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目录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2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茅盾)…………………………5

2、囚绿记(陆蠡)…………………………7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9

4、*草莓(伊瓦什凯维奇)…………………11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写作——倾叶心声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12

第二单元

5、孔乙己(鲁迅)……………………………22

6、一厘米(毕淑敏)………………………24

7、*差半车麦秸(姚雪垠)…………………26

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27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写作——续写《清兵卫与葫芦》……………31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34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39

11、*大小猫洞(金克木)……………………40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41

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

写作——一一事一议………………………42

第四单元

13、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49

14、*给儿子的一封信(刘亚洲)…………50

15、*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51

16、给布特勒的信(雨果)…………………53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55

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第五单元

17、茶馆(节选)(老舍)…………………63

18、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65

19、*开国大典(节选)(张天民)…………67

口语交际——漫谈电视剧…………………68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

第六单元

20、秋水《庄子》……………………………78

21、*愚公移山《列子》……………………78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80

23、捕蛇者说(柳宗元)……………………80

24、诗词五首…………………………………82

使至塞上(王维)

泊秦淮(杜牧)

无题(李商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写作——月光下的遐想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第七单元

25、《论语》十则…………………………84

26、鱼我所欲也《孟子》…………………86

27、*订鬼(王充)………………………87

28、*马说(韩愈)………………………88

29、诗词五首……………………………8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滁州西涧(韦应物)

约客(赵师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90

写作——写一篇学习小结

附录一:修辞知识附录二:应用文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总体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二、具体措施 

(一)关于阅读:

1.开放阅读,尽快学完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利用网络,浏览电子图书馆,将优秀文章印发给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2.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生字词有作业,会注音、默写。

3.关于语感培养的设想:

a.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

b.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m.Jab88.coM

c.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

d.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

(二)关于写作:

1.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

2.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取互评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口语交际教学:

普通话朗读及发言。一次普通话朗读比赛。若干次讨论课或实话实说课。以学习方法、学校生活、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公德等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主题。

(四)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1.硬笔书法作业:每日一篇,并督促学生学用结合,搞一次书法作品比赛。

2.手抄报:每月一期,搞一次展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3.流行音乐、影视作品讨论: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4.诗词抄背:——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五)、思想教育:

寓于阅读和听说训练之中,并通过艺术作品欣赏陶冶学生情操。逐步使学生的感情丰富、敏感、纯洁、高尚、充满正义感、爱憎分明。

(六)、教学评价:

平时多考,规模小,难度小,反馈快,以促进记忆为主要目的。

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其他各项语文活动,也应考评,记分或奖励。

做好学生学习动态观察资料的搜集整理。

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及时通知家长。

做好家访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学生流失率。

三、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34课时略读课文:14课时写作训练:21课时

口语交际:7课时综合性学习:3课时写字练习:2课时

课内阅读:18课时复习测试:14课时机动安排:7课时

单元课文课时预计完成时间完成情况

元白杨礼赞3第一——三

周完成

囚绿记2

*草莓1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1

写作——倾叶心声1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1

元孔乙己3

*差半车麦秸2

*清兵卫与葫芦1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1

写作——续写《清兵卫与葫芦》1

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第四——六

周完成

吴汉何尝杀妻2

*世上没有傻问题1

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1

写作——一一事一议1

元致蒋经国先生信2

*给儿子的一封信2

*给女儿的信1

给布特勒的信1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1

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1

元茶馆(节选)2第七——九

周完成

陈毅市长(选场)2

*开国大典(节选)1

口语交际——漫谈电视剧1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1

元秋水《庄子》2

*愚公移山《列子》2

捕蛇者说(柳宗元)2

诗词五首3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1

写作——月光下的遐想1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1

元《论语》十则2第十二——十三

周完成

鱼我所欲也《孟子》2

*订鬼(王充)1

*马说(韩愈)

诗词五首1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3

写作——写一篇学习小结1

附录一:修辞知识2

附录二:应用文示

说明第十、十一周半期复习考试,第十四周至十五周全册复习过关;第十六周至十八周上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部分;第十九至期末复习迎期终考试。

