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3)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4: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6):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诗人登楼图7)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层”是“尸”加“云”。
2.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黄河夕阳依尽
站得高看得远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把本课学到的生字每个写四个。
答案:
1.略。
2.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滔滔的黄河水奔向大海。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正确读诗
(课件出示8:庐山风光图)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想读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引导: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9:香炉峰图):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板书:香炉峰)
我们还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人。
2.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生)
①“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象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②“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象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宝宝,这些紫烟宝宝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③太阳出来了,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二)品析“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1.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件出示10:庐山瀑布图):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快、急、猛。从“三千尺”看出瀑布太长了。
2.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猛长)
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三)品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件出示11:银河图,仙境图):疑是银河落九天。
1.老师和你们一样,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①他应该陶醉不已。
②他也许觉得自己到了仙境。
③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2.(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灿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这种心境?(板书:疑)
从“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3.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4.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想跟着老师来读这首《望庐山瀑布》吗?
(课件出示1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下这首古诗)
四、指导背诵古诗。
1.谁会背这首古诗?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2.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②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板书:热爱赞美)
3.带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13)出示生字课件:田字格:照炉烟挂川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1.加一加:“火+户”是“炉”,“火+因”为“烟”,“扌+圭”是“挂”。
2.数笔画:川
(二)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5.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生:遥:三千尺:。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参考答案:
1.生:烟雾冉冉升起的样子。
遥:远远地。
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
2.略。
3.那奔流直下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峰生快猛长疑
热爱赞美
【教学反思】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产生了要背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2.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楼”描一遍。
3.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5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连绵起伏的群山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流”不停地,流着。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资料包
精彩片段
师:大家都见过瀑布(出示瀑布),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ucénghuǒlúshānchuānguàzàijìn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还有()画。
3.“楼”共()笔,第十一笔是(),部首是()。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不相信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楼层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二、1.y火2.z灬93.13ㄑ木
三、1.②2.①3.③
四、1.唐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2.唐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4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撑、艇、踪、迹、浮、萍、浸、归、横、背、腔”11个字,会写“解、迹、浮、牧、归、背、信、吹”8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2.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3.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认“撑、艇、踪、迹、浮、萍、浸、归、横、背、腔”11个字,会写“解、迹、浮、牧、归、背、信、吹”8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素材】
1.诗人白居易简介
2.《池上》相关资料
3.诗人雷震简介
4.《村晚》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池上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撑、艇、踪、迹、浮、萍”6个生字,会写“解、迹、浮”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具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平时喜欢怎么玩呀?
2.你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么有趣啊!那古时候的小朋友又是怎么玩的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坐上时空穿梭列车,穿越时空,去瞧瞧他们的课外生活吧!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3.时空穿梭列车载着我们回到了清代,(课件出示2)看,在一片树林里,一个可爱的牧童正骑在牛背上高兴地唱歌,突然,他发现了树上的鸣蝉,他想要捉蝉,所以赶紧闭住了唱歌的嘴巴。诗人袁枚看到这一幕,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孩子们一起读一读。多么有意思的画面,原来这里的孩子以捕蝉为乐。
4.告别可爱的牧童,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又进入我们的视野,(课件出示3)看,他们沐浴着春风,放飞着一只只漂亮的风筝,他们是多么的快乐。连诗人高鼎也被他们的快乐感染,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名篇。你能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吗?原来这里的孩子以放风筝为乐。
5.坐上时空穿梭列车,咱们继续前进。(课件出示4)哟,这次列车载着我们回到了唐代咱们会来什么地方呢?看!这一次咱们来到美丽的荷花池,在这个地方又有什童年趣事发生呢?诗人白居易同样用一首优美的五言绝句告诉了我们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池上》。(板书:池上)
孩子们,关于诗人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课件出示5)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很容易读懂。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了解了诗人,先听老师把诗读一遍吧。(师范读)你们想读吗?那得先和诗里的生字娃娃交上朋友。和生字娃娃交朋友的办法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出示):
1.自由读诗,圈出生字娃娃。
2.拼读生字音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课件出示5)
3.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
4.给生字找朋友(组词)。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本,按照大屏幕上提示的方法和生字娃娃交朋友吧。
5.汇报交流,指导书写。
A.孩子们,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吗?来,赶快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认一认,互相提醒一下读音,咱们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
B.利用生字卡片理解生字。会读了吗?我来考考大家。艇:这个字我要请女孩子来读一读。后鼻音读得真准,男孩子来试一试。孩子们,这个字是舟字旁,说明它和船有关。其实艇就是小船的意思。像这样的舟字旁的字咱们还学了很多,大家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6)(生读)看,这些舟字旁的字都和船有关。
解:(板书:解)(课件出示7)这个字我请坐得端正的男孩子一起读。孩子们,这个字咱们应该怎么记呀?谁来说说?(生答:我用加一加的办法。另一生答:我用编儿歌的方法来记它,一刀砍掉牛的角。)你真能干,一下子就说出了咱们的老祖先造这个字的意思,看,解字古时候的意思就是……
迹:(板书:迹)(课件出示8)这个字我请声音洪亮的女孩子来读。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走之旁,
像这样走之旁的字咱们应该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谁来给它找个词朋友?(相机理解踪迹:指行动留下的痕迹,比如人在沙滩上行走所留下的脚印就是踪迹)。
浮:(板书:浮)(课件出示9)这个字想读的孩子一起读。浮的反义词是什么?(出示读)
C.孩子们真能干,这么快就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想写吗?咱们来挑战一个高难度的。(课件出示10)瞧,这个艇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的时候,咱们要注意它左右两部分的位置,做到左窄右宽。另外,这个字的笔顺也很特别,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个字吧。比比谁写得最漂亮。
a.游戏。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想要吗?那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有信心吗?(课件出示11)(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b.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首诗现在咱们已经读得很熟了,但诗里有些字词句的意思有的孩子还不明白呢。没关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现在,我们就发扬一下团结协作精神,一起来研究学习吧。
(课件出示12)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1.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结合前后句、插图或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3.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汇报交流:
(一)理解字词意思。
先来看看有哪些词语不懂,大胆地提出来,咱们一起来解决吧,谁最先来提问?(课件出示13)(偷采、白莲、不解、踪迹、浮萍,看课件理解)
(二)品诗,感情朗读
咱们读懂了字词的意思,再回到美丽的荷花池吧。看,盛夏的荷塘里,荷花摇曳多姿,空气中弥漫着莲子的芳香。在这空无一人的池塘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引读第一句)。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童真童趣)
浮萍一道开。)
1.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课件出示14)
生:害怕。因为爸爸妈妈知道了要被批评?
