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过渡时期单元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过渡时期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过渡时期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十四过渡时期(1949-1956)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
(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
(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
(2)对封建地主经济—土改,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原因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结果是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翻了身,成了土地主任,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对私营工商业—既合理调整也和不法奸商做斗争(如五反,米棉之战,民主改革);原因要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权,赢得物价和人心,又要促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恢复发展;结果是人民政府战胜了不法奸商,又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4)对小农和个体,互助合作,帮助发展,促进经济恢复。
三、一五经济计划建设的特点和成因。
(1)以东北为重点:东北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较好;毗邻苏联便于取得技术设备。
(2)重工业为中心: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要尽快经济自主;受苏联传统建设的影响。
(3)交通突出国防:祖国统一未完成;帝国主义封锁破坏;新生政权需要巩固,促进边疆联系。
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2)发展:甲午战后,随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刺激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包括在戊戌变法和群众运动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和群众反帝推动,民族资本有了一次显著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有所发展。
(3)萎缩:抗日战争爆发,官僚资本搜刮,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民族资本陷于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境地。(4)调整:建国后,中共引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合理恢复和发展。
(5)改造:1953-1956,通过和平赎买的形式和循序渐进的途径,民族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五、思考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内外环境有何相似之处?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结果如何?
(1)相似:内-反动势力的破坏;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
(2)措施差异: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妥协《告各友邦书》,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新中国横扫一切残余反革命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3)结果:中华民国的果实很快被篡夺,辛亥革命失败;新中国得到巩固,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原因和认识: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未能发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革命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认识:在近代中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十六单元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十六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十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978年--)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76年以来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包含以下6点内容:①伟大的历史转折是
建设的前提;②改革开放是建设的实践和途径;③在建设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第二次结合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④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⑤民族工作坚持三大原则和一项根本制度;⑥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历经曲折。
(1)经济上——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①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并向三化方向发展;城市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点线面体的全方位开放格局。②理论—形成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此理论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建设结合的结晶,历经一个曲折的形成发展过程(参考重难解析部分);③成就辉煌:农业全面振兴,工业世界级项目,科教文卫生活全面提高。(131页。)
(2)政治上——特征是拨乱反正到四项原则:①伟大的历史转折:真理标准讨论是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标志,平反冤假错案和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深入;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针对错误言论小平提出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江*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完善了小平理论。
(3)外交上——全面发展和战略和成就:①外交政策有了变化:参考教材151页(必备);②外交局面全面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多极化。
(4)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①经济上:社会主义主义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套路;②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结束了文革,实现了拨乱反正,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民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
思路:弄清几次转移,叙述时候要有转移的背景,转移的对策,转移的结果.
第一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1949年,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的中心.
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第四次:
1978年,结束文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三、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步调整。
思路:要弄清四步调整是什么,叙述的时候要包含调整时间和背景,调整内容实质,调整的结果影响.
第一步:
1950-52年的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这次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的做法;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步:
53-56年合作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对粮食需要;将小农土地所有转化为公有制;结果引导农民走向上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农村发展,但过快过粗.
第三步:
58年的人民公社化,左倾发展,片面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实质是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特点是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步:
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决定施行改革开放,内容是统分结合改变经营方式;结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使了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四、建国以来对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只要触动了生产关系(包含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都是,要弄清调整的原因,调整内容和后果.要分清时期.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和生产改革.(原因是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意义略.)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三大改造.(原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略)
(3).改革开放以来:改变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意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五、革命和建设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警惕左。对左右错误的纠正。
右: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大革命失败;1957年整风中一些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导致政治风波.
左: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左倾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1957年反右扩大化;随后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庐山会议反右倾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十年文革,左倾泛滥,拉大和发达国家差距,造成全局性的挫折.
总结:左的次数多,时间长,危害大.
纠正:八七会议纠右;遵义会议纠左;七千人大会纠左;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防资产阶级自由化.
六、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台湾);隋炀帝多次派人到流求;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荷兰殖民者窃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降郑后在台湾设府,1885年设省.
(2)近代以来台湾屡遭列强侵略:荷兰,英法,美国,台湾都曾侵略台湾,尤其是甲午战争日本割占台湾达半个世纪之久.
(3)二战后的历次国际会议,特别是开罗会议均承台湾包括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4)解放战争后,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顽抗,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台海分裂至今.
(5)中共主张用一国两制方法解决台湾问题,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欢迎,海峡交流日益密切.
(6)由于大国阻挠和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台湾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辨证的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田园手工业’”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何时产生的?都有哪些主要的纺织工具?

