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两极格局的结束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两极格局的结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能力培养: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好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要点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与内容
3,美苏缓和的表现
二、冷战的结束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2,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1981年上台并连任至1988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美苏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的两个阶段。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1983年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造成对苏联技术和经济的压力,以技术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利用高科技拖垮苏联。此时,苏联则希望以国家首脑的高级会晤谋求双方关系的改善。但里根对此没有兴趣。恰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迭。这让里根有了很好的借口──他没有谈判对手。里根在1981年1月取消了自尼克松以来延续12年的苏联驻美大使进入美国国务院可以不走正门,并可单独会见美国国务卿的特权。这一行动恶化了美苏关系。同时,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第一阶段的严重对抗持续了4年之久。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内,双方关系逐渐改善。美苏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时期。这主要因为80年代美国的大规模扩军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财政包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继续对抗已力不从心。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及内容
从苏联方面来看,全球争霸所造成的国内经济衰退使苏联实力大大落后于美国。面对严峻现实,1985年3月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新思维”。强调在核对抗时代,“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他提出美苏两大体系只能和平竞赛、和平竞争。这一方面是借此减轻由于过度扩张带来的重负,同时也希望以温和的行动赢得美国的支持。
3,美苏缓和的表现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苏联的对外策略和措施发生了转变,即为放弃争夺、裁减军备、全面收缩、改善关系、放松控制。
二、冷战的结束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1985年苏联开始了改革进程,在经济改革中遇到了近70年旧体制形成的巨大阻力,改革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旧政治体制的阻碍,于是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党的理想,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建立总统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家经济衰败。而政治上的“多元化”和多党制则更削弱了共产党的地位,败坏了共产党的威信,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政治失控和民族分离运动的加剧。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美国表示支持。从1989年12月至1991年7月美苏先后进行了5次高级领导人会晤,协调双边关系。而在经济上,美国则利用提供经济援助的许诺,向戈尔巴乔夫施压,以左右苏联改革进程。布什政府明确告诉苏联,只有实行根本变革才有可能得到美国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戈尔巴乔夫希望用苏联“朝着民主方向前进”、“实现市场经济”等作为条件,来换取1500亿美元的援助,但如此廉价的拍卖并未得到西方的响应。
2,东欧剧变
对于东欧各国,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适合本国社会制度的主权,对他国人民这种主权的尊重是欧洲正常化过程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苏联对东欧的“松绑”和美国长久以来对东欧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终于导致1989年的剧变,各国共产党纷纷下台。特别是民主德国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化。1989年,民主德国开始有大批居民出走,搅乱了民心,影响了政局的稳定。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自由进出国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并拆毁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在分裂45年之后实现了统一。德国曾是美苏争夺的主要对象和斗争场所。因此,德国的统一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3,苏联解体
在苏联国内,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从而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1991年3月,苏联就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草案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8月19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少数苏共领导人发动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但很快失败。“八一九”事变后,戈尔巴乔夫虽重新掌权,但影响力大大下降。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至12月,大多数加盟共和国都宣布独立。11个共和国领导人排除戈尔巴乔夫,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至此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告苏联公民书中宣布:“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他同时辞去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年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升起俄罗斯的三色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了一项宣言,宣布苏联终止存在。战后持续了40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以苏联一极的自行坍塌而告崩溃。
美国自战后以来在军火上花掉数百万亿美元都没有搞垮苏联,却不用一枪一弹、一兵一卒,仅以数十亿美元的许诺就赢得了在美苏较量中的胜利。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关于冷战对世界局势、地区和平的影响应客观分析,美苏的激烈对抗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对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对局部地区的局势更造成动荡不安,错综复杂,甚至是战争灾难。但对峙过程中的缓和态势也有其积极影响,由于美苏两国对于国际事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两国在危险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就为稳定世界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两国之间通过谈判、协议、裁减军备的方法表现出的缓和,也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正常发展都造成重大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比如“视对方为本国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威胁,是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认为己方之所得恰是对方之所失”,“制造安全困境,迷信核武器和核威慑”,等等。而且,美国长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专制主义、没有人性、侵略扩张的邪恶势力,使西方社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共产主义是邪恶之源。这些看法很难从人们的固有意识中清除,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而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着滋长,如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更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它表现出在国际事务中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这些都会对国际局势形成负面影响的因素,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

