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8课阿炳在1950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8课阿炳在1950”,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8课阿炳在195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2.能力目标: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教学要点】
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教学设想】
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导入课文。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回忆: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锡(xī)煞(shà)勒令(lè)聆听(líng)
稀罕(xī)便携式(xié)寡妇(guǎ)继承(jì)
衣钵(bō)潇洒(xiāo)步履(lǚ)蹒跚(pánshān)
搀扶(chān)享誉(xiǎngyù)糯米(nuò)截然不同(jié)
纯粹(cuì)报酬(chóu)尽管(jǐn)巅峰(diān)
诞生(dàn)琵琶(pí)(pá)立即(jí)轰动(hōng)
推荐(jiàn)旋律(lǜ)耗尽(hào)
2.词语积累
聆听:认真地听。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当家:主持家务,泛指主持公务。
稀罕:同“希罕”,①希奇;少见。②认为希奇而喜爱。③稀罕的事物。
继承: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或权利。②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继续前人的事业。潇洒:(神情、举止)洒脱,大方。步履:行走。糯米:黏性的米谷。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纯粹:①成分纯正,没有杂质。②副词,表示只具有某种倾向、动机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巅峰:顶峰。
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乞怜:显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
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诞生:①(人)出生。②比喻国家、政权或组织等成立。
3.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敢叛逆、有骨气的性格。
第二部分(“1950年9月2日……催弟也随之而去。”),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单介绍了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内容导入。
【新课探究】
三、分析课文
1.讲析第一部分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D、阿炳的性格特点。
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3)老师小结
2.讲析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3)教师小结
3.讲析第三部分
(1)中心思想
(2)写作特点
A、作为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本文在叙事方式撒谎能够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人、多角度地叙事。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添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B、解说词中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更加突出主题。
二、写作特色
1.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饱经沧桑的人生,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时,既详写了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文章从黎松涛、电视台记者宋一民、祝世匡、曹志伟等多个人物的角度去介绍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则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2.文章还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同期声由多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中则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
这篇课文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境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事、说明,也有议论、抒情。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1)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2)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3)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变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4)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5)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6)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7)《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等等。插入的说明如:(1)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2)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不在巅峰时代;(3)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一次登台演出;(4)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
3.作为电视专题片,它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时间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三、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意在引导大家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民间艺人阿炳的一生”展开讨沦,然后写作成文,在全班进行交流。
(二)课文是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因此本题意在引导大家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答案参考“写作特色”。
(三)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容的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资料,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四)略。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总结课文】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教学实践与反思】

