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长歌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3个生字和多音字“少”。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体会青春年华的宝贵,激起学生珍惜时光,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逐步培养学生多读自悟古诗的能力,读出古诗的意味,体会青春年华的宝贵,激起学生珍惜时光、发奋努力是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引发体验
1.同学们,你觉得自己聪明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一读《长歌行》,一起到古诗智慧园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一次“智慧之旅”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长歌行》)
二、教学互动,熟读成诵
1.活动一:采摘“智慧果”(板书:果园图)
(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认一认。
(2)瞧!智慧果兄弟们手拉着手来了!想和它们打声招呼吗?
在组内自由认读,争取把字音读准。“少壮不努力”的“少”读作“shào”。
互动反馈生字认读。
识字游戏。
2.活动二:走进“智慧屋”(板书:小屋图)
(1)多漂亮的智慧小屋。让我们进去看看有什么秘密吧!
(2)原来古诗《长歌行》也来到了智慧小屋。快把它读一读,看谁能把这首古诗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反馈
3.活动三:播撒“智慧种”(板书:土壤图)
(1)你要是能读出古诗的韵味,你就能帮智慧爷爷把种子播撒在这块智慧的土壤里了!
(2)教师范读,播撒智慧种,并简单介绍这首古诗,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3)激活体验:听了教师朗读古诗,以及对古诗简要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4)朗读训练,入情入境。
(5)反馈交流
4.活动四:勇攀“智慧峰”(板书:山峰图)
(1)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了,你就能攀上“智慧峰”了。加油!自己先试着背一背。
(2)自由展示,指名背诵。
(3)全班齐背古诗,共同攀登“智慧峰”。
三、展示交流,拓展积累
活动五:装扮“智慧树”(板书:大树图)
1.出示课前提供学生的搜集古诗相关资料的方案。
2.展示交流
3.用学生自己收集的优秀作品装扮智慧树。
4.推荐作品,拓展积累。
四、诵读小结,分享体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其他的“汉乐府民歌”读一读。
3说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后悔就晚了。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长歌行
果园图小屋图
土壤图山峰图大树图
【课后反思】
此诗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教学古诗,我便设计了五个活动。活动一是采摘“智慧果”,就是认读生字,扫清生字障碍,根据拼音,古诗读下来。活动二:走进“智慧屋”就是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活动三:播撒“智慧种”就是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古诗。活动四:勇攀“智慧峰”就是知道背诵古诗。活动五:装扮“智慧树”就是搜集古诗相关资料。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的课文。此诗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长歌行》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长歌行⑴
青青园中葵⑵,朝露待日晞⑶。
阳春布德泽⑷,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⑸,焜黄华叶衰⑹。
百川东到海⑺,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⑻,老大徒伤悲⑼。
词句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古诗诵读
绝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阅读古诗,明白古诗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用字、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画面,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
2.看到画面,想起哪些相关诗句。
3.小结,揭示课题。
二、领悟诗意,想象作画
1.师激趣: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好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给这首诗配上画,大家想画些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①逐句朗读诗句,参照课后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②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为标题。
③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生自主、合作学习。
4.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重点理解“翠”“鸣”“上”“含”“千秋雪”“泊”等关键词语。
(板书:翠鸣上含千秋雪泊)
5.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色彩、声音、动态美)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三、体会意境,感情朗诵
1.如果你是诗人,此时此际会想些什么?心情又是如何?
2.指名生朗读,点评。
3.录音范读,生在课本上标出重音、停顿。
4.对照朗读示意图修改、练读。
5.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全班读)
6.了解对仗。
这首诗对仗工整,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找找诗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地方。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8.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读擂台赛。
9.让生配上动作诵读这首诗。
10.小结。
四、体验生活,延伸拓展
课后用几句话描写我们的美丽家园,能写诗的更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杜甫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是: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绝句
翠鸣上含千秋雪泊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古诗诵读。《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绝句》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古诗诵读
游子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吟、线、临、缝、归”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故事。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朗读,背诵古诗,在朗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歌的意思,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古诗,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古诗含义,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
1.教师与学生一起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歌声导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2.师:大家知道哪些描写母亲的文章,学生畅谈。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的诗歌——《游子吟》,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游子吟)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
(1)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2)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yínxiànlínfénɡɡuī
吟诗针线临时缝补归来
1.指名领读,正音。
“线、临”是前鼻音,“缝”是后鼻音。“吟”是整体认读音节。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四、再读诗文,扫除障碍。
1.齐读诗文。
2.教师讲解部分字词意:
寸草:小草,喻子女。
三春:指春天三个月。
晖:阳光。喻慈母的爱。
五、图文结合,重点感悟
1.看图,图中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思。
2.当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时候,她心里在想些什么?(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意思)(板书:密密缝迟迟归慈爱)
3.儿子看到了母亲的举动,心里是怎么想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4.多美的一首诗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文,小组讨论诗意。
(2)请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要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儿子临行,她忙着把新衣缝的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来。谁能说像小草似的那点孝心,能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呢?)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断句、轻重音、有感情。
(4)逐步训练,按要求反复朗读。
六、指导背诵:
1.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2.师引背。
3.同桌对背,齐背。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练习感情朗读课文两遍。
2.说一说,你平时为母亲做过什么事?
3.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例如:帮妈妈干家务,扫地、择菜等。
3.例如: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
【板书设计】
游子吟
母亲
密密缝迟迟归
慈爱
【课后反思】
1.课堂开始,我播放出《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我和小朋友一起唱起了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一首深情的,颇富感染力的歌,许多小朋友唱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妈妈,眼中渗出了泪光。在诗句中,在歌声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这种慈母之情,这种伟大的母爱,这时再读全诗,学生读得认真,迸出了发自内心的真情。
2.诗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游子吟》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母爱,而被广泛传诵。这首诗洗尽雕饰、语言自然明朗,感情真挚、深厚。根据诗歌的特点,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深夜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补新衣母亲的情感时,通过课件仔细观察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如此伟大深沉而无私的母爱,我们无以为报,但可以通过声音去赞颂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深情朗诵把感情抒发出来,一时间,情感喷涌而发,听着学生或是情深款款,或是激动万分的朗读,我也不禁热泪盈眶。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诗歌的语言材料、作者的情感体验,已款款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儿女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我们用“舐犊之爱”来颂扬母爱,孟郊用《游子吟》来抒发自己对母爱的感叹。
看,油灯下,母亲将深情倾注在那细密的千针万线之中。此刻,母亲心里满是别愁,真是虽未分离,已盼归期。这份拳拳之情,犹如春阳对小草那样深厚,可是儿子如小草一样细微的孝心,又怎能报答博大的母爱呢?作者用简短的诗句抒写着游子对慈母火一样的热情,又表现了自己有心报母恩而深感难以兑现的无限惆怅的心理。
反复诵读诗句,让我们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联系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去体会、揣摩诗句的意境,让诗人对母亲真诚的感激,激起我们心中对父母最诚挚的热爱和感恩。
【作者介绍】
作者孟郊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赞美母亲的名言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
2.会认“偶、鬓、衰”3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二、学生自读。
1.学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2.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三、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诗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
作者辞官回家、正式人道修炼时已是86岁高龄。骤然回到久别几十年的故乡,不免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今昔对比,感慨系之:“乡音”可以保持不改,而“鬓毛”却不能使其不“衰”。(板书:老大回鬓毛衰)
未改的“乡音”使我时时忆念故乡,难以忘怀,但不知回到故乡时,故乡还能认得我吗?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本来天真自然而无深意,但这淡淡一句问话,却重重地敲打在作者心上,引发出无限的感慨:自己非但老迈衰颓,而且反主为宾,似被故乡所忘!个中悲哀尽在平淡一问之中。全诗以此有问无答的一句结束了,但弦外之音却哀婉不绝,久久回响在读者心田,让读者各自去想象、沉思。此诗的成功,全在其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板书:不相识何处来)
诗题“偶书”,不但说诗是偶然而得,也隐含了其诗来自生活、发于心扉的一层意思。第一、二句似说家常,起得平淡却又自然、真挚。第三、四句笔锋一转,便别开境界,以极富于生活情趣的儿童问客的场面,于儿童天真的欢乐中见出作者的悲哀,借儿童简短无意的问话抒发作者难言的情怀。
2.古诗大意: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3.学生表演。
4.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5齐诵全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贺知章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小孩子看见了我,并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老大回鬓毛衰不相识何处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的一首古诗。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回乡偶书》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该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课后双横线中的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吟诵中,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生字,读准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根据拼音自学生字,通过诵读理解大意,了解诗情,背诵古诗)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寻隐者不遇》)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回马镇)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贾岛寻找隐士而没有找到)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言师采药去”)(板书:采药)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预设:诗人可能问童子:你家先生干什么去了?
预设:从“言师采药去”,可知隐士去山中采药去了。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童子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板书:此)
(诗人可能会问:你知道他到哪儿采药去了?)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心想:那到哪儿去找啊!)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三、积累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贾岛其他的诗作读一读。
3说一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思是:诗人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一个童子,询问他师父哪儿去了?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采药此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诵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图文结合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的课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作者介绍】
诗人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下工夫。
贾岛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绝句》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3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这么动人的旋律,谁能吟诵古诗给大家听听?
2.看,诗歌乐园的大门打开了。
二、借助情景图,认字读词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里是芙蓉山。诗人刘长卿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恰好遇上一场大雪,于是借宿在别人家里。他写了一首诗,板书,读题。(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想知道诗里写了什么吗?把书上的字认准吧。
5.反馈。检查生字读音。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找到这首诗的书签。
2.自由朗读古诗。
3.你们都读得这么好。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反馈。
四、进入诗境,品读古诗
1.你们真像小诗人。师范读。
2.读古诗要边读边想象,第一句是我们一起去芙蓉山看看吧!
3.(多媒体播放画面)你们看到什么?
(日暮苍山远白屋贫天寒)(板书:远贫)
4.师描述。范读。
5.看着图,你们也来读读。
6.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7.赛读。
8.(多媒体播放图画)师描述第二句诗意。你想到了什么?
