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今中外改革专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含有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共五个实用专题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
第一部分:大纲版
(一)中国古代史
1.春秋时期的改革
(1)管仲改革:时间:公元前7世纪。内容:改革经济(“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相地而衰征”)、政治、军事。作用: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
(2)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齐国和鲁国的改革都实行新的税制,即土地税,这些新的税制都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①背景: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②主要内容:政治上,“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④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⑤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得当。
(2)李悝在魏国变法,主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政。
(3)吴起在楚国变法,主要内容是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整顿吏治等。
战国时期变法最重大的作用是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3.北宋中期的改革
(1)庆历新政(1043年范仲淹改革)(2008届全国文综高考历史新增范围)
①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不断反抗;冗官、冗兵、冗费,政府积贫积弱;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内容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的考核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中心内容是整顿吏治)。
③结果:由于保守派官僚的阻挠而失败。
(2)王安石变法
①背景:(与庆历新政同)
②主要内容:经济上,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③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④失败原因:主要原因是新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支持变法的宋神宗逝世。
(二)中国近现代史
1.洋务运动——地方阶级改革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一所三局),创办民用工业(一厂三局),筹划海防(一衙门两购买三海军),培养人才(两方式三人才)。
(3)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改变封建制度。
(5)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
(1)背景: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其政治因素;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③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口诀:上书裁冗员废旗权;设局奖发明预决算;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办学废八股译馆留)
(3)意义: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③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失败原因:客观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阻挠、破坏,反动势力强大;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反封建的勇气,采用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内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目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必要性: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也不利于推动科技进步。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必要性:过去体制过于集中,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
②步骤:试点——推广——发展(试点:安徽、四川)
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③意义(影响):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围绕“农”)
④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内容:所有制变化:单一公有制——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管理体制变化:高度集中——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③成就: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
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正确认识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世界近现代史
1.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遭到农奴制阻碍;②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危机。
(2)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3)内容:①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4)性质: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农奴制的废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6)局限:改革还保留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②人民反抗斗争;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⑤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2)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3)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废藩置县,实行府县道地方体制,废除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3)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4)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5)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3.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破产;②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2)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3)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②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4)意义:①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②表明俄国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1929—1933年胡佛政府克服经济危机;②人民希望政府措施改善经济状况;③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施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3)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局限性: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联邦德国
①内容:政治上消除法西斯主义;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在对经济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运转规律;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②作用:经济迅速发展,60年代初期,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日本
①内容: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技;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②作用: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1987年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6.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背景:斯大林时代,苏联和东欧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状况的改革,形成外部压力。
(2)改革简况:
①南斯拉夫最先改革: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但自治体制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逐步尖锐起来。
②波兰哥穆尔卡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和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③匈牙利卡达尔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改革成效大。
④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克之春”:公布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遭到苏联出兵干涉,改革中断。
(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四种模式
①中国模式:走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②苏联模式: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后来进行激进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
③南斯拉夫模式:根据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后因进行激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向资本主义转变。
④匈牙利模式: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后因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激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倒向资本主义。
第二部分:新课标版
(一)世界古代改革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的背景
①公元前8~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2)梭伦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③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④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3)梭伦改革的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①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4)梭伦改革的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5)梭伦改革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②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没有废除奴隶制。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2.欧洲的宗教改革
(1)欧洲的宗教改革背景
①宗教:天主教会在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宗教“异端”运动的出现。
②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③政治:民族主义观念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④文化: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桎梏。
注: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2)欧洲的宗教改革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3)欧洲的宗教改革时间——16世纪。
(4)欧洲的宗教改革内容
①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圣经》至上;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结果——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使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②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坚持《圣经》权威,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自由、平等、个人主义的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及奋斗精神与节制、忍耐等美德;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式和政教合一的政权。结果——建立了加尔文教,日内瓦成为“信教的罗马”。
③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权力;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教义和仪式;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5)欧洲的宗教改革影响
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精神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④消极影响:不能彻底解决宗教问题,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
(6)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
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世界近代改革
1.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
①政局动荡: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马木路克、帕夏)争权夺利,战乱频仍。
②经济落后:埃及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③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④条件具备: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农作物新品种;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民族工业。
②政治方面: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建立了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③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④军事方面: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特点
①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改革虽一开始就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但这种开放又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从埃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看,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和相互争斗仍对埃及形成严重威胁。其次,从阿里改革本身浓厚的封建色彩和高度的集权性来看,由于政府对工业、农业、商业和外贸实行严格的垄断式控制,外国商品和资本难以大规模进入埃及。
