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历史复习要点:多民族大一统秦汉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复习要点:多民族大一统秦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中历史复习要点:多民族大一统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jaB88.COM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相关推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一、课前探究
(一)、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二)、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
(一)、“六王毕,四海一”
1、“六王毕”
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大家知道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以及有何意义吗?
②展示李白的《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什么历史事件?
③请同学展示收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
[过渡]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百万大军,继续开拓边疆,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2、“四海一”
①设问: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说一说秦始皇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②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秦长城的资料。
③图片展示:秦朝疆域图
[过渡]师: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二)、海内为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设问: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
1、地方——郡县制
①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时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为什么?这一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可以重点分析学生建议的依据和原因。(秦始皇主张实行郡县制,因为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②讨论: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哪些人会主张郡县制?哪些人会主张分封制?他们各自有什么理由?
③图片展示:郡县制的结构示意图
④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过渡]师: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哪些机构呢?
2、中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设问: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那些机构?
(1)、首创皇帝制度
提问:①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②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
③请思考:这反映了秦朝时期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过渡]师:为了加强对中央控制,秦始皇还设立了三公九卿。
(2)、三公九卿
材料展示:三公九卿示意图
小结:
中央集权——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作用和影响
(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秦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但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小结
师: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作业布置]
风云人物: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和探究的收获,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我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如果不了解基本史实,谈何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教学中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效果。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上图书馆查资料,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初步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发挥了应有的引导作用。
困惑和展望: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目前学生的配合尚嫌不足。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转变为以师生之间的谈话、讨论等教学形式为主,这会不会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变得薄弱起来?还有,搜集材料所必需的图书和网络等设施的不够完善,也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些困难。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否长期坚持仍是一个未知数。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9全国Ⅰ卷文综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

答案B

2.(09北京文综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D.甘英出使

答案

3.(09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答案A

4.(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5.(09福建文综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6.(09年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答案D

7.(09年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答案D

8.(09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答案D

9.(09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

答案B

1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

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答案A

11.(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答案D

12.(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09年四川文综39题第(1)小题)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答案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

14.(09海南历史33)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一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的材料是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只之迹”的观点。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

2008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齐人”“鲁人”“楚人”的表述是分封制下的产物,后来被行政区划所代替,主要原因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2.(08广东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数量备注

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币)406

兵役和徭役

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的货币数量

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2732同上

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是如何促进商业繁荣的。?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解析(1)问只需认真计算即可,(2)问应从上一问的结果入手考虑农妇这样做的目的,(3)问应从材料和(2)问的内容来回答,尤其是从当时上缴的实物和货币这一信息来考虑,(4)问是一观点判断题,应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2004——2007年高考题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07江苏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答案A?

解析秦统一后,官方的标准文字是小篆。B项是楷书,C项是行书,D项是草书。

2.(07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由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当时已实行了郡县制。

3.(07宁夏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解析在秦和西汉前期,丞相的职责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4.(07天津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答案D?

解析通过对题肢的分析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真实意图是考查张衡的科学贡献,A、B、C三项均不是张衡的科学贡献。只有D项是张衡的科技贡献之一。

5.(06江苏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倭奴国奉贡朝贺

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答案B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和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均发生在西汉时期。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

6.(06上海A2)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间?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答案D

?解析判断一个墓葬的年代,最具决定意义的证据是其中年代最晚的文物。该题中玉面人和青铜方鼎均不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方鼎上的文字——小篆。小篆是秦统一以后通行全国的文字,据此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7.(06上海A4)牛震亨是金元时期的杰出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

A.《黄帝内经》B.《唐本草》C.《千金方》D.《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该题实际求答的是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是哪一部。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医家之宗”。

8.(05上海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答案B

解析“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9.(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答案D

解析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10.(04广东1)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史常识,此语出自司马迁《史记》。

二、非选择题

11.(07上海B16)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问题:?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

答案(1)负责司法。?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解析第(1)问要注意归纳材料;第(2)问要注意从题目要求的求答项回答。第(3)问要先确立自己的观点。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07宁夏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解析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发展了孔孟学说。

2.(07上海A3)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B.盖棉被、穿绸衣?C.放鞭炮、听说书D.抽卷烟、烤甘薯?

答案A

解析棉花的普及是在明朝,“说书”这种艺术形式在唐宋时盛行,烟草、甘薯是明代从海外传入的。

3.(07全国卷Ⅱ13)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

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答案C

解析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看,该印是官印,出土的地点是新疆地区,持有该官印的首领管辖当时的新疆地区,由此可判断出,此时该地区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4.(06上海A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B.光武中兴C.西晋统一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四个备选项中,它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5.(06上海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答案B

解析解答该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排除法,秦朝时设立郡县制,而A、C、D三项都不是秦朝的措施,因此应选B。也可通过理解材料而作答。由材料中“为之郡邑”“守宰”等信息可推出,秦统一天下后地方设郡县,中央设宰相。因此,也应选B。

