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下册历史《开放与交流》教案示例北师大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开放与交流》教案示例北师大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下册历史《开放与交流》教案示例北师大版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Ab88.coM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生:略

教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生:略

问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生:略

问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生:略

教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略

教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生:略

教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

扩展阅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开放与交流》教案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开放与交流》教案分析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生:略

教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生:略

问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生:略

问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生:略
教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略

教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生:略

教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第6课开放与交流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认识历史现象和人物。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产生的影响。2、通过图表和史料的学习,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和唐都长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等史实学习,培养顽强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唐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教学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

教学难点:鉴真东渡的影响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矛盾
师:老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儿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
师:谢谢大家这么多的好主意,老师现在心里有数了。那么,如果我们是一位封建帝王,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拔一些有才干的官员呢?
因学生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感觉到了选拔一个人才要考虑很多,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时比较慎重,也觉得略有困难。教师相机点拨:其实那些封建帝王也真的遇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问题,他们也为此做了很多尝试:有亲自去查访的,有发文布言征求的,也有以门第选拔的……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直到隋唐时期,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重要制度――科举制。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一目“科举制焕发的活力”,然后同桌说说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生:阅读课文,讨论。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隋朝以前,选官时讲究门第,只有高门大族的子弟才能做官。隋文帝继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进士科是隋炀帝时加设的。唐太宗时加试经史,唐高宗时加试帖经、杂文,武则天时初行殿试。那时的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科举对士子学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基础;也为士子们创造了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同时,科举制还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就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示的。
唐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富于创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时尚自然地融入中原文化,体现出帝国自信开放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
饮食方面:①饮茶。唐代,茶园处处,栽植益进,焙制益巧,烹饮益精,茶市繁荣。饮茶在社会上十分普遍,而且流行到边疆地区。②唐人还爱吃胡食。
服饰:①唐人喜爱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②流行于民间的还有经过翻新与改造的幞头,贵贱通用,类似今天“马甲”的“半臂”,因便于穿着,深受欢迎。③中原地区的双面锦等丝织品面料也传到边疆,为边疆人民所喜爱。
居行:唐人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唐代,骑马出行变得十分普遍而富于情趣。师: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想必大家对唐人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依据老师的提示,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自己成为一个唐人,并渡过美好的一天。在想像的过程中,请你把你着装修饰的意图用铅笔、唇膏、眉铅等工具在绘图纸上画出来。(课件出示)
生:想像。
自己是一个长安市民,早上起来应朋友之约去茶楼喝茶,吟诗。出发之前,打扮一番(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吃点胡饼后,骑马去茶楼。
师:(利用资料提示)对胡服胡饰,在很多唐诗中都有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了解到: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赭面非华风。
通过想像,我们感受到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唐人的精神风貌。大家怎么形容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博大宏放。
师:唐人之所以具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原因是什么?
师:盛唐时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师:那么这种精神面貌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阅读课文,自己概括。
师:依据学生回答,逐步用课件出示唐代允许外国人及少数民族做官、与各族人通婚、牵马昆仑奴等图片;出示唐太宗像和他的“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语句;“诗仙”李白的诗……
师:(播放影视片段《昭陵》,结束后提出问题)
鲁迅先生提到的“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上的石刻。结合这些图片想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拿它们象征唐代豪迈闳放的时代风貌?
生:思考、自由发言。
反馈强化
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学案,告诉我,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生:交流学案。
师:根据学案适当补充。
知识拓展
师:在盛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现在中国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精神风貌吗?
生:自由发言。
生A:能。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十分稳定。
生B:能。因为我们各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
师:(出示民族团结、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等一组图片,以高昂、富有自信的语气总结)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
瞬间记忆能力考查
1.科举制是时期创立和完善起来的。
A.秦汉 B.两晋 C.隋唐 D.宋元
2.科主要考察考生治理政事的能力。
A.明经科 B.进士科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教案示例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生:略
教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生:略
问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生:略
问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生:略
教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略
教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生:略
教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9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