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
第1周
周课时
共1课时
年级、科目
九年级地理
教师
王xx
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一疏通主要知识点,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各种地图的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适应中考的考试要求。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难点:1.地图的基本要素。2.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讲解本次中考复习的方法、设想,以及复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提问:
讲解知识要点: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东经)
0°
10°
20°
180°
10°
20°
180°
愈向西愈大愈向东愈大
0°
10°
10°
20°
20°
90°
90°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热带
北温带动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90°
90°
(北极圈)66.5°
(南极圈)66.5°
(北回归线)23.5°
(南回归线)23.5°
(赤道)0°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⑵方向及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4中的图1.24)
铁路国界山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中的图1.27)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仪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危险和经纬度的划分
4、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仪上某点的位置
第一课时
自学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
1、你认为地球是个什么形状?()
证据有哪些?()
2、古代人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地平——地方——地圆——球形
他们是凭什么得出来的结论?()
为什么时间那么漫长结论和现在大相径庭?
()
哪位航海家以实际考察的形式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他是哪个国家的航海家?()代表哪个国家出海的?()
3、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有哪些?
赤道周长:
表面积:
平均半径:(谐音:庐山起义)
二、地球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是怎样做成的:
地球仪它和地球原型有什么不同:
做成正圆球形的合适吗?为什么?
它的中心轴是和地面垂直的还是斜交的?交角你估计有多少度?
一)、地球仪上的特殊线条——经线和纬线
观察课本第5页图1.7和第6页图10、11回答问题:
1、纬线的定义:()
纬线是圆圈,在地球仪的表面可以划出无数个圆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是纬线呢?()
如果沿着和地轴垂直方向把地球仪切成很多个薄片,这是不是象用一根筷子串着一串烤鸭店里的小饼子呀?这根筷子就是地轴,那一个个的小饼子就是纬线圈,只不过这些小饼子里数中间的那个最大,向两头去饼子依次变小,最后到筷子两端,各自就缩小成了两小疙瘩面。
你猜猜:那最大的饼子相当于最大的纬线叫:()
那一个个小圆饼子的圆心都在哪里?()
半径是怎样变化的?()
那两小疙瘩面相当于什么:()
2、经线的定义:()
经线都是周长相等的半圆,他们的圆心和半径都分别是什么?()
地球仪表面也可以画出无数个半圆,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叫经线:
()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同吗()
3、经度和纬度
为了区分各条经、纬线,给每条经、纬线都标上度数,就有了经纬度。
1)纬度的特点:
最大的纬线圈即赤道,它的纬度是0°。最大纬度是两极点的纬度:90°
赤道把地球仪分成南北两半儿,出现了北半球和南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北纬的代号是N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南纬的代号是S
练习1:在图1.12上分别找出主要位于南、北半球的大洲
位于北半球的有:
位于南半球的有:
练习2:在课本12页的图1.20找到用虚线表示的四条特殊纬线
它们分别是:(1)(2)(3)(4)
2)经度的特点:
起始的经度为0°,又叫“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是如何确定的:
既然所有的经线长度都一样,把哪条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好呢?能否将经过你家所在地的那条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呢?当然可以,前提条件是你本人要在世界地理界很有名气。
经过世界地理界权威人士开会决定:把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定为0°经线,后来这个天文台搬家了,但是仍然把这条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把地球仪划分出西经(代号W)和东经(代号E),如:0°经线左边有一条经线为20°,记作20°W,
右边有一条经线为30°记作30°E
和0度经线相对的那条经线度数是180°、0°和180°两经线可以构成一个圆圈,它可以把地球仪分成两半儿。
你能据此想象出和20°W这条经线相对的(即能构成180°,成一个圆圈的)那条经线是什么吗?()
依次如:和30°W相对的是()
和150°W相对的是()
和30°E经线相对的是()
规律是:
第二课时:
二)、东西半球的划分:
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构成一个圆圈,都可以把地球仪划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要依我:干脆用0°和180°构成的圆圈把地球仪分成东西两半好了,可是为什么不这样划分东西两半球呢?
请你看世界政治地图:先找到0°经线,它要穿过哪些大洲()的一些国家,如果用我们的办法就会把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国家划在西半球,一部分划在东半球,会有麻烦的。
于是又开会决定:
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因为这两条经线经过的国家最少,几乎都在海上。
看课本第7页图1.13说出位于东、西半球上的大洲各有哪些:
东半球:
西半球:
中国位于哪个半球?东西半球的
南北半球的
总结:地球上本无经、纬线、地轴以及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两极点,这些只是在模仿地球制作的模型:地球仪上-人为的添加的。
人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三、利用经纬网定位
假设你在海上驾驶的帆船遇到了危险需要报警,以便得到帮助,你怎样使别人准确地找到你的位置呢?
你有过在一个很大的电影院里找人的经历吗?是不是只要知道几排几号就能轻松找到了?
以同样道理,只要你能通过仪器准确的报出你所在的经、纬度,救援人员就会马上赶到。否则你就会有很大的麻烦。
经纬网的形状有两种:
一种是弧形网格状的、如图1.14
一种是直线网格状如下图
练习过关:
1、暑假你写信邀请你的好朋友小明在7月1日一起去玩:地点是经度116、纬度40,你俩能碰面吗?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哪几种?
2、在课本的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到下列各处经纬度:(只取整数)
亚洲的“亚”字
澳大利亚的“澳”字
夏威夷群岛的“群”字
在阿拉斯加州的美国的“国”字
非洲阿尔及利亚的“尔”字
3、写出前页图中直线型经纬网中A、B、C、D、E各点经纬度
AB
CDE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09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