四、教改专题

1.作文评改的新模式探索

2.“情趣导学”中的激趣

山人何恒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zhān)开垦(kě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无边无垠(yín)诸(zhū)如倦(juàn)怠(dài)婆娑(suō)恹(yān)恹(yān)欲睡丫(yā)枝虬(qiú)枝参(cān)天初融(rónɡ)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三、正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囚绿记

陆蠡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相关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
总说三峡: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
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
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1巴东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夔府的江岸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如诉如泣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练习
附板书设计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语文版)


《论语十则》学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论语十则》
2、自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十则论语。
(2)翻译理解全文。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二、重点、难点
(1)翻译理解全文。
(2)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三、自学提纲
1、熟读并背诵全文,合作测评第一课时中“课堂测评”部分。
2、翻译理解前五则,并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
3、查阅资料,对《〈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作整理,并翻译。
A、
B、
C、
D、
E、
F、
G、
四、自学测评
1、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二。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互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学生对部分语句中所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可能会混淆。
解决办法:教师巡视指引,或作讲解。
难点: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并共同整理出后五则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拓展点:拓展延伸
活动四、探究发现:再次品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1.语言简练,富有哲理。《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2.《论语》在文学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描写比较生动。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则,他们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是由社会来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交往,那么别人想让你帮忙的时候你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周围有无好友亲朋,与他们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我们要努力学会“学以致用”才行。

课堂测评
翻译并背诵下列论语: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语文版)


《日出》第1课时
课题《日出》
教师寄语:学则须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无疑则不得。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学习重点】
 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过程】
1、预习:
1、了解文学常识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2、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3、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二、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布置分角色朗读。
三、口述课文故事梗概,小组内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4、问题探究
 l、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2、从以上矛盾冲实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八、以上我们对课文白了较深一层的理解,下面我们另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小结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一。
2.课外阅读《日出》。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排演这出戏,下节课在班上表演。
《日出》第2课时
课题《日出》
教师寄语:解疑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

【学习目标】 
1、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2、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内容及人物性格的把握。
【学习重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过程】
1、小组内相互交流戏剧的相关知识
2、问题探究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同,说说他的个性特点。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所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
(1)再读课文黄省三的台词,可以看出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
出悲声“我不能死”,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自尽之路的原因。
 剧中李石清的刻划入木三分,他以他个人的所谓经验,无情嘲笑黄省三,“这时候你还讲良心!”他“魔鬼般地狞笑着”告诉黄省三:“你一层一层地爬上去,到了顶高的一层,就可以迈过栏杆,站在边上。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只要过一秒,就一秒,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段话说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那么的冷静理智,真是个毫无人性的冷血的动物。
 但是李石清的性格也有他复杂的一面,他训斥黄省三“你这个傻子!这时候你还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了”;“有钱人的钱可以从人家手里大把地抢,你没有胆子,你怎么不能偷?”“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份、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是个大废物,你还能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些话也掺杂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在里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在剧本第四幕中,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2、好的戏剧往往安排一些人物的潜台词,在破折号后补充上人物的潜台词,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②您说,要我去——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三、学生上台表演,互相评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小结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五、六。
《钦差大臣》第1课时
课题《钦差大臣》
教师寄语:假如舞台上所演是生活真事,那是真戏假做;假如舞台上所演是生活中的假事,那是假戏真做。
【学习目标】
1、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戏剧冲突反映的社会现实。
2揣摩漫画式人物个性化语言,学习辛辣、幽默的语言应用。
【学习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
1、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①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的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的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此外果戈理著有小说《死魂灵》,它里面的泼留希金是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之一。
②剧情介绍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人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个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将成语补充完整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抄写一遍。
钦差()俏皮()官衔()爵位()阉马()千()难逢()来运转肆无忌()造()生事鸡()不宁挑()是非呆若()鸡乱七八()鬼迷心()()牙咧嘴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分析
1、请画出赫列斯达夫在信里对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阉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学生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馅媚钻营.卑娜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惜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达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五、达标测评:
1、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众多官员上当?市长说“上帝要惩罚一个人,必先夺去他的理智”,邮政局长说“魔鬼迷了我的脑袋”,纵观全文,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官员上了当?

