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建设成就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建设成就》,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建设成就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④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意义:

①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各家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地位、思想主张、影响

(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②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鬼神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④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3)影响:

①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长远: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的地位、思想、著作及其地位

(1)地位: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思想:

①核心:“仁政”学说。(含义: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发展:提出“民贵君轻”。

②性善说:提出人性本善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③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著作及其地位:《孟子》;“四书”之一。

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1)思想: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②主张“性恶论”。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治国思想: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评价:

①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的地位、相关著作、思想、影响

(1)地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相关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3)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②政治主张: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4)思想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道家庄子的观点:“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4.列举墨子的思想并给予评价

(1)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2)评价: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5.法家韩非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1)思想:

①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影响:

①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特点、内容、影响

(1)背景:

①客观上: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②主观上: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特点(新的主要体现):汉代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内容:

①中央集权方面: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大一统。

②君主专制方面: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③伦理纲常方面:提出实行“三纲五常”。

(4)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上:从西汉时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7.分析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简述其影响

(1)含义: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建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本质: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出现“三教合一”。

(4)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5)主要内容:

①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②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6)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①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人性的庄严。

8.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进步思潮的影响

(1)背景: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腐败,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③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应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社会发展观,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②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

a.政治上: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黄宗羲认为臣君平等、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察和咨询机关学校。)

b.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c.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顾炎武)

建立起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

(3)进步思潮的影响

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③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过程,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①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①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③五代宋朝:出现火器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①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在世界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10.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成就

(1)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欧洲早1000多年;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③唐朝僧一行:与梁令赞共同创制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在世界上是首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④元代郭守敬:制成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2)数学:

①算经:春秋时期时出现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发明了筹算计算法;元代发明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②《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圆周率: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3.1415926到3.1415927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3)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中总结我国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②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重点在生产工具改革方面。

③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作者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4)医学:

①《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③东汉华佗: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了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1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高度发展的原因,16世纪后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1)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道路畅通;个人作用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3)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教育的落后;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12.指出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趋势

(1)发展脉络:甲骨文(商代)→金文(商周)→篆书(秦代)→隶书(汉代盛行)→楷书。

(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逐渐个性化、平民化。

13.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明代中国书法艺术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条件和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特征: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②条件:丰富的汉字准备了材料;对汉末危机的深刻反思;士人群体的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③代表: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时期:

①特征:书法艺术达到了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②条件:隋唐一统。

③代表: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著有《多宝塔碑》)、柳公权。

(3)宋代:

①特征: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②条件: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③代表: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4)明代:

①特征: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②条件: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14.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期、盛唐、宋代、明清出现不同绘画特征的原因及其表现

(1)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JAb88.COm

(2)战国时期:出现了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代表作《人物龙凤图》。

(3)汉代:帛画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4)魏晋时期:

①特征: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主要是人物画,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②原因: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③表现: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5)盛唐:

①特征:重视法度,表现出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主要是人物画。

②原因: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③表现: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誉为“吴带当风”,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6)宋代(分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两大类,要分别掌握)

a.特征一: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①原因: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其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②代表: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b.特征二: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①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②代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明清时期(分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两大类,要分别掌握)

a.特征一:文人画:风格奇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传统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①原因: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②代表:朱耷(八大山人)的《松鹰图》。

b.特征二:民间风情画发展

①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印刷术的发展。

②表现:刻书坊用木刻版画作为小说的插图;出现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③特点:百姓喜闻乐见,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15.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形成两大风格:写实和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2)作用:在启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6.春秋、战国、汉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其特色

(1)春秋时期:《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句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2)战国时期:楚辞。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相像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代表:屈原《离骚》。

(3)汉朝: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4)唐:诗。题材丰富;韵律工整、回还有致。

(5)宋:词。起源丰富;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成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国家分裂、战乱频仍。

(6)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兴起的新诗体,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成因: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7)明清:小说。题材丰富,长篇章回体裁小说流行;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地位)。成因: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对宋元话本的加工;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现实不满。

