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求未知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求未知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2、初步体会数的分与合和求未知加数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

3、发展数学理解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讲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指挥爷爷奖给我们一个智慧盒,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边讲述边打开礼盒,指名看看,并说给大家听,里面装了8个大苹果,还空着两格。

二、观察探索,积极思维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吗?可以怎样提出问题?想不想把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板书:8+()=10

揭题:这个()里为什么没有数?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里的数填上。

2、动手摆学具,独立思考,发现()里可填2。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里应填2?

三、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6+()=10

2、“想想做做”第1题——信鸽送信。

讲述:信鸽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愿不愿意?请用铅笔引路,把信和邮局用线连起来。

3、出示课件“小白兔拔萝卜”,让学生分两组进行拔萝卜比赛,初步体会□+□=10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4、“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是怎么比的?把想法告诉大家。

四、总结点拨jAb88.COm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教学后记:

编辑推荐

浙教版数学四下:《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9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求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的关系式。

2.学会能根据文字题的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调的算式,并求出调的值,做到书写格式规范。并养成认真审题,检验得数的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纸条、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乘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练习:把下列两道乘法改写成四道除法算式。(小黑板)

402=80 243=72

指名两人板演,其他同学草稿本上做。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2。 802=160(板书)

(1)先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表述,教师板演)

(2)把上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学生表述,教师板演)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出乘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从上面各部分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贴数量关系式)

(5)学生朗读关系式。

(6)指名两人板演,其他书中练习。

2.练一练第1题。

(1)校对,同桌互改。

3.教学例3。

(1)出示例3。(投影出示)

(2)指名读题,说说题中哪几个字是我们要求的数?(一个数)这一未知数我们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3)你能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吗?

板演:用表示要求的这个数。

24=408

=40824

=17

(4)为什么可以用40824来计算?根据是什么?

(5)注意解题的格式:等号对齐。

(6)要知道=17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4.试一试第1在题。

(1)指名三人板演,其他草稿本上做。

(2)师生纠正,强调书写格式,同桌互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求未知数调。

(1)学生分3组练习,每组两题。

(2)校对、反馈。

(3)讨论:这两组有什么共同之处?(计算方法相同)未知数所在的位置不同,为什么计算方法都相同?(都是求一个因数)

2.练一练第3题。

(1)独立完成作业。

(2)说说求文字题中未知数。的关键要找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出示课题)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是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来求的。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书写格式:等号对齐,写在等号的左边。计算好后,为了正确无误,我们还要进行口头检验得数。

(五)作业:《作业本》第33页

浙教版数学四下:《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χ》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除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方法。

2.学会根据文字题的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调的算式,并能求出调的值。

教学准备

小黑板、纸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该怎么求?(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书写格式应该注意什么?(写在等号左边、等号对齐)

2.引人新课。出示课题(小黑板)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1)先让学生把2005=40改写成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2)指名表述,教师板演。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教师在黑板上用线连起来)

(4)从上面的连线中可以看出:作为被除数200,它是通过什么来求的,除数5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贴出数量关系式纸片)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2.练一练第1题。(小黑板)

一生小黑板练习,其余学生书中练习、校对。

3.教学例5。

(1)出示例5。一个数除以28得30,求这个数。

(2)指名读题,说说要求的是什么数,用什么表示要求的数,

(3)用什么方法求被除数?根据是什么?

一生板演,余者自练。

用表示要求的数。

28=30

=3028

=840

(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查的值是否正确?

口头检验:把=840代人左式得84028=30,和右边相等,所以=840的值是正确的。

4.练一练第2题。

(1)分3组进行练习,每组2题。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校对、判断、纠正。

(3)比一比,哪组学生的正确率高?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

(1)出示第1题。(指名两人投影片中练习,其余书中练习,练后投影校对、订正)

(2)比较两小题的不同点。(第1小题要求除数的,根据除数=被除数商,第2小题是求被除数的,根据被除数=商除数)

(3)学生独立练习第2题。(练后同桌互改)

2.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讲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除法算式中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求被除数,一种是求除数,求被除数用被除数=商除数,求除数用除数=被除数商。当一道题目出现后,我们首先要搞清是表示被除数还是除数,然后根据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同时也要注意书写格式。计算好后,要进行口头验算。

(五)作业:《作业本》第34页

求未知加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未知加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特别热闹,小动物们在举行知识竞赛,参加这次竞赛的有小猴队、小松鼠队、小熊队、小兔队。小朋友,你们想和小动物们一起去参加比赛,好吗?(第一组代表……)今天的比赛,哪个队表现最好,老师就给他加星。

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1)准备练习

兔奶奶给小动物们出了第一道题

考察学生的10以内繁荣加减法。

每队代表都说得非常好,都得一颗星。

讲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智慧爷爷奖给我们一个智慧盒,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边讲述边打开礼盒,指名看看,并说给大家听,里面装了8个大苹果,还空着两格。?