扩展阅读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
华盛顿的“和平鸽”
◆图片解读
上图是冷战期间苏联的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图中三名美国人正在组装一只和平鸽,但是,很明显这只美国制造的象征和平的白鸽徒有其表,其实质则是一枚象征对抗的炸弹。漫画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与苏联冷战的实质,表明美国在冷战期间以“和平”之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实质是为了与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考情分析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集中考查知识点,近三年的高考历史题目都对此有所涉及,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尚未涉及。2008年高考曾考查过冷战的表现(德国、朝鲜的分裂)、推动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美、日、西欧国际关系的变化);2009年高考曾考查过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美国与苏联的外交政策、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2010年全国卷Ⅱ就特别考查了美苏冷战期间“古巴导弹危机”的有关内容。
◆考向预测
冷战是二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而且它对此期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影响很大,冷战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都有可能成为2011年高考的命题点,同学们要结合教材对冷战进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根据2010年各地高考命题的情况分析,该部分考查相对较少,2011年的命题方向应该在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和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方面进行考重点的复习准备。
◆即时训练
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DW2〗B.马歇尔计划?
C.北约成立〖DW2〗D.华约成立〖ZK)〗?
3.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①③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相符,故答案为B。
2.B〓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欧洲的手段。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即可得出答案。A、C、D均与材料意思无关。
3.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冲击的因素很多,但是苏联一极的坍塌主要是内因,过分注重与美国的军事竞争,忽略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国际综合实力的下降才是苏联解体的关键。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与科技实力的竞争。答案选择C。A、B、D项结论不能从题干信息总结得出。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4-1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②西欧的衰落

※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⑴表现:

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课本材料)

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⑵原因:①自身经济基础雄厚,本土未受战争破坏

②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⑶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

※西欧的衰落:

⑴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⑵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⑴表现:①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

①东欧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都得到苏联的帮助;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

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罗、匈、保、波、捷

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

②亚洲四国:中、朝、越、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苏为首的社义阵营形成

⑹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4.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表现为“冷战”

②经济: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

③军事:表现为“局部”战争

④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疑难解析

1、几个相关概念

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⑷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

①同: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②异: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可以说,雅尔塔体系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2、单元线索: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②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③“冷战”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

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3、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1)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3)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5)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不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背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体系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体系美苏两大国意志

缓和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基础金题

1.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铲除德国、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②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③对日本进行分区占领④划分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大国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格局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局面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3.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争夺霸权B.美国极力遏制苏联,苏联与美国抗衡

C.美苏在处置法西斯问题上态度一致D.苏联要争当霸主,但战后重建依靠美国援助

5.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B.国际性组织的建立

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7.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有

A.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并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欧、亚、非、大洋洲等地

B.英国有效地加强了殖民地的统治,使其帝国的基础更加稳固

C.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军事大国

D.战后,亚、非、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8.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欧洲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B.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C.亚洲4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第2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2课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联合国的成立1、成立背景:(1)二战爆发后,宣告国际联盟破产;(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大国之间为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3)为避免战争重演,要求建立保障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2、成立概况:(1)筹建:1945年春,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建联合国;(2)建立: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3)总部:设在美国纽约;3、主要机构:(1)联合国大会;(2)安全理事会:①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中、苏(俄)、美、英、法+10个非常任理事国;②职权: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③原则:实质问题决定时实行“五大国一致原则”,即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4、主要宗旨:

宗旨内容

宗旨简评

(1)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①体现了反法西斯国试图把战时友好关系延续到战后的愿望;②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心愿;(2)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3)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5、基本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6、基本评价:(1)成立初期,受美国操纵,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①1950年,以联合国名义组成“联合国军”干涉侵略朝鲜;②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2)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崛起,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归纳总结:国际联盟与联合国;项目国际联盟联合国相同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②都是料为普遍的国际性组织;③都声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④都曾被大国所操纵;不同①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②英法操纵下的国际机构;②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操纵;③维护凡-华体系的工具,维护和平是一句空话;③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作出过积极贡献;④总部设在日内瓦;④总部设在纽约;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1、战后对德国的惩治(1)纽伦堡审判①时间: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②法庭: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③概况:审判纳粹战犯,惩罚法西斯分子,取缔纳粹党;④评价: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史上对发动侵略战争者的第一次法律制裁。(2)分区占领德国: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3)分裂德国:

德国一分为二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立国时间

1949年9月;

1949年10月;

操纵国家

美国为主导;

苏联;

分裂原因

①雅尔塔体系的作用影响;(主要原因)②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③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2、战后对日本的惩治(1)美国独占日本:①概况: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②原因:从根本上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遏制苏联,争夺远东势力范围;(2)东京审判:①时间: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②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③概况:

项目

基本概况

惩治概况

①审判日本法西斯战犯;②对一些曾杀害许多中国人的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③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

基本认识

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不彻底;

主要

原因

①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考虑,以维护自身的利益;②东亚形势所决定,把日本变成反共反苏的基地;三、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意识形态的斗争

国家利益的冲突

苏联欲在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美国需要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

苏联力图发挥更大影响

战时同盟

战后破裂

2、形成原因(1)战后,美苏由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由合作走向对抗;(2)雅尔塔体制的确立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要原因)3、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项目

基本概况

丘吉尔

铁幕演说

时空

1946年3月;美国富尔顿学院;最先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内容

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杜鲁门

主义

时间

1947年3月;

①苏联和土耳其关系日益紧张;②希腊政府在共产党打击下岌岌可危;

内容

借口援助希、土等国,对抗苏联;

评价认识

①是对苏联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②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③体现了美国遏制苏联,控制中间地带,称霸世界的战略原则;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性的国家霸权战略;

马歇尔计划

时间

1947年6月;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的运用。

人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内容

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促使欧洲复兴;

目的

用经济手段稳定西欧,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实质

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

北约组织

全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时空

1949年4月,美国华盛顿;

国家

美、英、法、加拿大等;

目的

遏制苏联,保护资本主义制度;

性质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组织

全称

华沙条约组织;①标志欧洲正式出现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同盟组织;②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时空

1955年5月,波兰的华沙;

国家

苏、波、东德、捷、匈、罗、保、阿;

目的

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

性质

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4、对抗后果(1)德国分裂①1948年柏林危机后,德国一分为二;②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成为德国和欧洲分裂的标志;(2)朝鲜分裂:以北纬38°为界分裂南北两个朝鲜;(3)1950年,美国侵朝,侵入台海,干涉中国内政;5、基本评价(1)积极性:①美苏均势,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性:①无视弱小国家利益,打上了大国强权色彩,导致霸权主义出现;②擅自分裂国家,种下不稳定的祸根,导致地区纷争和动荡;③为谋取霸权,展开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动荡;※归纳总结:1、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1)目的:实现称霸全球的野心;(2)组成:组成具体体现①

控制国际经济,拓展世界市场;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操纵国际金融;②成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操纵国际贸易;②

控制联合国,推行扩张政策;①操纵安理会,组成“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②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全球霸权战略①实施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变西欧为抗苏前沿;②力图控制亚非拉“中间地带”独占日本,分裂朝鲜,扶蒋反共;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3)根源: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4)内容:

政策

基本概况

冷战政策

含义

针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重点

欧洲;

方式

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意识形态对抗等;

序幕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建立北约组织;事件柏林危机,德国分裂,柏林墙修建,朝鲜分裂;

热战政策

地区

亚洲;

事件

①1946-1949年,扶蒋发动反共内战;②1950-1953年,发动侵略朝鲜战争;③1961-1973年,发动侵略越南战争;2、战胜国两次对德国的处置:

对比项目

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

二战后对德国的处置

处置目的

标榜和平,实为掠夺;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

主权方面

依然是个主权国家;丧失了主权;

领土方面

重划德国疆界;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导致德国分裂;

军事方面

限制德国军备;完全解除德国武装,实行完全非军事化;

战争罪犯

没有惩治;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审判;