17.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京剧形成的原因、时间、特色、地位

(1)发展历程:

①起源: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歌舞,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傩”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流行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②成熟: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

③“百戏之祖”:昆曲。对多种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形成“国粹”:京剧。

(2)京剧形成的原因、时间、特色、地位。

①原因:明清时期,北京是四方艺人聚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热爱戏曲;以徽戏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及京城字韵。

②时间:清乾隆年间(1790年)形成,同治年间兴盛。

③特色:注重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分为四大行当;艺术程式完美;注重歌舞并重、虚实结合。

④地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延伸阅读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6)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7)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8)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2010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科技成就;(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文学成就;(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本课难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本专题主要包括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应重视两个热点:一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如孔子热、论语热还在升温;二是对中国传统科学和科学思想的评价认识。还要重视贴近生活文学艺术。

哲学: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政治:“为政以德”

春秋时期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政治:“无为而治”

儒家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战国时期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

道家:庄子的“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韩非子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兵家:孙膑《孙膑兵法》

西汉黄老之学:积极无为

新儒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宋朝程朱理学:“理”是世界的本源

心学:陆九渊主张“心”即“理”

明代王守仁心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李贽: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明清之际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时期,应运而生;(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4)西汉时期,逐渐复苏;

(5)汉武时期,成为正统;(6)魏晋时期,吸收佛道;

(7)隋唐时期,三教归儒;(8)宋明时期,理学形成;

(9)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条件;5)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

2.儒家思想的演变

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仁政思想: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来施政;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3.其他思想的演变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09山东基能42.(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D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09山东基能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A项是墨家。B项是儒家。C项是法家。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发展儒学: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即

⑴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⑵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⑶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三纲五常”学说

⑷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民本思想)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独尊儒术”的影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CC项是秦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的言论,充分体现了该言论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

考点三:宋明理学

现实生活中常见常听的一些词语: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天理难容、天理昭彰、同心同德、心领神会、眼不见心不烦、心想事成

理解:“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兴起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二程:天理是万物之原,先有理后有物;发挥孔子“仁”的学说,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

朱熹:“理气论”,先有理后有气;“心性论”,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所整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形成原因:

①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

②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③思想:理学走向“极端”,引发思考与批判。

2.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李贽——不能以孔子思想为是非标准,挑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高度评价改革和农民起义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唯物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认为耕者有其田;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3.影响

①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②启迪后世;③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础,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④没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后才被重视。

4.中西16—19世纪情况对比

项目

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闭关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占主导的是自然经济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经世致用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重商主义、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5.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1)“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如儒家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达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5)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消极作用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江苏).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D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2009海南)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D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考点一: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及其世界影响

①造纸术:A、西汉、东汉蔡伦。B、东传朝、日;西传西亚非洲、欧洲。C、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贡献重大。

②印刷术:A、隋唐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B、东传朝、日,西传埃及与欧洲。C、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印刷、造纸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起关键作用,促进思想解放及欧洲社会进步与世界文明发展。

③指南针:A战国(司南);后来制成指南针。B北宋运用到航海;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A、唐中期:火药配方;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火药武器;南宋: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B、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一定作用,推动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发展。

(二)数学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算筹计数法,后来演变成算盘,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

2.东汉《九章算术》:使用十进位制记数法,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三)天文历法

1.天象观测方面,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编写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创制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元代郭守敬)。

2.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采用干支纪日法;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四)农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它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3.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4.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型,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1.中医学: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症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

2.中药学: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重要的中药学著作,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称为“东方药物宝典”。

(2008宁夏,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A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们的思想,要求对他们各自思想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其中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性格,符合材料体现的意思。

(2009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径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D魏晋时期造纸术传入朝鲜,故A项错误;佛教东汉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传入朝鲜,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出现于隋唐时期,故C项错误,所以本题选D项。