(2)概括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2、根据第二目“‘工官’制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什么是工官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4)依据课文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3、根据第三目“织女的劳绩”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5)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产生于何时?最初的原料是什么?

(6)为什么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

(7)归纳唐、宋、明清时期纺织业发展的史实。

4、根据第四目“攻金之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8)、古代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最高峰是何时?例举一些重要的代表作?

(9)、人工冶炼铁器始于何时?生铁和块炼铁技术是何时出现的?

(10)、生铁冶炼使用煤作燃料始于何时?生铁冶炼鼓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5、根据第五目“夺得千峰翠色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1)、中国古代陶瓷业始于何时?由陶向瓷过渡是在什么时期?

(12)、归纳唐至清瓷器业的发展概况。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 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2、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①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②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

③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

④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⑤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

⑥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3、商周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有的纯实写真,有的简洁抽象,有的夸张而富有幻想,甚至离奇得不可思议;有的典雅凝重,有的繁缛富丽,有的异常筒略;所塑的鸟、马、牛、猪、象、犀牛等动物形象,或狰狞可怕、奇异怪诞,或憨态可掬、生动逼真,给生冷冰硬的青铜器具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可以说,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件杰出的工艺品,反映了制作者具有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艺术匠心,不愧是古代世界集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瑰宝。

青铜器的用途,更是广泛地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按照它们的用途种类,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工具,有农业用的锄、铲、镢等,有手工业用的斧、锛、斤、凿、钻、锥等,或实用,或用作其器;军事武器,有矛、戈、镞、戟、剑等;礼器和生活用器,礼器主要用于祭祖、会盟和典礼等场合,生活用器大体与礼器相当,只是形体大小不同,一般有爵(饮酒之器)、觚(饮酒兼温酒)、鼎(煮食之器)、卣(盛备移送之器)、壶(贮酒器)、斗(斟酒之器)、尊(贮酒备斟之器)等不同名目的器具。此外,还有用作乐器的鼓、铙等。

4、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

朝代燃料动力或方法铁质规模比欧洲早

春秋木炭皮囊鼓风生铁小1000多年

战国木炭淬火及柔化处理可锻铸铁作坊几百人1000多年

西汉煤炒钢法钢1000多年

东汉煤水排、低温炼钢钢1000多年

北宋焦炭竖式风箱铁甲、马镫产量增加

明焦炭坩埚炼铁冶铁所

清焦炭土高炉炼铁资本主义萌芽

5、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1)制瓷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

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从商代中

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的青瓷釉色光亮、质地纯净;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久负盛名;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2)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

古代科学技术的不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

3)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②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

③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也开始生产瓷器;

④中国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6、异彩纷呈的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纺织品是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纺织生产为“国有六职”之一。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丝织品轻柔优美,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

(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

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课堂小节: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五、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四月民令》反映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单纯的男耕女织

B、汉代田庄的生产形式和生活形式

C、南北朝时期的田庄经济

D、鼓励农民在四月及时耕种

(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

(3)下列对“工官”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官”指的是历朝历代设立的专门管理社会上手工业生产的官员

B、其产品是官家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无权享用

C、“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顶峰

D、“工官”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未起到积极作用

(4)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著名的唐三彩

(5)中国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江南地区是在()

A、汉代 B、唐代C、宋代D、明清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材料二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手工业的发展持何种态度?