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
2.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小娃悄悄采了白莲却又不想被人发现,心情会怎样呀?(课件出示15)(紧张、害怕)带着你的体会一起读一读。生读,师评价。虽然紧张害怕,可是马上就能吃到香甜的莲子了,小娃心情又会怎样呢?
(高兴、兴奋)请你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指导朗读)
孩子们,带又高兴又紧张的心情再读诗句。
3.(课件出示16)(出示图片),看,小娃采到了白莲,他把白莲随意地放在了船头。他的小船划过以后,满池的浮萍被冲开了一道波痕,他也不知道去掩盖。哪两行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指名读)你知道不解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17)(出示课件)这句诗的意思是:小娃不知道隐藏自己采莲的踪迹,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情。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孩子们,小娃偷采了白莲却并不懂得隐藏踪迹,在你们这些小哥哥、小姐姐眼里觉得他怎么样啊?(天真、可爱)是啊,连诗人也被他的天真无邪感染了,因此写下了这著名的诗篇。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指导感情朗读)
四、用心读诗,练习背诵。
1.唱诗。诗不仅能读,还能唱呢!通过吟唱,咱们可以把诗记得更牢……孩子们,咱们一起唱一唱吧。
2.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了。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3.愿意轻松一下,和老师玩个游戏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卡片拼诗。这首诗里的字娃娃呀,都藏到孩子们的书箱里了,赶快把他们找出来,举给老师看看。等一会儿,找到卡片的孩子就把字娃娃们送到黑板上,拼成一首诗,其
它的孩子就唱唱诗给他们加加油吧。(卡片贴黑板,齐读)
4.小结
孩子们,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里,白居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偷采白莲而不解藏踪迹。整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板书:童真童趣)
五、拓展情景,课外延伸
孩子们,今天我们和以采莲为乐的小娃交上了朋友,现在咱们该和他告别了,因为咱们的列车就要返航了,在这返航的途中,我们又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拓展诗篇《小儿垂钓》《牧竖》)。(课件出示18)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我是扩词小能手。
浮()()()
踪()()()
二、填一填。
“艇”的音节_________,注释_________。
“解”的音节_________,注释_________。
三、默写。
《池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上浮漂浮浮动跟踪踪迹行踪
二、tǐng船jiě知道懂得
三、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板书设计: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童真童趣)
浮萍一道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认“浸、归、横、背、腔”5个生字,会写“牧、归、背、信、吹”5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课件出示20)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雷震)。
(课件出示2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板书: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读准字音,指导书写。(课件出示22)
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23)“归、信、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背”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月的第一笔不是撇是竖。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课件出示24)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课件出示25)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课件出示26)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课件出示27)“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课件出示28)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观看图片,根据诗意背诵。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下,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给汉字注音。
()()()()
归横背腔
二、填一填,背一背。
村晚
()满()塘满陂,
山衔()()浸寒漪。
()童()横牛背,
短笛无腔()口()。
三、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guīhéngbèiqiāng
二、(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学反思】
《池上》教学反思
1.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0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古诗意境很美,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会创设情境,引导理解,比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些地方看出?再如:“偷”是偷东西吗?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出示课件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村晚》教学反思
1.古诗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简单的告诉”之中。教师依仗的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诸如课课通等资料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就在师生搬运标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标准答案要不要?对于字词的准确理解肯定是要的,但决不该是简单的告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
2.古诗含有丰富的意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又是极具音韵节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蕴悠远的古曲。教学中以画配诗,画解意。营造浓浓的诗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之形、诗之蕴、诗之情。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池上》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里。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吟诗炼字,体会意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理解诗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去读、去画、去悟、去唱。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村晚》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村晚
(1)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色的景象。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二、初读,感知诗意。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细读,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板块一:讲解第一行诗:
①指名读。
②这一行诗里的“池塘”和“陂”你是怎么理解的?(池塘:池子的堤岸。塘:堤岸。陂:池塘。)
③看书上的插图,哪部分是和这一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学生指着课件回答:图的下部画了池塘和两岸,池水满盈盈的,两岸长满青青的草等。)
④点示:由于“池塘”和“陂”意思相同,所以这一行诗的意思也可说成“草满陂,水满池。”两个“满”表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蓬勃。(板书:草、水满)
⑤谁能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板块二:讲解第二行诗:
①指名读。
②这一行里的“衔”是什么意思?点击“衔”进行链接,课件出示:衔:用嘴含,叼。
③“山”如何“衔”落日?请同学们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同桌同学讨论讨论。
动画演示:太阳渐渐落下,夕阳夹在两山之间。
交流议答:课文中的“衔”是什么意思?(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
图上哪一部分和“山衔落日”相对应?(学生指着课件回答:图的上面部分画面和“山衔落日”意思相对应)
“寒漪”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点击进行链接,课件显示:寒漪:“漪”指细小的波纹。“寒漪”是指傍晚夕阳下的暗绿色波纹。
“浸”是把东西泡在液体里,课文中作者是说把什么浸泡在寒漪中呢?
点击进行链接,课件画面的下方出现“一塘池水”,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现“
山衔落日”的倒影(板书:山衔落日浸寒漪)。
谁说一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谁再连起来说说一、二两行诗句的意思。点击进行链接,齐读第一、二两行诗句和意思。
板块三:讲解第三、四行诗:
1.指名读。(板书:牧童归去横牛背信口吹)
2.“牧童”指什么人?(这里指放牛娃)
“归去”表示回到哪里去?(回到村里去)
看图:“横牛背”你是怎么理解的?(横骑在牛背上)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行诗你是怎么理解的?
展示动画:牧童从远及近慢慢走来,并配上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作为背景音乐。
指名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点击进行链接,齐读三、四行诗句和意思。
四、熟读,背诵课文。
1.朗读指导:
(1)提示朗读注意点:
(2)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练习读。
(4)指名读。
(5)集体齐读。
2.指导背诵:
(1)教师引读:
(2)分组练习背诵:一组背,另一组听,然后再交换。
(3)指名背诵: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一起背诵。
五、巩固,完成作业。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精彩片段
师:文中的“偷”应指偷家里的还是别人家的?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会去真偷人家的东西的。
生:不应该是偷别人家的,否则诗人就是在表扬偷窃行为了。这个“偷”应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绝对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脸上看不出紧张和害怕吗?