处置影响

苛刻处罚,激发了德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为新的大战埋下种子;民主处置较彻底,使战后德国对历史的反思比较深刻彻底,维持了战后局势的相对稳定性。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
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能够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及附件材料,论证文字资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教学难点:美苏的“冷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新课: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人民一起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世界人民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后,在治疗战争创伤的同时祈求世界和平,然而“二战”结束了,战时反法同盟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否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24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1、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
(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资本主义)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军事上,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53.9%)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74.3%),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
(2)苏联:成为战后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社会主义)
“二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建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就4万架,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并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3)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资本主义)
英国在二战中损失兵力120万,军费开支几乎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国家预算的4/5被用于军事需要,战争使英国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共欠外债350多亿美元。
法国在战争中曾经被德国占领,战后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地位,但实际上法国实力已经严重衰退,海外殖民地几乎全部丧失。
阅读课本109页的解析与探究,结合课本106-107页的知识分析问题。
材料一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斯大林
表明:战后苏联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图。
材料二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表明:美国要争夺世界霸权,称霸世界的意图。
材料三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表明:战后双方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双方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
2、美苏关系的变化
(1)国家利益的冲突(最根本);
国际关系领域流传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一句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①战后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
②美国将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
③战后苏联努力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进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并存在大国沙文主义;
拓展:
大国沙文主义: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
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
(2)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3)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
(4)英国推波助澜的作用(丘吉尔“铁幕”演说);
思考题: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关系的原则吗?
不应该。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都有权力选择
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和平共处。
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阵营

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欧共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经互会”(1949)
军事“北约”(1949)“华约”(1955)
“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3.12)
A、含义:P106
B、实质:干涉别国内政,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
C、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两极对峙格局初步形成;
2.“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很明显,一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二是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首的战后格局。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对于复兴西欧、抗衡苏联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面对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后,对东欧国家也颇有诱惑力,东欧各国曾希望通过接受马歇尔计划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以恢复经济。但由于马歇尔计划是想使整个欧洲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因此遭到苏联的拒绝,东欧各国也只好仿效苏联。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在1947年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的成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成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战后初期欧洲在经济上的分裂。
4.北约和华约建立的背景:柏林危机(1948)与德国分裂(1949-1990)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这是“柏林危机”时的空运。
苏联的反击是在苏占区发行新货币苏占区发行新货币,封锁柏林。
5.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峙)1955
6.朝鲜战争及影响;1950-1953
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美苏冷战中,美国执行的是重欧轻亚的全球战略,而此时却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并将大量资源和人力虚耗在一个次要的地区与一个次要的敌人上,因此后来美国陆军上将布莱德利将军认为:“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7.越南战争及影响;1961—1975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4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1000多亿美元。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
三、“冷战”的影响
1.“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2.美苏“冷战”关系压低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课后小结: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两极格局存在近半个世纪,对二战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两极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角度而言,学习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对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与探讨,最后将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表列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板书设计: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苏关系的恶化→“冷战”兴起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阵营

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欧共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经互会”(1949)
军事“北约”(1949)“华约”(1955)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
三、“冷战”的影响
课堂习题:
1.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
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④乘机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
A.①②③D.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分析:这两场战争都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遏制共产主义,配合“冷战”而在亚洲发动的“热战”;两国的分裂局面为其干涉提供了借口;两场战争都发生在中国的邻国。因此①③④项均符合史实,故在当选之列。而本题干扰项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只在朝鲜战争中出现,越南战争中不存在,应予以排除。答案选D
2.“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D.两极格局间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分析: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美国认为阻碍它扩张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挑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并最终称霸全球。由此可见,挑起矛盾而导致同盟关系破裂,主要在美国。在美国看来,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它实施霸权计划,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答案选D。
3.二战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是()
A.“铁幕”演说发表B.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C.“杜鲁门主义”出台D.“马歇尔计划”提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苏之间“冷战”进程的把握能力。A项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B,D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项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答案选C。
4.“冷战”时期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的对抗举措是()
A.参与“马歇尔计划”B.成立经互会
C.建立华约组织D.支持越南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与对比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措施。苏联及东欧国家与美国针锋相对,成立经互会。二者体现了美苏在经济领域里的对抗。A结论不对,C是针对北约而采取的对抗措施,D与题意无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08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