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胸怀博大积极乐观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扩展阅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八年级语文上15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语文上15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宝塔区蟠龙中学课时教案(环节设计)
备课时间2017年月日上课时间2017年月日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15.我为什么而活着共1课时第1课时



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并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教学活动,掌握本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
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
难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基本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小组讨论、问答法
教具
学具教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及执教者:马倩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生命的精彩也就在于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颤抖(chàn)秘鲁(mì)
颤栗(zhàn)神秘(mì)
2.词语辨析。
(1)氛围气氛
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气氛:周围环境中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不包括情调。
(2)遏止遏制
遏止:指用力阻止,侧重于“止”,使停止不前进。
遏制:指尽力控制,不让其发展、扩大,控制住。
三、作者链接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一生命运多舛。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四、文本链接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五、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样回答“我为什么活着”的主题的?
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中间三段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结尾总结,也反映了三种感情的纯洁而强烈。
六、课文精读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三种激情”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飓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我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反衬出爱情之美。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仙境”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虽然罗素的一生追求给他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在文章最后他仍认为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乐意再活一次。在这里进一步体现罗素怎样的思想情怀?
体现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他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七、文章脉络
本文具有演讲稿的一般特点,开篇点题,统摄全篇:“对爱情的渴望,以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地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使中心显得十分突出。下文分层论说,在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段尾再加重申,使各段意思集中不偏离中心。最后一段,收束全篇,重申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全文三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落的中心意思,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鲜明易懂,从而使中心更加突出,使读者倍加感觉到其间所蕴含的深沉而激越的感觉。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的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上文,得出结论: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活。
九、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默写课后读读写写。
15.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渴望(爱情)人类
我为什么而活追求(知识)自然崇高博大的情怀
同情(苦难)社会

对于本文来说,理解作者的思路并不难,理解观点也并不难,但如何让知行结合,从一种生活与人生观去认识作者的观点,学生会感到一定隔膜,练习的设计就是希望在此方面让学生有所改变。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忆我的母亲》 人教版部编版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2.能力目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揣摩质朴、自然、真挚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领会母爱的深沉,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形象特征。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让学生上台朗读)

在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的人间第一爱就是“母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广博的一种爱。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表现“母爱”的诗篇,又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赞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背景资料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沿用至今。

3.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回忆录有“公撰”“私撰”两种。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来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佃农(diàn)祖籍(jí)溺死(nì)

妯娌(zhóuli)和睦(mù)私塾(shú)

衙门(yá)劳碌(lù)差役(chāiyì)

横蛮(hènɡmán)不辍劳作(chuò)

累赘léi

积累lěi

劳累lèi

(2)词语释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不仁,不仁慈。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指从各处设法凑集。

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辍,停。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答案示例: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作者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儿子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其深刻的影响。

第三部分(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叙事方法:倒叙、顺叙。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内容安排极其自然。

4.请试着在第2—8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用笔先标注出来。

答案示例:第2段:我家是佃农。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第5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第8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5.作者回忆母亲,为什么选材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又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答案示例: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贯穿一生的品质“勤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跳读、浏览等方式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通过那些日常琐事,对母亲忠厚、质朴、勤劳的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文,深层次的感受母亲的伟大。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2)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3)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用横线画出第1段中点明主旨和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1)任劳任怨

(2)为富不仁

(3)不辍劳作

2.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3.倒叙、顺叙。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优秀品质,掌握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感情基调。这节课,我们一起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回忆录这种体裁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水平。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品格?根据时间顺序完成下面的表格。(出示表格,让学生回答)

时间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1885~1900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抗战以后1944年

答案示例: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继续劳动、直到最后,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86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勤劳

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激之情。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教师点拨: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方法。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文章的结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答案示例: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痛悼母亲的离去;第二层意思:对母亲的高度评价;第三层意思: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5.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并说说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作用: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特点: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6.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答案示例:朱德是革命家,他的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并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话?

答案示例: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3.“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一句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在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4.说说“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中“竟”字的含义。

答案示例:“竟”字含义非常深刻,它既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格。

5.“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一句中的两个“永远”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示例:第一个“永远”表达了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于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朴素的语言里流露出了母子情深。

6.如何理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两句?

答案示例: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凸显母亲最大的特点——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7.理解“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一句。

答案示例:以可感的形象“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虚实结合的写法与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8.如何理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

答案示例:在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9.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示例: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2.学习了本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答案示例: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的?

答案示例:作者深爱他的母亲。对母亲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有很多。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这一点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课文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后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妯娌和睦相处。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高尚的思想品质。

2.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个自然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给予作者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文如其人。朱德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因此,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本文的内容是为了表达母亲逝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而母亲又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所以在写法上语言质朴,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更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如果运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不得体。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把自己心头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抒发出来,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无心于语言的考究,真情实感更加动人,质朴自然。

2.说说《藤野先生》与本在选材方面有何共同点?

答案示例:用生活片段写人是叙事类文章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方法。它要求捕捉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或刹那间的片段,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3.学习了本文以后,母亲这个形象深入人心。请试着将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比较,看看不同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各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母亲形象: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化和才干,有丰富的情感,但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她以自己的情感来熏陶、教化子女;她为子女的受责而感到揪心般的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劳碌,为子女无私奉献。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文章的写法: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讲述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从母亲的身世谈起,追根溯源,使文章情节富有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语言风格: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语言看似平实,却在叙述中对人物做了饱含深情的描写。文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对母亲的爱深沉而质朴,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爱,通过看似白描的勾勒,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老舍《我的母亲》一文,语言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之语。结构任性而建,平实流畅。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肺腑。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比山高,比海深的伟大母爱。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母亲去世:万分悲痛写文怀念

勤劳俭朴

母亲的一生出示上面的表格聪明能干

回忆我的母亲宽厚仁慈怀念崇敬

坚强不屈

教育影响:支持作者参加革命忠于党和人民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33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