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語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美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读中体会美。在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课文,品味语言,和作者的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文气美。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激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喜欢读,让学生感知读,深究读,品味读,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

第二,画中亲历美。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和色彩来说话的。”在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感受到小兴安岭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小兴安岭画出来,即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连成一幅幅色彩明丽的优美的画面。通过画画,学生又一次亲历语言文字,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的画面不可能完全一样,学生通过画面的交流,相互促进,对小兴安岭的美会产生一个新的认识。

第三,说中体会美。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建构、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本教学设计中,借助“说”把情感引向深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小兴安岭的感觉;精读课文,说说小兴安岭究竟美在何处;品读课文,创造性地说出小兴安岭的美景。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心在体验小兴安岭的美,体验文章表达之精彩,使他们深深地陶醉于美丽、快乐之中。

相关阅读

《桥之美》教学设计17


12.《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4.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使用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人教八上】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欣赏“江南石桥、小桥流水人家、康桥、长江大桥”等景物,初步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桥的美,配诗句导入优美的意境:唐朝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婉约柔美;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又带给我们一丝淡淡的哀愁,在诗人眼中,桥是富有人性化的,桥是有感情的,而在画家眼中,桥又另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对桥进行新的审视,感受桥之美吧。
2.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获得了“中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荣誉。
3.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这段文字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启发:①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②生活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③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④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但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品析这些桥,结合文本,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4.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关键看其中的景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既对照又和谐。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审美角度。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5.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是逻辑顺序。
(1-3)明确说明对象“桥之美”,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4-6)举例说明“桥之美”,强调环境赋予桥之美。
(7-7)总结全文。
三、研读与赏析
1.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2.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3.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课后练习二)
4.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方法。
比较篇目中国石拱桥桥之美
说明对象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着眼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总—分—总
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举例子
语言特征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桥梁的外在美的确可以光耀一时,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圆的魅力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千姿百态的形状。其中既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精雕细刻的得意作品,也有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杰作。
②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圆——最简单的形状之一,不仅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现代文明所离不开的。圆,弥撒在我们周围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整个宇宙到处都有它的形迹。
③静态的,如锅、碗、瓢、盆、杯、碟、缸、桶都是圆的,顺手拿出几个硬币,又是圆的;头痛脑热服几片药片吧,好几个“圆”也被吞进肚子里;小到原子、电子,大到地球、太阳和宇宙天体,无一不与圆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④动态的,如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把整个世界活动统一在有序的和谐之中。车轮的飞转,把我们从这里运送到那里。时针的转动度量着时光的流逝。地球的公转带来了春夏秋冬。电子的运动,泄露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无处不见的圆,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主体。
⑤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魅力,竟能博得整个宇宙和万物万灵宠爱呢?这是因为圆的本身有着其它形状无法比拟的特性。
⑥善于思考的数学家总结:在周长一定的任意平面图形中,以圆的面积为最大。这句话反过来就成了:面积为一定的所有平面几何图形中,以圆的周长为最小。
⑦推而广之,将圆绕着它的直径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球。而圆所具有的特性,圆球也具有,这就是说,当体积一定时,球的表面积最小;或者,当表面积一定时,球的体积最大。
⑧用最少的材料取得最大的收益,不仅是大自然的宗旨,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许多制品以圆为基本形状的原因。
1.指出①②两个自然段的说明对象。
2.下面指出了③④两个自然段对圆进行分类的角度。选择正确的一项()
A.存在方式B.相对特性C.功能作用D.外在形状
3.⑥⑦两段概括了圆的什么特性?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说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时老低着头,而西方人却昂着头走路?”周总理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请问周总理是怎么回答的?
参考答案:
1.形状;圆。2.A
3.⑥周长一定,圆的面积最大。或:面积一定,圆的周长最小。⑦体积一定时,球的表面积最小。或:表面积一定时,球的体积最大。
4.逻辑顺序总分总
5.因为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桥之美教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桥之美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之美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从画家的角度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清字形,读准加点字音 
煞它风景()着重()颐和园( ) 前瞻后顾()
销魂() 
2、释词:
 驻足:停止脚步。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忧愁、悲伤或快乐。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煞它风景:损坏美好的景色。
前瞻后顾: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谨慎。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差距。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2)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3)检查预习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意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美读语句,赏析品位
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味,完成课后练习二的练习。
4、分小组讨论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比较,写法与内容有何不同?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很广。现代科学研究表明:①大豆籽粒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19%左右的脂肪,还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②0.5公斤大豆相当于1公斤牛肉,2公斤多猪肉,或6公斤水质牛奶。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大豆比喻为“植物肉”。现在,用大豆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主、副食品。经过加工的豆制品,90%以上的蛋白质都可以消化吸收,特别是豆腐,更容易被化吸收,是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传统食品。
大豆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50公斤大豆一般可以榨8公斤油。北宋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这是我国食用豆油的最早记载。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1、这两段文字按说明对象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2.文段中许多地方用了数据说明,请简要回答画横线处的数据分别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二段引用苏轼《物类相感志》里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感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从画家的角度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煞它风景()着重()颐和园( ) 
前瞻后顾() 销魂( ) 
2、释词:
 驻足
 史诗 
销魂
美感
煞它风景
前瞻后顾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美读语句,赏析品位
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味。(参见课后练习二)