(2)这种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3、问答题:简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有哪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1、单项选择题(1)B (2)A (3)A (4)B (5)C

2、材料解析题(1)统治者压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不利于 社会的进步。

3、问答题纺织业发达,丝织业享誉世界,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商周青铜器文明发达,秦汉时还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生铁和块炼铁同时出现,比西欧早两千多年,使用水力的鼓风装置先进;瓷器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世界闻名

六、教学反思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1复习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1.1792年9月法兰西 第一共和国 建立。

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3.1848年二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 第二共和国 。

4.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5.1870年9月,巴黎人民废除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一、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6. 1875 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7. 1879 年,法国共和派赢得总统选举,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间, 共和制 和 君主制 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1870年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颁布: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 共和政体 。

(2)内容:

① 立法权 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 直接 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 间接 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颁布: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 共和政体 。

(2)内容:

②国家的行政大权由 总统 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 众议院 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3)意义:最终使以 共和制 为政体形式的统治得到最终确立。它为 工业资产阶级 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背景:在普鲁士邦领导下,通过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 德意志帝国 建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1)消极影响:普鲁士完成了统一,也把普鲁士的 专制 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积极影响: 国家统一 和 君主立宪政体 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公式记忆法。在记忆一些复杂的历史知识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

历史知识记忆方法(一):公式记忆法

1.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与评价

(1)内容和特点:

①行政权: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中央的普鲁士王国占有特殊地位,拥有极大行政权力;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并无实权。各邦地位不平等,各邦成为联邦政府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独立性。法律上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与评价

(1)内容和特点:

②立法权: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而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较小,虽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而且它还无行政监督权。说明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意味着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家机构中仅获很小一部分权力。

③宪法规定了德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确立了帝国的军国主义制度。

1.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与评价

(2)评价:德意志帝国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会只是点缀,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并赋予极大行政权,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但民族国家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历史新纪元。从此,在帝国政府保护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帝国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帝国的皇权高度集中

C.帝国的文官职位低于武官

D.帝国的社会制度日趋倒退

A

2.英、美、德、法四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区别英德美法

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首相内阁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

立法权议会议会国会国民议会

权力中心议会下院皇帝三权分立议会

元首、政府与议会的关系英王认可议会产生的首相,提名组成内阁,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皇帝主宰议会和内阁,宰相对皇帝负责,行政机关控制立法机关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总统有权解散议会,任命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

2.英、美、德、法四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区别英德美法

特点君主虚位议会至上军事封建皇帝权重三权分立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相同点法德:都具有和国内反民主实力妥协的因素英德:都是资产阶级与本国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1.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2.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

3.都体现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4.实行政党政治

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点是各国()

①都颁布了法律②都经历了统一战争

③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④都实行共和制

⑤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B.①②③⑤

C.①③D.②④⑤

C

2010年4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谈。萨科齐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西藏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自两国建交以来,法方一直奉行这一政策,没有任何改变。胡锦涛表示,中方希望同法方一道,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为此,双方应保持高层交往和对话磋商,积极推进务实合作,着力丰富人文交流,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和地区性挑战。

美萨科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792年,法国在大革命中成立了第一共和国,此后至1875年,共和制与君主制交替。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从1875年至今,法国一直是共和政体。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任期七年,可以连选连任;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总理、政府成员和其他重要官员;主持内阁会议,签署会议的决定和法令;签署和颁布法律;委派驻外使节并接受外国使节;批准国际条约;行使赦免权;在同总理和两院议长磋商后,有权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漫画家为这一历史过程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

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都是立法机构,都由两院组成。

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

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

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都是立法机构,都由两院组成。

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任何一院通过的法案必须送交另一院通过,任何一院对另一院通过的法案都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英国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议院对下议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下列图片内容,不能恰当表现德国皇帝和议会的关系的是:(图B中对话是:“太不像话了,家务活你连手指也不动一下!”“毛茜,你看,我动了。”)()

D

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混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

