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西师大版五下:《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导学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大版五下:《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能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

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本学期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我们逐一地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二)回顾整理

1.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知识。

(2)全班反馈。

指名说说,教师根据学生回顾整理板书。

2.交流反思。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1)你能分别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玛?

(2)你认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① 要注意正确地应用所学的的公式,求表面积用表面积公式,求体积要用体积公式。

②要注意单位统一,当长、宽、高单位不统一时,要先统一单位。

③ 在求与表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要报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分层练习学以 致用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9~120 页练习二十八第l1、12 、13 、14 、16 题。

课堂小结课外

拓展

(四)课学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找们整理和复习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部分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能说说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轴对称

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图形的变换 起止位置

旋转 点

方向

角度

特征: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

关系:

长方体 S=(ab+bh+ah)2

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积

正方体 S=6a2

长方体 V=abh

应用 体 积

正方体 V=a3

正方体 V=a3

容 积 长方体 V=abh

正方体 V=a3

延伸阅读

西师版五下:《总复习-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导学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版五下:《总复习-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 .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措施:重点: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二)指导复习

1.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2)全班反馈。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意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

分数加、减法

意义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合分数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2.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你能举例说明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教师再举相应例子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3.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师:你认为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后,教师举相应例子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能简便运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分层练习学以 致用:

(三)巩固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9 、10 题。

第9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反馈。

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教师巡视班级,及时发现学生在分数加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反馈时进行针对性指导。

反馈时,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第10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郁应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提问: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强调注意点。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三节编排复习,其中第一节里的形、体知识以及测量知识都比较多,又分平面图形、 面积计算、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四段编排。

(1) 分层复习图形知识,沟通平面图形间的联系。

复习图形知识按“线—角—形”的线索进行。

学生已经认识的线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线段是二年级教学的,只是联系线段的图形描述了它是直的,有两个端点,长度是可以度量的。直线和射线是四年级教 学的,通过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或向两端无限延长分别形成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一方面要突出它们都是直的线,另一方面要清楚它们 的区别在于有、无端点和有几个端点。整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可以按以前的认知线索,通过线段的端点无限延长沟通联系,体会线段是直线或射线的一部 分。四年级(上册)教学的平行与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常见位置关系。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学生举例 说说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可能只说出平行与垂直,也有可能说成平行、相交、垂直。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适当予以纠正。

从一点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把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能形成大大小小的角。复习角的认识把这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围绕角的顶点旋 转角的一条边”要先出现角的图形,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然后使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固定不动,另一条边旋转,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从而理解角的大 小是它两条边的*开程度。复习角的分类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随着活动角从小到大地变化依次回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第二步分别说出直角、平角 和周角的度数,整理这三类角的大小关系。第三步描述锐角和钝角,突出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复习平面图形,先把学过的图形分成由线段围成的和由曲线围成的两类,又把线段围成的图形按边的数量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然后着重整理三角 形、四边形、圆的知识。

回忆三角形的知识时,出现了两张集合图。左边的图表示了三角形的分类,曾经在四年级(下册)出现过,可以利用这幅图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是怎样分类的,以 及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右边的图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表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为等腰三角形具有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三条边、三个角),又有一般三角形不具备的特征(两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它是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两边长度相等),还 有它独有的特征(另一边的长度和两腰也相等),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体会右图里的一 般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教材还提出两个讨论题,在问题(1) 里“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是三条线段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必备条件。要引导学生注意“任意”的含义,并应用到练习与实践第8 题的解答中去。提出问题(2)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分类,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里也都有两个锐角;二是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用 内角和的知识可以解释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以前教学的四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先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认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安排。现在整理四边形的知 识,设计了一张反映这些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梯形。如果平行四边 形的角都是直角就是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就是正方形。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并不难,要把教学精力放在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上,深入地认识四 边形。

第98页练习与实践第2、3、4题分别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体会这些 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第6、7题是动手操作,如果学生使用量角器有困难,应给予帮助。在画长方形的时候,要复习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与平行线的方 法,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画图工具。在画图形底边上的高时,要加强对底与高相对应的体验。

(2)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突出概念和思想方法。

与周长、面积有关的知识包括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量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公式。复习这些知识按“概念与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或公式—实际 应用”的线索进行。