(柴门犬吠归人)(板书:吠归)
9.主人回家后,你对他说什么?演一演吧。
10.学生练读,多种形式读。
五、充分读诗,熟读成诵。
1.齐读古诗。
2.读给同桌听。
3.全班展示。
4.尝试背诵。指名背诵。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刘长卿领略了大雪天的,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刘长卿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意思是:傍晚时候迎着风雪,走在山路上,只感觉青山遥远迷离,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贫苦人家的小茅屋,只好安顿下来。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远贫吠归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背诵诗歌。欣赏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所闻,感受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登进士。初任转运使判官,因得罪权贵,下狱姑苏。至德三年(758),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县治所在今电白县麻岗镇南巴坡)尉。在赴任途中和到达南巴后,刘长卿写了十多首诗,抒发其对被贬蛮荒的愤懑之情和旅途、住所的孤单寂寞之感。《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其中4首。在任南巴县尉期间,刘长卿除借吟诗解闷外,还倡办县学,作育人才,为发展南巴的文化教育事业出了力。数年后,刘长卿迁任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司马,后再任随州(今湖北省安陆县西北)刺史。唐建中元年(780),刘长卿终老任所,享年72岁。长卿工于诗,内容多为政治上的失意和流连风景之作,少有涉及当时国家战乱者。擅长五律,其诗韵调流畅,词语精练,句意清新,不在大历十才子之下,有诗集《刘随州集》传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两首诗。正确认读本课“炉、紫、烟、遥、川、尺、银、径、斜、枫、霜”等十一个生字,会写“诗、前、川、尺、寒、处、爱、晚”等八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展开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和个别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杜牧。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本课是两首诗,有些字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适时点拨,如“生”不是生成的意思,而是“升腾”的意思,还有“川”、“疑”、“坐”、“于”等。
【教学难点】
二年级学生很难把握读诗的语气,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多范读、引领学生通过读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素材】
1.李白个人资料。
2.杜牧个人资料。
3.李白和杜牧的部分作品。
4.有关庐山瀑布介绍。
5.山行朗诵录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望庐山瀑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炉、紫、烟、遥、川、尺、银”7个字,会写“诗、前、川、尺”4个字。
2.能借助课件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静夜诗》《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2.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生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就不一样。)
3.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4.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5.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
6.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课件出示2)
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设计意图: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弄清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二、初读识字
1.师范读古诗。(课件出示3)
生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2.识字。(课件出示4)出示生字卡片“炉”、“紫”、“烟”、“遥”、“川”、“尺”、“银”。说说在读书中你记住了哪个字。指名读,领读。同桌赛读。
3.识记。从音、形、义比较庐——炉,生讨论记“炉”、“紫”、“烟”、“遥”、“川”、“尺”、“银”。
4.巩固生字。开火车读,男女生接龙读,齐读。
三、生字书写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生字。
注意指导学生的方法和习惯。(课件出示4“诗”、“前”、“川”、“尺”)
1.“前”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部所占比例要小于下部。
2.“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3.学生练写生字。可以配上音乐。
四、朗读感悟
1.欣赏课文插图。(课件出示5)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色?
2.创设情景初读。(课件出示6)画中人李白是我国唐代诗人,人称“诗仙”。他游览过祖国许多山山水水,留下许多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之一。究竟庐山什么美景打动了李白呢,请自由读读本诗想一想。(生自读)指名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景色之美?(瀑布)
3.感悟诗意。是呀,李白看到的瀑布不是一般的美啊,我们齐读一遍。(生齐读)在读书过程中你读懂了哪一句呢,四人一组,和小伙伴说说。(生小组交流)指名交流。你们再共同议论一下,看谁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小组议论。)
“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展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便于老师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香炉”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课件出示7)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象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课件出示8)“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课件出示9)“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课件出示10)“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板书: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大胆想象和极度夸张。并告诉学生,这是李白诗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我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象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由扶到放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读自悟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点名读。读的时候要读出夸张的语气。
4.感悟诗境。(课件出示11)播放课件,欣赏瀑布景观。
5.指导朗读。
师范读,讲解古诗朗读要领。
指名读,领会古诗蕴含的感情。
小老师领读,看看谁最棒!
6.回归全诗,深化诵读,指导背诵。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就站在气势雄伟的庐山瀑布前,想象背诵。
五、课外延伸
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诗,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妙词佳句本上。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连一连。
zǐyānpùbùyínhéshíjìngshuāngyèfenglin
瀑布霜叶紫烟枫林银河石径
二、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词语。
dàochùqiánmiànshānchuānàixīn
chǐzigùshiwǎnshànghóngyú
三、辨字组词。
首()川()古()千()
自()州()舌()干()
答案:
一、
zǐyānpùbùyínhéshíjìngshuāngyèfēnglín
瀑布霜叶紫烟枫林银河石径
二、到处前面山川爱心尺子故事晚上红于
三、首先自己山川神州古代舌头千万干活
板书:
1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诗前川尺
山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枫、霜”等4个字,会写“寒、处、爱、晚”等4个字,理解“寒山”、“坐”、“于”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激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课件出示13)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板书:山行)(课件出示14)
(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二、读诗题,知诗人
1.出示《山行》。(板书: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读课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间行走)
2.介绍作者杜牧:唐朝晚期著名诗人,和杜甫合称大小杜。(让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杜牧在山间行走,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诗吧。
三、初读诗,读通顺。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四、精读诗,体意境。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角色转换——孩子成为诗人,完成情感体验。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诗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深秋呢?
(“霜叶”“寒”“晚”表示季节)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15)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课件出示16)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课件出示18)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课件出示19)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件出示20)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3)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课件出示2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五、用心读,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22)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5.学生展示,让学生独立背诵古诗。
六、学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课件出示23)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处”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卜要小一些。
4.学生练习。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晚”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有()画。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二、我会解释加点的字:
生紫烟()遥看()
挂前川()()
石径斜()坐爱()()
三、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是站在()处观看瀑布的,从诗中的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2.《山行》是()代诗人()的作品。作者描写的是()季时枫林景色,这从诗中的()可以看出来。诗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参考答案:
一、(1)C尸(2)W日7画
二、生:飘浮遥:远处挂:悬挂径:小路坐:因为爱:喜爱
三、1.唐李白远遥2.唐杜牧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书设计:
1古诗二首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1.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
2.我想这次教学中,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出课题之前让学生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的视频,听听瀑布所发出的巨响,在学生对瀑布的雄伟气势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
《山行》教学反思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同课异构
1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一个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表现乐观主义为主体内容的古诗板块。这节课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0岁时隐居庐山望见庐山瀑布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由近到远的顺序,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仅用了28个字就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展现世人眼前。我采用“谈话激趣——感受美景——古诗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上课开始,我会出示庐山和瀑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庐山,去感受瀑布的雄伟。也为之后学生展开想象做铺垫,更好地理解诗歌含义。同时我会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融入诗境。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瀑布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的景象,你们想欣赏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
二、感受美景
1.各位,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谈谈你的印象。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什么样?
生:水流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水面泛着银光点点,太壮观了。
4.面对如此美景,李白情不自禁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
5.诗中描绘的景美吗?你也打开书来自由读几次吧!(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播放瀑布的录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古诗赏析
1.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学古诗。师巡视,随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
2.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一)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重在指导学生对“望”字的理解:不只是看,而是从远处看。
2.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生:飘浮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太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上飘浮着紫色的烟雾。
(3)由“紫色的烟雾”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遥望香炉峰的时间(早晨)
(4)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情朗读:明白意思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5)抓“生”字感受作者用词之妙,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睁大眼睛找一找,看它藏在哪里啦?
生:“生”字用的妙。
生:一个“生”字写出了云烟飘浮的动态之美,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紫烟那飘飘悠悠、缠缠绕绕、娉娉婷婷,袅袅升腾的样子。
3.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知道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想像到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如果学生能品出这种味道来,他们就一定能够读好这句诗。
4.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5.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方法:
(1)师描述意境,生闭目静听默想,用心去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红日照耀下的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轻轻浮动,围绕着香炉峰缠缠绕绕、飘飘悠悠、袅袅娉娉,缓缓升腾。远远望去,那从天而降的瀑布仿佛是一条大河挂在了悬崖绝壁之上。来到瀑布跟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在绝壁上突起的岩石上,溅起了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出神地看着,听着,恍恍惚惚间,我似乎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天之上直落了下来吧,要不,怎么会如此磅礴,这般壮观?
(2)学生在想像意境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在反复朗读中不断与想像中的意境融合,最终达到诗与意境成为一个完美整体之目的。
(三)体会诗人的写作特点.
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识记、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诗、前、川、尺。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诗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红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五、读、背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
2.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古诗?
生:读的时候应读出诗人惊奇、赞叹的语气。
生:从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小结:我们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通过大诗人李白这么一写,我们仿佛亲临其境,此时的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祖国山河的景色多么壮丽啊!
3.指名读,评议。
4.齐读古诗。
5.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山行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示课题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三、品读诗句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
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
生:还有白云、人家。
(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1)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出示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2)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二)品读三、四句。
1.(出示图片)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
生:红色的枫叶。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小组赛读。
(4)齐读。
3.(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诗人停下车是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早春二月花还红。
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生: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6.交流:
师:同学们认真朗读,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热爱。
生: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总结:“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7.美读古诗,练习背诵。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教学资料
备课资料
1.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2.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如《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秋夕》等,历代传诵,家喻户晓。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润州二首》、《题宜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日齐山登高》、《登九峰楼寄张祜》等篇也为人称道。至于他的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长安秋望》、《秋晚早发新定》、《题扬州禅智寺》、《华清宫三十韵》、《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便是这些诗体的代表作。他的古体诗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诗写得非常出色,叙事议论,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郡斋独酌》、《感怀诗》等。
庐山瀑布
3.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摄氏度,最低在-16.8摄氏度,全年平均为15摄氏度,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摄氏度,夏季为22.6摄氏度,秋季则为17.4摄氏度,冬季常在1摄氏度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
4.瀑布的形成
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如断层、凹陷等地质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造成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表明河流的重大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如河床岩石软硬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被流水侵蚀掉,从而形成高低差异很大的地势差别成为瀑布。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
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侵蚀作用的速度取决于特定瀑布的高度、流量、有关岩石的类型与构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在一些情况下,瀑布的位置因悬崖或陡坎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侵蚀作用又倾向于向下深切,并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个河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在起作用,河流不可避免的趋势是消灭任何可能形成的瀑布。
河流的能量最终将建造起一个相对平滑的、凹面向上的纵剖面。甚至当作为河流侵蚀工具的碎石不存在的情况下,可用于瀑布基底侵蚀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与任何大小的瀑布相关、也与流量和高度相关的特征性特点之一,就是跌水潭的存在,它是在跌水的下方,在河槽中掘蚀出的盆地。在某些情况下,跌水潭的深度可能近似于造成瀑布的陡崖高度。跌水潭最终造成陡崖坡面的坍塌和瀑布后退。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构成瀑布的三要素为:落差、宽度和水量,人们对于大瀑布的排列名次常有分歧,主要是因为测量方面的原因,或是单独强调了某一因素的结果。不过,有着雄伟气势的瀑布,是不会跟人们计较这些的,不管它们排行老几,站在它们面前,被震撼的还是我们自己。
5.世界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与美国的交界处的尼亚加拉河上,河中的高特岛把瀑布分隔成两部分,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瀑布,靠近加拿大一侧,高56米,长约670米,较小的为亚美利加瀑布,接邻美国一侧,高58米,宽320米。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其中页岩的不断被水流冲刷,使得瀑布在1842年至1905年间平均每年向上游方向移动170厘米。美加两国政府为保护瀑布,曾耗巨资修建了一些控制工程,使瀑布对岩石的侵蚀有所减小。
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瀑布宽1700余米,最高处108米,宽度和高度比尼亚加拉瀑布大一倍。年平均流量约934立方米/秒。赞比西河抵瀑布之前,舒缓地流动,而瀑布落下时声如雷鸣,当地居民称之为“莫西奥图尼亚”(意即“霹雳之雾”)。维多利亚瀑布的水泻入一个峡谷,峡谷宽度从25米至75米不等。
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瀑布位于阿根廷和巴西边界上的伊瓜苏河。这是一个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千米,是尼亚加拉瀑布宽度的4倍,比维多利亚瀑布还要宽很多。悬崖边缘有许多树木丛生的岩石岛屿,使伊瓜苏河由此跌落时分作约275股急流或泻瀑,高度60至82米不等。11月至3月的雨季中,瀑布最大流量可达12750立方米/秒,年平均约为1756立方米/秒。
练习:
1.看拼音写句子。
quánchǎngguānzhòngdōuwèishānyánghècǎi.