6.(06广东1)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

A.西周B.秦汉C.西晋D.隋唐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后,又派兵统一岭南越族地区,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的开始。汉武帝时,又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7.(06上海2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之理,凡百三十篇。”这“百三十篇”就是后来的()

A.《诗经》B.《春秋》C.《史记》D.《资治通鉴》

答案C

解析本题最简单的方法即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出司马迁所写的书,即《史记》,共130篇。因此,应选C。

8.(05上海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是读懂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主要得益于造纸术的发明。

9.(05广东2)东汉明帝让西藏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白马寺

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汉时期佛教传播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东汉明帝在洛阳为西域高僧建造了白马寺,这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B两项为魏晋时期建造的佛教石窟;C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与题意不符。

10.(04江苏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答案B

解析西域都护为西汉宣帝设置。

11.(04上海5)“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A.封爵将领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D.江南巨贾

答案B

解析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政治特征。

二、非选择题

12.(06上海37)气候的冷暖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活动和历史的进程。以下这幅“中国近五千年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直观地再现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950年间中国气温的变化过程。观察下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图的“比较基准线”为中国现代的年平均气温,历史上年平均气温连成的曲线位于基准线上方时,

称“暖期”;位于基准线下方时,称“冷期”。试问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800年间,中国气候的变化经

历了几个暖期。

(2)如上图所示,秦汉时期虽然处于气候史上的暖期,但与此前相比,气候变化已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加强,北方游牧区的生态开始恶化,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游牧民族开始南下。试问,

这一时期有哪个游牧民族南下?他们的南下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长时段看,气候变化影响人的活动,而人的生活与生活也影响了气候和环境。试举出近代以来工

业文明对气候和环境。试举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对气候与环境造成影响的史实。

答案(1)3个暖期。?

(2)匈奴。与秦汉(或汉民族)进行长期的战争(或时战时和);秦筑长城,汉推行和亲政策(或经济交流密切);促进民族融合(或促进不同文明交往)。?

(3)大机器生产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城市化、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解析本题以气候冷暖为切入点,考查了气候冷暖变化的具体表现及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其中(1)

问由图可知,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800年在基准线以上的暖期有3个。(2)问考查了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秦汉时期,南下的游牧民族是指匈奴。其影响,据所学知识作答。(3)问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题干

要求是工业文明,即大机器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13.(04江苏29)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

(1)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图一:

图二:

图三:

(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3)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春秋;战国;秦朝。

(2)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3)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解析第(1)问要求分析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应当充分利用地图中反映出的时代信息得出判断。第(2)问要求回答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要注意限定在“政治”领域,如战争、改革、社会制度等内容。第(3)问要求回答三幅地图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大的趋势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从分裂到统一;二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

2009年联考题

一、选择题

1.(09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D.报答天地之恩

答案C

2.(09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一次质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A

3.(09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一次月考)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取得这一结果的军事行动是()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

C.窦宪率兵出击匈奴D.窦固率兵出击匈奴

答案A

4.(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二次月考)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说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答案D

5.(09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一次月考)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C

6.(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汉壮。”此词吟诵的是()

A.芍陂B.灵渠C.大运河D.都江堰

答案B

7.(09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高三二次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世袭制度确立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答案A

8.(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秦朝丞相李斯在峄山的纪功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攻战日作。流血於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秦朝实行()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焚书坑儒

答案B

9.(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唐太宗对秦政多有批评,常以秦皇暴虐、汉武骄奢戒,然而他说:“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

A.废分封,置郡县B.统一全国,开拓疆域

C.实行皇帝制度D.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答案B

10.(09北京市101中学高三统练二)西汉的编户齐民制度()

①田租较重,人头税和更赋较轻②编户齐民有独立身分③国家放宽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规定了农民对国家的义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11.(09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期中考试)《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因为()

A.形成中朝机构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D.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

答案B

12.(09辽宁省抚顺一中高三一模)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答案C

13.(09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

A.汉元帝,汉明帝B.汉高祖,汉武帝

C.汉元帝,汉武帝D.汉文帝,汉明帝

答案C

14.(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据史料记载,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1972年,辛追遗体从墓葬中出土,2002年4月其头像被成功复原。据材料推测哪些历史事件不是在辛追有生之年发生的?()

①昭君出塞②焚书坑儒③楚汉战争④卫青领兵北击匈奴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D

15.(09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高三二次月考)下列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的诗是()

A.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B.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待劳。

C.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答案D

16.(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答案C

17.(09辽宁省抚顺一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答案B

18.(09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答案D

19.(09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意义说

答案B

20.(09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王充认为“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非自然也。”这主要是批驳B

A.佛教的“因果报应”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道教的“长生不老”D.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21.(09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下列文化成果中,不能体现出秦汉文化所具有的统一王朝气势恢弘特点的是()

答案A

22.(09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被鲁迅称为“文博宏丽,卓绝汉代”的司马相如是西汉的辞赋大家,其赋的特点是()

①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②辞藻华丽③气势恢弘④现实感强,篇幅较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23.(09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一次月考)“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上述观点应属于()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

答案C

24.(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答案D

25.(09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根据中国的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C.隋炀帝时期D.唐玄宗时期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6.(09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二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出塞

材料二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汉书》

材料三

“汉委奴国王”金印

材料四“(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

请回答:

(1)昭君出塞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

(2)材料一、二体现了汉朝怎样的民族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4)材料四中“大秦王安敦遣使”至东汉是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

(5)四则材料反映的史实性质相似吗?为什么?