二、观察探索,积极思维

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吗?可以怎样提出问题?想不想把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板书:8+()=10。?

揭题:这个()为什么没有数?(因为2个格子里没有苹果,是空着的。)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里的数填上。(板书课题:求未知加数)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里应填2?

三、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信鸽送信。?

讲述:信鸽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愿不愿意?请用铅笔引路,把信和邮局用线连起来。?

在书上完成,小组学生互相检查。?

3、“想想做做”第3题在一分钟内完成

出示课件“小白兔拔萝卜”,让学生分两组进行拔萝卜比赛,初步体会□+□=10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四、总结点拨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

求平均数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求平均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最高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六、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追求公平的心理,创设了老猴子分桃子这样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在教学时,我给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的掌握新知。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呢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教学引入这一环节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教学中,合理挖掘教材,做到优化学习。求平均数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教师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计算上,而是注重倾听学生介绍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情境引入到新知探究,再到巩固发展,都是从身边搜集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原来包含很多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又有了扩展,如:所搜集的阅读资料,体现了数学的现时价值。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求未知加数》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求未知加数》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求未知加数》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2课时 求未知加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进位加作准备。

3、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求出未知加数。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口算卡片练习。

2、今天数学课,智慧爷爷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带来了一个盒子。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题。

(1)媒体出示装了苹果的盒子图。

问:图中盒子里如果装满苹果,可以装几个?

已经装了几个?

还差几个?

(2)进行说明:同学们,盒子里可以装10个苹果,我们已经装了8个,还有几个没有装的。(教师边说边板书:8+()=10)

(3)如果不是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就不知道还有几个没有装,所以我们把没有装的,也就是不知道的这个数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不知道的意思。

(4)这个算式就读做:8加几等于10。

(5)通过图我们知道了还有2个没有装,也就是8加2等于10。(教师在黑板上填写。)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8加几等于10呢?小组讨论。

(6)学生说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

讨论后形成如下板书:

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

8和2合成10,所以8+(2)=10。

10-8=2,所以8+(2)=10。

(7)思考:6+( )=10,小朋友可以怎么想?

发表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

2、延伸。

(1)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在黑板上写上 4+( )=10

3+( )=7 ( )+5=10  7+( )=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第2题。

(1)看书上题目,明确要求:先画满10个图形,再填空。

(2)学生独立在书上画图形填空。指名说出每一行画了几个图形,( )里填了什么数。

2.完成第3题。

(1)谈话:信鸽在天上飞呀飞,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要让小朋友帮个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

(2)学生用铅笔引路,在书上进行连线。汇报交流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3.完成第4题。

(1)谈话: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信鸽,它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白兔。瞧,小白兔正在拨萝卜呢。(课件出示图和题目)

(2)学生独立在书上方框里填数。

(3)汇报交流。

(4)提问:观察这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

8和2合成10,所以8+(2)=10。

10-8=2,所以8+(2)=10。

4+( )=10 3+( )=7

( )+5=10  7+( )=10

教学反思:

教材把“求未知加数”安排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单设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启发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未知加数的问题。是为后面学习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打基础的。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一件事自始至终有个交代的责任心,也让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第71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
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晰生动的情境图中出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463保留整数、把1.463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463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的指导者。本节的教学我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而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实现高效率学习。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4——75页“我学会了吗”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能力目标:通过梳理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并以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操作:测量鹌鹑蛋、鸡蛋的长度,并用小数表示。
一、忆一忆,说一说,回顾梳理知识
1.忆一忆,让学生独立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在《蛋的世界》里,你都学会、掌握了哪些知识?独立回顾一下好吗?(想不起来的可看书)
2.说一说,梳理巩固知识。
谈话: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指名同学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梳理并板书本单元的知识点。
3.练一练,加深理解知识。
谈话:同学们,你会根据刚才的知识出题吗?谁愿意出题考考同学?
让学生出题,指名学生回答,出题人对同学的回答要加以评价,教师随机筛选并板书题目。
4.质疑
谈话:还有疑问要和同学们讨论吗?
[设计意图]通过忆一忆、说一说、练一练,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为解决问题做铺垫,通过交流,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想一想,做一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我学会了吗”的第一题。
1.汇报。检查学生实际测量鹌鹑蛋、鸡蛋的长度说一说?各个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第(1)、(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题目,然后交流、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4)小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边交流,边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一。学生根据六种鸟蛋的质量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独立完成“我学会了吗”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所有题目,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三)质疑
谈话:完成了这些题,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想对同伴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问难,意在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口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强化练习,拓展知识,形成技能
达标测试题: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比4小,比2大的数只有3。()
3.整数部分比8小的小数都小于8。()
4.0.596保留两位小数是0.6。()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48.5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边,这个数就缩小到它的()。
A、1/10B、1/100C、1/1000
2.把小数0.0400化简后是()。
A、0.4B、0.04C、0.040
3.2千克20克=()千克
A、2.2B、2.02C、2.002
4.把3.999保留两位小数是()。
A、3.99B、3.90C、4.00
(三)选做题
1.2.45是由一个三位小数取近似值得到的,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2.用下面的卡片,按要求摆出不同的小数。
(1)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共有()个,它们是()。
(2)大于7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是()或()。
(3)零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是()。
[设计意图]达标测试题,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基本练习”重点是一些易出错的题目,意在通过强化练习,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跟上来的机会;“发展练习”给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在学习上,找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四、课堂评价
结合《丰收园》对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技能情况和本节课的表现加以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个人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成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能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赏识别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对前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回顾、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我学会了吗”是一节回顾整理课,所以本节课的落脚点不仅要看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自我剖析,查漏补缺,通过回顾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复习题的设计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整理复习课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是对学生已学内容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础练习和发展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所以本节课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树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实践活动:饮食与健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系统地调查活动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方法研究问题的经验,培养应用意识。
3.通过活动增长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克服偏食现象。
课前准备
1.集体讨论交流饮食习惯,筛选研究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怎样饮食才合理呢?”
2.要求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方案,调查“肉食与蔬菜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哪些”、“儿童成长每天所必需的营养有哪些以及各种成分的摄取量”,“偏食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同学的饮食习惯”等等。安排调查时间、地点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明确分工,设计好调查统计表。
3.学生分组调查收集资料。要引导学生开展查阅书刊、网上搜索,向专家咨询等活动收集真实可靠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多媒体播放一组小胖墩饮食习惯与减肥的图片。
谈话:看完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想?你对他有什么建议?
2.教师根据其回答的情况做适当的点评,引出课题“饮食与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小胖墩爱吃肉偏食以及减肥的活动图片,激发学生探究“怎样饮食才合理”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整合资料
谈话: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收集了有关“饮食与健康”的相关资料,现在请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资料,并说说你是怎样调查的。
谈话:大家通过查阅书刊,网上搜索,向专家咨询等活动,收集调查了许多资料和数据,小组合作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填写如下统计表。
常见肉食及蔬菜所含的主要成分统计表(每100克含量)
蛋白质(克)
脂肪(克)
钙(毫克)
锌(毫克)




儿童每天所需的主要营养成分
营养成分
蛋白质(克)
脂肪(克)
钙(毫克)
锌(毫克)
质量
谈话:请各小组把整理的资料和完成的统计表互相交流,然后补充完善。
生可能前后小组交流,可能左右小组交流,也可能下位交流。
谈话:哪些小组愿意把重新整理的资料和完成的统计表向全班同学展示?
学生小组可能派一名代表,也可能派两名代表等等向全班展示,汇报交流。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资料加以展示并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收集、整合、讨论、交流有关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小数和统计等数学知识在活动中的应用,培养小组的合作精神,同时引起对自己饮食情况的注意。
三、分析调查情况,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谈话: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可能说:从统计表中我知道了常见肉食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钙和锌生可能说:我知道了每100克肉食所含的营养成分的克数不同。
谈话: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小组内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儿童每天吃多少肉食和蔬菜比较合适?
2.同学们的饮食是否合理?
3.偏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4.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谈话: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组间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将调查活动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获得初步的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的经验并深深体会到饮食合理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写调查报告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增长了营养知识,对怎样合理饮食有了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偏食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劝告同学及家长,克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吧。
教师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全班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以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写成调查报告,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课后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让数学课从封闭的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本节课选取围绕“饮食与健康”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主题,课前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互联网、生活中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调查同学的饮食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参与社会、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与他人交流分析资料,对资料进行互补与整合,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讨论。学生在收集、整合、讨论、交流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将调查活动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引起对自己饮食的注意,最后形成研究报告,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达到活动的目的。
(xx市xx小学王xx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课题: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能正确运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60×4= 57-20= 36÷4= 300×6=

72÷9= 30×70= 23×4= 25+8=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测量一下教科书封面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后:20厘米多一些,接近21厘米.