2、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的句子并任选其一体会其含义?


3、作者在文章最后设计了“哑场”,你是如何看待文中设计的“哑场”的?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本后“思考与练习一”
《钦差大臣》第2课时
课题《钦差大臣》
教师寄语:戏剧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学习目标】
1、理解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1、体会沙俄制度的腐朽、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
理解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学习过程】
一、探究分析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而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一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省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4、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当真钦差到来的消息传来时,市长是什么姿态?他心里在想些什么?邮政局长又有什么姿态?他又在想些什么?
二、拓展迁移
1、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试发挥想象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字数不少于250字。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2、请认真阅读《变色龙》。
①将它改编成剧本。(或全篇、或节选、或最感兴趣的部分)。
②和《钦差大臣》做对比阅读,认识黑暗、腐朽的沙俄制度。

变色龙
[俄]契诃夫/著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人是首饰匠赫留金。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色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你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少说废话!”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你拿得准吗?”
“拿得准,长官……”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总第20课时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学习重点】理解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成语填空,并下列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pnghung()()()手旁观不知所()一()风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自读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说一说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二、研读揣摩:
朗读11-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4、作者在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5、作者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三、拓展迁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B、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青少年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旷日持久的战争使阿富汗这个昔日美丽的中亚山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2、写出三句(三则)有关“求知”或“治学”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第1课时《南京大屠杀》总第24课时
课题《南京大屠杀》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读感知:
1、了解历史事实和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功陷南京。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历史不容抹杀。但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
难道真是这样吗?
2、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
蹂躏()褴褛()鼓噪()蛊惑()举世闻名步履蹒跚()毛骨悚然()令人发指凶神恶煞()
惨绝人寰()罄竹难书()
抄写
3、课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叙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二、研读揣摩: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在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说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2、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他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三、诊断评价:
阅读“半个世纪过去了……怎么走。”
1、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2、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永远”一词的表达作用。
3、文中说“我又感到欣慰”,“我又感到自豪”,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欣慰”、“自豪”?
4、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那么,今后我们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5、“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语,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作者把南京大屠杀和四大发明并列,其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迁移: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不顾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而再度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驻日使馆新闻发言人黄星原告诉记者,王毅大使针对此事指出,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王毅大使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小泉首相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再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天是“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之日,世界各国与中国人民正在共同庆贺。小泉此举也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王毅大使强调,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篡改历史真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五、课后反思:
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寻找时传祥》
课题《寻找时传祥》
教师寄语:不稳是基础不牢,不明是学问不到。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理解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理解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本文属于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将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诚挚()黯()然偌()大诚挚()揣()着黯()然
老茧()淳()朴人海茫茫人事()桑记忆()新污()