()
bàngwǎnwǒhéyéyeqùgōngyuánwán.
()
2.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
情()借()李()遥()戏()
精()错()季()摇()找()
3.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
(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4)挺直,使笔直(5)公正的,正义的(6)直爽,直截(7)一个劲儿,不断地。
疑:()(1)不相信(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3)猜忌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是一首诗(填诗体名称)。
(2)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阅读古诗,回答下面问题。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②寒山:③石径:④斜:⑤白云生处:⑥爱:⑦枫林晚:⑧霜叶: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答案:
1.全场观众都为山羊喝彩。
傍晚我和爷爷去公园玩。
2.情(友情)借(借钱)李(李子)遥(遥远)戏(游戏)
精(精心)错(错误)季(季节)摇(摇头)找(寻找)
3.(4)(2)
4.(1)李白绝句(七言绝句)
(2)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意近即可)
5.(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课后田字格内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悦。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瀑布声音的洪大、气势的壮观。
教学难点:
重点句的想象以及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瀑布的壮观气势。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见过瀑布吗?
2.学生自由交流对瀑布的认识或印象。
师相机揭示课题。(板书:瀑布)。
3.学生齐读课题,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借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问题:瀑布是什么样的?瀑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叫它瀑布?)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教师出示朗读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课件出示2)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课件出示3)
yīnzhènsōnɡfǎzhànɡzuòzhēnchén
声音阵阵松林没法千丈一座珍珠如尘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
(课件出示4)重点指导:
前鼻音“阵、珍、尘”,后鼻音“松、丈”,平舌音“座”,翘舌音“阵、丈、珍、尘”。
出示:(课件出示5)
pùyǒnɡhūránzhuǎnbānyínyǎnɡpínɡyān
瀑布涌上忽然一转这般白银仰望屏风如烟
自由练读第二行词语,同位轮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6)重点指导:整体认读音节“银”,前鼻音“然、转、般、烟”,后鼻音“涌、仰、屏”。
四、初读课文,读通顺,整体感知。
1.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
(2)朗读长句子,朗读课文
1.出示长句子:“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进/松林。”(课件出示7)
朗读指导:注意根据朗读节奏划分进行停顿。
注意自由读,指名读。注意读通顺。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读。放到课文中你能读正确吗?
2.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出示8)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远看瀑布,千丈()衬着一道(),仰望瀑布像一座()。
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9)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音、阵、松、法、丈、座、珍、尘”。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3.(课件出示10、11)(1)加一加:“立”加“日”是“音”,“阝”加“车”是“阵”。“氵”加“去”是“法”,“木”加“公”就是“松”,“广”加“坐”就是“座”,。
(2)减一减:“仗”减“亻”就是“丈”。
(3)换一换:“诊”减“讠”加“王”就是“珍”。
(4)猜谜语:“此是弹丸地”就是“尘”。
4.指导写字。(课件出示12)
“珍”右边下面的三撇,注意起笔位置,第二笔在第一笔上部三分之一处起笔,第三撇在第二撇的三分之一处起笔。
“尘”上部是不带勾的“小”。
“松、阵、法、珍”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座”是半包围结构。
六、检查字词。
1.教师运用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字,组词。
2.教师运用拼音卡片,要求学生运用手势给出字的笔画。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你能写出带有下面偏旁部首的字吗?看谁写得多。
写带有“阝”的字:()()()
写带有“王”的字:()()()
2.你把瀑布比作什么?
3.抄生字、新词各一行。
参考答案
1.“阝”字旁的字:阵、陈、防王字旁的字:珍、珠、现。
2.瀑布像一条白练挂在山前。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瀑布声音的洪大、气势的壮观。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字检查,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认读生字游戏。(课件出示13)
2.分组比赛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师指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
A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B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正音,解决部分疑难点。
C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在充分初读的基础上,针对最初的提问交流讨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三、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快乐的旅行,现在就出发吧!
1.师: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了,你们听—((课件出示14: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瀑布飞流直下的声音)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听到的瀑布的声音。(师要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胆想象,如:咚咚的鼓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水坝开闸放水的声音,山洪爆发的声音等,学生模拟声音)
3.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
4.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句。(教师要抓住两个比喻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课件出示15:第一小节)
波浪拍岸是什么声音?风吹树林是什么声音?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课件出示16)
(板书:声音: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进松林)
5.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再来描述瀑布的声音(师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6.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师:瞧:瀑布就在我们的眼前了,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7)
(板书:看到;(全身)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2.学生结合插图,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姿态去观察瀑布的美貌,激发学生奇妙的想象。
如:山很高大,像一堵墙。瀑布像一头银白的长发披在山间。
瀑布像一条洁白的哈达挂在山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内心对美的体验。
(板书:感受:(美)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3.师:你想用什么方式表现瀑布的美?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朗诵、绘画等多种形式均可,教师指导:绘画是要表现出青山白水的色彩对比;朗诵要抓住两个“!”抒发对瀑布的赞叹。通过“千丈”、“一道白银”感受瀑布的壮美。)
5.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师:读了课文以后,你们是不是也想到瀑布的脚下去玩一玩?现在,我们就站在瀑布的脚下,你有什么感受?你联想到什么?
2.(课件出示18:图文)图文结合,欣赏瀑布的美景。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3.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抄写“音、阵、松、法、丈、座、珍、尘”各一行。
2.课下练习感情朗读课文两遍。
3.写一段描写瀑布的诗句。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要下山,要出谷!
一声呐喊,
从云崖扑下,
哪怕它粉身碎骨!
向往着浩浩江河,茫茫大海,
思念着展翼的风帆,击浪的桡橹。
啊,全凭一腔燃烧的信念,
脚下,才开辟出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
【板书设计】
5瀑布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听到:声音由
阵阵的风吹进松林远
到
看到;(全身)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近
感受:(美)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课后反思】
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全诗从听瀑布写到看瀑布,由远及近,抓住了瀑布的声音、颜色和形态进行描写,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图、文、等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感。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从而带动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视觉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教学效果非同凡响了。
二、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瀑布》这篇课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要求学生能把课文背下来,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扩展思维、激发想像。
《语文课标》中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我应该设计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瀑布,这样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完成一幅美丽的瀑布图画。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他很调皮,想让大家猜猜他是谁?请听(播放课件:瀑布的声音。)你猜出来了吗?(生猜。)
2.板书:瀑布怎么了?少一部分,谁来补充(瀑的右下部分,和水比较。)瀑布是水,但不是一般的水,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播放课件)
3.谁来说说瀑布与我们平时见过的河水、江水有什么不一样?
4.是啊,瀑布的水是从高处直落而下,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非常壮观,非常美丽的。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赞美瀑布的诗篇。谁还记得描写瀑布的古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笔下的瀑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你感觉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或者眼前出现了什么?老师有个建议:在说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我觉得……;我感觉……;我认为……。
3.哦,你们想象的真丰富,想不想自己也来读读课文呀?好,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诗。
4.请同学们自由读小诗,把你喜欢的那一小节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
三、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汇报。(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说喜欢哪小节,就从哪一小节开始学起。)
(一)第一小节。读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进松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觉得你读出来了吗?再读读。指名读,评议。
2.作者用什么比喻瀑布的声音的?(生答)
板书:叠。
边板书边说:看,浪涌上了岸滩,‘又’一个浪涌上来,‘又’一个浪涌上来。”你从“叠叠”这个词看出了什么?
生答:浪很大,一个压过一个,声音也很大,一阵紧接一阵。
师: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进松林。”是什么样的声音。(播放课件:句子)
3.想不想听听浪涛声和松涛声呀,我们来听听。(海浪声、松涛声)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读到这里,你心情怎么样?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很激动,特别想看看瀑布。板书:激动)
(二)学习第二小节
还没有看到瀑布,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瀑布那磅礴的气势,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叶老先生一起去看看吧。
1.读第二小节,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你们互相说说为什么喜欢。(同桌互学)
2.汇报。指读,评议。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千丈’说明山高而陡,瀑布壮观。白银是瀑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让我们来看看。
师:是啊!瀑布太美了,太壮观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到:千丈青山挂着一道白银。(出示句子)
比较:“衬”和“挂”用哪个好?
查字典:“衬”是衬衣的意思,是贴身穿的衣服,衬托外衣的。引申为“衬托”的意思。诗中“青”衬托“白”,(播放课件)青白相互映衬,青的更青,白的更白,多美呀!让我们再读读诗人精心挑选的文字吧。再读这小节。
指名读,评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两个“!”,你此时有什么感想?(惊讶,板书)让我们也来感受感受但是的情景吧。(播放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第三小节
刚才我们只是从远处望见了瀑布,最美的景色还在后面,让我们来读读第三小节。请你自己读一读,学一学。把你读懂的和想象到的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1.自学。
2.汇报:指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没风和有风时瀑布的样子是不同的。没风时像“珍珠的屏”,有风时“如烟,如雾,如尘。”读一读。
生:“仰望”说明瀑布是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的。
师: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瀑布从很高的山上流下来,水碰到石头上,溅起很多的小水珠,小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颗颗珍珠,许多连在一起就像一座珍珠的屏。)(课件:屏)
师:如果你就站在瀑布脚下,看到如此美丽壮观的景象,你会说什么呢?(齐读前两句)
师:这时忽然吹来一阵风,会把珍珠的屏吹成什么样呢?(如烟,如雾,如尘)
师:你能读读吗?指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课件:(瀑布的图片)创设情景:
师:瀑布从千丈青山直泻而下,被风一吹,溅起许多的小水珠,那些轻飘飘的,纷纷扬起,像烟;那些密集一些的,迷迷蒙蒙的像雾;那些细小飞散落下的像尘。这样美丽的景象,如人间仙境。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呢?(陶醉)作者的心情呢?板书:陶醉
还没有看见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然后远远的看到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一座珍珠的屏,不但叶圣陶老爷爷被这美景陶醉,我们也被陶醉了,让我们带着陶醉的情感一起读读小诗,能背诵的可以不看书。
四、背诵小诗。
师: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创造出这么美的奇观呢?(大自然)你还听过或见过哪些景象是大自然的杰作呢?(生答)
小结:学习了《瀑布》你有什么想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答)
是啊,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惊叹作者用词的精辟,更惊叹这创造神奇美景的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瀑布
叠激动
惊讶大自然的杰作
陶醉
【精彩片段】
《瀑布》教学片段
教学流程
美读诗歌,感悟诗境。
1.同桌互读互评。
师: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个师生诗歌朗诵会。我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呢?(生:好了。)那你就挑自己读得最好的一个小节,读给同桌听听。同桌读得好,你就夸夸他;哪个地方读得不好,你就给他提提建议。
2.学生展示读。师生评议,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预设:
师:为了朗诵会的成功举行,我们先互相听听是不是把每个小节都读好了。谁愿意把第一小节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①第一小节:感受瀑布的声音之美
生1:(读第一小节)
师:谁愿意当小评委,给他评一评。
(指名评议)
师: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课件:瀑布的声音)
师:第一小节里说这声音好像——
生: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进松林。
师:我们班哪些孩子到过海边?浪涌上岸滩的声音,你们能学一学吗?