4、小组讨论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比较,写法与内容有何不同?

三、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很广。现代科学研究表明:①大豆籽粒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19%左右的脂肪,还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②0.5公斤大豆相当于1公斤牛肉,2公斤多猪肉,或6公斤水质牛奶。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大豆比喻为“植物肉”。现在,用大豆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主、副食品。经过加工的豆制品,90%以上的蛋白质都可以消化吸收,特别是豆腐,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是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传统食品。
大豆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50公斤大豆一般可以榨8公斤油。北宋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这是我国食用豆油的最早记载。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1、这两段文字按说明对象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2.文段中许多地方用了数据说明,请简要回答画横线处的数据分别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二段引用苏轼《物类相感志》里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12《桥之美》参考答案
二.2.⑴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⑵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3.略4.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三.答案:1.事物平实性2.①说明大豆的营养价值高。②说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3.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食用豆油。4.例如:“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这个短语用得很准确,若没有这个短语,那么大豆与牛肉、猪肉、水质牛奶就无从比较了。

《生活中的旋转》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旋转》教学设计

一、概述

◆课名是《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节课,45分钟;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旋转,进而探索其性质。因此,旋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同时“图形的旋转”也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学到活生生的数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人民中学八年级五班的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而且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又经历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愿望,这些对本节的学习都会有帮助。

四、教学策略选择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工具,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创建以教师为间接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持。

多媒体的友好界面和形象直观的交互学习环境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由于多媒体的交互性,使得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

◆素材准备:两个全等的正方形纸和一枚图钉,一把剪刀

◆设备资源:多媒体教室,能有多媒体控制平台,有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印发学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昨天给同学们印发了学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现在我来检测你们的预习情况:谁能举出一些生活中旋转的实例?

生:不断转动的电风扇叶片,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每时每刻均绕着钟表的中心转动,自行车轮子(前轮和后轮)均绕着中轴转动等.

师:可见,旋转广泛的存在于同学们的身边,大家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有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旋转。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师:请观察这组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

(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呢?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与交流讨论结果。

生:上面的转动现象中,它们都绕一个点转动。

生:他们都朝同一个方向转动。

生: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没有变化,他的位置有所变化。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哪位同学能类比着平移的定义归纳出旋转的定义?

生: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师:好,归纳出旋转的概念后,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多媒体展示】:

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吊扇正常工作时,叶片做旋转运动,指出它的旋转中心;

(2)当第一个叶片转动到第二个叶片的位置时,它转过了多少度?转动到第三个叶片的位置时呢?

