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改革的后果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改革的后果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8课改革的后果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学习方法点拨

1.对穆罕默德阿里发动的对外战争,只作简单了解即可。

2.在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3.要通过对阿里对外战争和阿里改革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一、阿里的对外扩张

1.条件:随着改革的推行,①日益增强。

2.概况

⑴第一阶段(1811~1831年)

A.1811年,东征②,使该地成为埃及的属地。

B.向南发动对③的战争,但未达到预期目的。

C.1824年西讨④,被英国、法国、俄国联合打击,损失惨重。

⑵第二阶段(1831~1841年)

A.1831年,入侵⑤,挑起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B.1833年,⑥同埃及互相承认既得利益。

3.影响

⑴埃及获得事实上的独立,建立了以埃及为中心、横跨⑦三洲的“帝国”。

⑵影响了国内改革进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动摇了阿里政权的⑧。

二、阿里改革的失败

1.原因

⑴内因:对外①,加重对人民的②和③,社会矛盾尖锐。

⑵外因

A.④加紧对埃及的干涉。

B.⑤放弃对埃及的支持。

2.表现

⑴埃及仍是⑥的一个行省。

⑵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埃及⑦被冲垮。

三、改革的意义

1.局限性

⑴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①和掠夺。

⑵残暴统治和连年的②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意义

⑴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③的基础。

⑵建立了④,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历史进程。

⑶摆脱了⑤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⑷引进了西方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埃及⑥的发展。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二、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是维护封建统治,即“中体西用”思想。

2.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设备,但采用封建管理,生产混乱。

3.外国工匠从中破坏。

4.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2、课堂识真

1.下列关于阿里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阿里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人生自由B.阿里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埃及的封建生产关系

C.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D.阿里的继任者阿巴斯继续执行其改革举措,使改革得以延续

2.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方面资金不足,管理不善B.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C.激化阶级矛盾,人民反抗不断D.没有能够遏制西方的殖民主义的入侵

3.1824——1827年,穆罕默德阿里入侵希腊失败,主要原因是()

A.经济、军事实力较弱B.奥斯曼帝国不支持

C.英法俄的干涉D.希腊人民的反抗

4.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危及英国的殖民利益;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④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从印度走更便利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

5.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却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D.欧洲列强的干涉

6.马克思说:(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②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③埃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④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B.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C.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D.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8.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和“训练阵法”分别是指什么?

⑵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定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这对埃及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是怎样“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有什么局限性?

参考答案(第18课改革的后果)

1、课前导学

一、①埃及国力;②阿拉伯半岛;③苏丹;④希腊;⑤叙利亚;⑥奥斯曼帝国;⑦欧亚非;⑧根基;

二、①扩张;②掠夺;③奴役;④英国;⑤法国;⑥奥斯曼帝国;⑦民族工业;

三、①封建剥削;②对外战争;③民族国家;④近代工业;⑤奥斯曼帝国;⑥资本主义;

2、课堂识真

1-8CDCDCBBB

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灭弄权之骁骑”:加强中央集权,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招土通商”:向西方学习,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厂。“训练阵法”:改革军事,加强军事训练。

⑵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答对2点即可得4分)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

5、拓展空间

10.答案:

⑴理解:给埃及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和技术。

影响:冲击了落后的埃及社会;有利于埃及社会的近代化。

⑵利用: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发展军事力量,创办近代军队。

局限:没有进行全面改革;发展工业方面面临资金匮乏、管理不善问题;发展军事是为了军事扩张。(任意答两点即可)

相关阅读

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两个阶段四个方向的扩张

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

将扩张、失败与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说明改革的本质特征

分析图表
情境再现

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

问题探究

专制性与扩张性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的意义

意义的几个方面

归纳分析
问题讨论

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

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三、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一、改革增强埃及国力,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战争影响了改革进程;二、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赢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开埃及乃至中东地区近代化之先河;三、抗击强权,勇敢地抵御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高擎中东地区民族独立的火炬,推动了奥斯曼帝国辖区内各民族的解放运动。

本课引言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入手,以阿里的话引导到阿里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和对外扩张,并指出穷兵黩武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以具象材料设置悬疑导入抽象思维的手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做好导入本课教学的文章。

改革的后果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为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间复杂的内在构成,建议教师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全面描述当时埃及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进一步梳理清楚英法等列强、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

第一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教材讲述的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终于1841年,约30年。从性质上可归纳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从战事讲,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即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可知,本目教学中必须加强空间概念的教学,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或历史地图册上的彩图、挂图讲解,让学生了解出兵的先后与空间方位。