答案(1)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汉匈双方和睦相处。

(2)和亲政策。和亲从根本上说,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自身的统治利益服务的,属于政治联姻,但客观上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融合,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3)汉朝与日本交往密切。

(4)166年。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5)不相似。材料一、二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材料三、四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只要答出类似意思即可)

27.(09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一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晋同姓

卫同姓

鲁同姓

齐异姓功臣

宋商朝后裔

燕同姓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材料二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1)依据一二三则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3)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柳宗元评论的原因和结论是否正确?以汉代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前朝贵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分封过程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和人口等。

(2)西周初年,形势动荡,分封制为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

(3)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使地方郡国参半。

(4)正确。

汉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没有封国的拱卫,是秦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封分同姓宗室建立王国,以图长治久安。事实证明分封有悖初衷,出现“七国之乱”,它也反证了郡县制的合理性,因此柳宗元说“秦制之得明矣”的观点是正确的。

2008年联考题

选择题

1.(08石家庄教学质量检测)关于郡县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A.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最早实行于秦朝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答案D

2.(08北京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策的目的有()

①以“柔道”治天下②使法家学说成为官学③加强秦朝专制统治④严禁传播私学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答案D

3.(08宜昌高三第一次调研)秦朝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材料中,王绾主张()

A.加强对地方的监察B.推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B

4.(08合肥质量检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

A.公元前2世纪前期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D.公元前3世纪后期

答案D

5.(08哈尔滨质量检测)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封侯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附益之法”

答案C

6.(08唐山高三质量检测)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政权不愿与汉朝夹击匈奴

C.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D.使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有了相互了解

答案D

7.(08北京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中国古代的铁器、大量丝织品和铸铁技术、井渠法等曾经相继西传,这种情况开始于()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B.张骞通西域

C.班超经营西域D.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B

8.(08哈尔滨质量检测)秦汉时,朝鲜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檀弓、果下马,中国向朝鲜输出的主要是铜镜、漆器以及铁制生产工具。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朝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B.中朝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

C.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D.中朝两地物产的差别

答案B

9.(08杭州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形成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织业发达②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④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10.(08石家庄教学质量检测)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最近被成功打捞,它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力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

A.西汉B.东汉C.唐朝D.宋朝

答案A

11.(08南昌高三调研测试)在今天陕西韩城市郊有一座“汉太史公墓”,郭沫若曾为之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春秋》B.《史记》C.《汉书》D.《后汉书》

答案B

2006—2007年联考题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07宜昌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秦朝下列措施中,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影响最深远的是()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车同轨,行同伦

C.焚书坑儒D.书同文

答案D

2.(0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两汉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他们在王朝建立初期采取的

富民政策是()

A.休养生息B.力倡节俭C.平抑物价D.大兴文治

答案A

3.(07石家庄市高中毕业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我国疆域初步奠定于()

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

答案B

4.(07北京东城目标检测)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形成鼎盛局面。与这一现象出现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B.编户齐民制度

C.察举制D.刺史制度

答案C

5.(07宜昌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造成这种局面的是()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答案A

6.(07合肥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下图反映了秦汉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气势恢弘雄伟

C.统一性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D.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答案B

7.(07苏州调研)下图中反映的两汉时期关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①②

③④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8.(07南通调研)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说明了()

A.汉政府重视构建多元文化体系B.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交流

C.中国与印度半岛国家有了直接交往D.汉匈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答案B

9.(07江西联考)下列有关昭君出塞的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A.那时匈奴的一部分已归附汉朝B.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C.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D.昭君出塞后汉匈双方的贸易兴旺

答案B

10.(07湖南十校联考)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大秦使者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送给东汉皇帝B.中国铁器、丝绸西传

C.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D.佛教传入中国

答案A

11.(06东城高三教学目标检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答案C

12.(06连云港市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秦朝只允许官府办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习()

A.儒家学说B.秦朝法律C.皇帝诏令D.政府公文

答案B

13.(06石家庄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C

14.(06石家庄市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关于察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②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③成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④东汉中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A.①③④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15.(06北京东城区高三教学检测)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C

16.(06桂林模拟)下面是古人对秦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其中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叛离

C.所以歼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答案D

17.(06南通高三第一次调研试卷)西汉监察制度与秦朝相比更为严密,主要表现为()

A.刺史监察地方郡国B.刺史执掌州军政大权

C.刺史监察中央官吏D.形成地方三级管理制度

答案A

18.(06南京第一次质检)“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此诗说明作者()

A.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B.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C.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D.分析了楚汉战争的性质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9.(06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答案(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也可)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20.(06广州市毕业班综合测试)丝绸之路是汉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简述要道开辟的历史背景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并以史实说明这条要道对当时中外经济交流的积极作用。

答案背景:西汉国力强盛;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人物:汉武帝、张骞。

作用:丝绸之路开辟后,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等先后西传,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的经济交流。

21.(06江西省重点中学统一考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有两个基本矛盾。下面是秦、明的政府组织机构图。

(1)秦始皇与明太祖各侧重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什么矛盾?各采取什么措施?