②它是在保存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近代化色彩,但其性质是封建性的。
③它涉及内容全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此虽有较大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阿里改革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但其改革是在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②主要原因: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为了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③外部原因:欧洲列强的破坏(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他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统一,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军事上,增强了军事实力,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文教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局限性: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6)本质认识
阿里改革虽然发生在近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但却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其实质作用在于加强埃及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可以说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一次积极回应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其改革结果和局限性是必然的。要充分认识埃及阿里改革的客观历史作用。
阿里的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专制性与扩张性是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明了民族独立、近代化才是当时进步的历史潮流。
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1)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上,农奴制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②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③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斗争与新思潮。
④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原因)。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
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4)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①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②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④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
⑤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后两点内容不要求掌握)
(5)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成功原因
①外部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②内部原因——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6)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一方面,专制统治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各地地主都竭力要在改革方案中只反映自己的最高利益。
(7)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背景
①幕府统治危机:政治上,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经济上,幕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下级武士萌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②幕府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的内部矛盾,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③条件: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
(2)明治维新的目的
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3)明治维新的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突出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③文化方面: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
④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
(4)明治维新的结果
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5)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①内部条件: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外部条件: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6)明治维新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经济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国际地位方面,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渐成为强国。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7)明治维新的性质与评价
①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有认为是“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强调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倒幕运动的成功)
②积极性: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③局限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政治上,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文化上,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国际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改革的局限性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三)中国古代改革
1.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
①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
②商鞅变法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⑤改革旧俗的社会生活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3)商鞅变法的特点
①彻底全面——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②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③影响深远——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4)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②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
③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
④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⑤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5)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6)商鞅变法的结果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7)商鞅变法性质
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8)商鞅变法评价
①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壮大了军事力量;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消极影响: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民族融合。(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①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②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④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⑤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
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7)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①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③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2.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
②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进行改革。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大无畏精神。
(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①理财——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②军事——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③教育——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4)王安石变法的败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
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5)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④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6)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7)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8)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①考试内容——理解与运用。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进行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②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1)戊戌变法的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戊戌变法的过程
①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②发展
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1895年)、保国会(1898年)等团体以及《中外纪闻》(1895年)、《时务报》(1895年)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他们还创办了学堂(如长沙的“时务学堂”),提出了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戊戌政变)。
④失败——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内容
①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②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教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④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4)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③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④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5)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②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⑤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6)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与教训
①积极: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②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7)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规律小结
1.改革的本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2.古今中外的改革,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制度,如商鞅变法、戊戌变法、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二类要从根本上维护原有制度,如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3.改革的往往要冲破旧体制的阻碍和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全面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改革的第一步在于观念的创新。改革也映证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5.改革的成败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等。
三.热点冷点
1.对古今中外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成败原因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2008届至2009届考生,尤其要注意“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的备考。
3.注意分析改革的背景及成败原因,得出简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4.应注意多角度分析改革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特别是从历史传统、阶级特性、国际背景等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也要注意结合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其历史意义。
5.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时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第三次巨变,要把改革当做长期热点对待。
四.高考题例