(3)在转动过程中,叶片的大小和形状发生变化了吗?

生:它的旋转中心是电扇的轴心。

生:当第一个叶片转动到第二个叶片的位置时,它转过了120度,转动到第三个叶片的位置时,它转过了240度。

生:在转动过程中,叶片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再探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

如图所示,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作四边形AOBC,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

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

(4).∠AOD与∠BOE有什么大小关系?

(5)、试由以上四个问题归纳出旋转的基本特征。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与交流讨论结果

生:(1)旋转中心是点O,旋转角是∠AOD。

生:旋转角还可以是∠BOE。

生:(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点D,E。

生:(3)AO与DO相等,BO与EO相等。

生:(4).∠AOD与∠BOE相等。

生: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3、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是旋转角.

4、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对旋转的概念、性质的知识做进一步深化练习。

【多媒体展示】:例1: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

(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

(2)经过20分,分针旋转了多少度?

注: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再请他们使用实物投影仪与全班同学交流,做到生生互评。]

解:(1)它的旋转中心是钟表的轴心;

(2)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因此旋转20分,分针旋转的角度为:

第四环节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师:下面我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剪刀、图钉,做一做,小组合作完成

【多媒体展示】:

在图中,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边长相等,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注:、各小组代表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小组作品。

生:可以看做是正方形ABCD绕点O旋转45°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也可以看做是△ABC绕点O分别旋转45°,90°,135°,180°,225°前后所有图形共同组成的。也可以看做是△AOB绕点O分别旋转45°,90°,135°,180°,225°270°,315°前后所有图形共同组成的。.

师:同学们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让我们再来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随堂练习:

本图案可以看做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实现生生互评。

生:本图案可以看做是一个菱形通过5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

【多媒体展示

C

A

B

D

E

M

】试一试

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

将△CDE逆时针旋转后得到△CBM.如连接EM,

那么△CEM是怎样的三角形?

注: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再请他们使用实物投影仪与全班同学交流,做到生生互评。

第五环节回顾反思,深化提高

师: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了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增强我们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第六环节分层作业,促进发展

A类:课本习题3.4第1,2,3题;观察你周围的生活实际,再寻找几个利用旋转的例子;

B类:课本习题3.4第2题;在网上收集一些用旋转制作的漂亮图案,再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旋转知识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

C类:课本习题3.4第2题;用学过的有关对称、平移、旋转知识设计一个漂亮的班徽,并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说明所设计班徽的含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图诱导思维,探索研究,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探究法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和交流,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一定的创新意识。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附:

《3.生活中的旋转》预习提纲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学到活生生的数学。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类比平移与旋转的异同,掌握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难点:探索旋转的性质,特别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三、课堂学习流程图

四、学习内容

(一)活动一:分析旋转现象,归纳旋转定义

1、分组讨论:

(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呢?

结论:

2、小组汇报并交流讨论结果

3、学生类比平移的定义归纳出旋转的定义:

(二)巩固(针对旋转的定义的随堂练习)

第80页知识技能1

(三)活动二:探索归纳旋转的性质

1、分组讨论:

结论:(1)

(2)

(3)

(4)

(5)

2、小组汇报与交流

(四)深化(针对旋转的定义的随堂练习)

(五)综合

1、做一做

结论:

2、随堂练习

C

A

B

D

E

M

3、试一试

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

将△CDE逆时针旋转后得到△CBM.如连接EM,

那么△CEM是怎样的三角形?

(六)小结:

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七)作业:

A类:课本习题3.4第1,2,3题;观察你周围的生活实际,再寻找几个利用旋转的例子;

B类:课本习题3.4第2题;在网上收集一些用旋转制作的漂亮图案,再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旋转知识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

C类:课本习题3.4第2题;用学过的有关对称、平移、旋转知识设计一个漂亮的班徽,并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说明所设计班徽的含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79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