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②成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③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④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书法: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特点——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园、收笔之锐钝,都能曲尽其妙。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③隋唐达到新高峰: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⑥清代书法艺术的曲折:背景——世运转衰、士人趋时应度;风格——“馆阁体”精润美媚,了无生气。

3.篆刻:①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②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③价值——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4.绘画:①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特点——自然、生动、粗犷、浪漫;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②战国时期的发展: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

代表作——《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种类——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特色——浪漫、神秘、古拙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

④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绘画理论——“以形写神”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⑤隋唐: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代表作——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

⑥从宋代到明清:

文人画的发展宋代: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元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民俗画的发展宋代: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题材——市井生活;特点——写实;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明清: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2009全国卷Ⅰ)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

A初唐书法“娟秀淡雅”反映了南方文化的特征。

(2009四川文综15)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15.C解析:题干中“木兰”一词是关键词。C项效法古人,抗战救国符合题意。

考点三:文学成就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特点:句式灵活;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①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②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③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4.唐诗:

(1)原因: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时代特点作品风格代表作流派

李白(诗仙)盛唐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唐由盛转衰时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三吏”“三别”现实主义

白居易其诗称为“诗史”晚唐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韵味绵长《秦中吟》、《新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

5.宋词:

(1)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6.元曲:

(1)含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2)社会背景: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3)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成就:①“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③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2009全国卷Ⅰ)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

B楚汉战争中项羽面临“四面楚歌”,最终战败,西汉建立后,吸取教训,故“楚歌”流行,所以选B项。

考点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起源:原始歌舞(傩,先秦得到发展)。

2.南戏:宋。(吸收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流行与闽浙)

3.杂剧:元。(熔音乐、舞蹈、说唱、诗词于一体,标志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代表作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马致远的《汉宫秋》)

4.京剧:清。(地方戏曲进京演出,互相融合,其中徽剧与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曲调以及表演方式,道光年间,形成了新的剧种。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程长庚、谭鑫培等京剧艺人号称“同光十三绝”)

(08海南历史,4)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D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

教学

后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即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基本特征、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

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1)演变:

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②元朝:中央设中书省。

(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历程:

①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②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④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

⑤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2)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⑤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

(1)历程:

①监察——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②谏议——给皇帝提意见: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评价:

①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1)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1)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措施:

①明太祖: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设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13.军机处(清朝)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