01.(2006江苏历史15)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02.(2007天津文综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命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03.(2007北京文综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04.(2007海南历史12)“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05.(2008天津文综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06.(2008四川Ⅰ卷文综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
07.(2008全国文综Ⅰ卷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选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
08.(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4)下列各项中,关于早期维新派的正确表述是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B.反对“经世致用”的传统
C.主要从事民族工商业活动D.经济思想与洋务派基本一致
09.(2008全国文综Ⅱ卷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年,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0.(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1.(2008四川Ⅰ卷文综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2.(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13.(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14.(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獒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5.(2009年上海历史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16.(2009年重庆文综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17.(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8.(2009广东文科基础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2007江苏历史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20.(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
A(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1.(2009年福建文综41题A题)(15分)
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只有D项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02.C熟悉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
03.BA、C两为“自强”的军事工业,D项为为戊戌变法法令中的内容。
04.C从题中强调“诵经史、明大义”,认为“机警多智”不利于国进行判断。
05.D③项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06.D王安石变法中“买贱卖贵”的法令只能是市易法。
07.B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的只能是民用企业。
08.D熟悉早期维新派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主张,可以准确判断。
09.B1978年以后中国中小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0.AB项错在“唯一形式”,C项错在“土地私有化”,D项错在“政权组织形式”。
11.AB、D两项表述对俄日两国都不适合,C项不适合俄国。
12.D“少支出少收税”应该是应对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13.C从同文馆的开设科目及创办时代分析。
14.C从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角度分析。
15.C从题中所述西方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共存的状态得出结论。
16.C结合时间及清政府的“变”与“不变”内容结合思考。
17.B识记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18.C思考勃列日涅夫“表面改革”而“不根本改革”的含义。
19.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北宋财政负担重的原因去思考)重要一项:冗官。(1分)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两事: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从“农时不夺”、“国用饶”等关键词思考)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联系课本,结合材料观点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肯定、否定均可,但评述一定要能明确支持结论)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20.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材料中寻找、总结关键词句)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措施,指出司马光相反主张的影响)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从思想文化对变法的影响角度看教育改革的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地理位置与文化习俗角度看向日本学习的理由,识记《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地位)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从制度角度看实质,结合中国国情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看康有为主张的局限性)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五.新题预测
0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D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02.王安石变法较稍前的“庆历新政”成就显著,主要原因是A
A.变法的切入点不同B.得到了皇帝的鼎力支持
C.反对派势力相对较弱D.用人得当,法令推行顺利
03.“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C
A.打击限制大地主大贵族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04.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C
A.①⑤B.②④
C.②⑤D.①③
05.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D
A.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基本上同时启动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C.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D.制度变革在近代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06.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是C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建立土地承包关系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07.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08.2007年8月发生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犹如风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全球知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指出,经过几十年的过度消费后,美国经济处于“非常严重的经济调整边缘”。日前他在接受奥地利日报采访时指出,全球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使很多人想起了70多年前的“大萧条”。为了克服危机,罗斯福新政中促进美国产品出口的措施是A
A.实行美元贬值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信贷利率D.推行“以工代赈”
09.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A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C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B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C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D
A.戊戌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B.维新派没有掌握自己的武装
C.康有为缺乏实施维新的必要资金D.民族资本主义仅有初步发展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之处是D
A.废除人民公社的体制,扩大自主权
B.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D.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15.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A
A.对立统一B.失之偏颇C.相互矛盾D.继承和发展
16.《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B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Ⅰ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分)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答案要点: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1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1分)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1分)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1分)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1分)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1分);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1分);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分)。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答对任3点给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1929年10月,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一一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整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威胁。一一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2008年9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连续5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正以高于预期的速度降温。银行倒闭、股市暴跌、油价跳水、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下各自“噩耗”纷至沓来,让人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认识到,各国应当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通过各种平台,加强磋商与沟通。
一一据人民网相关信息整理
请回答:
(1)1929年经济大危机有很强的破坏力,它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3分)
(2)据材料一、三,两次危机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此外,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特征?这种特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二、三,面对两次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应对的措施有何明显的不同?试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措施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认识,你认为我国政府在“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的基础上,对内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危机的危害。(3分)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3分)
(2)由一国波及到多国;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市场形成。(2分)
(3)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着力于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2分)原因: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2分)
(4)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指导;采取得力措施拉动内需。(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含有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共五个实用专题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
第一部分:大纲版
(一)中外兵制(军事制度):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诸侯要随从周王作战。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2)秦汉:秦朝中央由太尉管理军事,每年服兵役的不下三百万人。西汉编户农民也要服兵役。
(3)隋唐:隋文帝继承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兵农合一有利于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唐初府兵三分之一以上驻守关中;兵将分离,不易割据;但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军费(武器、粮食、马匹要自备)。由于均田制破坏、兵役繁重和府兵地位下降,唐玄宗前期府兵制崩溃。接着实行募兵制,由国家召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增强了战斗力;但导致了军阀割据。
(4)宋元:北宋初,削减节度使兵权,禁军将领统兵,枢密院奉旨调兵,更戍法规定禁军换防将领不动,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以“强干弱枝”,由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和保甲法(兵农合一)。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5)明清(鸦片战争前):明太祖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只能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但清朝中后期却成为封建毒瘤之一。清军入关后还建立了汉军八旗,用绿旗,称绿营。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为镇压太平军,咸丰帝下令建立汉族地主武装(地方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主张。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初步建成了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创办了水师学堂、船政学堂等军事学校。戊戌变法法令在军事方面规定,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清设海军(记忆口诀:裁绿营征兵设海军)。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利用会党起义失败,后凭借新军起义成功,再依靠西南军阀对付北洋军阀,继而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期间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表现最英勇。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南昌起义仍用国民革命军旗号,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起义中诞生。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会师后,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反围剿斗争中,提出了游击战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冯玉祥与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联系北京政变后的中华民国国民军,北伐期间的的国民军联军)。