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在三年级初步形成,第二学段教学多边形和圆的时候又多次再认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多数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体验是比较充分的。复习周长 与面积的意义,以回忆和辨认为主要教学活动,让学生说说对周长与面积的理解,可以联系实例进行解释。练习与实践第5题分别比较方格纸上两组图形的周长与面 积,进一步体会周长与面积是存在于封闭图形上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让每个学生都用学过的单位描述身边的事物,在交流时就能整理出常 用的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整理出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练习与实践第2题以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 方形顺带复习其他面积单位的意义,通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复习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要重视两点: 一是让学生选择用手比画、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等方法表达1个单位是多长或多大,如1米大约是多长,1平方米是多大;二是要整理并记住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下 图就是一种整理方式。复习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回忆和整理。要联系周长的意义,从图形一周的边的长度总和解释长方形、正方形与圆的周长公 式。如,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两条长、两条宽,它的周长是(长+宽)×2。又如,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C=πd。要回忆各个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程,进一步理解公式的含义,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在图形里摆面积单位推导的,长×宽(或边长×边长)的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里可以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是转化成长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而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推导出来,因 此,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基础,转化是重要的思想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画面积相等的图形,理解并记忆面积公式。依据先画出的长方形画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 形,递推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步骤,加强了等积变换的体验。依据平行四边形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使底的长度相同,把三角形的高画成平行四边形的 2倍;也可以使高的长度相同,把三角形的底画成平行四边形的2倍。在画三角形的时候,能体验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的倍数关系。依据平行四边 形画梯形,可以使高的长度不变,把平行四边形的底缩短,把对边延长,缩短与延长的长度相等。通过画梯形,对梯形的面积公式会有新的体会。学生解答这道题, 还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要组织交流,进一步体验各个面积公式。

应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很丰富,有利用面积公式列算式求面积,也有按面积公式列方程算长度。还要结合求面积进行估计和测量,对不同单位的面积 进行换算,并探索规律。

(3) 整合立体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立体图形是六年级教学的,圆柱、圆锥还是本册教材的新授内容。因此,立体图形的知识容易回忆,复习的目的不局限于回忆,还要整合知识,进一步精简和优 化原有的认知结构。首先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体会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接着从意义和算法两个方面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联系起 来,体会它们的表面积是所有面的面积总和,都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而且侧面积都可以通过“底面周长×高”计算。最后还用“底面积×高”概括长方 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整合,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能提升一个层次,不再孤立地理解、记忆各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活动,有观察几何体,把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画下来,或者根据给定的视图想像和做出立体;把平面图形 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体会形成的立体;补充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还要解答开放的实际问题。有些活动在以前学习时曾经开展过,多数活 动是新的要求,富有挑战性。要重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解答以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体会知识的应用是灵活的,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如第104页第4题, 可以先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得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确定这个长方体的侧面图形;也可以在想像中把这个物体搭起来,体会侧面图形 的形状,空间观念在推理和想像中得到了发展。再如第107页第12题,规格①、②、③的三种铁皮各选2张或1张,5张铁皮就能焊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水箱。 每种规格的铁皮都可以做水箱的底,因而焊成的水箱有三种尺寸,分别为长0.6米、宽0.4米、高0.5米,长0.6米、宽0.5米、高0.4米,长0.5 米、宽0.4米、高0.6米。1张规格④的铁皮和4张规格①或4张规格③的铁皮都能焊成无盖的长方体水箱,这些水箱的底面是正方形,高分别是0.6米或 0.5米。可见,平面图形(铁皮)的长、宽与长方体(水箱)的长、宽、高的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极好机会。

(4)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

在图形与变换这一节里,复习的内容有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

先回忆学过的图形变换,整理成图形位置变化和图形大小变化两类。理解平移、旋转都是改变图形位置的方法,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图形按比例放大、缩小,是 改变图形大小的方法,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这些都是关于图形变换的基础知识。轴对称图形是一类特殊的平面图形,它的对称轴的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且沿 对称轴对折图形,对称轴的两边能完全重合。

练习与实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其中第2题集中了小学阶段教学的图形变换的全部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进行过这些画图活动。 第3题综合应用平移与轴对称两个知识。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直线都可以看作圆的对称轴。把圆与线段组合成轴对称图形,应着重思考线段的对称轴的位 置。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画成的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体会对称轴通过圆心并和已知线段垂直,而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两段。第4题把图形按比例缩 小后,计算新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的比,再次体会“按1∶2的比缩小”是把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变成原来的1/2,这个比不是面积缩小的比,进一步理解图形按 比例放大或缩小的含义。

