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子和原子核专题,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内容精讲
本专题内容包括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玻尔理论、原子的能级;天然放射现象、衰变;核反应、核能;重核的裂变、轻核的聚变。
一.重要的概念:能级、天然放射现象、质量亏损、核能
二.重要规律:核反应遵守遵守两种守恒--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是核反应配平的依据)。
三.几个知识要点疏理:
1.知道α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和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
2.熟记一些基本粒子(即中子、α粒子、电子、正电子、质子、氘核、氚核、光子)的符号。
3.光子的发射和吸收:原子可从一能级跃迁到另一能级。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一个光子;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则需吸收一个光子。但发射或吸收的光子不是任意的。
4.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三种射线的实质和特性,以及射线的应用。
5.四种核反应:衰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6.核能的计算: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8889
第十九章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1.本章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即原子结构和原子核。重点内容是: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公式;原子核的衰变和半衰期;核反应方程的书写;结合能和质量亏损。从考试大纲可以看到全部是I级要求。
2.高考对本专题考查特点是命题热点分散,偏重于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多以每部分内容单独命题,多为定性分析,“考课本”,“不回避陈题”是本专题考查的最大特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几乎在每年高考中占一个小题。
3.本单元内容与现代科技相联系的题目较多,复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课时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公式
【教学要求】
1.了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2.掌握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的
3.理解玻尔模型的三条假设
【知识再现】
一、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思维线索
气体放电的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1897年,汤姆生)→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模型(轨道量子化模型)。
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
做法:用质量是电子7300倍的a粒子轰击薄金箔。
结果:绝大多数,少数,极少数,有的甚至。
2.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是中性的。
3.实验数据估算: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为10-15-10-14m,原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m
三、玻尔的原子理论——三条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hv=E2-E1。
3.“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
四、氢原子能级及氢光谱
1.氢原子能级:原子各个定态对应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2.氢原子的能级图
3.氢光谱
在氢光谱中,n=2,3,4,5,……向n=1跃迁发光形成赖曼线系;
n=3,4,5,6向n=2跃迁发光形成巴耳末线系;
n=4,5,6,7……向n=3跃迁发光形成帕邢线系;
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
其中只有巴耳末线系的前4条谱线落在可见光区域内。
知识点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我们把这样的原子模型称为“核式结构模型”。
【应用1】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下图中,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则能正确表示该实验中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图是()
导示:根据库仑定律知:离核越近的粒子受到的库仑斥力越大,运动轨迹弯曲越厉害。又正对原子核粒子将被弹回。故正确答案选BD。
知识点二氢原子的能级、轨道公式
1.能级公式:氢原子存在一个能量最低也是最稳定的状态,称为基态,其能量用E1表示;其余定态称为激发态,能量用En表示,由玻尔理论可推出氢原子能级公式En=E1/n2即(n=1、2、……)式中n称为能量量子数。E1=-l3.6eV。
2.半径公式rn=n2r1式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为玻尔半径,r1=O.53×10-10m
【应用2】(07海南卷)氢原子第n能级的能量为En=E1/n2,其中E1是基态能量,而n=1、2、…。若一氢原子发射能量为的光子后处于比基态能量高出的激发态,则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几能级?