生:哗——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竖起机灵的小耳朵,展开想像的翅膀,想一想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播放瀑布的声音)
师:下面,就让我们在瀑布的轰鸣声中,再次读读这两个比喻。
(女生读,男生读)
师:听到这样的轰鸣声,你最想干什么?
生:快一点去看看瀑布是什么样的!
师:我们就听着瀑布的轰鸣声,怀着想早点看到瀑布的急切心情读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②第二小节:感受瀑布的色彩之美。
师:瀑布先声夺人的非凡气势,让人急切地想一睹它的真面目。我们继续往前走,请看第二小节,谁来读?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该生自评后,再指名评议)
师:老师听出来了,“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一句,你把两个感叹号读出来了。这里为什么用了两个感叹号?
生:因为作者看到瀑布很激动。因为……
师:联系上句和第一小节,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作者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
生:第一小节讲作者只听见瀑布的声音,急切地想看到它的样子。现在“山路忽然一转”,就一下子看到了瀑布的全身。
师: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谁再来读读一、二行的诗句?(指名读,再齐读)
师:这“瀑布的全身”到底是什么样的?请看大屏幕。
(课件:白色的屏幕上只出现一条瀑布)
师:你们能看出这瀑布很美吗?
生:看不出来。
师:再认真看——(课件:瀑布的背景渐渐变成了“千丈青山”)
师:现在,你觉得瀑布美吗?
生:太美了。
师:是啊,雪亮的瀑布在千丈青山的映衬下,好像一道白银,是那样的光彩夺目。这就是“衬着”。
(课件:出现“衬着”,生齐读;再出现整句话“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生有感情读。)
师:我们一起读第二小节,把这般景象的美读出来。(生齐读)
③第三小节:感受瀑布的形态之美
师: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多迷人的景象,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它吧。请看,我们来到了瀑布脚下。(课件:瀑布的录像)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有什么感觉?
生:兴奋、激动、陶醉……
师:景物一样,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自己读第三小节。
生:(自由读第三小节)
师:谁愿意到瀑布脚下来读?(指名上台读,边播放瀑布的录相)
师:同一节诗,刚才这几个同学读出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语气。下面,让我们一起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3小节。
师: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创设语言情境,帮助理解)
一阵阵微风吹来,吹散了珍珠帘,飞沫慢慢上升、飘舞,漫天浮游,如同轻烟;又渐渐扩散、弥漫,一切若隐若现,好似薄雾;再过会儿,终于化作尘埃,纷纷飘落……
师:这是何等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站在瀑布——让学生反复读,体会这种情境。
(看有瀑布视频和文字的课件,全班齐读。)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瀑布壮美景象的诗歌,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诗人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准确而生动地展示了大自然令人赞叹的美。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全诗从听瀑布写到看瀑布,由远及近,抓住了瀑布的声音、颜色和形态进行描写,
【作者介绍】
叶圣陶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这些小说一反该刊物的趣味主义,较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国民初年的社会生活,想象力较为丰富,构思不落俗套。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其间与好友吴宾诺、王伯祥等人实验新式教育方案,传播新文化、新思潮。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锁谭》,推重具有自立的妇女。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社》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探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改造。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同年应朱自清之邀到杭州第一师范教书。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年返回上海。解放前夕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叶圣陶的作品有哪些?
1.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2.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3.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ēngyīnsōnglínméifǎ
qiānzhàngzhēnzhūchéntǔ
二、请把量词送回家。
阵道座
一()屏一()白银一()风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涌上岸滩,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吹进松林。
2.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仿写感叹句)
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整体梳理。
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_________、________瀑布及_______瀑布
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__________之情。
五、想一想,填一填。
读了诗歌,我被那壮观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我想用大诗人李白“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赞美叶圣陶笔下的瀑布。
参考答案
一、声音松林没法千丈珍珠尘土
二、座道阵
三、1.叠叠的浪阵阵的风2.瀑布壮观极了!3.一座珍珠的屏好伟大呀!
四、声音远看近看热爱
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2古诗二首敕勒歌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炉、瀑、疑、银”等13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流、烟、草、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分别体会《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等9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大草原风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旅游,你见到过草原吗?你到过哪儿的草原,你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吗?(出示图片一)
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出示图片二)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5.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6.教师指导点拨。(相机板书:天野牛羊广阔美丽)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阴、川、似、低。
2.按结构记忆字形。独体字: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
3.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阴、似、低
六、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生字“川、低、似、阴”正确书写在田字格里。
3.用自己的话说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
参考答案:
3.青色的天空,茫茫的原野。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炉、瀑、疑、银”4个生字,会写“流、烟、草、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庐山、庐山瀑布风景图片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出示庐山风景图)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出示生字图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全诗。
5.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出示课件:划分全诗的停顿)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4.出示挂图,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瀑布风景图)
5.教师指导:被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板书:飞三千尺疑落九天壮观夸张)
6.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流、烟、草、香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这四个字,“流、烟”是左右结构的字,“草、香”是上下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流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辨字组词
户()流()因()早()
炉()梳()烟()草()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参考答案:
2.大户火炉流水梳子因为烟火早晨野草
3.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板书设计:
2古诗二首
天
敕勒歌野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三千尺
壮观…………夸张
疑…………落九天
【课后反思】
《敕勒歌》是一首经典诗歌,是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及其洗练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物,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本着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之美的目的,我充满激情地上完了这节课。
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
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资源包
说课案
《古诗二首》说课稿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是语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安排了《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看到紫色的烟雾袅袅升起,又看到一道瀑布从天上垂下,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在诗歌中,诗人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述出了庐山风景的独特之美!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炉、瀑、疑、银”等13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流、烟、草、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分别体会《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意境。
二、教法学法
2、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3、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其中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学习《敕勒歌》,第二课时学习《望庐山瀑布》。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论关于旅游的话题,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见到的草原风光,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先自学诗文,然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教师检查指导。让学生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指导书写生字,难写的字教师板书示范。
六、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讲解庐山的秀丽风光与历史地位,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把握诗句的正确停顿。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进而理解诗文的意思,来赏析这首诗。然后.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生字。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内容是这样的:
2古诗二首
天
敕勒歌野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三千尺
壮观…………夸张
疑…………落九天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精彩片段《古诗二首》课堂精彩片段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读?
生:“瀑”念“瀑”pù,四声读音。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备课资料
敕勒川:地名,根据专家解读,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认为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第二种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第三种认为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练习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1.天似穹庐(lúhù),笼盖四野。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jiànxiàn)牛羊。
3.望庐山瀑(bàopù)布。
4.疑是银河落九天。(sìshì)
5.遥看瀑布挂前川(cuànchuān)。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
2.飞流直下三千尺,。
三、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5.飞快的流水。()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根据语境说出合适的诗句。
1.暑假里,你跟爸爸妈妈到呼伦贝尔草原旅游。你看到一阵风吹来,露出了正在草地上吃草的牛和羊。于是你想起了诗句:。
2.你在大瀑布下面看到流水从高空飞泻下来,于是大声吟诵《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诗:“,”。
参考答案:
一、1.lú2.xiàn3.pù4.shì5.chuān
二、1.风吹草低见牛羊2.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1.穹庐2.苍苍3.茫茫4.见5.飞流
四、1.风吹草底见牛羊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雨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读熟后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心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认字,读出愉悦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字,了解多音字,学会8个字,并能正确书写。
2.初读课文,去感知课文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心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多媒体展示雷雨前后场面,配有声音。
2.夏天,一场雷雨过后你喜欢干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板书课题《雨后》。(板书:13雨后)齐读课题。
4.解题:谁来说说“雨后”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3)
下雨之后的情景。[例句]雨后,一道彩虹出现在天边。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这些生字娃娃走遍了雨后广场上每一个角落,你们看看,它们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4)
a.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通顺。b.这首诗共有几句话?
2.生字娃娃着急了,它想和小朋友们见面,出示生字,生词。
生字(课件出示5、6)
lǜyánɡyànɡshǐmèinífènɡēn
绿洋样使妹泥奋跟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a.找生领读。b.男女生比赛读。c.指个别生读。
4.把生字娃娃的帽子摘掉看孩子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a.指名读。b.开火车读。
5.理解生字字义,扩词,并会用上词语说一句话。
例如:绿:字义:表示颜色。组词:绿水绿色绿油油。造句:小草绿油油的。
6.(课件出示7)交流记字方法。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呢?
(1)加一加:“纟”加“录”就是“绿”,“氵”加“羊”是“洋”,“木”
加“羊”是“样”,“亻”加“吏”就是“使”,“女”加“未”就是“妹”,
“大”加“田”是“奋”。
(2)换一换:“呢”去掉“口”,换上“氵”,是“泥”,“根”去掉“木”
换上“”就是“跟”。
词语:(课件出示8、9)
nèncǎijiànkùɡāoshè
嫩绿踩着溅起裤子糟糕发射
xīnɡduǎnchúnxītònɡ
兴奋短粗唇儿希望痛快
1.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2.开火车读,再读。
3.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4.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三、自读课文,感知诗意
1.让学生自由读文,提醒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了哪些事物。
2.让学生借助标点句号,给诗歌分小节,并交流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10)
3.教师明确:诗歌共分4个小节。
①这节诗写了故事的地点、人物、事件。
②这节诗写小哥哥在水中欢快奔跑的情景。
③这节诗写小妹妹跟着哥哥在后面奔跑的情景。
4.(课件出示11)让学生充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好像看到的情景。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这是一个雨后,广场上出来玩的人很多,重点写了孩子们在水中戏水的欢快场景。小哥哥的摔跤的“痛”却快乐着,妹妹的小心和矛盾的心里。
5.再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绿”。(课件出示12)
①认识新的部首“绞丝旁”。
②看字在田字格中占得位置,怎样写才好看?
师范写,让生伸出手指一起写。
2.指导书写“洋样使妹泥奋跟”,方法同上。(课件出示13)
3.教师指导写字要领:
“奋”是上下结构,撇和捺要舒展。
“使”的右面是“吏”,不是“史”。
“妹”的右面是“未”,不是“末”。
“样、洋、使、妹、泥、跟”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4.让学生描红,描完在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生活延伸
一场雨浇灌了庄稼,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希望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童真童趣的眼睛,发现更多乐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生字在田字格里每个写两遍,注意一定要写美观哦,然后让爸爸妈妈欣赏。
2.读拼音,写汉字。
lǜyánɡyànɡshǐ
()色海()一()()劲
mèinífènɡēn
()妹()土兴()()着
3.把诗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答案:1.略
2.绿洋样使妹泥奋跟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读出愉悦的心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字检查,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认读。(课件出示15)
“绿、洋样使妹泥奋跟”
2﹒口头组词。(课件出示16)(注意课件中要运用动画效果给出组词的答案)
金()()给()()
亮()()丰()()
收()()洁()()
二、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一)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课件出示17:第一小节)(学习生字:梢、赤)
2.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树上为什么会闪着金光?用一片海洋形容广场让你感觉到什么?看到这片海洋你想干什么?(出示图片、引读第二句)
3.如果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玩呢?