生:另外,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不算“偷”。
师:既然是自己家种的,家里的孩子要的话应该是“拿”,为什么诗人用“偷”这个字呢?
生:肯定是背着父母干的,说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生: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师:小娃为什么要去“偷采白莲”呢?
生:也许他父母舍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练习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是父母担心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禁止他撑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是莲蓬还没有成熟,明说父母不给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调皮,就想去玩一下,当然不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师: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吗?
生:有疏忽,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浮萍竟然会暴露他的行踪。
生:浮萍一道开,是有些疏忽,他毕竟是个小娃,显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个性,很有趣味。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小娃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优势,他还真聪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不就打一顿嘛!
师问:你有过类似“偷”的事情和乐趣吗?
说课案
《池上》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课《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会认本课“撑、艇、踪、迹、浮、萍”6个生字,会写“解、迹、浮”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循序渐进、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诗境。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想象—的学习方法。在诗境中学习生字,掌握一种识字方法,感受汉字的音形义结合之美。
三、说教学流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平时喜欢怎么玩呀?
2.你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么有趣啊!那古时候的小朋友又是怎么玩的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坐上时空穿梭列车,穿越时空,去瞧瞧他们的课外生活吧!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3.时空穿梭列车载着我们回到了清代,(课件出示2)看,在一片树林里,一个可爱的牧童正骑在牛背上高兴地唱歌,突然,他发现了树上的鸣蝉,他想要捉蝉,所以赶紧闭住了唱歌的嘴巴。诗人袁枚看到这一幕,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孩子们一起读一读。多么有意思的画面,原来这里的孩子以捕蝉为乐。
4.告别可爱的牧童,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又进入我们的视野,(课件出示3)看,他们沐浴着春风,放飞着一只只漂亮的风筝,他们是多么的快乐。连诗人高鼎也被他们的快乐感染,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名篇。你能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吗?原来这里的孩子以放风筝为乐。
5.坐上时空穿梭列车,咱们继续前进。(课件出示4)哟,这次列车载着我们回到了唐代咱们会来什么地方呢?看!这一次咱们来到美丽的荷花池,在这个地方又有什童年趣事发生呢?诗人白居易同样用一首优美的五言绝句告诉了我们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池上》。(板书:池上)
孩子们,关于诗人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课件出示5)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很容易读懂。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了解了诗人,先听老师把诗读一遍吧。(师范读)你们想读吗?那得先和诗里的生字娃娃交上朋友。和生字娃娃交朋友的办法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出示):
1.自由读诗,圈出生字娃娃。
2.拼读生字音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课件出示5)
3.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
4.给生字找朋友(组词)。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本,按照大屏幕上提示的方法和生字娃娃交朋友吧。
5.汇报交流,指导书写。
A.孩子们,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吗?来,赶快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认一认,互相提醒一下读音,咱们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
B.利用生字卡片理解生字。会读了吗?我来考考大家。艇:这个字我要请女孩子来读一读。后鼻音读得真准,男孩子来试一试。孩子们,这个字是舟字旁,说明它和船有关。其实艇就是小船的意思。像这样的舟字旁的字咱们还学了很多,大家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6)(生读)看,这些舟字旁的字都和船有关。
解:(板书:解)(课件出示7)这个字我请坐得端正的男孩子一起读。孩子们,这个字咱们应该怎么记呀?谁来说说?(生答:我用加一加的办法。另一生答:我用编儿歌的方法来记它,一刀砍掉牛的角。)你真能干,一下子就说出了咱们的老祖先造这个字的意思,看,解字古时候的意思就是……
迹:(板书:迹)(课件出示8)这个字我请声音洪亮的女孩子来读。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走之旁,
像这样走之旁的字咱们应该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谁来给它找个词朋友?(相机理解踪迹:指行动留下的痕迹,比如人在沙滩上行走所留下的脚印就是踪迹)。
浮:(板书:浮)(课件出示9)这个字想读的孩子一起读。浮的反义词是什么?(出示读)
C.孩子们真能干,这么快就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想写吗?咱们来挑战一个高难度的。(课件出示10)瞧,这个艇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的时候,咱们要注意它左右两部分的位置,做到左窄右宽。另外,这个字的笔顺也很特别,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个字吧。比比谁写得最漂亮。
a.游戏。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想要吗?那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有信心吗?(课件出示11)(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b.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观察、合作互评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自主观察中发现知识,在自评与互评中学会肯定自己和欣赏别人,促进个体发展。】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首诗现在咱们已经读得很熟了,但诗里有些字词句的意思有的孩子还不明白呢。没关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现在,我们就发扬一下团结协作精神,一起来研究学习吧。
(课件出示12)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1.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结合前后句、插图或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3.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汇报交流:
(一)理解字词意思。
先来看看有哪些词语不懂,大胆地提出来,咱们一起来解决吧,谁最先来提问?(课件出示13)(偷采、白莲、不解、踪迹、浮萍,看课件理解)
(二)品诗,感情朗读
咱们读懂了字词的意思,再回到美丽的荷花池吧。看,盛夏的荷塘里,荷花摇曳多姿,空气中弥漫着莲子的芳香。在这空无一人的池塘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引读第一句)。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童真童趣)
浮萍一道开。)
1.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课件出示14)
生:害怕。因为爸爸妈妈知道了要被批评?
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
2.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小娃悄悄采了白莲却又不想被人发现,心情会怎样呀?(课件出示15)(紧张、害怕)带着你的体会一起读一读。生读,师评价。虽然紧张害怕,可是马上就能吃到香甜的莲子了,小娃心情又会怎样呢?
