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一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
战役名称发生时间交战双方影响特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
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史学家)
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周瑜
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材料二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材料三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你是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m.jaB88.com



1.(2015襄阳)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
2.(2015郴州)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A.曹操洛阳B.刘备成都
C.孙权建业D.曹丕洛阳
3.(2015济宁)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2015玉林)右边的示意图是
A.春秋争霸图B.赤壁之战图
C.人口南迁图D.三国鼎立图
5.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
6.(2013江苏省无锡市)《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7.(2013山东省德州市)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8.(2013云南省昭通市)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
2.(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
(2)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
(3)都是以少胜多;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4)略
3.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
2.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1—8CDCDDCAC

相关知识

三国鼎立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三国鼎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时间都城建立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案导学→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拨→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静心独学)(交流互动)(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知识梳理)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宋体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活动一:知战役,以少胜多

步骤一:归纳比较两次战役比较表

名称
背景
时间
交战双方
兵力情况
结果
胜方战术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步骤二:分析探究

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却以多败少呢?

步骤三:历史感悟

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活动要点:

1、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做好标记或作答;

2、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

3、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

此活动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活动综合性较强,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多设台阶,多点拨。

点拨(或追加问题):

1、引导学生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让学生探讨曹操最终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

2、学生在展示两次战役学习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讲述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打算。”的问题设计,过渡到“赤壁之战”。

4、学生在探究学生展示时“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却以多败少呢?”可能只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尽量把思维打开,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

5、谈启示时不要只拘泥于战役,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谈具体一些。

活动二:话三国,三足鼎立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1、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国名
都城
建立者
经济发展
A_____
a_____
B_____
b_____
C_____
c_____

2、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

活动要点:

1、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2、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

3、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

设计图旨在通过图片的直观性以用表格的比较性,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提高学史的兴趣,也为学生掌握、记忆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

点拨(或追加问题):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三国”建立的概况

2、全班交流“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三国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设计,过渡到“三国经济的发展”。学生了解其基本情况即可。

4、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时,追问:三国时哪一政权与夷洲有往来?夷洲就是今天的哪里?让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活动三:品文化,精彩纷呈

襄阳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一外宾想参观襄阳地区与三国相关的名胜古迹,他想参观几个地方,大饱眼福,你能帮帮他吗?

活动要点:

1、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

2、重点展示襄樊地区与“三国”有关的历史知识

设计说明:

此活动设计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热爱本土文化,从而热爱襄樊,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四:评人物,各抒己见

1、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2、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E、他是人,不是神。

活动要点:

1、老师提醒大家: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2、全班积极讨论交流,能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设计说明:

此活动方案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由于学生阅读量和知识面相对较窄,此活动设计时,对人物评价特从几个方面进行提示,以此降低学习降度,更好达成情感目标落实。

活动五:谈感悟,学史增智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活动要点:

1、大家积极思考,大胆交流。

2、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谈学习后的收获: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③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谈我的启示;④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什么;⑤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总结归纳,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随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A、220年B、221年C、222年D、229年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课堂延伸(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3、搜集曹操的诗词。读读有关“三国”的故事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内容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提高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品、权威史书典籍、历史教学读本等资料,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重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赤壁之战的影响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作用。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上、下)》岳麓书社2006年2月第2版

(4)[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上、下)》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1版

(5)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6年3月版

(6)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贺准城:《解读三国话诸葛》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活动,

导入新课

1、组织课堂活动:阅读《三国演义》目录,补全缺失信息。

2、提出问题: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阅读《三国演义》目录,寻找到缺失信息进行抢答。

从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学生在阅读演义目录的过程中能够提取到“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等熟悉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16课三国鼎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七页曹操所作的诗句《蒿里行》。

2、提出问题: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身处那个动荡时代的曹操,每每想到这样的景象心情如何?

3、引导学生通过齐声朗读诗中名句思考作品描绘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景象,从而了解到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争势夺利,割据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的凋敝的历史事实,并认识到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学形象的曹操。

齐声朗读诗歌《蒿里行》。

通过阅读诗歌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体会作者曹操的情感。

阅读历史人物作品,既有助于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视野感受历史的进程,又有助于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品评历史人物。

一、官渡之战

1、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发现以下信息:(1)官渡之战前,曹操所占的地盘。(2)曹操周围还有许多军阀。(3)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势力强大。

2、邀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袁绍,教师对袁绍的优势做简单补充。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七十四第一段话,请同学说一说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

4、提出疑问:如果你是当时一名流亡的民众或者曹军的士兵,你愿意响应曹操屯田的号召吗?为什么?