(2)根据图一、图二,与秦相比,明朝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以史实说明。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官制受谁的思想影响?明朝官制的弊端在思想界有什么反映?两种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各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1)秦始皇侧重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设郡县,各级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明太祖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2)加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分权,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直属中央。设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

(3)秦朝的官制受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思想的影响。对明朝官制弊端的批判而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如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弊端,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韩非子的思想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经济兴起的产物,反映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愿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思想上的反映。韩非子的思想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形成,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07南京质量调研)秦始皇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征的是()

A.推行郡县制B.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员

C.制定法律镇压人民的反抗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答案B

2.(07南京质量调研)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措施是()

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察举制

答案C

3.(07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社会,孔子的政治影响长盛不衰,其原因不包括()

A.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B.统治者对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加以利用

C.儒家思想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具有优越性D.研究儒学的学者众多,声势浩大

答案D

4.(07合肥检测)西汉的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其推选的主要依据是()

A.孝廉B.门第C.才学D.政绩

答案C

5.(07连云港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史书记载:某将军率军从匈奴手中夺回了鄂尔多斯。……鄂尔多斯的丧失对于匈奴来说是冒顿时代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较大的挫折。这次战争应该发生在()

A.汉高祖时代B.汉武帝时代C.汉元帝时代D.汉光武帝时代

答案B

6.(07苏锡常镇四市教学调查)一位同学收集了下列有关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资料,其中不符合史

实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统一文字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始创王位世袭制

答案D

7.(07成都模底)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答案C

8.(08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卷)秦始皇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坏最为严重的

是()

A.“车同轨,书同文”B.“燔诗书而明法令”C.“明法度,定律令”D.“以法为教,以史为师”

答案B

9.(07苏锡常镇四市教学调查)下列各项能正确反映两汉时期我国与朝鲜半岛交往情况的是()

A.双方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B.朝鲜半岛派遣大量留学生来华

C.光武帝赐朝鲜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

D.朝鲜半岛从中国引入雕版印刷术

答案A

10.(06石家庄市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下列朝代中,最早以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的是()

A.秦朝B.西汉C.北魏D.隋朝

答案A

11.(06南京第三次质检)汉武帝实行的下列制度中演变结果与最初目的不一致的是()

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附益之法”④举孝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

12.(06东城高三教学目标检测)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有关的是()

①汉初休养生息②解决王国问题③设立西域都护④实行独尊儒术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D

13.(06山东淄博模拟)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B.血缘亲族关系?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

答案B

14.(06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列历史文物,印证了古代中日交往的是()

ABCD

答案B

15.(2006烟台质量调研)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B

16.(06南通四县市联考)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和内地联成一体是在()

A.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后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

C.西域都护设置后D.班超经营西域后

答案B

17.(06南京市高三年级调研)秦汉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都可以传播到的

地区是()

A.巴尔干半岛B.印度半岛C.地中海东岸D.非洲沿岸

答案B

18.(06济南高三统考)下列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的是()

①焚书坑儒②七国之乱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王莽改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9.(07南京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1)从材料一中看出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一中可以找到的中央官职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据材料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答案(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2)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间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3)郡县制。原因:分封制是造成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郡县制有利于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20.(06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有过不同的探索与思考。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战国和两汉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王充、董仲舒)在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请分别叙述和评论这两种观点。?

(2)在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问题上,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中国古代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的利与弊。?

(3)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实践对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战国时期荀子认为自然界有自身的规律,与政治兴衰无关;东汉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荀子和王充的主张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董仲舒的理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2)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如都江堰的修建,变水害为水利;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联系,这都造福了人类。但是秦汉时期关中地区过度开垦,使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和向山川要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不利影响。?

(3)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06连云港市高三调研考试)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源远流长。请回答:

(1)西周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是什么?

(2)秦朝的官员任用制度又是怎样的?