(5) 在确定位置的活动中,复习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确定位置的方法是逐渐教学的,先是联系个体经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再是联系生活常识,用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词描述位置;然后 既要描述方向,又要描述距离,比较准确地描述位置。另外,还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

复习图形与位置,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常用方法。练习与实践在第1题的问题(1)里复习方向知识,应先确定平面图上的东、南、 西、北,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动物园里任何两个景点的位置关系都可以用这些方向词描述。问题(2)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提醒学生遵照“横排是行、 竖排是列”的规定,先写出各景点所在的列数,再写所在的行数。如孔雀园在第6列第4行,表示它所在位置的数对是(6, 4)。第2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描述方向只能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若干度,不能随意改变说法;二是把比例尺1∶50000转化成“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0米”,容易进行图 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相互换算。第3题描述行走路线,进一步掌握方向知识。一般应要求学生口述,不必以书面形式回答。如果要求学生写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线,应 该用填空的形式。如从东园向()偏( )( )°方向行到兴民巷。另外,这题不宜要求学生说出从淮定桥到红梅新村的行走方向。

西师版五下:《总复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相关知识。

二、重难点:

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

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二)指导复习

1. 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

(2)全班反馈。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记录的内容,教师适时做好补充)

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真分数

分数

假分数 互化 带分数(整数)

分数

通分

基本性质 约分

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反思交流。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你能举例说明吗?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

(3)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5)通分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答疑解难。

师: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分层练习学以 致用: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 ~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5 ~8 题。

1.第5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2.第6 越: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在线段上描点,再组织反馈。通过反馈、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3.第7 题:先让学生填空,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4.第8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关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认为哪些知识最重要?哪些知识你感到理解起来最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总结。

《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


[复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和梯形等内容形成知识点。
(2)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图。
[复习难点]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整理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对于如何创作一幅精美的知识结构图是可以胜任的,最主要是教师引导他们怎么充实知识点,当然一幅图的位置不能容纳所有的知识点,但是可以指导他们选择重点来归纳整理;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设计一些闯关运动对激发他们内心的需要是非常有用的。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卡纸贴,平行四边形图、纸条做的长方形。
[学具]学生课前整理好的结构图,练习纸
[复习过程]
一、小组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整理归纳有关空间图形的复习知识结构图,现在以四人小组交流分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整理归纳的能力,因此,放手让他们小组之间先互相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借鉴,其实这一过程既肯定了每个学生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可以借他山之石来不断地完善自我,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结构图
(一)交流课前整理的知识结构图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实物投影展示]
生1:展示了表格整理知识结构图。
生2:展示了板块整理知识结构图。
生3:展示了动物为背景的整理知识结构图
师:这三位同学帮我们整理归纳了哪些内容?
生: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直和平行;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生一边说师一边粘贴在黑板上)
师:黑板的知识有点乱,谁能分一分。
(设计意图:安排个别学生上台展示,一方面是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另一方面是这三位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画图能力比较强,在全班同学中起了榜样作用,当然他们的展示几乎包括了本节课所归纳整理的内容,但是由于内容比较多而且凌乱,所以等他们都展示完后,再考一下学生有哪些知识点,并让他们帮忙分类,就更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了。)

(二)智勇大闯关活动
1、游戏规则:每闯过一关都可以获得金蛋一个,每个金蛋里藏着一份神秘礼物哦!比赛开始吧!
(设计意图: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做练习题,他们认为这是机械地做题,没有激情和动力去完成,所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设计了有奖品赠送的闯关活动,让他们在完成做题的同时得到合理的评价,因为礼品的设计都是一些学生平时很喜欢的东西,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2、第一关:火眼精金辨真假!
师:下面的题目先用手势判断对错,并说明错的理由。
(1)一条射线长是60米。()
(2)大于90°的角是钝角。()
(3)角的两条边画得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会互相平行。()
(设计意图:空间与图形中的知识点所涉及的定义比较多,学生很容易出错,所以通过判断对错并说明错的理由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射线的特征、钝角的定义、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平行线的定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深入理解有关的知识点。)
第二关:精心挑选我精明!
师:刚才同学们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我们接着第二关。
(1)、直线和射线的共同点是()
A、不可以度量B、一个端点都没有C、不可无限延长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相交的角一定是()
A、钝角B、直角C、锐角
(3)、在两条平行线间能画()条垂直线段。
A、1B、2C、无数
(4)、延长梯形上底和下底,它们是()的。
A、永不相交B、相交C、互相垂直
(设计意图:主要通过四道选择题让学生在选择比较中找到线、角它们之间的特征和联系,特别是第三题,在两条平行线间能画多少条垂直线段,此题学生比较难理解,除了教会学生理论上的理解外还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如生活中的铁轨等,让学生从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关:动手操作我最棒!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接下来这一关难度比较大,是考同学们的操作能力哦,有信心吗?(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并抽出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做一下小老师来帮这些同学评一评,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1、利用量角器或三角尺分别画75°、150°的角。
2、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A