教师明确:如果我们不需要非常准确的结果,可以认为教科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例如:今天早晨老师买早点,花去了2.1元,我们可以说花去了2元左右;又如:小明家路学校495米,我们可以说小明家距学校大约500米.在这里,我们就把“2元钱”、“500米”叫做2.1元和495米的近似数.(板书)

(3)近似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近似数?(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回答:我们伟大祖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大约960万平方千米)

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人口约为多少亿?(十二亿)

2.教师:以上一些数据,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究竟怎样来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出示例9: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说明:因206与200相差6,而206与300相差94,所以206最接近200,也就是说,206的近似数是200.板书:206≈200

(2)讲授约等号.

教师:这里的“≈”是约等号,206≈200读作206约等于200.

(3)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自己类推284的近似数是284≈300.

3.讲授“四舍五入法”.

(1)二百几十几的近似数有的是200,有的是300,讨论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0、1、2、3、4时,它们都比较接近于2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时,都是把百位后面的尾数会去,并且把会去的数位用“0”补足.如果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5、6、7、8、9,它们比较接近于3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是把这个数百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一.因此,284年的近似数就是300,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板书)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比如求几百几十几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首先看它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的数,就把百位后的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十位是5或者比5大的数,就把尾数改写为0,并向百位进一.

4.反馈练习.

(1)694大约是几百,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明确:先看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9比5大,把尾数改写成0,还要向百位进一,写作694≈700.

(2)6250大约是几千?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即根据要求省略它的尾数: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就把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为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四、随堂练习.

1.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89 419 581 6792 8870

2.填空.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_______页.

(2)我班有学生43人,大约有_______人.

(3)今天,小明买学习用具花去大约10元钱,小明可能花去了_______元或_______元.

3.(1)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189≈ 203≈ 451≈

(2)下面各数大约是几千?

1120≈ 5906≈ 3005≈

五、布置作业.

结合生活实际,自编5道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题,如:我们班有72块玻璃,72≈70;奶奶今年59岁,大约60岁.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第9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求整数的近似数基础上进行教学上,这两个内容都是让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去求数的近似数,但是不同点就是近似的部位不同,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这节课时,以求整数的近似数进行导入,让学生说一说近似的依据也就是四舍五入法,从而引入小数近似数的教学。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尚有所欠缺,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己表达的机会,同时在冷场的时候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一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目要求很多样,如同是保留一位小数,可以说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说是精确到十分位,或者是省略十分位后的数等等,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练习时多读题,并逐一进行分析,如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的数都是要求保留几位小数,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


导学内容:

平均数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一、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77页,例2~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第12课时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1.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掌握亿以上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近似数呢?

(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整亿的数我们都会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了,如果不是整亿的数怎样才能知道它接近多少亿呢?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2)出示例4。

①试做。

②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加上“亿”字。

(3)小结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大于或等于5、还是小于5,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近似数,结果要加一个“亿”字,由于是近似数,必须用“≈”连接。

(4)教材第21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补充练习: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浙教版数学四下:《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例2的学习,能初步理解移多补少或剪长补短的简单的教学思想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2.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实质是各数量的和数量=平均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拔河比赛的绳子、秤(称人体重量用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导出问题

1.全班同学都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

(1)注意挑选一、二组6人、三、四组6人。

(2)教师挑选一、二组气力,个子最小的6人,挑选三、四组气力,个子最大的6人。

(3)结果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交锋胜负不明,持续时间长;第二次交锋时间短,不比亦知胜负。

(4)宣布比赛规则。(6个人的总体重要相同)(两个队的总重量不变)(相同重6人或轻重搭配)

(5)自报体重,验证体重。

一、二组先挑选6人,称好体重的总重量,然后算出平均数,由三、四组的平均体重较接近的6位同学参加比赛。

2.设问:为什么要求两个参赛队的体重相等?

(读比赛有关规则)

(二)自学自问,感知平衡

1.自学课本第73页中的准备题。

(1)是否只有搬动的惟一办法,即总共有多少,堆成了3堆,每堆有几块?

(2)可以机械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

(3)可以把三堆加起来,求共有多少块。

(4)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块?

2.先算例2,再看结果。

由投影出示例2,每位同学自己独立计算。

例2:(1)体育锻炼小组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6厘米,152厘米,149厘米,147厘米,15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校对答案:予以评价。

(每一个组派一名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例2,自我校对,自我评价。

(三)练习试一试,开展比一比

1.出示课本第74页中的试一试:

第一中队的少先队员捡麦穗。各小队捡麦穗的重量是:第一小队845克,第二小队913克,第三小队1014克。平均每个小队捡麦穗多少克?

(分四组进行比赛。分两步:第一列式,第二计算)

2.比一比。

(1)先叙述列式。

(2)再进行计算。

(3)评出优胜组。

(四)练一练第75页第1、2两题(要求课堂完成)

(五)课堂小结:平均数=各数量的和数量

(六)作业:《作业本》第61页。

《求未知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奥数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80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