(高兴、兴奋)请你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指导朗读)
孩子们,带又高兴又紧张的心情再读诗句。
3.(课件出示16)(出示图片),看,小娃采到了白莲,他把白莲随意地放在了船头。他的小船划过以后,满池的浮萍被冲开了一道波痕,他也不知道去掩盖。哪两行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指名读)你知道不解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17)(出示课件)这句诗的意思是:小娃不知道隐藏自己采莲的踪迹,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情。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孩子们,小娃偷采了白莲却并不懂得隐藏踪迹,在你们这些小哥哥、小姐姐眼里觉得他怎么样啊?(天真、可爱)是啊,连诗人也被他的天真无邪感染了,因此写下了这著名的诗篇。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指导感情朗读)
用心读诗,练习背诵。
1.唱诗。诗不仅能读,还能唱呢!通过吟唱,咱们可以把诗记得更牢……孩子们,咱们一起唱一唱吧。
2.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了。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3.愿意轻松一下,和老师玩个游戏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卡片拼诗。这首诗里的字娃娃呀,都藏到孩子们的书箱里了,赶快把他们找出来,举给老师看看。等一会儿,找到卡片的孩子就把字娃娃们送到黑板上,拼成一首诗,其
它的孩子就唱唱诗给他们加加油吧。(卡片贴黑板,齐读)
4.小结
孩子们,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里,白居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偷采白莲而不解藏踪迹。整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板书:童真童趣)
【设计理念:小学低段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视频的呈现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体验,一幅美丽的江南荷塘景色激发学生发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拓展情景,课外延伸
孩子们,今天我们和以采莲为乐的小娃交上了朋友,现在咱们该和他告别了,因为咱们的列车就要返航了,在这返航的途中,我们又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拓展诗篇《小儿垂钓》《牧竖》)。(课件出示18)
【设计理念:教学是教学生学,教一首诗的最理想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一堂课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虽不教却仍在学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画画是小学低段学生的最爱,有趣的作业让学生感觉不到负担,乐于做,喜欢做。是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助推器。】
课件
资料暂存
备课资料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2.白居易与茶诗
白居易与茶诗---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从白诗中,我们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转化的过程。白居易与许多唐代早、中期诗人一样,原是十分喜欢饮酒的。有人统计,白居易存诗二千八百首,涉及酒的九百首;而以茶为主题的有八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可见,白居易是爱酒不嫌茶。《唐才子传》说他“茶铛酒杓不相离”,这正反映了他对茶酒兼好的情况。在白氏诗中,茶酒并不争高下,而常像姐妹一般出现在一首诗中:“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又说:“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前者讲在不同环境中有时饮酒,有时饮茶;后者是把茶作为解酒之用。
白居易为何好茶,有人说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长安酒贵;有人说因中唐后贡茶兴起,白居易多染时尚。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作为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从茶中体会的还不仅是物质功用,而是有艺术家特别的体味。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他不仅爱饮茶,而且善别茶之好坏,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
从艺术角度说,白居易发现了茶的那些妙趣呢?
第一,白居易是以茶激发文思。卢仝曾说:“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白居易是典型现实主义诗人,对茶与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的更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些是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醒脑的。反过来,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第二,是以茶加强修养。白居易生逢乱世,但并不是一味的苦闷和呻吟,而常能既有忧愤,又有理智,这一点饮酒是不能解决的。而饮茶却能有助于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伤感、杂律四类。他的茶诗一是与闲适相伴,二是与伤感为侣。白居易常以茶宣泄沉郁,正如卢仝所说,以茶可浇开胸中的块垒。但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并不过份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有中国文人自磨自励,能屈能伸的毅力。茶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拨之道,这是他爱茶的又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他在《草党纪》中就记载,草堂边有“飞泉植茗”。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也记载:“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饮茶、植茶是为回归自然情趣。
第三,是为以茶交友。唐代名茶尚不易得,官员、文士常相互以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表示友谊。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还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杯还不过瘾,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第四,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白居易晚年好与释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门信徒,白居易还曾受称为“八关斋”的戒律仪式。茶在我国历史上,是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唐以后三教合流的趋势。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3.古诗池上的意思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4.雷震简介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5.村晚的意思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词注释
[注释]
①陂:池塘。(bēi)
②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水上波纹。(yī)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译文]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地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赏析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练习:
1.一字组多词。
解()()迹()()
浮()()牧()()
归()()背()()
2.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亻()()口()()
辶()()氵()()
3.按要求填空。
(1)“牧”字共有()笔。
(2)“解”字第三笔是(),一共有()笔,它是()结构的字。
4.解释带点的字。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1)《池上》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小娃”是指_____,“偷采白莲回”的意思是______,形象地的刻画了小主人公______形象。
(2)《村晚》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信口”的意思是_____,“牧童归去横牛背”的意思是______,体现了诗人对___。
参考答案:
1.解开解放足迹踪迹
漂浮浮起牧童放牧
归来回归后背背部
2.信仿吹喝迹还浮漂
3.(1)八(2)撇十三左右
4.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5.(1)唐白居易男孩儿或女孩儿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
(2)宋雷震随口牧童回村,横坐在牛背上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诵读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庐、炉、紫、遥、川、疑”六个字。
过程与方法:
熟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古诗,理解整首诗的含义。
2通过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标题是《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在学习之前,我想了解有哪些同学去过庐山,看到过庐山的瀑布吗?(出示庐山图片)
(A看过就让学生描绘一下庐山瀑布景色。B没看见,就省略该环节)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怎样描绘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
(1)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2)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出示生字词
lúlúzǐyáochuānyí
庐山香炉紫烟遥远前川怀疑
1.指名领读,正音。
“川”是前鼻音,“紫、疑”是整体认读音节,“紫”还是平舌音,“川”是翘舌音。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四、感悟诗意。
(一)师读第一行诗,学生思考该行诗意。
1.指名回答,通过学生争论来理解诗意。
(香炉峰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烟云)(板书:生紫烟)
2.齐读,想想这行诗主要是望什么的景色?(望庐山的景色)
(二)第一组读第二行诗,其他学生思考这行诗的意思?
1.这行诗作者把描写的视线移到哪儿呢?(瀑布)
2.指名回答该行诗意。
(远看瀑布像一条河流高挂在前面的山崖上)(板书:挂前川)
3.师:有哪位同学能够把两行诗连起来说说?
4.指名回答并齐读两行诗。
(三)第二组读第三行诗,其他学生思考这行诗的意思?
(飞一样的瀑布从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
1.这行诗写了瀑布的哪些特点?
①流速快、急。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飞流、直下)(板书:直下)
②长。你又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三千尺)
真的有三千尺那么长吗?(夸张、说明瀑布的长)
2.齐读该行诗,体会瀑①②布流速快、急、长的特点。
(四)第三组读第四行诗,其他学生思考这行诗的意思?