4.刚才说得那么起劲,现在能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你们的快乐吗?请你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想读几遍就几遍,看谁读得最快乐,也可以试着背诵。(各种形式的朗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他们是怎么玩水的呢?咱们先来看看小哥哥。(课件出示18)(出示图片)(学生自由读第二节)
(1)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读第2小节?
(2)请小朋友划出小哥哥玩水的动作词语。(指名说,板书:踩、喊、滑)
2.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9)
(1)指导读出“使劲”:
①你能表演一下吗?
②你从“使劲”中明白了什么呢?(小哥哥是很想玩水的)
(2)小哥哥在使劲地踩水,他还不忘记要照顾自己的妹妹,怎么照顾的呢?(指导学生读哥哥喊的话)过渡:刚喊完,他就滑了一跤,小朋友们想一想摔倒的哥哥还会再玩水吗?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三)学习第三小节(课件出示20:出示第三小节)
1.我们来看看书上的男孩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理解“糟糕”一词)
2.嘴里喊着“糟糕—糟糕”的哥哥,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这是为什么呢?(指名回答)体会小哥哥的心情,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比如课间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3.如果你就是那位小哥哥,你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读2、3小节。
4.齐读第二、三小节过渡:小哥哥这么开心,妹妹一定也很快乐,一起来看看小妹妹是怎么玩水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课件出示21:第四小节:图文)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画,描述妹妹的外形(引导理解“撅着”和“泥裤子”)
2.小妹妹是怎么玩水的?你能演一演吗?观看后的同学回答小妹妹怎么玩的。(板书:紧紧跟在、咬着、轻轻地)
3.指导朗读:“轻轻地小心地跑”读起来声音要轻。
4.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小妹妹,既然你害怕自己摔跤,那为什么心里还希望自己摔一跤呢?(体会玩水很快乐)
5.齐读
三、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22)
1.课文中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玩水很快乐?
2.介绍生活当中自己玩水的经验。
3.喜欢这篇课文吗?让我们从头开始快乐地读读吧!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你喜欢故事中的哥哥还是妹妹,为什么?
2.把你最喜欢的玩水方法介绍给大家。
3.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答案:
1.例如:我喜欢儿歌里的小哥哥,他特别可爱、顽皮。
2.如:下雨后,我最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打水仗,扔瓦片。
3.略
板书设计
13雨后
小哥哥踩、喊、滑(兴奋骄傲)
小妹妹紧紧跟在、咬着、轻轻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中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间。所以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景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矛盾,不过因为孩子可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玩水过后把衣服弄脏,被家长批评过,所以在理解课文的“糟糕,糟糕”时,学生们的体会出乎我的想象。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雨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类型特点符合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大声朗读、认真写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夏天,一场雷雨过后,你最喜欢干什么?(指名回答)揭题:(出示图片)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就将这幅画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叫—《雨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过渡:想知道诗里写了些什么吗?(欣赏课文录音),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吧!
二、激发自主阅读
1.初读课文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请你们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可以,两遍也行,三遍、四遍就更好了。
要求:
1.自由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划下来,多读两遍,读准字音。
3.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字:树梢、赤脚、使劲、妹妹、射出、溅、糟糕、兴奋、短粗、咬着、小辫、唇儿、裙儿(指名读、齐读、领读)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一读
2.整体感知课文
(1)分节读课文。(指名读、齐读)读的时候可以随文识字。
(2)课文写了雨后小朋友玩水、踩水的欢乐场景,那么多快乐似神仙的孩子,你最喜欢小诗中的谁呢?为什么?请你把描写他的句子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3)小朋友,敢和别人比赛读课文吗?4人一小组比一比,看谁最厉害?
3.谈谈感受:小朋友,读了这么多遍,你有什么话(或者是感受)想说一说?过渡:小朋友都说得这么带劲,一定很向往,那就让我们一起到雨后的广场去看一看,玩一玩吧!
三、细读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学习生字:梢、赤)
2.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树上为什么会闪着金光?用一片海洋形容广场让你感觉到什么?看到这片海洋你想干什么?(出示图片、引读第二句)
3.如果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玩呢?
4.刚才说得那么起劲,现在能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你们的快乐吗?请你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想读几遍就几遍,看谁读得最快乐,也可以试着背诵。(各种形式的朗读)
四、学习生字
(梢、赤、劲、妹、射)你认识了几个?又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资源包
说课案
《雨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雨后》,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一首优美的叙事诗。《雨后》是一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活泼又清新。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作者怀着一颗童心,把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观察的细腻,表达的准确。课文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一对小兄妹在雨后踩水嬉戏的情景和心理,文笔明快,语言幽默,洋溢着动人的童真与童趣。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借助书上的拼音初读课文时,大多数已经能做到正确、通顺。学生通过前一段识字学习训练,已经掌握了几种记忆字型的方法,因此本课中生字的音、形、义,学生大都可以自学完成。学习课文时教师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三、说目标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会写字和11个认读字。
2.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说准备
学生:课前回家翻看旧照片寻找雨天。
回忆下雨的时候遇见过什么有趣的事?
教师:生字卡片课件冰心资料
五、说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1.炎热的夏天,就像魔术师一样,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下起了暴雨。雨过天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冲出了家门,此时此刻你会做些什么呢?
屏幕出现几个词语:雨后广场糟糕……糟糕!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的词语,想象一段夏天里发生的故事。
2.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进行一个简短的小结: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看见了孩子们踩水玩耍的情景,觉得非常有趣,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叫《雨后》。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2.小组齐读认读字。
3.将字词带回课文,同桌互相再读一读,纠正字音。边读边思考冰心奶奶写了雨后的哪儿?
(三)细读体验,深入领悟
1.学生默读课文,再指名说说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划出你所喜欢的那一节诗歌,再大声朗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吗?对于这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质疑,解疑。
2.细读各小节
雨后的广场好像欢乐的海洋,指名读各小段,其它同学画一画你从那些语句感受到快乐了。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读一读
雨后的广场什么样呢?
赤脚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读句子,填空: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一样。
(小鸟、小鱼)
读出你快乐的感受。
(2)出示句子:“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使劲高”看出很开心。
“踩”字让学生做动作。
(3)出示句子:“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如果是你摔了这么一跤,你会怎么说?
出示:我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
让我们再替小哥哥想一想,当时他嘴里说着“糟糕”,可是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心里却在想:“”。
师:有点不理解,摔倒了为什么还兴奋、骄傲。让学生再次体会快乐。
男生边做动作边齐读第二、三小节。
(4)小妹妹在跑的时候,有几个动作写得特别传神,仔细在文中找,你发现了吗?
在学生找出动词以后,请同桌两个同学一个人旁白一个人表演小妹妹,学生自由表演完以后,教师请一位学生演一演小妹妹,教师相机采访小妹妹:小妹妹,你一边跑一边在想什么呀?学生肯定会回答:我也想痛痛快快地摔一跤。这时,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小妹妹为什么也想摔一跤呢?女生齐读第四小节。
3.如果当时你也在这个汪洋一片的广场上,你会像谁一样?
自己读一个角色,一边读一边表演。
学生活动:小组选取其中的一段儿歌,合作表演,要求:生动有趣。小组表演哪一段,其他同学就朗读哪一段。
(四)总结全文,背诵全文
1.现在咱们把课文连起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谁最能读出孩子们的快乐?
2.刚才那么精彩的朗读,让许多同学都手舞足蹈,如果能背诵儿歌,相信你们一定表现的更棒!试试看吧!
学生活动:背诵儿歌,老师和学生一起试着背诵儿歌,互相鼓励。
(五)拓展思维:
小朋友们在雨后玩得这么开心,享受着雨后的快乐,那你还知道谁也在享受着雨后的快乐呢?(农民伯伯、花草树木)
(六)课外实践作业(选择你喜欢的任务完成)
1.回家后有声有色的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2.画画冰心老人这首诗歌中所讲的哥哥和妹妹的故事,也可以画画在校园里,你和同学们雨后玩水的故事。
3.写一写雨后你和同学们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13雨后
一群孩子快乐
小哥哥(兴奋骄傲可爱滑稽爱护妹妹……)
小妹妹(可爱害羞……)
六、说教学效果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雨后》时,我从生活入手,唤起了学生情感的体验;而学生那种欣喜、兴奋、愉悦的情感,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联系切身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那份快乐,把快乐带入了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学会关心他人),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再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的课文。《雨后》是一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活泼又清新。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作者怀着一颗童心,把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观察的细腻,表达的准确。课文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一对小兄妹在雨后踩水嬉戏的情景和心理,文笔明快,语言幽默,洋溢着动人的童真与童趣。
【作者介绍】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以“男士”为笔名,写了一组以妇女为题材的散文,结集为《关于女人》。1946年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回国。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冰心的作品
1.《繁星》(诗集)1990,商务.
2.《春水》(诗集)2000,新潮.
3.《超人》(小说、散文集)1920,商务.
4.《寄小读者》(通信集)1978,北新.
5.《往事》(小说、散文集)1931,开明.
6.《南归》(散文集)1945,北新.
7.《姑姑》(小说集)1987,北新.
8.《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2,北新.
9.《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北新.繁星春水
10.《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11.《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12.《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13.《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14.《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15.《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16.《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17.《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18.《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19.《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20.《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21.《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22.《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23.《再寄小读者》(通信集)1958年3月11日,到1960年,共写21篇先后在《人民日报》、《儿童时代》上发表.
24.《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25.《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26.《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27.《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28.《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29.《三寄小读者》(通信集)1981,少儿.
30.《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31.《冰心论创作》1982,上海文艺.
32.《冰心作品选》1982,少儿.
33.《冰心散文选》1983,人文.