(7)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八一三事变后,西北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参谋长赖传珠。
(8)解放战争时期:粉碎全面进攻时,解放区军民的战略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术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粉碎重点进攻时,西北野战军的战术是“蘑菇”战术。战略反攻的战术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战略决战时,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淮海战役是“临机处置一切”,平津战役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9)新中国(中国现代):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实行军衔制度。把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作为建设重点。中国军队已经发展为多军兵种合成军队。现在正贯彻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3.世界近现代史:
(1)英国:《权利法案》规定,除经议会同意外,国王征募或维持常备军,都属非法。
(2)法国:雅各宾派专政时,国民公会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黎公社建立了国民自卫军,保卫公社政权。
(3)美国: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把汇集在波士顿附近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美国内战中,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北方扩充了兵力,调整了部署。二战后初期,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五百个军事基地。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如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朝核问题等),严重干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4)日本:倒幕运动中,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建立了倒幕武装,发展为明治政府军队。明治维新时,推行征兵制,建立了一支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二战前,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标志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军费逐年增加,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现任小泉政府在海湾危机、台湾问题上都追随美国。
(5)德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把武力统一和灵活外交相结合,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上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欲望强烈。巴黎和会上,德国军备受严格限制,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不超过10万人,海军不能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准拥有空军。希特勒政府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二战后,西德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二)中外战争(国内国际)
1.中国古代战争:
(1)反阶级压迫战争:国人暴动、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有反对民族压迫色彩)、明末农民起义。
(2)争权夺利战争:牧野之战、城濮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楚汉战争(略)、陈桥兵变、靖难之役。
(3)国内民族政权战争:犬戎攻进镐京、北宋与辽、北宋与夏、北宋与金、南宋与金、南宋与元之间的战争。
(4)叛乱与平叛战争:西汉“七国之乱”(略)、西晋“八王之乱”(略)、唐朝“安史之乱”(略)、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回部贵族叛乱、三藩之乱。
(5)抵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派兵反击沙俄侵略军。
2.中国近现代战争:
(1)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2)国内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斗争(1895年广州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6年护国运动、1917—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1921—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大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反围剿)、解放战争。
(3)边境冲突战争:中苏边境冲突、中印边境冲突、中越自卫反击战。
3.世界近现代战争:
(1)各大国国内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及巴黎公社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武装倒幕、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大国间局部战争:法军与外国干涉军(瓦尔密、莱比锡、滑铁卢)、普法战争(色当)、英荷及英法殖民争夺战争(略)、英法俄克里米亚战争。
(3)反殖民主义斗争:北美独立、拉美独立、亚洲革命风暴、亚洲觉醒、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4)帝国主义掠夺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略)、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东线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等)。
(5)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如闪击波兰、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莫斯科战役、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等。
(6)二战后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军侵略阿富汗、两伊战争、两次海湾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美军侵略阿富汗战争等。
第二部分:新课标版
1.中国古代兵制:西周,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随从作战。秦朝,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秦朝的郡守和县令要管理地方兵役。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兵部在皇帝掌控下分管军事。唐中期,节度使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清朝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2.中国近现代战争:
(1)两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进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道光帝将林则徐等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谈判。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侵华战争。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不久,英法两国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2)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但因孤军深入而失败;西征军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先失利后取胜,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天京变乱后,为了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并取得三河镇大捷的胜利,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陈李配合攻破江南大营。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但因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进攻而退回苏州。湘军攻陷安庆,随后陈玉成被俘就义。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会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1895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在黄海大战,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1900年6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下,八国联军先受挫收缩后增援得逞。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北京并在北京紫禁城内立司令部。慈禧太后在出逃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5)武昌起义: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以黄花岗起义最为惨烈。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
(6)北伐战争: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7)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成功爆发。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一部分转战湘南,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在粉碎敌人“围剿”的基础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8)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秋,中共制订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进行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9)解放战争: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也被粉碎。1947年6月,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从1948年秋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和世界战争史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4月,国共两党北平谈判破裂,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世界历史上的兵制与战争
(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战斗,1781年,美国终于打败了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还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德意统一战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3)俄国“二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貌似强大的沙皇俄国充分暴露出它的弱点。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3月,一场革命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爆发在俄历二月,被称为“二月革命”。在这次革命中,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4)无产阶级革命战争:
①巴黎公社革命:临时政府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了疯狂进攻。5月下旬,敌人攻入巴黎城区。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爆发战争。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军直逼巴黎城下,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围困巴黎的敌军,采取了屈膝投降政策,同德国草签了割地赔款的条约。与此同时,临时政府秘密调集军队,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国民自卫军。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城内蒙马特尔高地等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巴黎警钟长鸣,一场革命爆发了。国民自卫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狼狈逃往巴黎郊外的凡尔赛。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临时政府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了疯狂进攻。5月下旬,敌人攻入巴黎城区。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②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首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1月6日晚,起义开始。列宁来到起义司令部,亲自领导起义。到11月7日(即俄历十月二十五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
(5)20世纪的战争与战争制约因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A.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的实力对比;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加剧,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B.过程:双方——协约国、同盟国。性质——主要是帝国主义战争。主战场——欧洲战场,西线战场又具有决定意义。主要战役与事件——马恩河战役、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德国投降。
C.后果和影响: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摧毁了俄德奥土等帝国,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一战后到二战前的战争制约因素:《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国际联盟——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提出了维护和平、实行集体安全、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等基本原则;国联盟约所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不能制止侵略、制止战争,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