解读:保罗肯尼迪评论的是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德国统一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制定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因此说德国具有“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的特点;同时,统一战争和德意志帝国宪法,都保留了德国专制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使得德国极富侵略性,因此,保罗肯尼迪说德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

1.(2010广东文综卷)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A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2.(2010海南历史)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A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3.(2008江苏卷)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A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4.(2009北京文综卷)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A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英国君主专制与中国君主专制的区别

中世纪英国的君主专制并不完全同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

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君权至高无上,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1215年,英国贵族通过斗争与国王达成协议,即《大宪章》。这份法律文件确认贵族、僧侣等人根据习惯法所享有的若干特权,并对王权作出相应的限制,如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征税或非法拘捕人民。

2.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大、小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的妥协。

(2)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3)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

2.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不同点:

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证。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它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明显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特点。1787年宪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3.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创新与大国崛起

(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创新。西方资产阶级在建立自己的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既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又不断创新。如英国率先建立起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现代政党制度和文官制度;美国率先在一个大国建立起联邦制民主共和体制。政治制度的创新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转,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的楷模,为成长为世界性大国,为取得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3.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创新与大国崛起

(2)符合自己的国情。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中,它们的民主政治具体运作的模式各不相同,它们在确立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结合了自己的国情。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的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国逐步建立起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德国建立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3.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创新与大国崛起

(3)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斗争改进的过程。如英国进行了几次议会改革,美国通过各时期的宪法修正案和解放黑人奴隶、人权运动改进自己的民主政治,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德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公开实行恐怖统治,成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黑暗的一页,20世纪中期以来进行了政治改革,走向了民主化道路。

2012届高考历史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复习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2届高考历史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十三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一、阶段特征:
1、侵华美国为主:
(1)原因:二站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霸权主义,扶蒋反共是其基本政策。
(2)活动:主要利用国民党间接侵华,以取得政治经济特权,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事实上独霸了中国。
(3)结果: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包括美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反动统治被完全推翻。
2、国民党反动统治:
(1)政治孤立:由于坚持内战政策,先后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炮制伪国大和伪宪法,遭到中共和民主党派抵制;关闭和谈之门,国共完全破裂;镇压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一二一血案,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和五二零学案等,国统区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条战线;摧残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决裂,和中共并肩作战。
(2)经济崩溃:财政金融紊乱,通货膨站;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美货涌入,工业体系瓦解。
(3)外交卖国: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使中国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
(4)军事无能:指挥低劣,士气低下,屡战屡败。
3、中共革命胜利:
(1)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赢得政治主动;参加政协会议,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领导第二条阵线--发动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对国民党的包围。
(2)经济上:土地改革既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3)军事上: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并不断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近代化基本中断:
(1)经济上:美货独占,官资搜刮,民资破产。(2)政治上:内战爆发,独裁专制。(3)思想上:反对内战独裁,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主流。
二、近代民主共和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结论.
(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北迁;第三次抗战胜利后政协决议通过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实行宪政。
(2)错失原因:第一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帝国主义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机遇化为泡影。
(3)结论: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破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西方共和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演变,原因和影响.如何理解两党“合则利,分则伤”?
(1)演变:合作--对峙—合作抗日—内战。
(2)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党破坏合作;中共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
(3)影响: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第二次赢得了抗战胜利;第一次分裂陷入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第二次分裂使生灵涂炭,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四、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共的战略方针,依据,结果.
(1)防御阶段:方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依据敌我力量悬殊,敌人展开全面进攻。结果粉碎敌人全面和重点进攻。
(2)反攻阶段:方针-以主力打到外线,内线收复失地;依据是国民党政治孤立军事中原薄弱,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结果是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转折。
(3)决战阶段:方针-统筹安排和敌人进行决战;依据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法,敌人重点防守战略要地,对东北举棋不定;结果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4)胜利阶段: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依据是民主革命即将胜利,国民党继续玩弄假和平花招;结果是横扫残敌,国民党政权覆灭,全中国基本解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195.html

更多
上一篇:拔苗助长 下一篇:6、绿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