34.《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35.《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36.《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37.《只拣儿童多处行》1981,少儿,编至小学语文课本中。
38《我的秘密》1957
散文方面,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2000。
《山中杂记》在美国留学期间,患病在山中修养所创。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说《繁星》《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编创。
/翻译书目/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印度安纳德著,1955,中青
《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印度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泰戈尔飞鸟集》,自译,1929。
《忆读书》预备年级第25课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nènlǜhǎiyángshǐjìn
mèimeiyíyànggēnzhe
二、给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īngxìng
哥哥被名牌大学录取了!听到这如此令人高兴的好消息,王亮
亮兴奋得又蹦又跳。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注意带点的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_______在这泥裤子后面。她_______
着唇儿,________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
四、课文整体梳理。
作者抓住人物的________、神态和心理,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________
__________的欢乐情景,表现了少年儿童无忧无虑的__________生活,
五、想一想。写一写。
雨后玩水,孩子们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但水多泥滑,一不小心还有跌倒摔
伤的危险,请你为孩子们写一句安全警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嫩绿海洋使劲妹妹一样跟着
二、xìngxīng
三、1.示例:孩子们玩啊闹啊,开心得好像快乐的天使。
2.跟咬提跑
四、动作赤脚踩水戏耍快乐
五、示例:小心一分,快乐十分安全是快乐的保障等
15刮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生字。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文过程中感受小大人“贝当”小人不言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第5—10自然段,小贝当要求刮脸。
教学难点:感受小大人“贝当”小人不言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字,了解多音字,学会8个字,并能正确书写。
2.初读课文,去感知乡间孩子们快乐地滚铁环的情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我们小时候总是盼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大人多好呀!我们会学着大人做事,做个小大人。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也和大家一样,不过小大人们却因此闹出了笑话,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5刮脸)
二、初读课文,标出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把生字及二类字标出来。
3.检查自学效果。(课件出2)
屏幕上出现一胀带有课文生字的娃娃脸:同学们,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赶快读读课文,看看我们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想办法尽快认识我们吧?
diànmīfúɡǎijìnɡbànqíhú
店眯扶改净半其胡
ɡuāliǎnbǎifàrǎnɡtìbíjìnɡdìděnɡshènɡ
刮脸摆发嚷剃鼻镜递等剩
自己对照课件出示的会写字及会认字看看是否都标出来了。
三、再读课文,认识生字
1.再读课文,把标出的生字重点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找同学把标出的会写字及会认字带拼音读一读。(课件出示3)
正音:“店、半、脸”是前鼻音,“净、嚷、镜、等、剩”是后鼻音,“剩”是翘舌音,“店、刮、脸”的是三拼音节。
另外,“发”是个多音字,作为“头发”讲,读“fà”,还有一个读音是“fā”,组词为“发生、发现”等。
(2)争当小老师带拼音领着同学读一读。
(4)找同学把标出的会写字以及会认字去拼音读一读。
(5)争当小老师去拼音领着同学读一读。
(6)开火车读一读。
四、熟读课文,标划词语
1.默读课文,标出课件出示的词语。(课件出示4、5)
lǐfàdiànxiàomīmīfúyǎnjìnɡɡáikǒuɡuāliǎntìtóu
理发店笑眯眯扶眼镜改口刮脸剃头
ɡuānɡjìnɡbàntiānqítāhúzǐdàyáodàbǎirǎnɡdào
光净半天其他胡子大摇大摆嚷道
bíliánɡdìbàozhǐděnɡdàoshènɡxià
鼻梁递报纸等到剩下
2.带拼音读一读。(课件出示6)
(1)带拼音自己读一读。
(2)带拼音同桌互读。
3.去拼音读一读。(课件出示7)
(1)自己读一读。(不会读的可以问问同桌,问问前后的同学;也可以借助书中拼音读一读。)
(2)同桌相互检查。
(3)男女比赛读一读。
五、回归课文,再读字词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课文,边标出自然段。
3.开火车读课文。
读文要求:(课件出示8)
(1)读课文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每个同学只读一个自然段。
(3)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等到你长出胡子来呀。”是谁说的?(4)他是什么情况下说的?一起读一读。
(他是在小贝当叫他刮脸的情况下说的。)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书读得好,字也要写得好。
1.(课件出示9、10)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指导写字:出示:店眯扶改净半其胡
(1)观察生字,看看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写字。
①师边范写字,边讲解:
“店”:“广”字旁横短撇长,被包围部分偏右,较丰满.
“改”字的左边是三笔写成,不可一笔哈成,右边是“攵”,不是“夊”。
其中:“眯、扶、净”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改、胡”左右等宽。
②生描红、临写。
七、当堂作业,反馈检查。(课件出示11)
把下面的字和正确的读音连在一起。
ɡuāliǎnbǎifàrǎnɡtìbíjìnɡdìděnɡshènɡ
递等剩刮剃鼻镜脸摆发嚷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diànmīmīfúɡǎi
理发()笑()()()着()口
jìnɡbànqíhú
眼()()天()中()子
2.抄写本课生字各一行。
3.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答案:1.店眯扶改净半其胡
2.略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读文过程中感受小大人“贝当”小人不言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小大人“贝当”小人不言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课件出示13)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生字,生词,摘苹果游戏。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课件出示14)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4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
2.同桌合作读第1-3自然段。
老师指名读,你们读的真好,能告诉大家你们读的好的秘诀吗?
(仔细听别人读,配合好。)
谁能学到他们的经验,再来读读?
3.大家觉得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再读课文。
(他是一个“小大人”。自己以为自己是大人的小孩。)
(课件出示15)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是“小大人”。再读课文用“_____”把描写他是小大人的地方划出来。
(嚷扶鼻梁上的眼睛大人了先生)
他看得懂报纸吗?(没有字不认识假装认真还翻得哗哗响)
4.请大家带着小大人的语气再读课文1-4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
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第1-4自然段,从小贝当的说得话和他的动作的的描写中感觉到非常有趣,同时也知道了小贝当这个小男孩非常渴望长大,就像个小大人。你们喜欢他吗,这节课老师把他也请来了。
1.学生观察图片。(课件出示16)(课件出示:小贝当图片)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5-10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6、9两自然段。(课件出示17)(学生交流时顺势课件出示两自然段课文)。
⑴学生读句子,理解意思。师问:“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理解“脸腮光净”的意思。
⑵指导朗读。
4.学习课文7自然段。
过渡:(课件出示18)当小贝当要理发师跟他刮脸时,理发师是怎么做的?
⑴读句子。师问:此时的小贝当躺在椅子上,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学生表演
5.学习第8自然段。
过渡:(课件出示19)后来呢?
读句子。师问:此时你想对小贝当说些什么?难怪小贝当要大声喊。
全班体会读9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过渡:(课件出示20)师读:“理发师说:“等你长出胡子来。”
听了理发师回答,你觉得理发师风趣吗?(是他不但风趣,还很幽默)
(板书:理发师:风趣幽默)
三、课本剧表演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让学生表演。
四、课文总结
读完了课文,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课件出示21)(小贝当:人小心不小。)
(板书:小贝当:人小心不小。)
看来大家都想长大,但是长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时代,大家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组词。
摆()()店()()净()()
3.回答问题
理发师为什么不给小贝当刮脸?
答案:
1.略
2.摆(摆手)(大摇大摆)店(小店)(店长)净(干净)(光净)
3.因为小贝当还没有长出胡子来,年龄太小了。
板书设计
15刮脸
小贝当:人小心不小(有趣)
理发师:风趣幽默
【教学反思】
教学这课之前我很纠结,纠结它课时内容如何安排,纠结它课文要不要分析、课文要不要打在课件上,如果打又怕学生字不会认,因为课本上是带拼音的,纠结归纠结,课还是上了。
通过自己的琢磨与思考,我认为学生对小贝当这个人物应该是非常喜欢的,喜欢他的天真,喜欢他的童趣,喜欢他的人小不言小,喜欢他的大人话,喜欢他可爱的神态,喜欢他有板有眼的动作,似乎贝当以下就进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所以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定在要学生充分地读书,了解小贝当的言行,感悟他的内心世界,让小贝当的形象更加鲜活。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格调跃然纸上,孩子们很爱朗读。但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得到位,读得传神呢!我重在如下朗读进行指导:
1.引导学生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
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配上一些动作,必要时让学生演一演,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出感情。如,课文开头小贝当“大摇大摆“的动作,学生边模仿边朗读,声情并茂。理发师“悠闲自得地看报”,同桌一人做动作,一人朗读,合作朗读,理解了“悠闲自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激发情感
当店里其他客人都一个接一个走了,只剩下小贝当一个人,傻乎乎地躺在椅子上。这时,小贝当会想些什么呢?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拟人化的动画场景,激发学生想象。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小贝当那种纳闷、疑惑的神情,做到尽量让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激发情感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拟人化的动画场景,但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来。另外对于二年级采用跳跃性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行,也可能是之前我也没有运用过,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刮脸》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朗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的范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好的示范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后,再让学生尝试合作演一演,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予以奖励,不仅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中体会出小贝当的天真有趣,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全班齐读生字,生词。
二、指导阅读课文1—4自然段(合作学习)
1.学生自由读1—4自然段:画出小贝当理发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的词语,思考这些:
动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的,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小组针对以上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①当老板称呼小贝当时,他为什么要扶鼻梁上的眼睛,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
②小贝当不认识报纸上的字,为什么还会读得认真,这说明了什么?
(天真、想当大人。)
指导学生读好小贝当的话,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4.小组合作练习演一演这一部分的内容。
三、运用同种方法指导读课文5—10自然段,领悟大意。
1.学生自己读5—10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2.同桌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3.全班讨论:读懂的内容,不懂的的放置疑。
重点引导:
①当小贝当叫理发师给他刮脸时,理发师为什么把椅子放平,让小贝当仰面躺下,自己做到一旁看报去了?
(想和小贝当开个玩笑。)
②小贝当当时傻乎乎的躺在椅子上怎么想的?相机指导看图。(奇怪,我等了怎么久,怎么还不来给我刮脸?)
指导学生读好小贝当大声喊的语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读理发师的话,并思考:读了理发师的话,你有什么想法?
(理发师是个幽默的人。)
4.小组合作练习演一演这一部分的内容。
三、总结
1.齐读课文,了解小贝当的言行,感悟他的内心世界。
2.分角色朗读。
3.复述课文内容,演练全文。
4.说说小贝当是怎样的孩子。
(一个人小不言小,可爱的孩子。)
5.大家成长中,闹过类似小贝当这样的笑话吗?说一说。
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笑话。
精彩片段
《刮脸》精彩片段
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习1-3节:
[片断一]:
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你喜欢小贝当吗?轻声读读课文,找找表现小贝当天真可爱的语句。
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他嚷道:“我要剃头!”从“大摇大摆”的动作可以看出小贝当真可爱。
生:从“大摇大摆”的动作还可以看出小贝当的言行举止都在刻意模仿大人。
师:平时你看到过谁大摇大摆的样子?用“大摇大摆”说话。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读:小贝当——他嚷道——
师:你能想象出小贝当当时的摸样吗?请你来做做动作演一演。
师:你演得真像,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贝当。
生: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理发师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师:你见过大人扶眼镜的动作吗?
想象说话:听了老板的话,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地想:()。
生:小贝当的动作真有趣,我来读读这句话。
生:你还不能突出小贝当心里不高兴的语气,我比他读得更好。
生:我来配上动作读读这句话。
师:你真棒!
生:我还找到这句话:他指指边上那位脸腮光净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生质疑:“容光焕发”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解疑。
师:你能体会小贝当渴望成为大人的心情吗?假设你就是小贝当,你会怎么说这句话?
[片断二]:
新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下就是教学重点一个片断:
师:默读全文,用“——”划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
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句子
出示:理好头发,小贝当又叫理发师给他刮脸。他指指边上那位脸腮光净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小贝当大声喊道:“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哪!”