(瀑布像银河从天空中最高处落下来)
1.这行诗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象吗?哪个字告诉我们的?(板书:疑)
2.齐读该行,体会瀑流倾泻的气势。
3.指名说出三、四行诗的意思并齐读这两行诗。
五、总结、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全诗,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说一下诗意。
2.畅谈学后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看着课文的插图,你把庐山瀑布比喻成什么?
3请用夸张的手法写一个句子。
参考答案
1.略
2.例如:庐山的瀑布就像织女的机丝悬挂在山前。
3.例如: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板书设计】
庐山生紫烟
远望直下
望庐山瀑布瀑布挂前川
感受疑
【课后反思】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去过庐山,看到过庐山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没有把三、四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诵读课。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介绍】
作者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一)生平
1.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2.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3.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葬当涂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失足坠水而死。
(二)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描写瀑布的古诗
1.《绝句》王安石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2.《开先寺》李梦阳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3.《瀑布》范仲淹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4.《瀑布联句》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5.《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6.《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古诗诵读
山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一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块儿背上行囊到山中去走一走,我们现在就在诗人的指引下出发吧!
二、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指导学生断句。
3.根据正确的断句方法,齐读。
4.默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5.全班讨论,解决字、词义。
6.再次齐读。
三、分析诗意
出示前两句诗的图文。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白云生处)
1.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登上了高山,抬头远望,山上白云飘荡的地方住着人家。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后两句诗的图文。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
1.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总结提高,积累背诵
1.齐读课文,想想全诗大意。
2.指导学生看插图,指导学生说说大意。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4.畅谈学后所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杜牧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板书设计】
山行
白云生处红于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作者介绍】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山行》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 认知: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意境美,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2. 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绘画等方法来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认识12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过程:
一、 创情境、激兴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美、水美,风景如画,名胜众多。你们当中有谁曾和父母、亲人一同去旅游过?都去过哪儿?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感受一下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山行的快乐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读古诗,学生字
(一)
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能把两首诗正确地读下来了。就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了。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想象诗境,了解古诗内容
(一) 感受《望庐山瀑布》
1、师:这又是一首李白的诗,你们对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畅谈李白。
2、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庐山瀑布的样子。(示插图)
师介绍庐山、香炉峰以及瀑布
反复诵读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
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朗诵得有滋有味。
唤起学生已有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蓄势成愤的状态。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将诗背下来,在头脑自现诗的意境实现初步感悟。
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调整策略
3、师:李白在诗中是怎样夸庐山瀑布的呢?
生读诗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古诗。
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
重点理解:紫烟 遥看 飞流 三千尺 疑
4、质疑问难
5、师:轻声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来夸一夸庐山瀑布吗?
(二) 进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2、 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 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 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5、细读
(1) 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 指名读,读后评价。
(3)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 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6、诵读
(1) 出示挂图,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 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 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 背诵展示。
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
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调整策略
四、书写、识记生字
(一) 自学八个生字,观察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确定识记方法。
(二) 小组内交流
1、 交流识记方法
2、 扩词
(三) 班内汇报
(四) 指导书写
1、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学生自己提出不好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解决。
3、 师生共同仿写
4、 点评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1古诗二首18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1)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2)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3):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课件出示4)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
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5):出示插图
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2)指导朗读这一行。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齐读:“危楼高百尺”。
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2.接着读第二行:(课件出示6):手可摘星辰
(出示“星辰”卡片)
(1)“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板书:辰)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2)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板书:可)
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7)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相距咫尺。
(2)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板书:恐)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小结: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课件出示8)出示:危惊敢
加一加:危:“厃+”;“惊”是“忄+京”。
2.教师指导书写。(板书:危)
(课件出示9)危的田字格课件
“危”的半包围结构,“厂”的横长一些。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百尺:。危:。恐:。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答案:
1.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危:表示高的意思。
恐:恐怕
2.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10)(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敕勒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课件出示11)出示田字格课件:似庐笼苍茫
(板书:似庐笼苍茫)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12图片)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1)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2)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课件出示12)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课件出示13)
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3)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1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件出示15图片)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板书:草原的大、美)
谁来说一说这几句的意思?
天地无边无际风吹过去把草吹倒,看见了牛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16)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似苍阴野茫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汒”是“茫”。
(二)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似:。穹庐:。盖:。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制作一期以“草原”为主题的手抄报。
参考答案:
1.似:好像。穹庐:大帐篷。盖:罩。
2.略。
3.略。
【板书设计】
敕勒歌
似庐笼苍茫
草原的大、美
【教学反思】
要走语文教学的正道!所谓“正道”,就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与途径。面对异彩纷呈而又五花八门的语文教学现象,我们必须要有“主心骨”,不人云亦云,更不随风摇摆,要用一双慧眼透视种种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这两份教学设计,或许就寻着了语文教学的坦然正道。
看完这份教学设计,尽管没有标明是哪个年级,但你一定能确认这是一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是一份中年段的语文教学设计。我们不妨从教学的内容、目标、方式以及教师的指导用语等方面来仔细地解读一番。
1.就教学的内容来看是“语文的”。首先,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的,从仅有的两个教学程序“研究题意,自读自学”“交流切磋,诵读求悟”来看,设计的每一项学习内容都是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即使是“板画”“用手势表示”等教学活动,都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基础上,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诗意。这样的设计就避免了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也避免了语文课陷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误区。其次,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体会和朗读上,没有无限的拓展、延伸,更没有引入相关的史料、类似的古诗等,干净明了。教什么、学什么,以文本为核心,精当!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深入地研究教材课文本身的内涵,没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而过度地引用相关的课外资源,使原本精当的教学内容变得复杂而臃肿,冲淡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静心学习。语文教学该围绕文本这个“内核”,进行“瘦身运动”了。再者,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不深奥:研究题意;字字思考,理解诗意;处处想象,体会诗意;行行朗读,表现诗意。教学内容是明确的,也是适度的。如:“危”字怎么解释?“危楼”是什么样的楼?站在“危楼”之上,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自然学得明明白白,感觉踏踏实实。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学感悟,难免会让学生学得模模糊糊,似懂非懂我们一直提倡语文教学要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古诗教学,容不得含糊其词“如果总是让学生‘不求甚解’,学生必然‘囫囵吞枣’。留下那么多的‘枣核’,学生一定会消化不良。”语文教学,就是应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让学生学得实在一些、轻松一点。