(3)西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东汉时期,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世袭制度。

(2)直接由皇帝任免。

(3)察举制。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

制度。

(4)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门第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第三部分创新预测题精选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④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放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汉”(银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

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主要是()

A.皇位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C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回答3~4题。

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右图)规定:“行命书及

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

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

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③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巩固统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4.在某地的西汉晚期墓葬中,曾出土了大量带有“四夷尽服”“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残片,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

①汉代的雕塑成就辉煌,艺术价值高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祝愿

③各族人民对和亲的热情颂扬④汉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

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答案B

6.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主要有()

①实行察举制②颁布“推恩令”③实施“附益之法”④建立太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7.下列关于秦朝的郡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官吏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B.郡、县是最基本的基层行政组织

C.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D.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答案A

8.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州牧D.刺史

答案D

9.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比较真实地再现了汉代的历史,在汉武帝接见百官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道

具是()

A.青铜铸成的酒具B.晶莹剔透的葡萄C.精美的秘色瓷器D.用漆着色的桌凳

答案C

10.以下对两汉时期内地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初期,政府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B.汉武帝时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

C.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D.东汉后期,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威胁

答案D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分天下三十六郡”的措施有利于()

A.扩大秦帝国的疆土B.避免割据局面的出现C.中央各部门的配合D.各级地方官吏的选拔

答案B

2.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其思想文化也不断地深入发展。下列有关叙述中,能正确反映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B.“仁政”思想代替法家思想

C.儒家与法家之争激烈D.封建统治思想不断成熟

答案D

3.“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答案B秦始皇帝之玺

4.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D

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比较()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答案B

6.人们常用“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来形容秦汉两朝政治制度的关系,那么,西汉初年的中央集权体制与

秦朝的相比,最大的差别主要在于()

A.中央机构B.皇帝权力C.地方建制D.独尊儒术

答案C

7.“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答案A

8.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其永久会址位于我国的南海之滨小城博鳌。我国的疆域南至

南海之滨最早可以追溯到()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答案A

9.《汉书》中记录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段资料不能反映的问题是()

A.商业活动比较繁荣B.阶级压迫比较严重

C.商人经济地位高于农民D.重农抑商名不副实

答案D

10.历史上的班超曾以“投笔从戎”为后人所称道。他当年奉东汉明帝之命,出使和经营西域的根本目的是()

A.收复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失地B.解除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C.恢复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D.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控制

答案C

11.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画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在古代中国,有一段时间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是竹简。这种局面得到改变是在()

A.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B.西汉前期出现纸

C.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D.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C

12.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个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实力?C.皇帝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秦汉时期,迷信思想流行,经常有地裂、地陷、山崩、水涌、冰雹等怪异自然现象发生。人们对此进行了探究,并产生了不同的见解。请完成:

(1)两汉时期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其基本主张是什么?

(2)下图是东汉时期哪位科学家的一项什么发明?它有何科学价值?他体现了怎样的探究怪异和自然现象的方式,这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西汉董仲舒,唯心思想代表。主张“天人感应”,认为怪异自然现象是天意的谴告。东汉王充,唯物论思想代表。反对有鬼神,反对天人感应说。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价值:它能够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方式:张衡坚持科学的态度,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界的怪异现象,取得重要成果。意义:地动仪的发明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知识点整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结合战国以来的史实分析,可有三条:

①战国时,大国不断兼并小国,战争频繁,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使统一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定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变法彻底,国富民强,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2.统一的历史意义,要求结合统一对国家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和历史影响几个方面分析。应该概括为:

①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要求,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

③为各族人民的生活安定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④为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解并解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

专制主义指君主专权,其主要矛盾是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控制地方,其主要矛盾是中央与地方,这一概念针对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而言,西周推行“分封制度”,造成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与战乱。秦吸取这一教训,决定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把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权利都集中于最高领导者――皇帝手中。以此防止分裂、巩固统一。

4.总结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依照课本,总结为六点。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③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

④迫使汉初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⑤消弱了奴隶制残余。

⑥首创精神,树立了榜样。

5.秦王朝的历史地位和败亡的历史教训。

1)历史地位:①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代统治者沿用,创立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历史教训: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了阶级矛盾,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为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提供了历史借鉴。

6.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在政治政策、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有那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政治方面:

相同点是:他们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不同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点是消弱诸侯王的势力。秦始皇没有。在思想控制上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则是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尊儒尚法的两手政策。

民族关系方面:

相同点:①他们都以战争方式打败匈奴。②他们都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不同点是:汉武帝还加强了与西域地区各民族的联系。

经济方面:

相同点:①他们都注重发展经济,并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和推行全国统一的货币。②他们都因对外战争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而造成对生产的破坏。不同的是:秦始皇的残暴剥削不断加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而汉武帝后来有所调整、使西汉统治稳定下来。

7.西汉赋税制度的内容

1)田租——土地税。自战国以来,均为“十税一”。后来刘邦称帝,减为“十五税一”。

2)算赋和口赋——都是人口税。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因称算赋。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

3)更赋——代役税。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8.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

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即编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9.西汉的“和亲”问题

“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军事手段抵御外族的入侵,被迫采用了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公元前200年,在“白登之围”中,刘邦被围七天。此后,汉政府感到实力不足,而采用刘敬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规定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最高统治者为阏氏(皇后),并每年奉送匈奴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这种政策一直实行到汉武帝统治初期。

