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延伸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胸怀博大积极乐观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八年级语文上15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语文上15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宝塔区蟠龙中学课时教案(环节设计)
备课时间2017年月日上课时间2017年月日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15.我为什么而活着共1课时第1课时



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并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教学活动,掌握本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
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
难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基本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小组讨论、问答法
教具
学具教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及执教者:马倩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生命的精彩也就在于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颤抖(chàn)秘鲁(mì)
颤栗(zhàn)神秘(mì)
2.词语辨析。
(1)氛围气氛
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气氛:周围环境中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不包括情调。
(2)遏止遏制
遏止:指用力阻止,侧重于“止”,使停止不前进。
遏制:指尽力控制,不让其发展、扩大,控制住。
三、作者链接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一生命运多舛。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四、文本链接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五、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样回答“我为什么活着”的主题的?
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中间三段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结尾总结,也反映了三种感情的纯洁而强烈。
六、课文精读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三种激情”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飓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我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反衬出爱情之美。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仙境”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虽然罗素的一生追求给他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在文章最后他仍认为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乐意再活一次。在这里进一步体现罗素怎样的思想情怀?
体现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他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七、文章脉络
本文具有演讲稿的一般特点,开篇点题,统摄全篇:“对爱情的渴望,以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地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使中心显得十分突出。下文分层论说,在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段尾再加重申,使各段意思集中不偏离中心。最后一段,收束全篇,重申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全文三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落的中心意思,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鲜明易懂,从而使中心更加突出,使读者倍加感觉到其间所蕴含的深沉而激越的感觉。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的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上文,得出结论: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活。
九、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默写课后读读写写。
15.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渴望(爱情)人类
我为什么而活追求(知识)自然崇高博大的情怀
同情(苦难)社会

对于本文来说,理解作者的思路并不难,理解观点也并不难,但如何让知行结合,从一种生活与人生观去认识作者的观点,学生会感到一定隔膜,练习的设计就是希望在此方面让学生有所改变。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实验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实验》,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实验

准备器材:
1、泡沫块2、小刀(或电热锯)3、牙签4、电吹风机5、透明胶带
将泡沫块加工成下平上凸的流线型模型,用透明胶带将其平整的包裹好.用牙签从机翼适当的位置穿一个小孔,并摩擦光滑.将机翼穿在牙签上.然后用吹风机对着机翼吹风.
制作飞机模型
一材料准备:
1、长250毫米、宽15毫米、厚3毫米以及长90毫米、截面3平方毫米的桐木条各一根(手工袋中有配).
2、橡皮筋两根(手工袋中有配).
3、长370毫米、宽80毫米挂历纸(或其他类似纸张)一条(自备).
4、长120毫米、宽40毫米单层吹塑纸或薄卡纸一张(自备).
二制作过程:
1、谈引入:
环形机翼的飞机模型,式样新颖,机械强度高,飞行效果好,制作简便.现在,我们利用配套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架环形机翼的飞机模型.
2、示范制作:(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展示老师的示范制作过程)
课本图1使环形机翼模型飞机的零件图,图2是它的配装图和成型图,同学们可以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看课本中的图示.
(1)将挂历纸(或其他类似纸张)安课本图1剪裁好,并用胶水将两端A处相互粘牢,即成环形机翼.
(2)将单层吹塑纸(或薄卡纸)按图1剪裁加工,制成水平机翼和垂直机翼.
(3)机身制作:取250毫米长的桐木条,按图1所示形状和尺寸,先在桐木条上面画好机身外形轮廓线后,再用锋利小刀削去多余部分.
(4)整机装配:先把水平尾翼粘固在机身末端平面上.粘接时候注意水平尾翼左右对称,并与机身侧面保持垂直.再将垂直尾翼粘贴牢固后,便可以安装机翼.
(5)用长约90毫米的桐木条把机翼夹在机身上,用橡皮筋把桐木条与机身扎牢固,(可以借鉴课本装配图)机翼粘接处A点与机翼中心线相重合,使机翼左右两侧环形大小相等,形状一致.为使机翼有一个稳定的上反角,在橡皮筋固定好机翼之后,在桐木条两个侧面涂上少许胶水,将上翼面根部与桐木条侧面相互粘牢固.
(6)试飞调整:模型飞机掷出后,飞机姿态呈现机头下栽状态,这是机头太重的原因,可以将机翼向机头方向适当移动.若是飞机轨迹呈现波状,则是机头太轻了,可以将机翼后移.若飞机轨迹不直,总是盘旋飞行,那么可检查机翼左右形状是否一致,并加以调整;或通过调整方向舵(垂直尾翼)来调整飞行航向.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875.html

更多
上一篇:祖国山川颂教案 下一篇:柳毅传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