二、整体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联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2)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时传祥的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
(3)揣摩下列词的含义?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记者默然。几天前,……………………。”大家就笑。
(4)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5)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时传祥精神?
三、拓展迁移:
时传祥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你从周围人的身上能找到时传祥精神吗?试举例说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课时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丽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
期(j)年朝(cho)于齐间(ji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疏通文意(在括号内解释画线词义;在横线上翻译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的语言艺术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皆朝于齐()
2.文学常识
(1)先秦历史散文体例多样,有编年体的,如《左传》,有国别体的,如《》
(2)《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编写而成的,分十二国策,共33篇。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抱薪救火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4.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4)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5)朝()服衣冠。窥()镜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②秦城恐不可得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任选文中一位人物,分析其性格。
9、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邹忌从中领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10、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11、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结合课文和你所知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细柳营》第1课时
课题《细柳营》
教师寄语:不稳是基础不牢,不明是学问不到。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通读全文,把握故事内容。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
一、预习知识:
1、《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家、_______家。鲁迅称《史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
棘()彀()诏()辔()
揖()胄()曩()
二、疏通文意。(在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
()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
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
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
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
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称善者久之。
3、问题探究
1、概括本文的内容。
2、文中主要写了谁?请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4、诊断评价: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军士吏被甲(“被”通“披”,指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锐兵刃(磨快)
B、天子先驱至(先遣部队)彀弓驽(拉弓)
C、上乃使使节(表喜庆的东西)传言开璧门(墙门)
D、介胄之士(介:甲,指战衣。胄:头盔)将军约(约定)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子为动(感动)
B、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俘虏)
C、天子按且辔徐行(缰绳)
D、天子至(而且)
第7课时《细柳营》总第35课时
课题《细柳营》
教师寄语:不知则问,不懂则学。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匈奴大入边()上自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天子先驱()至彀弓驽()
闻()将军令居无何()将军约()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2、翻译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
(2)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3)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
(4)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5)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6)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7)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二、理解探究。
1、你认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周亚夫的做法对吗?请谈出理由。由此你还想到了哪些军纪严明的“真将军”?
3、本文是如何塑造周亚夫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归纳总结:
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词五首》总第1课时
课题《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读书不知其意,等于啃树皮。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前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默写。
【学习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学习过程】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介绍《诗经》,乐府和乐府诗。
2、积累生字词,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雨雪霏霏()载渴载饥()冢()狗窦()雉()舂谷()羹()贻()著地垂()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介绍写作背景。
(2)听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学生朗读。
(3)研读赏析。
a.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人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
b.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呢?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境况?
d.前三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的最后一句,你又读到了什么?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2)探讨赏析
a.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b.服役年久忆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如此情况,请大家想象一到此为止人公些是该是如何心情?
c.《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采薇》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则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为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
(3)背诵全诗。
3、学习《送别》
(1)诵读诗歌。
(2)探究赏析。
a.诗人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
b.请用语言描绘出全诗的画面。
(3)背诵诗歌。
四、课内小结。
五、作业,抄写并背诵这三首诗。
《诗词五首》总第2课时
课题《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后两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默写。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学习过程】
4、复习前三首诗词,导入《清平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习《清平乐村居》
1、听老师介绍写作背景,范读,然后学生齐读,思考:
《清平乐村居》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下片,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3、背诵这首词。
(二)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4、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这了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5、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6、背诵这首散曲。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总结:(《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朝天子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第1课时
课题《桃花源记》
教师寄语: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才有学问。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隹,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诣()太守垂髫()刘子骥()阡陌()便要()还家间()隔此中人语()云
三、疏通文意。(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括号的字,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背诵比赛:(比一比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五、问题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渔人见到桃花源后的心理。
六、诊断评价
1、下面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是否相同?请加以辨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翻译下列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第2课时
课题《桃花源记》
教师寄语:读书有三到:眼到、嘴到、口到。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隹,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诣()太守垂髫()刘子骥()阡陌()便要()还家间()隔此中人语()云
三、疏通文意。(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括号的字,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背诵比赛:(比一比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五、问题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渔人见到桃花源后的心理。
六、诊断评价
1、下面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是否相同?请加以辨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翻译下列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课时总第54课时《岳阳楼记》
课题《岳阳楼记》
教师寄语: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其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疏通文意。(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黑的字,并口头翻译所有的句子。)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问题探究:
1、第1段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述岳阳楼之“大观”的?
四、诊断评价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在洞庭一湖而或长烟一空B政通人和春和景明
C、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横无际涯外与天际
《岳阳楼记》第2课时
课题《岳阳楼记》
教师寄语:多读,则胸中有本;常写,则笔下生花。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
2、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体会范仲淹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本文(读并翻译课文)
二、问题探究:
.1、《岳阳楼记》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胸襟和抱负。
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怎样的?(根据原文来回答!)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结合文章谈谈“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根据原文来回答!)
5、对“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结合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事迹,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7、.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一下?
三、拓展迁移:(背诵下面写岳阳楼诗和对联)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②。
①吴楚:两古国名,约吴在洞庭东,楚在其西。坼:分裂。是说吴楚被洞庭湖分开。乾坤:宇宙,天地。②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斗生活。凭轩:倚窗。
2、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文中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忧乐”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什么思想相似,请举两位当代有这种思想的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284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