后来汉武帝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匈奴进行反击,放弃了“和亲”政策。汉武帝以后,随着匈奴族的内部矛盾的激化,对汉战争的失败,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少匈奴人倾向于与汉族恢复和亲。汉元帝时,呼韩邪率都归附汉朝,汉匈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呼韩邪单于提出要求当汉家女婿以便进一步亲汉时,宫女王昭君毅然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角色,于公元前33年出塞,嫁给呼韩邪。这是汉匈之间重大的和亲行动。但这次和亲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而是在匈奴归附中原后发生的,是汉甸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昭君及其后代对汉匈两族之间和平友好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汉匈之间有和亲关系之外,为联络西域各族,共同抗击匈奴,西汉皇帝也曾与西域各族实行过“和亲”,如武帝时,曾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下嫁给乌孙王。这种和亲实际上成为一种外交策略了。

10.关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之后,它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近两千年来,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道两教都有麻痹人民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在人民受压迫剥削,感到无法解脱时,佛教的来世说和道教的成仙说,使劳动人民在思想上得到安慰,精神得到解脱。佛道两教与儒家学说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关于《史记》和《汉书》

司马迁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史学划时代的巨大进步。《史记》之后,我国的史学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体裁。《史记》成为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尤其可贵的是贯穿于全书的民本思想和求实精神。《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是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突出的地位。《汉书》主要由班固所写,与《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但《史记》是通史,《汉书》则是断代史,叙述了自刘邦建汉至王莽败亡230年的历史。它记事详尽,文辞精练,被后世看作和《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正史”典范。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后世朝代编撰正史提供了范例。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①含义:此问题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是就地方分权而言的。

君主专制主义指的是君主个人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独裁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此方式下,封建君主对国家权力高度垄断,行使从决策权到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等一切大事的权力。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统一的封建王朝,还是割据一方的封建君主都始终奉君主专制主义为圭皋。直到辛亥革命后,清帝被迫退位,君主专制主义制度才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政治制度及组织形式。指的是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都归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完全由中央任免,地方官员完全服从和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命令,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没有丝毫独立性。

②君主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君主专制主义其性质是皇帝个人的权利凌驾于一切人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而且没有监督与制约的机制;中央集权的性质是国家大权归属中央政府掌握。

③运行模式:皇帝制一中央官制一地方行政体系

④主要特点: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权垄断。以皇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为主要特征。

c.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d.人治色彩浓厚。(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其形成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a.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非常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的冲击,要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依赖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体适应了这一要求,这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历代统治者无不坚持农本思想的根源所在。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封建地主有着极强的割据性。割据局面一旦出现,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乱,严重威胁到封建政权基础的稳固。因而,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割据势力的膨胀。

c.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历史根源: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是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从“君权神授”,“天子以四海为家”、“家天下”到春秋战国的“大一统”,都为其形成提供了社会文化的来源。

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a.中国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水患的需要。

b.抗拒自然灾害,救济灾荒的需要。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协调、组织。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a.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4)职能和作用

职能:一方面起着压迫、剥削、镇压人民的职能,另一方面起着管理的职能。

(5)认识

A.积极作用

①政治方面:有利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

②经济方面:有利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

③有利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④军事方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B.消极作用

①政治方面:

a.易产生暴政。

b.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可言,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束缚和压制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

c.形成长期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扭曲了人格和灵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的局面。

②经济方面:

皇权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③思想文化方面: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13.秦汉民族关系

1、边疆的开发——这方面内容以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

(1)秦朝

南方地区派兵征服越族。开凿灵渠。设立桂林、南海和象郡。此外,击退匈奴、取得开发河套地区。

(2)汉朝

西南地区,西汉时,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加强内地与各族的联系。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人汉朝版图。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理。

2、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此方面内容以汉与西域之间的交流最具代表性。

(1)西汉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同西域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汉朝种植,西域各族从汉朝得到了纺织品和铁器,还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

(2)东汉时期

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3、边境战争——这一内容以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关系最为典型。

(1)秦朝

战国时,匈奴南下占据河套地区,秦统一后,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加强边防。

(2)西汉初年

匈奴骚扰北部边郡,并围困汉高祖于白登,之后汉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同匈奴的关系。汉武帝时,与匈奴展开长期猛烈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3)东汉

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内迁,北匈奴居蒙古高原,南下骚扰,控制西域各族。东汉政府先后两次出兵大败北匈奴.解除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4、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理

(1)对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管理

秦始皇时在越族地区设立三郡。汉武帝时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2)对河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

秦始皇时在河套地区设44县。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政管理,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东汉时派班超出使并经营西域。14.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要把握好一些原则:其一,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贡献。其二,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而且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其三,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15.秦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对外交往处于初始阶段,规模小,频度低。中国与外国政府间的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较为重要.如班超出使大秦,大秦遣使臣来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以印绶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通道,对外商业贸易开始发展。

汉科技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原因、主要特征

1、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封建经济繁荣,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技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

2、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

(1)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和条件,秦汉时期出现了许多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为了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局面,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如汉武帝时期以儒家思想进行教育。

(3)随着对外交往的开始,外来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和与之有关的文化艺术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4)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充即是其代表。

3、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但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中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半岛文化沿着丝绸之路流人中华。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的成就,表明那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可见秦汉文化影响之深远。

(4)气势恢弘。秦汉大一统的帝国,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等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16.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将相