2.就教学的方法来看是“有效的”。这份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有:板画、据文想象、自学、交流切磋、表演体验、对比朗读等,生动形象,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小学生好新奇、好变化的学习心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只有真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才可能提高效率。而这种情趣,又惟有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才能持久,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那种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感官刺激,恐怕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内在情趣。当然,方法无所谓好坏,而只有切合语文学习内容与语文学科特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好方法。在这份教学设计中,我们还清晰地看到了“训练”的过程,如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画这首诗所描绘的事物,特别是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的设计,更是精妙之举。再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行诗句,教师先是启发学生体会怎样朗读,鼓励学生“高昂地读、响亮地读”;而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读,体会诗人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比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教学过程,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训”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练”。从这个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想见课堂教学的情景,可以预测到学生在教师的训练下所得所获。假如没有这样的训练,没有教师顶真的指导和要求,而一味地让学生自行感悟,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吗?我们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但我们的确需要生动、有效的语文训练。惟有这样朴素、务实的语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实在的发展。从教学设计中,我们还看到教师对学生理解字词的要求是很严格,力求精确。如对“危楼”“星辰”等词语的理解,真的是字字推敲,丝毫不马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必然会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字词、诗句的意思。教学,就是要这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和不教,学和不学,应该是有明显差异的。否则,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何以体现呢?当“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否定“有意义的讲授”。评判好课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获得了最大的进步、获得了最优的发展,即课堂的有效程度。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先初读扫清语言障碍,再解释诗句,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危敢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资料包
精彩片段
【教学设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己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表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说课案
《敕勒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本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设计思路,教法上我采取了激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对收集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重构,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扫清语言障碍,指导读通诗句,整体感知诗句。
第三环节: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先读懂前4句,再读懂后3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全诗。
第四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出示生字:似苍阴野茫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汒”是“茫”。
(二)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六、说教学板书设计
敕勒歌
似庐笼苍茫
草原的大、美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要既简洁,又美观。我撷取教学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进行板书。既有知识的概括,又有方法的提示。
七、教学效果预测
诗歌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携手进行的一次审美之旅。我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不断前行。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合理的运用,会在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本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练习:
一、连一连。
kǒngsìlúchénlǒng
寺辰恐笼庐
二、看拼音,写词语。
tiányěcāngmángguāngyīnjīngxiàbùgǎn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
百尺:
恐惊:
草低:
四野:
四、课文整体梳理。
1.《夜宿山寺》的作者是唐朝(),这首诗用()的手法。把山寺的()和夜晚的()写得非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敕勒川》哪两句交代的是敕勒川的位置,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五、重点段落品析。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敕勒歌是一首朝时的民歌。
3.穹庐是指
4.“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
六、写一写。
最高的楼,用诗句表示:
答案
一、略
二、田野苍茫光阴惊吓不敢
三、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恐惊:唯恐惊动。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四、1.李白夸张高静
2.敕勒川川阴山天野风草牛羊
五、1.笼盖四野天苍苍2.北3.蒙古包4.现
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 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两首古诗中所蕴涵的朋友之间的深情。
3、 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八个。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从所蕴涵的朋友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具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白
1. 板书李白
师:李白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谁来介绍一下?
2. 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
3. 请学生背诵李白的诗。
二、导入《赠汪伦》
以课件展示王伦写给李白的信,激趣导入文本。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1. 理解题目。
2. 课件出示诗配画欣赏。
3. 自读诗,老师提醒学生把字音读正确。
4. 指名读。
5. 学生自学生字。
6. 交流:你怎么记?
7. 去掉拼音读诗。
8. 配合课件读。
四、游戏:找朋友(边唱边表演)
五、理解古诗的意思。
1. 学生自己理解。
2. 师生交流。
师引导:汪伦送行,李白知道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理解忽闻)
想象:他们两个在分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
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
学生自己理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基础。
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记忆。
以赠送给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式结尾。
3. 有感情地朗读。
六、以赠送给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式结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同上。)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客、遍、深、弟四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
*课外延伸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有关朋友深情的古诗。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小本本上。
有感情地朗读
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发挥想象,体会老朋友在分别时的深情。
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使孩子们更加珍惜朋友之情,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上1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鹿柴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8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第二课时鹿柴
【教学目标】
1.会写“返”“景”“照”3个生字,会读准“鹿”“柴”“苔”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说出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学素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1)
2.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鹿柴,
小朋友们鹿柴的风景怎么样?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来过这里,看到哪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板书:《鹿柴》)(课件出示2)
齐读课题。
在这里“柴”读zhài,是山寨的意思。
指“鹿”,引到学生说出字的结构,给“鹿”组词。
3.你们对王维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见)
师补充介绍:王维。(课件出示3)
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维,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时的鹿柴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4)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课件出示5)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课件出示6)
1.指名读,并作指导。
练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激励评价)
2.试着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空山上见不到人的踪影)
练读:空山/不见/人
3.“但”的意思?(只)“闻”的意思?(听)
4.试着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只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课件出示7)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象,你还听到了什么?(人语)
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不大)
声音不大为什么能听到呢?(那里“静”)通过能听到小的声音反衬出——(静)
(板书:静)
(二)品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课件出示8)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练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返景”是什么意思?(夕阳反照的光)
“深林”是什么样的?(树很多,很高大)走在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
还在诗中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返景)
3.落日的余晖照在树林中,感觉很美。还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什么是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复”的意思?(又)
4.试着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用“返景”来衬托鹿柴的暗(板书:暗)
5.想看看这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看着这样美丽的深林晚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9)
(师指导朗读)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1.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这首诗中他都画了什么呢?你从诗句中都看到了什么?