(1)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

(2)人治高于法治。

(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对抗中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一大片”的外交方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与多极化的世界。
思想道德目标
1、通过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也从不拿原则做交易。同时,中国致力于促进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2、通过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中苏关系恶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中美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环境变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善,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难点:中苏关系的恶化,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且在成立初期,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那么,新中国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直到今天40多年间,外交政策又是这样发展演变的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我们通过学习本章第二节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讲授过程
这节课我们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5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今天,达40多年,为了更好的搞清楚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脉络,我们把这段时间分成三个阶段。
一、曲折中发展的外交(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国际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因素。可是,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更加严峻了,外交形势的严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严峻的国际环境
(1)、中美敌对关系的继续:美国侵朝战争受挫后,并不甘心失败。一方面,不断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空气。另一方面,又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企图从南面包围遏制中国。
(2)、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时候的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苏联不断对中国施压。这样,南面有美国的威胁,北面有苏联的威胁,美、苏构成了对中国的丧击之势。美国敌视中国并不奇怪,可为什么苏联也同中国交恶呢?中苏两国曾有过很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苏关系的恶化完全是由苏联对中国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的。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指比较大的国家在同较小的国家的关系上,不是平等相待,而以一种大国优越感、惟我独尊,损人利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不尊重以至损害其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比如苏联提出与中国共同建立长波电台、潜艇舰队等,这些都是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和内政的干涉。(出示赫鲁晓夫访华的投影片)
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没有变,中苏关系又进一步恶化,确实给中国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候中国的外交方针有了哪些调整呢?
2、“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中国并没有屈服于任何压力,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美、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全力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坚决回击了苏联的任何挑衅。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发生变化。中国加强了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这就是“一大片”的方针。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亚、非、拉许多国家。(引导学生看教材中刘少奇、周恩来分别出访印尼、加纳的照片)这些访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处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缓和中突破的外交(70年代)
1、国际环境的变化:
6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积极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进攻战略,美国面临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对美国强有力的挑战。美国由于国内经济危机和侵越战争严重受挫,实力大为下降。尼克松上台后,为保住美国的霸主地位,对外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美国主动提出改善中美关系,企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对此,中国也做出积极的反映,这是因为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中蒙边界,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中国需要改善自己的国际环境。在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原因:
从美国方面来看:A、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C、美国经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趋缓;D、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从中国方面来看:A、中国国力的增强;B、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众多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与苏联关系恶化,中美面临共同威胁;D、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过程:1971您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而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华,公告的发表镇静世界,正如尼克松回忆录所说,宣读公告之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毛泽东主席会见,又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出示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握手的投影片)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正当中美谋求改善关系之际,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示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上飘扬的投影片)
4、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长期以来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着美国,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民间友好来往的推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5、同中国建交的新高潮
中国在乐观后合法权利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一年时间里中国就同28国建交,这样终于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打开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6、三个世界格局的划分
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判断。过去我们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什么是三个世界的含义呢?“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促进了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中国的外交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
三、多变中调整的外交(1978年以来)
1、国内国际环境的巨变:
(1)、国内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安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再搞闭关自守,只有走对外开放的道路才是中国的选择。
(2)、国际环境: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可喜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大有希望。
2、调整的内容: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改变:美、苏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和平的因素超过战争的因素。因此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战争。这种认识转变充分说明我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一个出发点。
(2)、不结盟政策: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1982年宪法。
3、调整的影响:
(1)、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定的国际环境;
(2)、促进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成为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不可忽视的力量。
(3)、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这样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人民解放军要进行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就人民解放军进行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有哪些突出的成就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几个要点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回答。
教师:听了大家的讨论,共归纳了六个要点,基本正确。第一,统一军事编制。最主要是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全军。第二,由单兵种向多兵种的合成军队迈进,人民解放军组建了空军、海军、炮兵、装备兵、铁道兵、工程兵等领导机关,成立了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第三,实行义务兵役制。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这一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服兵役。”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有稳定的、可靠的兵源。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有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义务。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只有祖国强大,才有我们个人的幸福。第四,实行军衔制度。这一制度也是从1955年开始实行的。到1965年全国共授10位元帅、10位大将、177位中将、1359位少将及其以下各种军衔。(幻灯片打出“十大元帅”的受衔照片,并简单讲解)第五,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从1956年聂帅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以来,尖端武器的研制取得突出成就。同学们可参看课文P156“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表。第六,80年代以来,军队建设新成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成为共和国的坚强柱石和钢铁长城。(放映“开国大典”阅兵式、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和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的录像剪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
面对纷繁、复杂、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外交方针,不断取得新成就,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多极化的局势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岳麓版)

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

、了解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

()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族姻亲和功臣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目的:巩固。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作用:

周人的范围扩大;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大与小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但在本国为大。

()作用:

确立了整套土地、财产和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

有利于凝聚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国”和“家”密切的结在起。

、列举从汉到明清制度演变的史实

、汉武帝: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公,事归台阁”总揽

、唐朝省部制:

()结构:

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分为,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初强化中央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两方面)

()措施:

收精兵:原则是统与调分离,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分为(实行府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设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影响:加强了中央,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元朝:元朝废省,实行省制,即中书省。

、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而为,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清朝设立军机处:

:雍正间

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裁决,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产生条件。

、产生的历史条件

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

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的前提);

多山、多港、多岛的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观念。

、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制

城邦政体的特点:(城邦自治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

、知道雅典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制的确立:梭伦,将国家引上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雅典的基本特点:、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

、体现:(雅典机构的组成)

大会:最高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切;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百人议事会: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法庭: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38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