导示:设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l与第m能级,则依题意有
①
②
由②式解得:m=2③
由①③式得:l=4④
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4与第2能级。
1、原子定态能量En是指核外电子动能及电子与核之间的静电势能之和;2、En是负值,这里是取电子自由态作为能量零点。
类型一氢原子的跃迁与电离问题
当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要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当一个光子的能量满足hγ=E末-E初时,才能被某一个原子吸收,使原子从低能级E初向高能级E末跃迁,而当光子能量hγ大于或小于E末-E初时都不能被原子吸收。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所辐射的光子能量恰等于发生跃迁时的两能级间的能量差.当光子能量大于或等于l3.6eV时,也可以被氢原子吸收,使氢原子电离;当氢原子吸收的光子能量大于13.6eV时,氢原子电离后,电子具有一定的初动能。
【例1】(2007年高考理综Ⅰ卷)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此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用△n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之差,E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和E的可能值为()
A.△n=1,13.22eVE13.32eV
B.△n=2,13.22eVE13.32eV
C.△n=1,12.75eVE13.06eV
D.△n=2,12.75eVE13.06eV
导示:原子的跃迁公式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实物粒子与原子相互作用而使原子激发时,粒子的能量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
本题由于是电子轰击,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n=2到n=4,所以电子的能量必须满足13.6-0.85E13.6-0.54,故D选项正确;第二种可能是n=5到n=6,电子能量必须满足13.6-0.38E13.6-0.28,故A选项正确。
所以答案应选AD。
原子跃迁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一群原子和一个原子: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N=Cn2=n(n-1)/2;一个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上时,最多可辐射出n-1条光谱线。(2)光子激发和实物粒子激发:若是在光子的作用下引起原子的跃迁,则要求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若是在实物粒子的碰撞下引起原子的跃迁,则要求实物粒子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3)直接跃迁和间接跃迁: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跃迁到另一种能量状态,有时可能是直接跃迁,有时是间接跃迁。两种情况下辐射(或吸收)光子的可能性及频率可能不同。(4)跃迁和电离。
类型二跃迁过程的能量变化问题
【例2】(07届南京市综合检测题三)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如果在入射光子的作用下,可以引起其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同时在两个能态之间的能量差以辐射光子的形式发射出去,这种辐射叫做受激辐射。原子发生受激辐射时,发出的光子的频率、发射方向等都跟入射光子完全一样,这样使光得到加强,这就是激光产生的机理。那么,发生受激辐射时,产生激光的原子的总能量En、电子的电势能Ep、电子动能Ek的变化关系是(D)
A.En减小、Ep增大、Ek增大
B.En增大、Ep减小、Ek减小
C.En减小、Ep增大、Ek减小
D.En减小、Ep减小、Ek增大
导示: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应从离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在此跃迁过程中,电场力对电子做了正功,因而电势能应减小。另由经典电磁理论知,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为氢核对电子的库仑力:ke2/r2=mv2/r,所以Ek=mv2=ke2/2r。可见,电子运动半径越小,其动能越大.再结合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氢原子放出光子,辐射出一定的能量,所以原子的总能量减小。综上讨论,可知该题只有答案D正确。
故选D。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2.(2007年全国卷Ⅱ)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间跃迁时,可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
A.λ1+λ2B.λ1-λ2
C.D.
3.(07广东卷)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四个能级,其中E1为基态,若氢原子A处于激发态E2,氢原子B处于激发态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A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B.原子B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C.原子A能够吸收原子B发出的光子并跃迁道能级E4
D.原子B能够吸收原子A发出的光子并跃迁道能级E4
答案:1、C;2、CD;3、B。
第2课时原子核
基础知识归纳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物质能自发发射出人眼看不见但能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物质发射这种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也具有复杂结构.
(2)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半衰期与放射性元素的多少及物理、化学状态无关,只由核内部的因素决定,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半衰期.
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
名称实质射出
速度电离
作用穿透本领云室中径迹
α射线高速
氦核流较强小纸片即
可挡住直而粗
β射线高速
电子流较弱较强(穿透几毫
米厚的铝板)细而弯曲
γ射线高能
光子流c更小强(穿透几厘
米厚的铅板)一般看不到
(3)放射性同位素的利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它的射线,二是作为示踪原子.过量的放射线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产生破坏作用.为了防止一些人工合成的放射性物质和天然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2.原子核的变化
(1)衰变:
α衰变:原子核放出α粒子.其衰变规律:
β衰变:原子核放出β粒子.其衰变规律:
γ衰变:α衰变或β衰变时形成的新核不稳定,释放出γ光子.
(2)人工核转变:
(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人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3)重核的裂变: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铀235核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块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
核反应堆的构造:
A.核燃料——用铀棒(含U,3%~4%的浓缩铀).
B.减速剂——用石墨、重水或普通水(U只吸收慢中子).
C.控制棒——用镉做成(镉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
D.冷却剂——用水或液态钠(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递出去).
(4)轻核的聚变:
A.射到b点的一定是α射线
B.射到b点的一定是β射线
C.射到b点的一定是α射线或β射线
D.射到b点的一定是γ射线
【解析】γ射线不带电,在电场或磁场中它都不受场的作用,只能射到a点,因此D选项不对.调整E和B的大小,即可以使带正电的α射线沿直线前进,也可以使带负电的β射线沿直线前进.沿直线前进的条件是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即qE=qBv
已知α粒子比β粒子的速度小得多,当我们调节使α粒子沿直线前进时,速度大的β粒子向右偏转,有可能射到b点,当我们调节使β粒子沿直线前进时,速度较小的α粒子也将会向右偏,也可能射到b点,因此C选项正确,而A、B选项都不对.