2.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
五、标划节奏,读背古诗
1.对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2.先试读,再指名,分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带动作读。
3.同桌互背古诗。
六、熟记笔顺,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诗中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返:
景:
照:
鹿:
柴:
苔: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一读,组个词。
返()景()照()鹿()
2.解释加点词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但:______。闻:__。返景:__。
3.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参考答案:
1.返回景色照顾小鹿
2.但:只。
闻:听。
返景:夕阳反照的光。
3.(动作能够表达诗意即可,要求背的时候注意节奏、感情)
板书设计:
鹿柴
静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反思】
1.古诗对幼儿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古诗的含义。所以我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运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便于理解和记忆。我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在教学《鹿柴》的过程中,在师生共同感悟诗境的幽静、空旷之后,我让学生反复去品读,以更好的理解古诗。学习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王维的诗中有画,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取品味《鹿柴》所体现的绘画美。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们想象力,品出了诗境味道。但我发现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少同学的观点是一样的,不能主动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因此,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之中,我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便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却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语文学习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本设计以“学中玩,玩中学”为主教学线路,通过让孩子们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讲故事的方式感悟诗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见一位著名的诗人,你们高兴吗?
他就是——王之涣,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学生交流讨论)
师补充: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同学们太棒了,相信王之涣也想见到你们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请同学们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
2.学生诵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生自读、勾画、交流)
男女生比赛读、小组竞赛读、小组接龙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依、穷、目、鹳、欲。
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4.检查认字情况。
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记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请小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
5.游戏巩固生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鹳、欲、依、穷、目),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谁想玩这个游戏,那好,我们先来串一串试试,其余的同学帮他们读诗,大家读到哪个字,谁就来串。
(2)分组竞赛。
四、理解课文
(一)感知画面
1.诵读,感悟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景象。(播放录音)
2.孩子们,你看到了鹳雀楼的哪些景观呢?(太阳、山、黄河)
学生说,教师板书:太阳、山、黄河。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说找到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白日)
这傍晚的太阳是怎样下去的呢?依靠着山,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依山)
(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师:黄河水流到了哪里呢?(流入了大海)
你是怎么知道的?(入海流)可以看出“入”是流入。
3.让学生试着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
(二)体悟诗理
1.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是怎么想的?
指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穷:穷尽。更:再、又。
2.试着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3.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4.练说全诗的意思。
五、放飞想象
1.启发想象。
同学们此时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脑海中的画面呢,同位之间交流讨论。(可以演唱、绘画、朗诵)
2.编写故事。
你们一说,又让我想起了这幅图画(出示),再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图编个小故事?谁来试试。
六、仿古背诗
1.和学生一起来朗读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2.教师与学生试着再次朗诵古诗,学习古人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次重温诗意。
3.跟老师有韵律的读背古诗。
4.学生展示,让学生独立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太阳、山、黄河
精彩片段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滚滚而来,一直流入浩瀚无垠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啊,你能读出这种黄河入海磅礴的气势吗?
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
同学们,诗人还想看到远一点的景色,想一想他应该怎么样?
生:上楼。
师:对,那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
想象自己站在楼房上,是在2楼的位置看的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的远呢?
生:十楼
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我们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备课资料
1.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2.王维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3.《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鹿柴》作品鉴赏
《鹿柴》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练习:
1.我会拼读。
yīránpínqiónɡmùɡuānɡzhàoxiànɡ
()()()()
2.我会组词。
(1)入()尽()依()欲()
人()近()衣()欢()
(2)柴()返()照()景()
3.我会填字。
一()楼一()河一()红日
一()山一()诗人一()绿叶
4.我会选择。
⑴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⑵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某种组织中②流入③收入
(3)“但闻人语响”的“闻”的意思是()
①用鼻子闻味②用耳朵听见③用眼睛看见
(4)“复照青苔上”的“复”的意思是()
①又②反复③恢复
5.我会连线。
①白日依山尽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②黄河入海流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③欲穷千里目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④更上一层楼想要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6.我会回答。
(1)《鹿柴》是()朝大诗人()写的。这是一首写()的诗,描写鹿柴()时分的幽静景色。苏轼赞他()。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3)学习了《鹿柴》,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我会绘画。
用自己心灵手巧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登鹳雀楼”图。
参考答案
1.依然贫穷目光照相
2.流入人心;尽心远近;依靠衣服;欲望欢乐
木柴返回照顾景色
3.座条轮座位片
4.①②②①
5.
6.(1)唐王维景傍晚“诗中有画”
(2)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3)说出自己的理解,合情合理即可。
7.略。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古诗二首咏柳春游湖教案作业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古诗二首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语文上17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冀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7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读“忆、兄、异、逢、倍、登、插、赠、乘、欲、岸、潭、及”13个字,会写“忆、兄、异、客、闻、及”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两首古诗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从所蕴含的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素材】
1.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有关重阳节资料
3.李白简介
4.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时目标
1.会读“忆、兄、异、逢、倍、登、插”7个字,会写“忆、兄、异、客”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学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课件出示1)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课件出示2)(“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指导生字。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课件出示3)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4.(1)(课件出示4)出示生字卡片,“忆、兄、异、逢、倍、登、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会写的5个生字“忆、兄、异、客”。给这几个字组词。
(4)仿写,小组评价。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6:出示王维思乡图片)四人一组思考、讨论这首诗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2.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7)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生:第二行的“思”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课件出示8)(“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生:诗人在节日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说明在平时诗人也是想念家乡的。(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诗人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板书:自己:独在异乡)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课件出示9)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带着思念亲人的感情读。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板书:回想:佳节登高插茱萸)
四、精读指导,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课外作业新设计
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xiōngdìkèrénjiābèiyìdì
二、一字组多词。
忆()()兄()()
异()()客()()
三、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答案:
一、兄弟客人加倍异地
二、忆(回忆)(记忆)兄(兄弟)(兄妹)
异(异地)(异乡)客(客人)(客气)
三、王伟哥哥,我好想你,你的诗代表了我的心意,我会在家乡的高山上插茱萸怀念你,有可能,你也在怀念我呢!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自己:独在异乡
思念:家乡亲人思乡怀亲
回想:佳节登高插茱萸
第二课时
赠汪伦
课时目标
1.会读“赠、乘、欲、岸、潭、及”6个字,会写“闻、及”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朋友间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课件出示11)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生:赠送的意思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就是这首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对,题目中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例如某同学转学,老师赠给他一本书做纪念。这首诗就是李白作为一份礼物赠给汪伦的、写给汪伦的一首诗。大家再读课题。(板书:《赠汪伦》)
4.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指名交流。(课件出示12)
生: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二、初读古诗,指导生字。
1.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13)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2.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3.指导朗读。
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4.多种形式展示读。
小组展示读,男生读、女生读。
5.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14)出示生字“赠、乘、欲、岸、潭、及”,读字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15)出示生字“闻、及”。
“闻”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及”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细度古诗,理解感悟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课件出示16)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生:“舟”就是指小船。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的意思。
生:“闻”是听到的意思。
生:“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2.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3.当李白坐船要离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能说明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课件出示17)
生:汪伦一边用脚打节怕一边唱歌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李白送行。
生:他们俩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4.重点理解词语“忽”:忽是什么意思?
