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33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33”,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3.1.2等式的性质(2)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1)x+7=1.2;(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M.jab88.cOM

相关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3.2等式的性质教案(湘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3.2等式的性质教案(湘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
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的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七年级(1)班的学生人数=七年级(2)班的学生人数.
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七年级(1)班与七年级(2)班的学生人数相等吗?
如果每班减少3名学生,那么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2)如果:甲筐米的质量=乙筐米的质量
现在将甲、乙两筐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质量相等吗?
2.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哪些一般规律?
(2)这两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
(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
【归纳结论】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或式子(除数不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d≠0).
【教学说明】通过操作途径来发现等式的加减性质,将抽象的算式具体化,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操作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88例1、例2.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
A.若x+3=y-7,则x+7=y-11;
B.若7y-6=5-2y,则7y+6=17-2y;
C.若0.25x=-4,则x=-1;
D.若7x=-7x,则7=-7.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若=,则x=y;
B.若x2=y2,则-4x2=-4y2;
C.若-x=6,则x=-;
D.若6=-x,则x=-6.
4.已知等式ax=ay,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A)
A.x=yB.ax+1=ay+1
C.ay=axD.3-ax=3-ay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6.判断:已知a=b,c=d
(1)5a=5b()
(2)c÷5=d÷15()
(3)a-b=c-d()
(4)a+5=c+5()
答案:对、错、对、错.
7.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4,可得方程x+4=5,那么原方程是x=1.
8.在方程x-6=-2的两边都加上6,可得x=4.
9.方程5+x=-2的两边都减5得x=-7.
10.如果-7x=6,那么x=-.
11.只列方程,不求解.
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
解:设原计划x天完成.
20x+100=32x-20
【教学说明】通过及时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说理能力.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2”中第1、2、3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做一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疑点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自主探索、研究、发现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方法?

学生齐答: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话还正确吗?

学生齐答: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关系得到线的关系,下面要学习由线的关系得到角的关系即本节课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请同学们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思考同位角有何关系?要求学生画图并度量所得的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验证(小组做实验)

2.除了度量两个同位角的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相互交流裁剪拼图法

得出结论: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请同学们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思考内错角有何关系?你能用性质一来说明吗?

学生活动:动手写出已知、求证体会结论的合理性严格的步骤不要过高要求

学生总结结论得出结论:

平行线的性质二: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4.平行线的性质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求学生仿照性质二,自己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请程度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最后对黑板上学生的板书进行全班订正.

三:知识巩固层层加深

1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2.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

∠1=∠2,∠3=∠4.

(1)∠1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三课堂小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1.从因果关系上看

性质: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所以……;

判定:因为……,所以两条直线平行.

2.从所起作用上看

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两角相等或互补:

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四:布置作业课本53页习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第1课时(新人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第1课时(新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9.1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质
第1课时不等式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重点)
2.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不等式.(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小刚的爸爸今年32岁,小刚今年9岁,小刚说:“再过24年,我就比爸爸年龄大了.”小刚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不等式的性质
【类型一】比较代数式的大小
已知-x<-y,用“<”或“>”填空:
(1)-2x________-2y;
(2)2x________2y;
(3)23x________23y.
解析:(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同乘以2,不等号方向不变,故填<;(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2,不等号方向改变,故填>;(3)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23,不等号方向改变,故填>.
方法总结:利用不等式的性质2、3把不等式进行变形时,首先必须弄清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的数的符号,如果这个数是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是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
【类型二】判断变形是否正确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A.由ab得ac2bc2
B.由ac2bc2得ab
C.由-12a2得a2
D.由2x+1>x得x<-1
解析:A中ab,c=0时,ac2=bc2,故A错误;B中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符号不改变,故B正确;C中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右边也应乘以-2,故C错误;D中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故D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注意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
【类型三】根据不等式的变形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如果不等式(a+1)x<a+1可变形为x>1,那么a必须满足________.
解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判断a+1为负数,即a+1<0,可得a<-1.
方法总结:只有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探究点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1)2x-20;
(2)3x-96x;
(3)12x-2>32x-5.
解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含未知数的项放到不等式的左边,常数项放到不等式的右边,然后把系数化为1.
解:(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加上2得2x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两边除以2得x1;
(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加上9-6x得-3x9.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两边都除以-3得x>-3;
(3)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加上2-32x得-x-3.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两边都除以-1得x3.
方法总结: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时,可以先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适当的代数式,使含未知数的项在不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在不等式的右边,然后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要注意的是:如果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
不等式的性质2: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
不等式的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
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可与等式的性质进行类比学习.在课堂中,让学生大胆质疑,同时通过易错例题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还需要学生能独立把不等式的三条性质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4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