A.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变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法西斯崛起扩张,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但未能制止大战的爆发。
B.进程:爆发(特点:世界大战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德国处于战略进攻的有利态势)——德国突袭波兰和波兰迅速灭亡;苏联建立所谓东方战线;德国突袭北欧西欧;敦刻尔克撤退;法国迅速灭亡;不列颠之战。扩大(特点: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席卷世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转折(特点:战争形势发生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二战的转折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胜利(战争特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北非战场的胜利与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德国法西斯的溃灭,波茨坦会议,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
C.结果: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
D.意义: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二战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教训——法西斯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落后就要挨打;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
E.二战后的战争制约因素:美苏冷战局面——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同时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美苏两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等。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成立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加强军备控制;颁布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成立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和与西方国家对话、对抗的合法舞台。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35年,针对的是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发表;60至7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主要反对侵越战争,青年学生充当了反战和平运动先锋;联大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宣布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联系加强,彼此影响直接;经历大战、冷战、局部战争和面对核武器威胁,人民渴望和平;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最终取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
③二战后的局部战争
A.朝鲜战争:背景——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8年在美苏支持下,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主要经过——1950年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1950年10月中国开始抗美援朝;1952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特点和影响——二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背景——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越南分裂为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共和国;美国出于称霸的需要干涉越南内政。主要经过——60年代初美国推行特种战争;1965年美国将特种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1969年美国推行“战争越南化”;1973年双方停战。特点和影响——越南人民抗美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美国消耗了国力,内外交困;调整对外政策。
C.中东战争与和平进程:背景——中东的主体民族、政治统治、宗教信仰多次变更,造成民族纠纷频繁;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大国倾力争夺之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对同一地区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是阿以长期冲突的关键。主要过程——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和平进程——1978年埃以和解;1993年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签订和平协议;1993年巴以达成临时和平协议。特点与影响——造成中东地区长期的动荡不安,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造成巴以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D.印巴战争:背景——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边界和领土归属长期不定;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美苏两国不断向印巴两国出售武器起了推动作用。主要经过——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949年),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1972年孟加拉国成立。特点和影响——造成南亚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使印巴双方军备竞赛加剧,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E.两伊战争:背景——领土和宗教派别之争;民族间的纠纷;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主要经过——1980年伊拉克首先对伊朗发动进攻;1980—1981年是相持阶段;1988年停火。特点和影响——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规模最大、损失最重的战争;两国经济全面倒退;造成中东分裂。
F.海湾战争:背景——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局势动荡;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长期边界纠纷。主要经过——1990年伊拉克突袭科威特,美国先后实施“沙漠盾牌”计划、“沙漠风暴”行动、“沙漠军刀”攻势;1991年战争结束。特点和影响——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对中东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军事制度的演化实质上是强化中央集权趋势在军事上的反映。如由分封制到奖励军功、北宋初和明初集中军权的措施。
2.中国古代主要有四个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即:府兵制、猛安谋克制、保甲法、八旗制度。
3.中国近代的军事制度、军队建设,既是中国近代化历程在军事上的反映,也是与世界形势和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如近代海军的创办、新军的训练、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的组成。
4.世界近现代军事制度的演变与具体国家的历史传统、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密切相关。如德、日两国军事制度的演变(国民经济军事化——全力准备对外侵略;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力量搞好国内建设)。
5.近现代史上的战争,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革命与反革命;二是侵略与反侵略。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阻碍和平和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当前有哪些因素制约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又有哪些因素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的主要军事制度的内容、中国近代新式军队的组建、世界大国间的主要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具体军事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3.注意结合课本关于主要军事制度和古今中外主要战争的基本结论,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头脑清楚、明确判定。
4.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军事是经济利益的继续,战争是利益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产物,要注意军事制度和主要战争与当时具体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
四.高考题例
01.(2004天津文综15)明太祖朱元璋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掌京师军权,后者掌地方军权B.前者掌地方军权,后者掌京师军权
C.前者有统兵权,无调兵权D.前者有调兵权,无统兵权
02.(2004上海历史2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03.(2004广东历史11)北伐军决定先扫除直系军阀吴佩孚,因为他
A.是北洋军阀的总头目
B.在北洋军阀中实力最强
C.盘踞两湖,直接威胁广东革命根据地
D.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三一八”惨案
04.(2005全国文综一卷20)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北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05.(2005上海历史21)2003年3月,美国未经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唯一的超级大国B.多极世界的一员C.欧盟外交的代表D.两极世界的一极
06.(2006四川文综16)“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A.浙皖起义B.黄花岗起义C.萍浏醴起义D.镇南关起义
07.(2006广东历史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08.(2007海南历史17)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09.(2007全国一卷文综14)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10.(2007全国一卷文综15)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11.(2007全国一卷文综17)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12.(2008四川Ⅰ卷文综16)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
13.(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6)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为确保金融中心和首都的安全,集中主力与日军展开的会战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14.(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0)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1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4)1870年由法国人主动发起的在历史上被称为“最愚蠢的一场战争”的是
A.七年战争B.普法战争
C.拿破仑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
16.(2008全国Ⅱ卷文综21)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
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
B.1914年
C.1918年
D.1941年
17.(2008广东理科基础68)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
18.(2009年福建文综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9.(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20.(2009广东文科基础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高考资源网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高考资源网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高考资源网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高考资源网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21.(2009年福建文综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22.(2009海南历史18)“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B.1920-1926年C.1927-1936年D.1937-1945年
23.(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24.(2009年江苏历史8)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
25.(2009海南历史2)在伯利克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并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选出,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
26.(2009海南历史12)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持续四年其中有些好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该战争应是
A.普法战争B.印度民族大起义C.美国内战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27.(2009年重庆文综21)色当战役的重大影响是
①促成了法国与撒丁王国结盟
②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③推动了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合
④增加了德国工业发展的资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8.(2008全国文综Ⅱ卷39题第(1)、(2)问)阅读分析资料如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
29.(2009天津文综历史13题)(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30.(2009年山东文综35题)(10分)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最空上看到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2分)“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2分)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一行动有何意义?(4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识记明初军事上的集权措施。
02.A注意从李鸿章的话语中总结主要原因。
03.C从吴佩孚所处的地理位置思考。
04.C在中共领导下的、打着工农革命军旗号的、在江西和湖南边界上发生的只能是秋收起义。
05.A重点在“美国未经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06.A识记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07.A这里实际上是指在蒋介石军队重点进攻解放区时,人民军队的向中原地区战略反攻。
08.B从关键词“扬子江头淮河之滨……深入敌后”思考。