2.半衰期
【例2】(1)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原子核质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B.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C.把放射性元素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可以减慢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可以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生物年代等
(2)设镭226的半衰期为1.6×103年,质量为100g的镭226经过4.8×103年后,有多少克镭发生衰变?若衰变后的镭、变为铅206,则此时镭、铅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析】(2)经过三个半衰期,剩余镭的质量为
M′余=M原(12)tT=100×18g=12.5g
已衰变的镭的质量为(100-12.5)g=87.5g
设生成铅的质量为m,则226∶206=87.5∶m
得m=79.8g
所以镭、铅质量之比为125∶798
【答案】(1)BD(2)87.5g;125∶798
【思维提升】(1)半衰期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变成新核,并不是原子核的数量、质量减少一半.
(2)要理解半衰期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拓展2】目前,在居家装修中经常用花岗岩、大理石等装修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含有放射性元素,比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石会释放出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8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一定剩下2个氡原子核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
D.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2.质量亏损与核能的计算
【例3】已知氮核质量mN=14.00753u,氧核质量m0=17.00454u,氦核质量mHe=4.00387u,质子质量mH=1.00815u,试判断核反应:
H+42He→O+11H
是吸能反应,还是放能反应?能量变化多少?
【解析】先计算出质量亏损Δm,然后由1u相当于931.5MeV能量代入计算即可.
反应前总质量mN+mHe=18.01140u
反应后总质量mO+mH=18.01269u
因为反应中质量增加,所以此反应为吸能反应,所吸收能量为
ΔE=Δmc2=(18.01269-18.01140)×931.5MeV=1.2MeV
【思维提升】(1)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用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质量亏损Δm的数值乘以真空中光速的平方,即ΔE=Δmc2.
(2)根据1原子质量单位(u)相当于931.5MeV,用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质量亏损的原子质量单位数乘以931.5MeV,即ΔE=Δm×931.5MeV.
【拓展3】一个静止的23292U(原子质量为232.0372u),放出一个α粒子(原子质量为4.00260u)后,衰变成22890Th(原子质量为228.0287u).假设放出的核能完全变成Th核和α粒子的动能,试计算α粒子的动能.
【解析】反应中产生的质量亏损
Δm=mU-(mTh+mα)=0.0059u
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ΔE=Δm×931.5MeV=5.5MeV
在U核衰变过程中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则
0=mαvα-mThvTh
ΔE=12mαv2α+12mThv2Th
解以上两式得
ΔE=(mαvα)22mα+(mThvTh)22mTh
=(mαvα)2(mTh+mα)2mαmTh
则α粒子的动能
Eα=12mαv2α
=mThmTh+mαΔE
=228228+4×5.5MeV
=5.41MeV
20xx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十八、原子和原子核(2)
【课题】原子核
【目标】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掌握核衰变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原理,了解质子、中子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过程。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和核力的概念;理解核能的概念,知道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导入】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发现过程:1896年贝克勤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从此,揭开了人类研究原于核结构的序幕.居里夫妇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的研究发现了钋和镭.之后,人们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天然存在的元素,有的也有放射性.放射出来的射线共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2、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
二、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
2、衰变规律:α衰变X→Y+He;β衰变X→Y+e
3、α衰变和β衰变的实质
4、γ射线:总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产生的,不能单独放出γ射线.γ射线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实质是元素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而辐射出光子.
5、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它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结果,不是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所需经历的时间.
决定因素: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等)或化学状态(如单质或化合物)无关.
四、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核,产生另一种新核的反应过程,其核反应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1、质子、中子的发现:N+He→O+H;Be+He→C+n
2、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发现: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a粒子轰击铝核产生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此后人们认识到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人工核反应制取.
Al+He→P+nP→Si+e
3、探测射线的方法:
(1)威耳逊云室;(2)气泡室;(3)盖革计数器等(见课本P73-74)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1)利用它的射线;(2)做示踪原子。(见课本P76-78)
五、核反应
某种元素的原子核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的过程叫做核反应.常见的核反应分为衰变、人工转变、裂变和聚变等几种类型.