生:忽然突然的意思。
6.指导朗读前两句
当李白忽然听到汪伦的歌声时,十分惊喜。大家再读前两句,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惊喜的心情。
7.解释前两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板书:叙事:汪伦踏歌送行)
生:我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和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二)后两句理解感悟(课件出示18)
1.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课件图片桃花潭水。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桃花潭水吗?
生:“深千尺”。
“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百”都是虚指词,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2.重点理解“不及”
不及就是不如的意思。这里是拿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做比较。虽然桃花潭水很深很深,但是也不如我和汪伦之间的友情深厚。
3.这两句,在诵读时一定要读出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厚谊。谁想试一试?全班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板书:抒情————汪伦对我情深)
(三)背诵古诗。教师出示词语“乘舟、忽闻、深千尺、不及”引导背诵。
四、总结古诗,拓展延伸。
《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很多古诗,下课搜集送别诗。(课件出示19)(板书:赞美友情)孩子们,珍贵的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对待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阳光;只要心中有情,就会有宽广的胸膛。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给字注音。
()()()()()
赠乘欲岸潭
二、看拼音写汉字。
jíshíěrwénshēnshuǐ
三、.假如你的朋友要远行,你们想把哪句诗送给你的朋友?
答案:
一、zèngchéngyùàntán
二、及时耳闻深水
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板书设计:
赠汪伦
叙事————汪伦踏歌送行
赞美友情
抒情————汪伦对我情深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1.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2.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赠汪伦》教学反思
1.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2.“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朗读教学从来都是难点。让学生会读、会背容易,而真正让学生读出感情就有一定困难了。这堂课按照“读通—读懂—读出味道”的要求,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展示了到底该怎么指导朗读,怎样具体训练,怎样有效地达到目的。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理念。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出示重阳节的图片。)这一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对,这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3.读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兄”——“兄弟”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充”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兄妹、弟兄……
师(范写):口字要扁一些,下面是儿不是几。
(4)“客”——“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络、洛)
学生口头组词:做客、客人……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上下部分的结构关系。
师:想想“异客”在诗里是指谁?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兄:兄弟;客:客人。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赠汪伦》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课件助教学,借助课文的插图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巧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要认和要写的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我会导诗
1.(孩子们,请看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快读读吧!)出示课件《静夜思》
学生齐读。(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单介绍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许多好诗,很多人都非常崇拜他,人称“诗仙”,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的又一首好诗——),引出本首古诗的题目。(板书:赠汪伦)
3.解题:(读读课题目吧!注意汪是后鼻音,这也是本课要求写的一个字,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吧,三点水写得窄,王字可以写大一些。好了,再读读。看看这个字“赠”,谁能读好它?你来,你把平舌音读准了,你也来,别忘了它是后鼻音。你再试试,真好,跟着这个小老师读。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送]你看看,赠的左边是宝贝的贝,意思是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送给别人了,我们之前有学过《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诗送刘景文,那今天这首是谁写诗送给谁?)学生回答[板书:李白、汪伦]那我明白了,李白赠送给汪伦的宝贝就是一首诗呀!
4.介绍汪伦。(说到这个汪伦呀,他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人,他和李白一样,性格豪爽,喜欢吟诗对对子,挺有才气,他十分崇拜李白,就邀请他到自己家乡玩,用美酒佳肴盛情款待,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因此两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几天以后,李白要走了,古诗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设计意图:运用孩子很熟悉的一首古诗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我会读诗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我会识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我会品诗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闻、及)
A.了解词语“忽闻”,并给“闻、及”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闻”是“门”与“耳”的巧妙组合,再写“闻”字学生说“及”字的笔顺。
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
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故写两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闻”,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闻”字,生说“及”字的笔顺,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5)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
(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
(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
(课件显示)闻:()A用鼻子闻B有名望的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4.品读三、四行。
(1)重友情的汪伦让李白有什么感慨??指名读三、四行。(课件出示)
(2)学习“潭”字,说一说记“潭”字的方法。桃花潭有多深?试着把桃花潭的深度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练习。
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
板书:水深情更深
(4)指名读;齐读。
(5)分别是伤感的。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练习说一说。
(6)再读、引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叹……齐读三、四行。
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美读、熟读,升华朗读情感,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五、我会背诵。
1.自由背3分钟。
2.指名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3.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背诵的学习任务。】
《赠汪伦》
精彩片段
生:“不及”当“比不上”讲,“情”是“情谊、感情”的意思。
师:用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连词解句意,这句诗的意思是——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送别”上吗?
生:(齐答)不是。
师: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让学生回忆教师讲课内容,既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又为下面理解“深情厚谊”作了铺垫。]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生:相当于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半那么远。[培养想象能力,体会“深千尺”的“深”。]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复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加深地诗句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吏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用感叹句来翻译好: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用反问句翻译也可以: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还可以这样翻译: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体会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强烈的感情;同时通过一句多译的方法,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复习有关的修辞知识。]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学情厚谊。
[点出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这一句表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谁能把其中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件
资料暂存
备课资料
1.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2.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3.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3.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练习: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门()()忄()()
木()()氵()()
2.按要求填空。
(1)“及”字共有()笔。
(2)“异”字第五笔是(),一共有()笔,它是()结构的字。
(3)“闻”字读音是(),部首是(),组词()。
3.解释带点的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九月九日”是指_____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2)《赠汪伦》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乘舟”的意思是_____,“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意思是______,体现了朋友之间的______。
5.根据要求填一填。
(1)默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一填,背一背。
赠汪伦
()()乘()将欲行,
忽()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
不()汪伦送我()。
参考答案:
1.门(阔)(闪)忄(情)(忆)
木(树)(村)氵(湖)(泊)
2.(1)3笔(2)撇6上下(3)wēn门闻名
3.独:独自一人逢:当倍:加倍
4.(1)唐王维重阳节全身插满茱萸却少了我一人。
(2)唐李白坐船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深厚情谊
5.(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语文上1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山行教案作业题(冀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古诗二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24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