09.D从八旗制度的性质角度考虑。
10.C从题中“根、干、枝、叶”的关系和“用公款,用私惠”等关键词思考。
11.A结合课本小字部分对国民革命军特点的表述答题。
12.C立宪派希望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俄国。
13.A从关键词“为确保金融中心和首都的安全,……的会战”思考。
14.B只有B项符合淮海战役的情况。
15.B1870年法国人发起的“愚蠢战争”只能是普法战争。
16.C从图中奥匈帝国的存在和同盟国控制范围较小可知是一战末期。
17.C从北约的军事、政治组织性质上思考,且当时华约组织尚未成立。
18.D注意公元前206年—前202年应是前3世纪的最后几年。
19.C从图中“京师”、“长城”、“乌兰布通”等信息综合判断。
20.AB错在“与鸦片无关”;C错在“两败俱伤”;D错在“体现人类正义和道德”。
21.A八路军从西北地区到华北山西、河南一带抗日,必然东渡黄河。
22.D从题中“离别衡水湘水”、“除仇寇”、“还燕碣”等关键词判断这是抗日战争。
23.C从题中先失地、再诱敌与分敌、打击敌人主力等信息综合判断。
24.BA项应该是驻兵山东半岛,不是华北地区,B项与八国联军的构成有关。
25.C从军事事务的特殊性角度出发思考。
26.C注意时间,在19世纪爆发的持续四年的只有C项(1861—1865)。
27.D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思考普法战争的影响。
28.答案要点:
(1)(从中国的需要、主要战场概况和世界形势变化等角度作答)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
(2)(从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作用两方面思考)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
29.答案要点:
(1)(从英国的请求和中国的利益思考)直接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从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角度思考原因,识记《开罗宣言》的内容)原因: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重大成果:发表《开罗宣言》。成果内容: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点明国际合作制约战争构想及其战后机制)主要目的: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落实:创建联合国。
(4)(言之成理即可)认识: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30.答案要点:
(1)(从德黑兰会议的召开目的角度思考)寓意:合作。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点明德黑兰会议后盟军在欧洲的重大行动并指出其作用)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决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
五.新题预测
01.隋唐有兵制,可使“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其制应为A
A.府兵制B.征兵制C.募兵制D.养兵制
02.唐朝出现了大量以反映战火频繁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姓王”(岑参《九曲词》)中,可以看出他们D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功名
03.新华网银川2006年11月28日电,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境内的开元堡古城遗址经过三个月的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座宋代中等规模的驻军古城堡,大小堡数十座,犬牙交错,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宋代修筑这些城堡的目的是防御A
A.西夏B.蒙古C.金D.辽
04.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D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05.以下是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数据对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C
中国英国
步枪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射程200米、射速3-4发/分钟
火炮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气孔气泡多铁模制造、镗床切削、膛壁光滑
火药硝量过高、杂质过高、颗粒粗糙标准火药配方(硝78%、硫8%、碳14%)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D.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差距
06.《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合唱中有句歌词:“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赴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关于“途中”“迷雾”产生的原因是A
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
③转移途中损失惨重④日本帝国主义对红军的围攻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③④
07.列宁指出:“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从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决定这场战争的转折性战役是B
A.瓦尔密大捷B.萨拉托加大捷C.阿亚库巧战役D.萨多瓦战役
08.民国5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拄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这说明C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09.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B
A.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B.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D.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10.1979年苏联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持续78天的轰炸。其实质是D
A.高唱“人权高于主权”论B.实行“人道主义”干涉
C.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D.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1.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B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12.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B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1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C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14.一个课外学习小组准备筹拍一部反映西方侵华的电影,如果你是小组的成员,在拍摄电影《八国联军》过程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B
A.联军用蒸汽轮船运兵B.光绪帝利用义和团进行抗击联军
C.部分中国军队用大刀长矛对抗联军D.联军用电报传递军事信息
15.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陈诚提出“在抗战第一期间,国军……消耗适度人力,保存我国军力。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的目的……”为此国民政府所组织的会战包括C
①淞沪会战②徐州会战③太原会战④枣宜会战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6.毛泽东说:“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指的事件反映在下列哪个图片中A
17.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述不正确的是D
A.资本主义文明受到巨大挑战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提供时机
C.民族主义引起人们的重新审视D.维护了欧洲传统国际格局
18.西班牙内战被人们称之为“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A
A.世界主要政治力量都直接间接地介入了这场战争
B.内战远远超出了西班牙的领土范围
C.内战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内战中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展开了激烈斗争
19.山本五十六曾说:“凭日本的工业,根本不能与美国为敌,同其抗衡。如果(日美)非打不可,在开始的当年或一年中可以奋战一番,并有信心争取打胜。但战争如果持续下去,以至拖到二年三年,那就毫无把握了。”结果,不到一年他的预言就应验了。下列战役中最早应验他的预言的是A
A.中途岛战役 B.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C.马里亚纳群岛战役 D.菲律宾战役
20.有人评论一场现代战争的结果时说“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这场战争的双方是C
A.伊朗与伊拉克B.美国与苏联
C.多国部队与伊拉克D.英国、法国、以色列与埃及
21.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4分)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4)由上述图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答案要点:
(1)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分)
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1分)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分)
(3)主要原因:(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以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5分。)
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1分)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1分)。
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1分)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1分);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1分)。
(4)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发展好自己,才能真正自强于世界(2分)
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能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应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但当他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三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他在颁奖典礼上说:“我坚信,假如我们希望逃过自我毁灭的下场,我们集体良知和安全保障体系内就不该允许核武器存在。”“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彻底确保不会有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巴拉迪还强调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监督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扮演的角色,即确保核材料仅被用于发电、医疗、研究等方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爱因斯坦对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主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及其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核问题的认识。(2分)
答案要点:
(1)研制核武器作为预防法西斯核战争的手段;反对把核武器作为大规模杀人武器。(2分)
(2)目的:反对核战争,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2分)意义:增强了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2分)
(3)核武器依然严重威胁世界和平;要和平利用核能造福人类;防止核扩散。(2分)(写出2点即可)
古今中外法制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含有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共五个实用专题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
第一部分:大纲版
(一)中国古代史
1.先秦: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律约束,“法不阿贵”。商鞅变法法令中包含连坐法,其严刑峻法对后世有消极影响。2.秦汉至隋唐:《秦律》集中体现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田律》部分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秦与隋都实行严刑峻法。北宋初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3.明清:《大明律》的特点——①增加经济立法(反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主张分等量刑(皇族大臣有特权;百姓不满受极刑);③严法整顿吏治(重典治国:首创廷杖制度;剥皮实草—警示继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反封建思想的一种体现)。(二)中国近现代史
1.农民阶级:《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依法治国。2.资产阶级:(1)维新派虽提出定宪法主张,但在百日维新法令中却没有得到体现。(2)革命派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是主权属民、民族平等、国民自由、国民有选举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是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大地主大买办阶级: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实质上是逐步破坏民主共和制度。4.无产阶级:(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制定宪法大纲。(2)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临时宪法性质。(3)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特点是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意义是使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含内容是两规定两体现,也就是规定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规定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评价是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可想象为肯定地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5)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内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三)世界近现代史