(设计意图:本学期空间与图形中需要操作的地方比较多,而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这一特点,我安排了画角、垂线和平行线来检测学生对操作能力的把握程度,特别是全班同学做小老师这一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在别人的错误中找到平时自己的影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第四关:出谋划策我能行!
师:这一关是终极大关,以下有三种类型的题目都是同学容易错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来分析。
A:用3倍的放大镜看60°的角时,这个角也会放大!
B:平行四边是对称图形!
C: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拉住它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的周长会大于长方形周长!
(设计意图:这一关的题目的设计是由平时学生的典型易错题中找来的,这三类题目对于学生来说理论理解上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结合实际操作的话,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得出结论,就很简单了,所以A题可以借助班里的实物投影说明放大镜的作用不会影响到角的大小,而B和C就通过教具让学生边说边操作让其它同学认真地观察并形成结论,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这些题目的实际内涵。)

三、反思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进行了课堂练习,巩固概念,最后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一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总复习),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总复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执教:南丰市山小学彭清华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第2单元和第4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判断并使用长度单位“cm”和“m”。
2、能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更熟练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3、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准确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图案是由许许多多的图形组成的”,并能正确数出图形的个数。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会估计并准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2、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数出图案中图形的个数。
教学难点:
会估计并准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正确数出图形的个数。
教法:
创设情境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知识,发现问题,在小组间的讨论和全班交流中解决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拼一拼),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每人一把),七巧板。
教学设计意图:
我在课前认真分析了学生在测量、观察物体、认识图形、图形的拼组这些内容学习时的实际情况,力求系统地、有效地展开这节复习课的教学:首先,出示一幅幅学生熟悉课本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展现学生在《空间与图形》中学习过的知识。然后以“智慧宫”的形式把这些知识点串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一步整理和复习。通过看一看,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反馈出学生在这一内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旧课新上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到达复习课的目的。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好,学得更轻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记忆
谈话:同学们,请睁大小眼睛,认真观察大屏幕。
这些画面你们见过吗?
看着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呢?
二、进入情境,整理复习
师:老师把这些知识藏在了智慧宫里面。你们能找到吗?
同学们你们想首先打开哪一扇门?(根据学生选择,依次点击各扇门,呈现三个不同的知识板块)
1、复习知识点:长度单位和测量物体
谈话:看看,谁来欢迎咱们了?
看见m、cm,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这扇门。
问题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独立思考)
②判断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同桌相互讨论)
③动手测量。(先估计,后测量)
2、复习知识点:观察物体
师:同学们又想打开哪一扇门?
找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中解决问题。
①他们看到的分别是哪幅图?并用线连一连。
②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又想起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
3、复习知识:图形知识
①认识图形
②图形的拼组:数一数各个图形分别有几个?
师:同学们,你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拼组成一幅图案吗?
拿出七巧板,动手拼拼看。
师:谁愿意把你的图案拿给同学们欣赏欣赏。
师生共赏。
要求:课后,在小组内相互猜猜,小组成员拼的是什么图案?里面又有哪些图形呢?
三、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很多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在这节复习课上,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孩子本领可大了,个个都是数学小能手!
板书设计:
测量物体
观察物体空间与图形(总复习)认识图形
图形拼组

空间与图形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空间与图形”,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许正因为传统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对于图形我们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学生怎样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思考在认知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关念。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让学生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中,学生通过双杠、单杠等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垂直与平行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运动生活有机融合,既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建立起图形的鲜明表象,更引发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考。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许多规定性的知识,在部分教学上老师往往都比较传统,一般都是采用老师告之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那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

(二)测量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比如在步测中,首先孩子选择出了最佳测量工具为软米尺,接着为了步测更接近平均水平,孩子们通过交流又选择出让一个孩子至少走10米或几米远,以总长度除以步数的方式测一步的长度的最佳策略。这样的测量活动体现了自主性,也培养了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优选意识。

(三)推导公式的操作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渗透转化思想。首先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一转化一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转化时特别重视用多种途径与方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公式都是利用这一思想推导而成的。

三、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提升空间观念。

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和运用新知。

五、让学生在观察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同学们对方程和折线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在前面复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师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问:本学期的内容中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整理和复习?