相关推荐

阿炳在1950导学案


课题 18.阿炳在1950
学习目标读准音,解词义(通过查字典,词典完成):沦为、聆听、诞生、稀罕、巅峰、耗尽、截然不同、千古绝唱
2.认识阿炳及名作《二泉映月》,了解课文内容,领略中心思想。
3.结合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则小传;感受《二泉映月》等乐曲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了解阿炳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注重学习倒叙插叙等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备注
六、布置预习
1.读准音,解词义(通过查字典,词典完成):沦为、聆听、诞生、稀罕、巅峰、耗尽、截然不同、千古绝唱
2.学生搜集关于阿炳的生平事迹,了解《二泉映月》。
3思考文章是如何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4.了解文章解说词的特点,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1、检查生字词,尤其注意连词成句:沦为、聆听、诞生、稀罕、巅峰、耗尽、截然不同、千古绝唱、高山仰止、如痴如醉
2、请学生介绍阿炳与《二泉映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音,解词义:沦为、聆听、诞生、稀罕、巅峰、耗尽、截然不同、千古绝唱
2.认识阿炳及名作《二泉映月》,了解课文内容,领略中心思想。
3.结合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则小传;感受《二泉映月》等乐曲的艺术魅力。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预设问题二: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注重学习倒叙插叙等写作方法。
精讲点拨
结合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则小传。
五、当堂达标
难忘父病岁月
解放初期,我家里人口多,土地少。记忆里,父亲从来不走亲串友,只知道顶风冒雨,弯腰在几亩薄地上劳作。即使丰收,打的粮食也远远不够吃。看到父亲渐渐苍老的面容,我心中隐隐作疼。我想,要是能攒下一笔钱,关键的时候给家里派上用场,父亲该多么高兴啊!于是,我从母亲的鞋筐里找块粗布,缝制一个小布袋,处处留心积攒小钱。
上学念书,小伙伴的家长买来石板和石笔用。我看父亲作难,就对他说:“我不要石板,你只给我买粉笔的钱就成。”我找块旧木板,铲些锅黑,用水调和,刷上去,做成小黑板。父亲给我8分钱,我花5分钱买粉笔,省下的钱装进小布袋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拥有金钱。虽然只有区区3分钱,我仍激动了好一阵。
年龄再大些,需要用钢笔。父亲给我买墨水,我不买瓶装的,而是到地摊上,花几分钱买几块像药片一样的蓝颜料,拿开水化开。节省的钱依然装入小布袋内。
春天,听人说蟑皮是药材,能治病,药铺的先生收购。放学后,我就拿根竹竿满树林里找。
秋天,我像猴子似的爬到高高的桑树上摘桑葚。然后放到盆里用手搦,冲去杂质,晒干,卖给供销社。
我布袋里的小钱一点一点地增多。
有一天,放学归来,我发现父亲病倒了。他脸色蜡黄,虚汗直冒,看上去,病得不轻。母亲急得在床前只是流泪。听到父亲痛苦的呻吟,我心如刀绞,焦急地拉着母亲的手喊:“父亲病了,快去请先生呀!”
母亲伤心地擦眼泪,低头不说话。我知道她是在为钱犯愁,家中日子本来就紧巴,前些日子姐姐生病借的钱还没还清呢!
父亲拉着我的手,极力做出很轻松的样子,说:“我的病不要紧,不用请先生,过两天就会好的。”
第二天,父亲眼睛微闭,说话有气无力。母亲特意为他擀了碗杂面条儿,还用筷子蘸上一点香油。可父亲连看都不看一眼。
母亲只是叹息。
我预感到,再这样拖下去,父亲会不行的。果真如此,我们兄弟姐妹……我害怕至极,不敢往下想。我恨自己不能快长大,挣钱解家中之危难。
忽然,我想到,我不是还积攒有钱吗?对,我有钱。我能给父亲去请先生。我急忙出村跑到药铺,拉着先生的手就往家走。
先生仔细地为父亲摸脉,开方拿药。这时,我想起要拿钱,就将先生领到外屋,爬上床,小心翼翼从枕头下面拿出我的小钱袋,翻过来倒在床上。一小堆钱,一两分的居多,我细心地数数,是一元七角六分。我恭恭敬敬地把它们捧给先生。我怕他不给药,用乞求的目光看着他,声音颤颤地说:“我只有这些钱,先生,请救救我父亲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先生略一迟疑,轻轻点点头,放下药走了。
也不知是我的行动感动了上苍,还是药物起作用,反正父亲吃完先生的那几服药,身体奇迹般地康复了。
从那以后,我更加珍惜看来不起眼的小钱。现在,我掌管的钱财成千上万,可以说“富甲乡里”,但我仍然不枉花一分一厘。
1、从全文的结构来看,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本文写“我”拿钱给药铺先生时,用了“小心翼翼”和“恭恭敬敬”两个词语,这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2分)
 答: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第18课思想文化