对杰出帝王的活动应注意归纳概括,同时要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

①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如陈寿《三国志》中桥玄曾这样评述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里陈寿就片面夸大了曹操个人的作用。

②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那就是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科学标准,它和任何形式的阶级偏见划清了界限。例如封建史家总是带着仇恨的心理去评价农民起义,说他们是“盗”、“贼”等。还有以往的旧史家,评价历史人物,总是过分看重个人的天赋、性格、意志、品质等对于历史人物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结局的影响,这当然也是不科学的。

③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于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时,首先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例如评价秦始皇,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看到的似乎仅仅是“好大喜功”、“暴虐无道”。可是只要我们面对历史事实,具体分析当时的时代要求,就会看到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代替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代替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为他一系列好大喜功的作为提供了历史依据,历史肯定了他顺应历史发展所迈出的步伐。

④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历史人物常遇到功和过的问题,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都要作具体的分析。在封建社会中,-些帝王将相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顺应历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阶级地位所决定,又有压迫奴役本民族或异民族劳动人民的一面。只讲一面,功过不分,失之片面,如果功过不分,一团漆黑,那更武断。正确的方法是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并以此去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17.关于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过程不是自动地进行的,在阶级社会里,这一历史活动的推动力就是阶级斗争的基本力量,即人民群众。

其次,唯物史观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他们的重大作用,主要在于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他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就会创造出这样一个人物来。杰出人物的出现又有历史的偶然性,要善于把握个别人物身上所表现的偶然性,从中揭示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必然性,

第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以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其历史地位。就中国古代史而言,这条标准又大致分为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民族团结与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的愿望与利益等几个方面。凡是能顺应、符合、促进以上方面的,就应该肯定。反之,则要否定。评价历史人物时还要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历史人物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18.《田律》

是中国秦代的法律,是世界上第一条环保法律。

《田律》规限了国民在甚么时候才可以上山砍划树木,甚么时候可以开始火耕。19.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春秋时的管仲(管子),就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过度采伐。战国时的荀子也把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作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意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北魏时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语),也明确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1100多枚竹简,其中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之一。“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20.汉武帝经营边疆的史实

1)北击匈奴

2)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21.秦汉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

1)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2)东汉科学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3)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比欧洲人早1700多年

4)汉代的《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22.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

1)在政治上,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明显的发展表现是宣扬换地的神圣性;提倡儒家学说,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在经济上,对农民赋税的征收和兵役、徭役的负担有了更严密的组织办法,实行编户制度。对农民剥削的数量比秦朝有所减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在民族关系上,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时中原和西域各族、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都得到加强。

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采取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则吸取道家、法家的合理成分,先实行无为而治,后又改造和发挥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3.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汉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汉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了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名显得消极作用。24.秦汉的治国思想问题

1)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的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战国时期的秦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赢政的赏识,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2)西汉王朝是农民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特征的黄老学说为统治思想。黄老政治的实施,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3)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儒法并用,是经过改进的儒家思想。

25.对秦长城、秦兵马俑等重大工程的认识

秦代动用国家力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了长城、兵马俑等重大工程。秦兵马俑如单从艺术看,对后代的陶俑和石窟艺术也影响巨大。这些遗迹,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第一,这是秦强大国力的见证,体现了国家的职能,从侧面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二,这些重大工程,更是直接反映了秦的暴政和劳动人民负担的沉重。第三,秦长城还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关系。第四,秦长城、秦兵马俑还是当时统一国家“大一统”观念的体现。第五,秦长城、秦兵马俑等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历史发展的见证,特别是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上的重要象征。26.有关赞美昭君和亲的诗句

※杜甫《题古迹五首》之一: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胡曾《汉宫》: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筋双垂出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汪遵《昭君》: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顾钰《昭君怨》:

“红妆千里为和亲,倾国芳姿画未真。不恨妾身投塞外,却怜汉室竟无人。”

※苏郁《咏和亲》:

“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贡师泰《题出塞图》:

“沙碛微惊数骑尘,汉室便欲议和亲。当时卫霍兵犹在,未必明王弃妾身。”

※郭祥正《王昭君上马图》:

“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能为君王罢征戍,甘心玉骨葬胡尘。”

※汪循《明妃》:

“将军仗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皆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刘子翚《明妃出塞图》:

“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

※吴师道《昭君出塞图》:

“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王峻题《明妃出塞图》: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

※彦德《咏王昭君》: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逆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学习目标]

1.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结合秦朝政治、经济状况认识秦的历史地位。

2.分析西汉初、汉武帝时、东汉初,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实施的措施、作用、实质,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分析、评价秦、西汉、东汉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和弊端。

4.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较秦、西汉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培养分析比较历史问题和把握内在联系及规律的能力。

5.掌握秦汉时期建立的各项政治制度,理解“汉承秦制”,把握秦汉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认识秦汉所开创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6.分析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影响。