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目的是限制王权;主要内容是限制国王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作用是使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意义主要是使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2.美国:(1)1776年《独立宣言》(时间是1776年7月4日;起草人是杰斐逊等人;意义是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评价: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2)1787年宪法(背景北美独立战争取胜;内容是规定联邦政府政经军外等大权、按三权分立学说设置国家职权;评价是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使它具有民主性,允许奴隶制存在和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使它具有局限性。)(3)1862年《宅地法》(内容规定美国公民只有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64公顷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就成为私有财产;影响短期来说是顺应民意,扭转内战战局,长远来说主要是加速了西部开发)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获得自由,并可参加联邦军队)3.法国:(1)启蒙运动中,英国的洛克、霍布斯和法国的卢梭都有社会契约思想(按人民的公共意志和利益办事);英国洛克和法国孟德斯鸠都主张分权(洛克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事权分属议会和君主;孟德斯鸠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属人民集体、法院和君主);英国洛克、法国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2)1789年《人权宣言》(内容是生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可动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评价是揭示了人权、自由、平等原则,体现了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不足之处是它的自由平等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的基础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3)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缺陷是规定了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4)1804年拿破仑法典(使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4.俄国:(1)1861年废奴法令(内容是规定农奴人身自由和高价赎买份地)(2)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3)1936年苏联新宪法(背景是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内容是规定苏联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意义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5.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宪法内容口诀:土河矿国有;收回外垄断;拆散大地产;保障工人权。第二部分:新课标版
(一)中国古代史
1.商鞅变法: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2.秦朝灭亡、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之一是刑罚严酷。(二)中国近现代史
1.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限制总统的权力。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在动乱中,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984年,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比较有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三)世界历史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时,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伯利克里改革时期,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2.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相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这样,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已,损害平民利益。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当然,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2)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为统治如此庞大的国家,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公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维系统治,影响后世: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英国的《权利法案》: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准确说来是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其确立应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4.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的颁布: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第二年,这部宪法正式生效。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不足,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7.俄国“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在司法方面,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8.日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9.苏俄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后来,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10.美国罗斯福新政:颁布《紧急银行法》,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联邦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二.规律小结
1.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的体现,是国家政权的统治工具之一。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法治”,本质上还是“人治”,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3.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治,既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也是资产阶级提倡的若干原则的集中反映。4.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法治,既是对前一阶段革命和建设成果的确认,也是对下一阶段建设的指引。当然,它也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破坏到重新认识的过程,如苏联在“大清洗运动”后和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对法治的重新认识。5.中共十五大的重要决议,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国策。三.热点冷点
1.古今中外重要法律制度与法律文献,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2.封建社会中的治治和前苏联的法律制度,在历年高考中考查较少,是高考的相对冷点。3.注意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发展性。如《大明律》、《人权宣言》体现的时代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阶级性;从《共同纲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24年苏联宪法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它们所体现的发展性。4.注意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之一,它与经济基础的必然联系。注意其它历史要素对具体法律制度的影响,如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等。四.高考题例
01.(2005全国文综二卷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诞生
02.(2005全国文综二卷18)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03.(2005辽宁文理大综合10)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
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04.(2005辽宁文理大综合1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05.(2005天津文综17)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路易十六被称为“国家的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这表明
A.法国人民推翻王权成立共和国B.该宪法体现了霍布斯的主张
C.国王权力受到三级会议的制约D.法国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06.(2005上海历史24)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惊喜交加的日子:刚颁布的《拿破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享有的民事权利,但已婚妇女仍未享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比较确切的评价是
A.进步意义大于缺陷B.歧视妇女一无可取
C.因有局限无法实行D.长久实行没有改变
07.(2006全国一卷文综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
08.(2007四川文综13)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
A.隋文帝B.唐玄宗C.明太祖D.乾隆帝
09.(2007广东历史1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0.(2007天津文综23)《拿破仑法典》阐述的原则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把启蒙思想的原则规定下来B.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基础
C.推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确立D.摧毁了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
11.(2008广东历史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12.(2008广东文科基础32)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l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2008上海文综12)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久前,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国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政治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A.《论法的精神》B.《人权宣言》C.《权利法寨》D.《独立宣言》
14.(2009年广东历史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15.(2009年广东历史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16.(2009广东文科基础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8.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7.(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卫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18.(2009广东文科基础29)经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制定,允许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典是
A.罗马法B.英国权利法案C.美国联邦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19.(2009天津文综历史9)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0.(2009年四川文综20)“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2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书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22.(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第三篇国家权力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A项是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措施,B项是清帝下诏退位,C项表述有误,D项是这部宪法的性质。
02.C这里的“社会主义原则”正是《共同纲领》所不具备的新特点,其余三项是相同点。
03.C②项表述违背“责任内阁制”的相关规定。
04.A④项所指应该是1956年底“一化三改造”的完成。
05.D应强调1791年法国宪法明确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06.A既要辩证看待,也要分清主次。
07.D从目的找措施,从措施想内容。
08.C从《大明律》的特点出发去思考。
09.A其余三项表述都不适合《共同纲领》。
10.DD项应为“保障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
11.D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作用角度思考。
12.C从较早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法律文献中选择。
13.A思考“三权分立”原则的理论来源。
14.D从《临时约法》按三权分立原则,用内阁总理制约总统权力的规定可得出结论。
15.BA错在“最早自治区”;C错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D错在“根据”。
16.B依据必修Ⅲ有关知识,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时间。
17.B识记、理解“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18.A识记、理解“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19.A②项错在“满足人民群众”;③项错在“责任内阁制”。
20.C从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角度看问题。
21.D思考“帝国议会”的选举产生方式。
22.答案要点:
(1)(仔细对比两份法律文献在公民参与立法范围上的区别)区别:《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规定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1791年宪法》规定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分别从反封建意义和资产阶级属性去认识这种区别的原因)原因:《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五.新题预测01.秦律规定“盗徙封”(指私移田界)要处“耐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A.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B.秦朝法律详备C.秦朝法律残酷D.秦朝厉行法治02.《秦律》和《大明律》最主要的相同点是CA.都有经济法的内容B.都主张“重其重罪,轻其轻罪”C.都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D.都是由前代的律令发展而来的0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这体现了DA.人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B.对君主制度的否定C.实现了对袁世凯权力的制约D.三权分立政治体制0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在D①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②人民的权利、义务③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05.《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D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06.“自由”“平等”之所以被视为天赋人权而写入《人权宣言》,归根到底是DA.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B.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C.维护私有财产的需要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07.1787年宪法的中央集权原则使美国从“头脑听从四肢的指挥”的邦联变为“四肢听从头脑指挥”的联邦,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下面对美国1787年宪法评述,不正确的是DA.有利于美国的迅速崛起B.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统一C.有利于国防的巩固D.根除了州权主义08.1917年墨西哥宪法规定:“国家有权收回外国垄断组织占有的土地、矿山、油田”,这里的“外国”主要是指CA.英国B.德国C.美国D.西班牙09.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其主要原因是BA.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C.它宣布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D.它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
①中华民国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②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④从此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11.《人权宣言》被史学家们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不是因为B
A.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特权制度
B.它否定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基本原则
D.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前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12.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反映了C
A.民主启蒙思想不断深入B.民主共和政体逐步完善
C.走向共和历程十分艰难D.封建势力复辟导致危机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B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B.保证司法的独立性C.实现三权分立D.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中美两国法制建设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B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②都受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③都规定实行总统制④都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④D.①②15.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即保护人为被保护人进行诉讼代理,这一制度后来发展为CA.陪审制度B.审训制度C.律师制度D.诉讼制度16.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DA.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注:《大诰》明法律,内容为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考也要考《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大诰》规定: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民率精壮拿赴京来。——《中国法制史》材料二《草木子》说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祖训所谓革前无姑息之政,治旧欲污染之徒。——赵翼《廿二史札礼》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四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搅统治权;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官员;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摘自《中华民国约法》材料五美国1787年宪法有两大缺陷,一个是在当时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在当时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述朱元璋为惩治贪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2)依据材料三、四,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分别规定的政体原则是什么(4分)?简要指出这两部宪法在性质和目的上的不同点(8分)?(3)依据材料五,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分)?为什么没有来得及解决(2分)?后来是怎么样解决的(2分)?为什么另一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4分)?答案要点:(1)重视学校法制教育;(2分)严刑酷法;(2分)惩治贪官,允许民众直诉最高统治者,允许民众扭送贪官。(2分)(2)前者规定实行内阁制,后者规定实行总统制(4分)。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制;后者是对《临时约法》的否定,它为袁世凯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8分)。(3)1787年的制宪会议主要解决建立中央集权等重大问题(2分),人民基本权利问题没有来得及解决(2分),后来通过《1787年宪法》修正案逐步解决这一问题(2分)。奴隶制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主要因为南方奴隶主在独立战争过程中的贡献和其重要的社会地位(4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人物
时代
地位
著作、作品
主要观点或主张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主张“无为”;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庄子
战国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儒家
孔子
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主张“礼”,即贵贱有序;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注意“因材施教”;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孟子
战国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
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刑杀,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赋;
荀子
战国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反对“厚葬”和殉葬;《墨经》中有大量物理学知识。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胜过前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
兵家学派创始人
《孙子兵法》
主张“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著名的军事家
《孙膑兵法》
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
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春秋:①、创立:孔子;②、主张(略);③、地位:由于不适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其虽为显学,仍被冷落,未被统治者采纳;2、战国:①、发展:孟子、荀子;②、主张(略);③、地位:在当时战国纷争的情况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的原因是其政治主张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去甚远;3、秦朝:①、受打击:②、原因: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思想上的控制,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打击儒家,尤其是焚书坑儒后,儒家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4、西汉:①、经儒生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地位:为封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且为上的统一提供了思想统一方案,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宋代:①、地位巩固:②、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后形成的新儒学——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③、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存天理,灭人欲”;③、地位:理学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帮而倍受统治者推崇,成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6、明清:①、八股取士,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②、受到批判: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产生:A、主张:儒学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强调“经世致用”;B、社会地位: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7、晚清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8、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新文化运动的志士们提倡新道德,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其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9、“文革”期间:“四人帮”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歪曲历史,将斗争矛头指向周恩来。10、认识:①、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②、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它也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③、儒学中的勤政爱民任用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④、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⑤、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道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渠道,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安定统一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和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当今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他思想主张的发展变迁:
1、道家:①、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及主张(略);②、东晋南朝时期:A、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B、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③、唐朝初年:崇尚道教,皇帝以道教教主老子的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特殊的地位。
2、法家:①、春秋战国时期:(略);②、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发法为教,发吏为师,使法家思想达到顶峰;③、汉武帝时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法家学说消亡,但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本质是“外儒内法”。在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总是以儒学来文饰政治,以法家主张来支持政治,以道教来调剂政治。
3、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①、表现:A、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刑峻法;B、孔子主张发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E、封建王朝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和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②、以上思想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思想: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将上述思想付诸实践;
2、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派:①、时间;②、代表人物;③、主张:(2)、康梁维新派:①、时间;②、代表人物;③、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④、理论特点及著作: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A、时间B、内容C、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意义;
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演变成“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获得重大发展。
4、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文艺复兴:①、时间:②、实质:它不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③、核心内容:人文主义;④、基本主张:A、提倡人道,反对神道;B、提倡人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和禁欲主义;C、提倡人的品质、才能、智慧与仪态,反对蒙昧与粗俗;⑤、著名代表人物;⑥、性质:近代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6、启蒙运动(理性主义):①、时间:②、核心内容:理性主义;③、基本主张:④、著名代表人物(6个)及其著作和主张;⑤、性质:近代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⑥、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1、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完整的论述。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2、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1)、邓小平理论:①、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基本路线。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③、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⑤、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23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