生:还有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

二、复习方程的知识

1、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师:在方程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共分了几个版块?

学生先独立整理,再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

方程

解决问题

师:通过每个版块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独立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并让学生汇报。

生1:学习方程时,首先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知道了字母既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能表示数量关系,还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究竟要注意什么?

生2:在等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等式,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

生3:通过方程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方程,怎样解方程。

生4: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知道了怎样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教师补充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 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什么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什么是方程 怎样解方程

解决问题:怎样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这些知识点中,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掌握得最好,选择一个点给大家说说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抽学生分别回答上面提出的5个问题,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概念的理解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与分享,相信大家对有关方程的知识掌握得更好了。现在老师还想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等式与方程是有联系的,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也与方程有联系,因为方程是等式,而且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就要用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了前面两个版块的学习基础,才能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通过这样的整理,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巩固练习

师:教材第132页的第6,7,8题是关于方程这部分知识的练习,你认为自己需要练习哪个题就选择哪个来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知识

师:我们从一年级就认识了统计图,但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发现:以前我们学习的象形统计图或者条形统计图是直接在统计图中的格子上画图或者涂色,而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需要用先描点,再顺次连线的方法才能制作出来。

生:折线统计图画起来要麻烦一些。

师:是有点麻烦,但在生活中人们却经常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师: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幅统计图。

出示第133页第9题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解决图后的问题。

(1)仔细观察统计图,它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2)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这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4)独立完成书上的3个问题。

师:看来正如大家所说的,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上有自己的优势。你能在生活中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并制作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吗?

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5,16题,并集体评议。

西师大版数学四下:《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数学四下:《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新知识点:

1、 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的数乘整十数。

(2)估算。

2、笔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3)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学习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扎起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让学生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谈论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恶化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步学会用数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课程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的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老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是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西师版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西师版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示课件1)

2、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示课件2---5图)

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同学们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知识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一定很熟悉吧。它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 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 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

生:我认为应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3. 分组整理

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

个方面进行整理,在整理时请将你对大家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4. 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师: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行评价?

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将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

5. 归纳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整理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各

小组的整理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评:整理知识是为了查漏补缺,教师在让学生整理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的效果。学生在交流评价时,即要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又要发现同学的不足。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一些做法。]

三、练习提高

1. 基础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整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判断。

①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②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2)填空。

①5800mL=()L=()dm3。

②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③一个长方体有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3)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第2题。

2. 实践练习

小正方体拼合,体积、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课件演示:将5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又有怎样的变

化?

(2)从这个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整理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简评: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设计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知识的练习要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有层次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1、回顾字母表示和数量关系、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2、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交流写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4、简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回顾方程的相关知识。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方程。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会用字母

1、分组讨论: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2、出示教材111页2题,说出字母和字母式子表示的意义。

3、练习112页的1,2,3题。

4、小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当告诉字母的值时,我们可以求出式子表示的数量。

二、回顾引导,会解方程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方程的有关知识,看看下面这些题目你们会做吗?请判断,是等式的记上□,是方程的记上○。

卡片出示,学生按编号记写答案。

(1)3a+2 (6) 56-12=44

(2)6+y=12 (7) x+y=10

(3)5b-4=6 (8) 2d=d+d

(4)S=ah (9) 8×4=32

(5)a+b=b+a(10)8x-4x=5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画□的和画○的式子是哪些?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黑板上。

师:画□的题有(2),(3),(4),(5),(6),(7),(8),(9),(10)。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画○的题有(2),(3),(5),(7),(8),(10)。大家觉得对吗?

生:不对。因为5题和8题不是方程,4题是算面积的公式,所以不能画“○”。

生:可以。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就可以画圈。

师:你们同意谁的?讨论讨论看?