7.分析、比较秦汉实行的民族政策、采取的重大举措和结果。把握秦汉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认识秦汉民族关系的主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分析、比较秦末、西汉末、东汉末政局的特点和统治危机的表现,正确评价秦末农民战争、西汉末农民战争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作用。

9.全面、正确地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的政绩和历史地位,提高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个人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实施了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此后,昭宣中兴,又进入高峰时期。在外戚和宦官干政,政局混乱的形势下,王莽夺权建立新。短命的新朝,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局面的时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四百多年的统一局面。政治上,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发展。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文化交流,秦汉文化有了重要发展。

2.秦汉时期政治

(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首先建立皇帝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保证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此外,秦始皇还颁行了统一法令,严密控制六国贵族势力,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秦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承秦制”,西汉仍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因有革。在地方上,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与秦汉封建制度处于初步发展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此期间,也曾出现过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并导致了七国之乱;东汉末年豪强势力膨胀,割据因素增长,中央集权一度削弱。但整体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起来了。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古代国情的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3)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

秦汉时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大起义。这三次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二是封建统治残暴,三是政治黑暗。陈胜起义以反对秦的暴政为号召,赤眉起义军、黄巾大起义的反抗目标是封建皇帝。这三次大起义,都直接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封建统治者在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

3.泰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封建统治阶级发展经济的措施任何统治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都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车轨,重视水利事业等,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和重农抑商政策,东汉初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等政策,汉朝实行的编户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封建生产关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生产力的变化秦广泛推广牛耕和改进后的铁农具。两汉时,牛耕、铁农具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铁铧的出现、耧车的发明,耦耕法和犁耕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使农业进一步得到开发。织花机、水排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经济发展概况统一局面的出现,统治阶级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和中外交往的密切,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农业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煤成为重要冶铁燃料,东汉时用水排鼓风冶铁。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4.豪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2)秦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统一六国后秦又取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了长城。秦重视边疆地区开发。秦与周边国家已经有了交往。

(3)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北方匈奴、南方的越族,西部少数民族和西域诸国等与中原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两汉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对付匈奴:在实力不强时,通过和亲和联络其他民族的办法;在军事实力强大时,又派兵反击匈奴。张骞、班超通西域和和亲,使中原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西域都护设置,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此外还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加强管理。

(4)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

5.秦汉文化

(1)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秦汉文化特点表现为

①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

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④气势恢宏

(3)突出的科学成就天文历法方面,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西汉初的《周髀算经》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完整的体系。出现了《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等大批医著,和张仲景、华佗等名扬千古的名医。两汉时,成功解决了纸的发明。

(4)哲学与宗教发展西汉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统治地位,东汉时唯物思想得以弘扬,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形成斗争。佛教传入,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产生,古代宗教的发展,基本形成新格局。

(5)宗教与教育制度化汉武帝时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私学普遍,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材和教育家。

(6)史学、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史记》《汉书》等奠写了中国古代编写史的典范。赋和乐府诗成就突出。雕塑成就辉煌,绘画艺术发达,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题例剖析]

[例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剖析:本题的正确选项“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在教材中有较明确的表述,只要基础知识掌握准确,能够再认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答:C

[例2]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995年全国)

剖析:此题是材料型的问答题,考查知识记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比较历史人物和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等多种能力。它要求首先要读懂材料,知道材料认为汉武帝有秦始皇的过失却避免了秦始皇的下场;其次要理解设问的细微之处,依据设问进行回答。第一问的“相似之处”即两人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等方面的共同做法。回答时可从其目的、方式上答出,无须答出具体史实。第二问是本题的重点,可从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项相同举动的不同目的、条件、客观效果即可论证题中的结论——秦亡汉兴。注意不要超越题目限制,也不能罗列具体史实,另外还应注意答题格式:逐项分开比较,不能答成列举题。

参考答案:

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

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这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均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通过思想统一,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辨疑解难]

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2.关于秦亡汉盛问题

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秦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西汉存在了200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要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

秦亡汉盛的原因如下:

(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改造这个环节。而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很大。

(2)从统治政策看,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负担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而西汉初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而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前者破坏生产,后者有利于生产。

(4)在对待王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

(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

3.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

外戚与宦官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大特色,它是东汉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东汉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时期,外戚是其代表。宦官专权则是皇权的寄生物或畸形演化。所以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实质是皇权和豪强地主斗争的反映。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一旦得势,便党同伐异,诛灭异己,互相残杀。外戚与宦官集团,都是极端腐朽的政治势力的代表,他们的专权,造成了东汉政治的极端腐朽和黑暗。

与宦官外戚专权相联系,还同时出现了朋党之争,这是皇权与豪强斗争的另一表现。一部分正直官僚、士大夫为反对宦官专权,他们与外戚联合起来,一方面利用舆论力量,抨击宦官专权;同时还利用控制的权力,打击宦官势力。宦官则利用皇帝的权势,进行反击,大批官僚被逮捕和禁锢、迁徙,受到残酷镇压。这种宦官与朋党之争虽属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但正直官僚揭露宦官罪恶并与之展开斗争,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们标榜的气节和斗争精神也是应该肯定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6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