六、核力和核能
1、核力是核子之间的引力.核力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是一种强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近程力(当两个核子间距r<2×10-15m时才发生作用).只有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
2、核能.克服核力做功,使原子核分解为单个核子时吸收的能量,或若干个单个核子在核力作用下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叫原子核的结合能,简称核能.
例如H+n→H+△E(△E=2.22MeV)
2.核能的计算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或△E=△mc2
3.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1)重核的裂变:重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核时要释放能量,这种核反应叫裂变.
铀核裂变的反应为:U+n→Xe+Sr+2n+217MeV
在一定条件下,如铀块大于临界体积时,裂变反应是链式反应,会放出大量能量.原子弹爆炸是激烈的裂变反应.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也是利用裂变反应.
(2)轻核的聚变: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变化.
例如氘核和氚核聚合成氦核.H+H→He+n+17.6MeV
【导研】
[例1](1)如图所示,a为未知的天然放射源,b为一张黑纸,C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板间有竖直方向较强的匀强电场,d为荧光屏,e为固定不动的显微镜筒.整个装置放在真空中,实验时,如果将电场E撤去,从显微镜内观察到荧光屏上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没有变化.如果再将黑纸b移开,则从显微镜筒内观察到的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大为增加,由此可判定放射源a发出的射线为()
A.β射线和γ射线B.α射线和β射线
C.α射线和γ射线D.α射线和X射线
(2)如图,在有小孔的铅盘中,放有能连续放出α、β、γ三种射线的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打在孔对面屏M上的A点.要使三种射线分开,分别打在屏上的A、B、C三点(其中B到A的距离大于C到A的距离)可采取的措施是在屏与孔之间加上()
A.重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B.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C.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D.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
[例2]镅(Am)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在其分裂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新的粒子,变成镎(NP),由于放出的这种粒子很容易被空气阻隔,因此不会对人体构成任何的危害,火警的报警系统就是利用这种粒子作为报警的重要工具,这种粒子是()
A.粒子B.质子C.中子D.正电子
[例3]“轨道电子俘获”也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原子核(称为母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其内部一个质子变为中子,从而变成一个新核(称为子核),并且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中微子的质量极小,不带电,很难被探测到,人们最早是通过子核的反冲而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的.关于一个静止的母核发生“轨道电子俘获”,衰变为子核并放出中微子,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子核的动量与中微子的动量相同B.母核的电荷数小于子核的电荷数
C.母核的质量数等于子核的质量数D.子核的动能大于中微子的动能
[例4]对下列四个方程理解正确的是()
①;②
③④
A.方程①是衰变方程,其中X是β粒子
B.方程②是裂变方程,其中X是质子,且释放出核能
C.方程③是聚变方程,其中X是α粒子,且要吸收能量
D.方程④是人工核转变方程,其中X是α粒子
[例5]科学家发现在月球上含有丰富的(氦3)。它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其参与的一种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式为。关于聚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聚变反应不会释放能量B.聚变反应产生了新的原子核
C.聚变反应没有质量亏损D.目前核电站都采用聚变反应发电
[例6]在原子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核子平均结合能的概念,核子平均结合能是指质子、中子结合成某原子核时每个核子放出核能的平均值。下图为核子平均结合能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原子核的核子平均结合能大,则其核子的平均质量小
B.某原子核的核子平均结合能大,则其核子的平均质量大
C.若D、E能结合成F,结合过程一定放出能量
D.若A能分裂成B、C,分裂过程一定吸收能量
【导练】
1、有关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B.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全部发生衰变所用的时间的一半
C.两个原子核有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所用的时间
D.做示踪原子的物质尽可能选用半衰期长一些的放射性元素
2、(08重庆卷)放射性同位素钍232经α、β衰变会生成氧,其衰变方程为
,其中()
A.x=1,y=3B.x=2,y=3C.x=3,y=1D.x=3,y=2
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钍)经过一系列的α和β衰变,成为,铅核比钍核少12个中子
B.β衰变的实质是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C.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的贯穿能力很大
D.利用γ射线的电离作用,可检查金属内部有无砂眼或裂纹
4、(吉林省长白县20xx届高三质量检测)(1)写出下列两个核反应的反应方程
Al(铝核)俘获一个α粒子后放出一个中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粒子轰击N(氮核)放出一个质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以速度v1、v2同向运动并发生对心碰撞,碰后m2被右侧的墙原速弹回,又与m1相碰,碰后两球都静止。求:第一次碰后m1球的速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67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