5、指出曹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打败周围许多军阀后与袁绍“两雄不能并立”。由此过渡到“官渡之战”的教学环节。

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官渡之战前的北方局势。

介绍袁绍,了解官渡之战前袁绍的优势。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并积极思考问题,知道曹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

6、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的记载,了解到官渡之战前袁绍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7、组织课堂活动:官渡之战观察室。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七十四页第二段文字并观察官渡之战形势图,填写官渡之战的关键要素。

8、点评学生的汇报,帮助梳理官渡之战关键信息。

9、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出袁军的屯粮地点并提出问题:这么重要的屯粮之地,曹操是怎么知道的呢?

10、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七十五页相关史事部分。邀请同学讲述火烧乌巢的小故事。

11、小结官渡之战的相关内容。指出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阅读权威史书典籍《三国志》中的记载。

阅读课本图文,获取官渡之战的关键信息。

汇报阅读中获取的官渡之战相关的关键信息。

在地图上圈出乌巢,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讲述火烧乌巢的小故事。

采用“问题式”阅读法,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

二、赤壁之战

1、指导学生朗读曹操的诗歌《步出夏门行》,提出问题:此时,曹操已经年过五十,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由此过渡到赤壁之战的教学环节。

2、设置活动:读取插图信息,猜猜故事情节。指出插图中的这些著名桥段都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想象,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提出疑问: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呢?

3、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的记载,了解赤壁之战前夕的刘备与孙权。(1)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相关记载,为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有关《隆中对》的记载,了解赤壁之战前的孙权接替父兄经营江东,占据地利。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五页第一段文字,提出问题:面对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最终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朗读诗歌,获取历史信息。

读取插图信息,猜猜故事情节。了解到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间存在差异。

阅读权威史书典籍,了解赤壁之战前的刘备与孙权。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

在过渡环节中共读演义是将学生原有的零散的、碎片的、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国信息调动起来,增添趣味、引发疑问,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5、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赤壁之战”,并结合地图册四十四页地图讲述赤壁之战。

6、指导学生完成赤壁之战相关信息。指出曹操在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7、提出问题: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又以多败于少呢?

8、组织活动:共读史料,合作探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则史料,共同阅读后进行讨论,找一找这则史料反映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9、组织小组代表依次进行汇报。

10、点评学生汇报,总结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部分原因。指出种种主客观因素最终导致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

11、指出赤壁之战的结果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组织语言,讲述赤壁之战。

完成并自主梳理赤壁之战相关信息。

小组代表选取史料。

共读史料,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依次进行汇报。

将读文字和读地图相结合,根据文字提示阅读地图、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做到图文转换,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组织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分享智慧,交流成果。

三、三国鼎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六页第三子目第一段文字,将曹、刘、孙三方势力与他们的动向用横线连接起来。

2、指出三国鼎立的形势在各方的不断发展和推动下逐渐成型。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六页的地图及第三子目第二段文字,寻找对应信息标注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上。

4、组织学生以各势力代表的身份进行汇报。

5、提示易错信息,帮助学生梳理三个政权建立相关的关键要素。

6、指出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此,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完成连线题。

阅读课本,将获取到的信息标注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上。

每个小组可以任选一方势力,派一名同学作为该政权代表昭告天下。

将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7、指导学继续阅读课本第七十七页,说一说,魏蜀吴三个政权为壮大自己的势力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8、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及时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地图与文字获取相关信息。

9、引导学生将三国时代的社会情况与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形做对比,提出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继续以各政权代表的身份介绍壮大本势力的措施。

在书本上进行勾画。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1、小结教学内容。指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局面,达成了三个政权之间暂时的平衡,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小结学习方法。指出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品、权威史书典籍、历史教学读本,可以帮助同学相对全面、立体地了解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那段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

3、小结时代特征。指出三个政权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它们的努力终将推动历史的演进,冲垮暂时的平衡,促进新的统一。

积极思考,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12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