生:因为5题和8题任意用一个数进行检验,都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是吗?大家试试看。

学生汇报中,发现等式中的恒等式不是方程。计算公式虽然含有字母,但也不是方程。

板书:

等式方程如(2),(3),(7),(10)

算式如(6),(9)

公式如(4)

代数恒等式如(5),(8)

师:请大家算出6+y=12,5b-4=6,8x-4x=5的解,验算一下,看你做对没有。

师:大家完成以后,同桌说说什么是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生:如“6+y=12”中,如果y=6,方程左右两边就相等了。这里6就是“6+y=12”的解。

生:老师,你说过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呢!

师:对,找到一个数,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结合刚才的解答,你认为在解方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比如3x=18,就想3和几相乘是18?这个数就是x的值,也就是方程3x=18的解。

生:使用等式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边同时加、减相同的数。

生:两边同时乘、除一个数时,除了注意数相同以外,还要注意乘、除的数不能为“0”。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等式的性质,那么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呢? 做完了这些题,同桌交流一下。

12x-6=36 12y+6=36 12x-6x=36 12y+6y=36

完成后请学生上台写出解答过程,并说明每步变化的理由。

三、分析关系,构建等式

师: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关系呢?能用式子表示吗?试试看。

有5篮子辣椒,每篮xkg, 一共12kg。鱼缸里有35条金鱼。其中红金鱼有10条,黑金鱼有y条。

生:5x=12

生:10+y =35 总量=总量 总数=总数

生:12÷x=5

生:35-y =10 篮数=篮数 红金鱼数=红金鱼数

师:根据刚才列出的式子 ,同桌再把等量关系讲一遍。想想还有其他的列法吗?

练习教科书第4,5题。

师:请大家说说,写等式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练习:请用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方程的意义。4x+2=6 5b-2b=18

四、简单应用,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先列式解答这两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小组交流。

1、几个小朋友去买冰激凌。玲玲买了8个 ,芳芳买了5个。玲玲比芳芳多花了12元。冰激凌是多少钱1个?

2、爷爷买的3节电池的价钱刚好比1盒牙膏贵8角。已知牙膏每盒是3元5角,每节电池多少元?

学生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板书:

(1)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2)把未知数看作已知数,用字母表示;

(3)写出方程,求出解。

师:用方程解决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生:要认准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生:做完了,还要检验答案是不是符合题意。

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者检验。

……

师:看来大家学得非常好!奖励你们完成书上的练习。请大家做教科书第113页和第114页的第6,7题。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把下面各个分数写成除法算式。

2/35/6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前面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11/25=11÷25=0.44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

4=2×25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

12=2×2×37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简评:联系复习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 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

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简评:强调前面的“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效地运用原有经验来学习新知识;用对口令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1,2,3题。

浙教版数学四下:《总复习(五)》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总复习(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页,总复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产生各相关应用题的联想,寻求解答相关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审题、析题、解题能力。

2.通过列式比较,能用多种方法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培养合理、灵活解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理清脉络

1.请全班同学看第59页和64页中的应用题中的三个例题。

2.设问:

(1)画线段图有什么作用?

(2)解答应用题的四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3)照这样计算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4)你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是否明确?如果题目中有两端两旁这四个字,你应当如何处理?

(二)集体讨论,明确异同

1.用带思考性的语调,教师与学生一起念完第121页第24题。(一起轻声慢读)

2.这两小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1)是平均。(2)是照这样计算。

3.这两题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指名回答:

4.全班同学先列式,列式完后校对再计算。

5.同桌校对评价。

(三)画图分析,巩固练习

1.全班同学都先审题(第25、24题),再画图,最后列式。

2.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要求数、形、词、式能统一)

3.完成后请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

4.集体评价。

(四)开展小组竞赛,比较题目关系

1.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做第27题;

第三小组,第四小组做第28题。

2.以答案为准,每个小组的学生做好题后交到第一位同学桌上。

(先看快慢,再看正确,各计分值,评出优胜组)

3、鼓励每一位同学,然后调换题目再举行竞赛。

(五)共同讨论,提高能力

1.讨论第29题,着重理解到最后一辆车开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要求以图形来帮助解答。

3.巡视辅导。

4.分析第30题,分析关键词两端各植一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5.讨论并总结。

6.教师板书(500l0+1)2

提问:小括号中的+1,小括号外的2各是什么意思?

(六)思考题教学

1.教师慢读题,再分析。

2.鼓励学生介绍解答过程。

3.教师介绍假设法。

(七)作业:《作业本》第86页。

《西师大版五下:《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0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