学生自学(6~7分钟)
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作简要笔记,为回答问题作准备。
课堂提问(8分钟)
1.分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先按顺序展示题目,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点评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答案要点。(可用投影、幻灯、小黑板展出。)
一组问题(2分钟):列举美苏争霸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二组问题(2分钟)
结合美苏争霸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分析在美苏争霸过程中,苏联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三组问题(2分钟):
结合美苏争霸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分析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的对外政策
组问题(2分钟):
根据美苏争霸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美苏的对外政策的变化,说明美苏争霸各阶段的态势?
课堂讨论(6——8分钟)
1.结合各小组回答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4分钟)。
讨论题如下:
(1)美苏双方在争霸过程中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国领导人推行的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小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3—4分钟)
3.教师对学生所述答案进行点评后,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第(1)题的答案要点(1分钟)
4.教师对学生所述答案进行点评后,展示第(2)题的部分答案要点(1分钟)
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对其本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任何国家的政府和领导在决策时都应引以为戒。
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在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过程中多次发挥过作用,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4-1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②西欧的衰落
※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⑴表现:
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课本材料)
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⑵原因:①自身经济基础雄厚,本土未受战争破坏
②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⑶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
※西欧的衰落:
⑴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⑵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⑴表现:①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
①东欧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都得到苏联的帮助;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
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罗、匈、保、波、捷
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
②亚洲四国:中、朝、越、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苏为首的社义阵营形成
⑹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4.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表现为“冷战”
②经济: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
③军事:表现为“局部”战争
④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疑难解析
1、几个相关概念
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⑷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
①同: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②异: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可以说,雅尔塔体系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2、单元线索: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②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③“冷战”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
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3、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1)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3)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5)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不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背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体系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体系美苏两大国意志
缓和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基础金题
1.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铲除德国、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②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③对日本进行分区占领④划分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大国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格局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局面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3.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争夺霸权B.美国极力遏制苏联,苏联与美国抗衡
C.美苏在处置法西斯问题上态度一致D.苏联要争当霸主,但战后重建依靠美国援助
5.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B.国际性组织的建立
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7.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有
A.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并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欧、亚、非、大洋洲等地
B.英国有效地加强了殖民地的统治,使其帝国的基础更加稳固
C.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军事大国
D.战后,亚、非、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8.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欧洲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B.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C.亚洲4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25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