分别指名读这两句
指导读句:两句中第二句比较好把握,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要求来读好。齐读第一句要读好必须先来理解它的意思。
师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
(为脸腮光净)
学习“焕”,生说字形。跟师说“容光焕发”,师:是指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师问: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渴望长大(读出句子的语气)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快速度全文,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小贝当渴望长大的内容,大声读出来。
出示句子: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理发师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小贝当渴望长大、可爱的语气。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刮脸》是鄂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大人“贝当”的有趣故事。“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虽不认识报纸上的许多字,但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理好头发,小贝当又叫理发师给他像大人一样刮脸这一个个有趣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充满童真的小男孩渴望长大,年龄虽小心却不小的“成长宣言”。这篇课文犹如充满童趣的幽默小插曲,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有趣,极具生活气息。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人小心不小的小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感触颇深。“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一边感叹教育家的智慧,一面又疑惑自己为何如此。莫非真是生个孩子傻三年,亦或是自己年龄大了,记忆大不如前了。与其费时间、心力去纠结这个问题,不如多读几遍、加深印象吧。
【逐客】
见到妈妈回来,这个小家伙凸显了“小没良心”的本性。先是手舞足蹈的来了段踢踏舞,还向妈妈展示了双腿离地蹦蹦跳的萌芽,然后又开始撵走爸爸。一会让上内(那)屋、一会让去厨房、一会让走开。不肖一会儿的功夫,又开始驱逐姥姥,让姥姥回家、让姥姥给姥爷做饭去。还五次三番的重复一句话——姥姥byebye,态度还很恶劣。无奈啊,逼得姥姥提前一小时撤退了,弄得我和维尼大人真是不好意思!
【玩门】
姥姥陪他玩的时候,就警告胖忆别玩门,碾手啊!可胖忆却不听,想想许是这个缘故让胖忆急于把姥姥撵走。我倒是不怕他挤手,及时的提醒和适当教训在成长中在所难免啊。但是我担心的是不会开门的家伙,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怎么办?夏季酷暑难耐,窗户都大敞四开,刚才胖忆就借助风力“哒”的一声把门关上了。维尼大人招呼我们吃饭只好敲门,胖忆不会开,只好求助于我。所以玩门是断然没如他所愿的,哭闹抱怨一阵在所难免啊,忍着吧。
【生气】
前几天胖忆见我因他的不良行为突然沉默或者表情严肃就会说“妈生气了”。
我立刻恢复正常并告知“妈没生气,但是妈不同意你这么做”云云。
今天对姥姥的提醒不满时,他就自言自语到“忆生气”,驱逐姥姥时、我阻止玩门时多次提到这个词汇。
(另外还他自觉很生气的时候又附带了一句:有毛病!这个我得检讨,是那天我大声批评维尼大人的时候咆哮出来的。)
【擦眼泪】
午睡前奏讲了几本书,除了他平日里喜欢的那几本,还很难得耐心的听完了稍长一点的故事《小房子变成大房子》、《我永远爱你》、《长大做个好爷爷》,真是有进步啊。当讲到爷爷那本时,我的眼角有些湿润了,一直在认真听故事的胖忆突然注意到这个细节,用他微胖的小手帮我抹掉泪水还安慰到“妈不哭,妈擦眼泪。”
【判若两人】
吃晚饭前的空当,我对胖忆进行了今天的第N次再教育。此刻人家像换了个人似的,小嘴说的条条是道。
我:胖忆啊,不能欺负老年人,有话要好好说。
胖忆:忆好好说,我要吃饭、我要讲书、我要睡觉、我要玩小汽车。
我:对,胖忆说的很好。要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能吼叫大哭,那样别人听不清你想做什么的。
在育儿的道路上,真是没有现成的模板,有的只是参考书。多看些、多学些,力争少走些弯路、努力成为善于沟通的家长,加油!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gǎikǒubàntiānqítā
húziguāngjìng
二、辨一辨,选字组词。
刮乱剃递镜境
()脸()上眼()
杂()()头环()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
1.小贝当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走进理发店。
2.理发师_______________地说:“哟,是我们的小贝当呀,请坐!”
3.只剩下小贝当一个人,_______________地坐在椅子上。
四、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通过叙述小贝当让理发师改口叫他_____________和要求理发师给他__
___________这两件事,表现了小贝当的可爱与有趣。
五、想一想,填一填。
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改口半天其他胡子光净
二、刮乱递剃镜境
三、1.大摇大摆2.笑眯眯3.傻乎乎
四、先生刮脸
五、示例:理发师说话幽默风趣。(答案不唯一)
8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3)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4: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6):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诗人登楼图7)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层”是“尸”加“云”。
2.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黄河夕阳依尽
站得高看得远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把本课学到的生字每个写四个。
答案:
1.略。
2.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滔滔的黄河水奔向大海。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正确读诗
(课件出示8:庐山风光图)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想读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引导: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9:香炉峰图):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板书:香炉峰)
我们还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人。
2.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生)
①“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象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②“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象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宝宝,这些紫烟宝宝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③太阳出来了,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二)品析“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1.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件出示10:庐山瀑布图):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快、急、猛。从“三千尺”看出瀑布太长了。
2.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猛长)
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三)品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件出示11:银河图,仙境图):疑是银河落九天。
1.老师和你们一样,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①他应该陶醉不已。
②他也许觉得自己到了仙境。
③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2.(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灿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这种心境?(板书:疑)
从“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3.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4.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想跟着老师来读这首《望庐山瀑布》吗?
(课件出示1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下这首古诗)
四、指导背诵古诗。
1.谁会背这首古诗?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2.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②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板书:热爱赞美)
3.带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13)出示生字课件:田字格:照炉烟挂川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1.加一加:“火+户”是“炉”,“火+因”为“烟”,“扌+圭”是“挂”。
2.数笔画:川
(二)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5.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生:遥:三千尺:。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参考答案:
1.生:烟雾冉冉升起的样子。
遥:远远地。
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
2.略。
3.那奔流直下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峰生快猛长疑
热爱赞美
【教学反思】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产生了要背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2.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楼”描一遍。
3.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5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连绵起伏的群山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流”不停地,流着。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资料包
精彩片段
师:大家都见过瀑布(出示瀑布),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ucénghuǒlúshānchuānguàzàijìn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还有()画。
3.“楼”共()笔,第十一笔是(),部首是()。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不相信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楼层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二、1.y火2.z灬93.13ㄑ木
三、1.②2.①3.③
四、1.唐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2.唐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滚铁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朝”。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体会“我”滚铁环的快乐,感受乡间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间孩子们快乐地滚铁环的情景及其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朝”。
教学难点:体会“我”滚铁环的快乐,感受乡间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字,了解多音字,学会8个字,并能正确书写。
2.初读课文,去感知乡间孩子们快乐地滚铁环的情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课。
1.导入:(课件出示2)创设情境。
课件演示一条乡间小路上,一个小男孩在快乐地滚铁环。
2.师描述,揭示课题。(板书:14滚铁环)
二.自读自悟。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3)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首诗一共几句话?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把课文中的生字标出来,注意以下生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4)
cháosīɡānɡzhānɡchuānxiàolínɡjí
朝丝刚张穿校铃集
注意读好第一行生字:“朝、穿”是翘舌音吗“丝”平舌音,“刚、张、铃”是后鼻音。其中“朝”是个多音字,读“cháo”时,组词为“朝着”,读“zhāo”时,组词为“朝霞”。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5)
móniǎnzòuyuèxiéxiáxuàncuì
摩擦撵着合奏悦耳和谐朝霞绚丽清脆
学生自己读课文理解词语。
小组交流词意。
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多种形式朗读,读通读顺读好。
(1)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想像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喜欢这篇课文吗?试着自己读一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跟老师一起读读吧。
(4)指名试读。谁想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呢?看谁读得好。
(5)学生齐读。领会感情。
4.整体了解内容,初步感知大意。(课件出示6、7)
教师提问:
(1)“一支悦耳和谐的乐曲”包括哪些声音?
(铁钩与铁环摩擦的“丝丝丝”,铁环在路上滚动的“丁丁丁”声,脚步“踏踏踏”的声音)
(2)填空:,飞来了;走来了;
飘来了,迎面扑来了。
提示:作者情感学生可自由总结,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的语句,但必须符合文意。
三.趣味识字。
1.识字:
出示生字卡:(课件出示8)“朝丝刚张穿校铃集”
交流记字方法。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呢?
(1)加一加:“冈”加“刂”就是“刚”,“弓”加“长”是“张”,“穴”
加“牙”是“穿”,“隹”加“木”就是“集”。
(2)换一换:“咬”去掉“口”,换上“木”,是“校”,“领”去掉“页”
换上“钅”就是“铃”,“乾”去“乞”加“月”,是“朝”。
(3)猜谜语:“叠叠山,曲曲弯,山弯下面一条滩”就是“丝”。
2.写字:
(1)引导认识并书写两个新偏旁:口字旁、八字旁。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写法,教师范写,讲解。(课件出示9)
“丝”:最后一横要长,托住上面的部分。
“朝”:第八笔是竖,不是撇。
“集”:下面的木的一横一定要长,托住上面的部分。
(3)学生在书上描红,完成课后的描红,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这些生字,师指导字形结构及笔顺,巡视指导。
(5)实物投影出示,展示优秀的同学作品,师生评议。
四、反馈总结。
1.(课件出示10)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简单概括出来。(学生描述自己理解的画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口语表达,写作能力训练。注意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
2.教师小结:我们领略了滚铁环的愉悦,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真美好!这么好的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每一天的阳光都是新的,每一天的我们也都是新的,让我们伸出双手去迎接每一天。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用心感受这美好的一切吧!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摘抄下来。
2.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
3.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观察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用几句话写下来。
参考答案:
1.提示:自己喜欢哪句抄哪句。
2.好词:
悦耳和谐迎面扑来绚丽清脆
好句:
这些声音合奏着一支月儿和谐的乐曲,跑进了刚刚醒来的早晨。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自然段中动词的准确用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读课文,体会滚铁环的快乐,感受乡间孩子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体会出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这个大朋友带领你们这群小朋友,继续奔跑在乡间路上,一起来感受滚铁环的快乐好吗?(齐读课题)
听,远处又传来了滚铁环的声音,捧起语文书,我们合作来读读课文。(引读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1、2自然段,作者用不同的动词写出了滚铁环的动作,让我们听到了一支悦耳和谐的乐曲。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理解不同的动作要用不同的动词来描写。
(课件出示12)出示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理解不同的动作要用不同的动词来描写。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这一段话。
2.(课件出示13)出示句子(可做成多媒体课件,也可事先写在小黑板上)
“这些声音像合奏着一支悦耳和谐的乐曲,跑进了刚刚醒来的早晨”。
(1)学生齐读这一句话后指名学生读。
(2)教师带着学生朗读这一句话,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
(3)问:“悦耳的乐曲”是怎样的声音?你在什么地方听过悦耳乐曲?
(4)问:这句话中的“这些声音”指哪些声音?