第18课思想文化
课程标准: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
(3)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总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不仅使人明了历史兴替,而且使人提高文化素养,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遗产。[教学要点]
1、重点:《资治通鉴》的内容、体例及史学价值;
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对佛教、道教的分析、评价。
[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软件、拂尘、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1、导课:复习提问已学过的《史记》的有关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投影“司马光图像”和“《资治通鉴》书影”
让学生读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融入课堂,发挥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了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可有:
(1)《资治通鉴》是怎样写成的?
(2)《资治通鉴》记载了什么内容?
(3)《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有何史学地位?
(4)什么是编年体?
(5)司马光为何能写出《资治通鉴》?等等。
可以让一组的同学提出问题,其他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并解释书名的含义。
解答问题后,师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师小结,《资治通鉴》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指导学生列出表格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书名、作者、成书时期、体例、叙史范围、史学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几种宗教?家喻户晓的是什么?(佛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3、佛教的中国化
因为宗教较抽象,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借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投影《少林寺》图,让同学们说出知道的佛教建筑和石窟。
(2)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佛家弟子。
(3)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觉得“原来宗教就在我身边,肯定能学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教师分析讲解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教义的吸引力;统治者的支持。)。
(4)结合《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七年级下)的佛教图片视频及课本上的《三教图》帮助学生理解佛教的中国化。
投影问题:我国古代反映佛教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西游记》)
《西游记》中有另一种宗教的影子,有哪一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宗教?(道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4、道教的兴盛
(1)投影《道教圣地青城山》,师介绍“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形成。”请一位同学用动作表示道士心中想什么?(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用拂尘表演)
(2)投影问题:“佛教与道教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得出“佛教等待来世而道教更注重现实”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
(3)指导学生对佛教与道教从起源地、主要教义、政治作用和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列出表格。
(4)联系现实,展示《刘思影自焚后被抬上救护车》的图片,设计题目“今日说‘法’”:你认为法lun功是宗教吗?为什么?作为刘思影的同龄孩子,你有何感受?你想对还在练习的法lun功者说点什么?
通过此题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教育,提醒同学们对法lun功要“警钟常鸣,斗争到底”。

作业设计:
连连看——谁有信心连结

玉皇大帝
佛教如来佛
八仙
太上老君
道教孙悟空
菩萨
通过本次作业,可检验学生对佛教、道教是否真正理解掌握。

附:板书设计
第18课思想文化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

佛教、道教异同比

教学后记

第18课唐诗与宋词


第18课唐诗与宋词

知识要点

1.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诗人有2300多位,诗歌近5万首,有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多种风格。

李白(豪迈飘逸、清新瑰丽,《蜀道难》《将进酒》)、杜甫(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白居易(语言通俗、寓意深刻,《琵琶行》《长恨歌》)成就最大。

2.宋词分为婉约词(北宋:柳永、南宋:李清照)和豪放词(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3.唐诗与宋词

体裁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成就

唐诗

李白

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杜甫

气势雄浑,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凝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白居易

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寓意深刻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达到通俗的最高境界。

宋词

李清照

富于真情实感,风格清新、婉约,后期词风伤感

宋代婉约词人的代表

苏轼

运笔挥洒自如,豪放飘逸,雄风千里

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使词摆脱乐曲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辛弃疾

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意境雄奇阔大,词调沉郁悲凉,气势飞舞

把豪放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与苏轼并称“苏辛”

随堂练习

1.______(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_______多位唐朝诗人,创作出______首诗歌。内容丰富,气象万千。

代表人物描写主题名句摘抄边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田园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漫主义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主义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________”。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

白居易的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

3.宋词的主要两个流派:一是________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北宋)、________(南宋)。

4.说一说:苏轼对宋词发展的作用。

5.()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高适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A.“诗仙”B.“诗圣”C.“诗史”D.“诗父”

()下面属于白居易诗的是 A.《秦中吟》B.《蜀道难》 C.《新安吏》 D.《早发白帝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在唐诗中应属

A.田园诗B.边塞诗C.讽喻诗D.离情诗

()古代日本文士把《白氏文集》作为“博士必读文”,“白氏”指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

6.()高适的《别董大》应属A.田园诗B.边塞诗C.浪漫主义诗歌D.现实主义诗歌

()“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是白居易对谁的诗的称赞

A.李白B.杜甫C.王维D.柳宗元

()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A.辛弃疾B.苏轼C.柳永D.李清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作者是

A.苏轼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

()下列人物属于宋代杰出的词人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80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