3.(课件出示14)请学生读第2段,说说“这些声音”指哪些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
(铁钩和铁环摩擦,发出的“丝丝丝”的声音;铁环在路面上滚动,发出的我的脚步拍打地面发出的“踏踏踏”的声音。)
4.(课件出示15)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词语意思。
铁钩、铁环、摩擦、滚动、追撵、拍打的声音;
5.(课件出示16)指名学生读第1句后请学生想象:“滚着铁环向前跑,我们还能听到哪些声音?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模仿课文句子练习说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我们的铁环继续在乡间路上滚起来,请捧起书仔细听老师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然后说说哪些句子是描写“我”看到的,哪些是描写“我”听到的。(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17)试着自己读读吧?读完后把动词找出来,在下面加点。(画)
看到的:
(1)朝霞张开绚丽的翅膀,飞来了。”(板书:朝霞飞)
(2)“太阳露出笑脸,走来了。”
这句话中的动词是?见过朝霞吗?(贴词条)咱们来看看(贴“看图”)怎样的朝霞?用书上一个词来形容(绚丽)。朝霞张开绚丽的翅膀怎么来的?(贴词条“飞”)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读。让更多的同学变成朝霞,大家一起来读。
看,太阳公公也被滚铁环的声音吸引来了。他是怎么来的?(走来了,)贴词条:太阳,走。谁来读读这句。
读得这么好,如果用做动作来表演,你能演好吗?(贴“表演”)看,我这里有两个头饰,这是太阳,这是朝霞。我先不把头饰分给你们,我请你们通过小演员的表演来猜猜,他们演的是谁,猜对了再发头饰。(同学表演)他们分别是谁?为什么?这两个动词能不能换一换?为什么?同样是来,但是朝霞在天上飘得很快,像鸟的翅膀,所以用飞更准确些。太阳升起很慢,用走更准确些。
同学们表演得真精彩,老师也想表演了,“朝霞张开绚丽的翅膀,飞来了。”(读);“朝霞张开绚丽的翅膀,飞来了。”(演),第二遍,边说边做动作);我感受到朝霞在天上飞来飞去。(我仿佛看到朝霞向我飞来、我仿佛看到朝霞像小鸟飞过来了……)(说)
请你选择太阳或朝霞,能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演一演,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吗?再请一组上台表演。
总结学习清单。
刚才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两句的,谁来填一填。
(1)读读句子;
(2)演演动作;
(3)说说感受。
知道了,不同的动作要用不同的动词来描写。
听到的:
(1)“鸟儿们的歌声穿出树林,飘来了。”(板书:歌声飘)
(2)学校摇响的清脆的铃声,迎面扑来了……”(板书:铃声扑)
不同的动作可以用不同的词来描写,还要用得准确。那不同的声音传来也可以用不同的动词来表达。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鸟叫声和铃声)你听到了什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请你用刚才咱们总结的方法来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
4.填空练习,抓住省略号,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19)看,作者在段尾打了个省略号。展开你们的想象,我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用“谁,怎样来了”的句式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动词。
5.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5、6自然段
小小的铁环,带给我无尽的快乐,这快乐并不只属于我一人,自己读读第5、6两段。然后画出动词。
1.短短一段出现了几次“跑”?(五次)为什么用那么多次“跑”,和你的同桌一起读一读,演一演,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感受到孩子们滚铁环很高兴,我感受到小伙伴们很喜欢自己的学校,所以是跑着去的。)我们天真快乐,无忧无虑,在晨光里,在乡间路上,滚着铁环朝前跑,跑向了心爱的学校。(CAI播放)(课件出示20)
三、积累背诵,总结提高(课件出示21)
1.师总结:学校就像这霞光,太阳,春天的怀抱一样,给我们温暖,希望,幸福,我们滚着铁环跑向学校就是跑向了霞光,跑向了太阳,跑进了春天的怀抱,跑向快乐的童年。(板书:跑向霞光太阳春天的怀抱快乐)
(结合多媒体理解孩子们幸福的生活,配乐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笔记本上,配上图。
3.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答案:
1.略
2.如:朝霞张开绚丽的翅膀飞来了,太阳露出笑脸,走来了,鸟儿们的歌声穿出树林,飘来了,学校摇响的清脆的铃声,迎面扑来了……
3.略
板书设计
14滚铁环
看到:朝霞飞
太阳走
听到:歌声飘快乐
铃声扑
跑向:霞光太阳春天的怀抱
【教学反思】
在教授《滚铁环》一文时,让学生理解了不同的动作要用不同的动词来描写的教学目标。
我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两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时我巧用图片让学生理解“绚丽”这个词语。演演动作,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演中体会动词的准确用法,表演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学习情绪也达到了高潮,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总结学习清单(1)读读句子;(2)演演动作;(3)说说感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运用到以后得学习文章中去。让学生展开他们的想象,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用“谁,怎样来了”的句式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动词。
充分给予孩子想想空间,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用固定的句式来进行语言训练。结合多媒体播放学生在校活动图片从而理解孩子们幸福的生活,配乐读。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节课让学生悄无声息地领悟了文本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同时又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
这节课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对于时间上的把握不够精准。在评价语上较单一,重复学生的回答评价较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让自己的评价语更丰富多样。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滚铁环》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体会“我”滚铁环的快乐,感受乡间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课文第2、4、6自然段,品读、感知语言形象,领悟滚铁环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描述情境。
2.看,石板上有好多词语。只要我们读准它们,就能拿到铁环继续跑了。读词语。
3.过渡:拿到了铁环,让我们滚着它朝前跑吧!
二、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激情导读,开启思路。
2.读中品悟:这一段写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这些声音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摩擦——丝丝丝
流动——丁丁丁悦耳和谐的乐曲
拍打——踏踏踏
3.扩展体会:悦耳的乐曲是什么样的声音?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悦耳的乐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师生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试读。
2.出示小黑板,学生做填空练习。
3.引导学生体会所填词语的表达效果。
4.引导想象,发展思维:滚铁环的路上,我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仿写:(_____也_____,_________来了。)先说后写。
5.师生合作读。
6.指导学生表演读。
四、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1.过渡谈话,激趣导读。
2.指名学生读第6自然段(读后评议)。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1)许多小朋友在一起流铁环,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跑向霞光,跑向太阳,跑进春天的怀抱”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情景啊!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4.配乐齐读这一段。
五、总结升华:
1.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拓展练习:以“我学会了滚铁环”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滚铁环
声音:丝丝丁丁踏踏(悦耳)
景色:晨光朝霞太阳(绚丽)
跑向:霞光太阳春天怀抱(快乐)
精彩片段
《滚铁环》精彩片段
情景创设和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
[片断一]:
师:自由朗读4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写了些什么?想想:哪些景物是“我”看到的,哪些景物是我听到的?
生:这部分课文写了朝霞、太阳、小鸟的叫声和校园的铃声,前两种景物是我看到的,后两种景物是我听到的。
师:不错,那么就请你们先读读“我”看到的部分,注意带点的词语,想象一下这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学生读书、想象体会)
师:谁来说,你头脑里想象出一副怎样的画面?
生:早晨的景色太美了。
生:乡间路上的景物太多了,有朝霞、有太阳、还能听到小鸟叫呢!
生:朝霞向我们飞来,太阳还向我们走来,我很快乐!
……
师:是啊,早上,每当太阳升起,露出笑脸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就会把天边的云朵染上色彩,人们称这样的云彩为“朝霞”,想象一下朝霞会被太阳染成哪些颜色?
生:有红的、黄的……
生: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很多很多颜色。
师:天上的云朵在太阳的照射下有这么多颜色,真是美丽又灿烂呀!这就是“绚丽”。
(出示词语,指名朗读正音)。
师:(出示绚丽朝霞的图片)你们瞧,这美丽、灿烂的云彩就是朝霞,怎样读好这个词呢,谁再来读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通过朗读把天空朝霞的美丽表现出来)
师:这么美丽的朝霞是怎样来到我们的身边呢?谁来做做动作?
生:(表演朗读)
师:哦,朝霞姐姐飘得快,所以是“飞来了”,怎样读好这个词呢?
(指导朗读,加上动作)
师:可是太阳公公升起得慢,所以是“走来了”,怎样读?(结合动作,边读边体会)
(从“一快一慢”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片断二]:
师:鸟儿的歌声和学校的铃声是怎样传来的?(指名回答,板书:飘、扑)
师:看看这些加点的词语也是什么词?(动词)能读好它们吗?自己读读吧。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评读)
师:(引导体会):鸟儿的歌声从远处的树林传来,听一听。(播放林中悠扬的鸟叫声)那学校的铃声是怎样的呢?(听清脆而响亮的铃声),有什么感受?
生:鸟叫的声音很好听,像唱歌一样;学校的铃声很清脆,很响亮。
生:鸟的叫声从远处树林里穿来的,声音小些,像在空气中飘一样;学校的铃声很响亮,就像把我们包围着一样。
师:那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导读好“飘来了”和“迎面扑来了”,一个轻读,一个重读,在读中感悟“飘来”和“扑来”的不同,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
师:在滚铁环的路上,我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练习说话:用“谁,怎样来了”的句式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动词。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滚铁环》是义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乡间孩子们快乐地滚铁环的情景,展现了乡间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滚铁的快乐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文章第2自然段写了“我”滚着铁环朝前跑发出的声音;第4自然段写“我”在滚铁环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孩子们滚铁环的快乐心情正是从这两个段落中表现出来的。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滚铁环的玩法
滚铁环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汉族儿童游戏,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各地均十分兴盛。孩子们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
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美少女滚铁环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那时候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除了上楼梯,只要是人能行走的路,就能滚铁环。滚铁环的速度快慢均可,但太慢会倒下去,像骑车一样。快到什么速度,你能跑多快都行。滚铁环的技术一学就会,又熟能生巧。活动方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个人活动、集体竞赛均可。有50米或100米竞速、有100米障碍(如绕树丛、过独木桥)、4×100米接力等比赛项目等。
比赛时,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铁环倒地为输。学校就曾在球场上举行比赛,比赛分两个项目:最快接力赛,先到为胜;最慢技术赛,慢且不倒为胜。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cháoqiánzhāngkāichuānchū
xuéxiàolíngshēngjíhé
二、好朋友,手拉手(连线成词)。
摩悦和朝绚清
谐擦耳脆霞丽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朝霞张开绚丽的翅膀,___________;太阳露出笑脸,___________;鸟儿们
的歌声穿出树林,__________;学校摇响的清脆铃声,迎面___________……
2.大家集合成一支铁环的队伍,一起朝前跑,跑向___________,跑向______
_________,跑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些声音像合奏着一支和谐悦耳的乐曲”,“这些声音”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想一想,填一填。
读了课文,我仿佛在和文中的孩子们一起滚铁环,我想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表达我快乐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朝前张开穿出学校铃声集合
二、摩——擦悦——耳和——谐朝——霞绚——丽清——脆
三、1.飞来了走来了飘来了扑来了2.霞光太阳春天的怀抱
四、铁钩和铁丝摩擦发出的“丝丝丝”声铁环在路上滚动发出的“丁丁丁”声
脚步拍打地面发出的“踏踏踏”声
五、示例:兴高采烈眉开眼笑等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业题(鄂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37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