对于阿里对外扩张第一阶段与奥斯曼素丹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及各自的动机,建议教师在引言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达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战事有:

(1)兵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2)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阿里的对外扩张为何屡屡取胜?扩张带来了哪些危害?”本课内容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点,以弥补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缺憾。结合资料回答上述问题,以求得对扩张问题的认识。从表面上看,阿里的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对外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显现出阿里改革的封建性。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教材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埃及国内来说,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从外部形势来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教材首先分析改革失败的内部因素:

(1)捐税苛重。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

(2)劳役繁重。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

(3)兵役无止境。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

(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

(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教材接着分析改革失败的复杂的外部因素:

(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耳其遗产”),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

(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1839年4月,土耳其军攻入叙利亚。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

(3)阿里战败葬送改革大业,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法国不敢为了埃及而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战败标志着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课文第三目“改革的意义”

该目首先指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的,专制与残暴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施政上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

该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的重要意义: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二,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三,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五,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教师在讲述意义之前可联系前面两课的内容,如阿里掌权前后埃及状况的比较,改革各项措施带来的积极意义等,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意义的几个方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思考几个概念:奥斯曼帝国、埃及的阿拉伯化、阿拉伯民族、英法等列强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弄清这几个问题。上课时采用问答式或学生分组介绍的方式讲清这几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辅之以历史地图来讲明关系,如此则可大大加深学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破解一个个困惑与盲点。

有关“阿里的对外扩张”一目,建议教师可以形象地讲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间的微妙关系,阿里走的是十分策略的分步推进之路,先是打着素丹的旗号,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讨伐分离势力的做法。后是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指导学生从时间、性质、四次战事等方面将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条理化。考虑到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空间概念强,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地图依次讲明进军路线。

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一目,应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指导分析。从内因来说,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与对外扩张;基于这种政权性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必然只顾统治者的利益,对民众压迫剥削、残暴统治,民不聊生,起义暴动。难的是对外因的分析,英法俄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议教师结合地图,用通俗易晓的语言、设喻的方式,对各方关系和矛盾条分缕析。

对“阿里改革的意义”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将阿里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进行分析联系,并将阿里改革放置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考察改革对于埃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本课导入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案例二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案例三有关“沙特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教学拓展

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逐渐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1793年,沙特家族确立了沙特政教合一的体制。到19世纪初叶,沙特家族已控制了包括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在内的几乎整个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则以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作为其政治主张。阿里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镇压了沙特家族所领导的反抗,并实际统治了半岛。

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建立的。他于1924年统一阿拉伯半岛,1932年以本人的姓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案例四阿里对外战争教学中关于阿里扩张的方向与范围

为帮助学生形象有趣地记忆,除了要突出历史地图的作用外,培养学生对战争的空间概念、了解历史的动态变迁外。还可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这样结合地图与史实,学生学起来就简洁有趣也容易牢记了。

四、问题解答

1.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埃及,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强征来的。工人都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和监禁,不能自由离开工厂。问埃及工人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解题关键:抓住关键词“强征”、“军营生活”、“毒打和监禁”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思路引领:埃及政权的性质是封建专制,西欧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提示:因为阿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从材料可知,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他与厂主是主人和依附者的关系。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能算作奴役人的封建衙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则是自由人,他与资本家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契约关系。因此享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不受人身侵害。这其实是两种政治制度或政权的区别。

2.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解题关键:马克思的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正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含义。

思路引领:奥斯曼帝国是一具庞大而腐朽的帝国僵尸,埃及是其组成部分却生机勃勃。

答案提示: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一)本课测评

1.简述阿里对外扩张的经过。

解题关键:按时间顺序、扩张特征进行整理。

思路引领:四次大的扩张,可结合历史地图从方位上一一讲述。

答案提示: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2.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归纳。

思路引领:突出阿里为埃及争得主权独立和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延伸

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马木路克原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后来势力渐大,成为埃及的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人于1250年建立自己的王朝。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强悍好斗、屠民劫财,是埃及社会的祸源之一。法英两国侵埃时,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经阿里打击退出埃及政治舞台。

奥斯曼土耳其在埃及实行的封建性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形式实行,包税人预付一年土地税即获得包税权,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农民负担各种赋税与劳役。他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农民。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人实际成为土地所有者。后来,包税权基本都落到马木路克手里,阿里改革时正式废除包税制。

二、归纳与总结

本单元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三、历史感悟

梭伦改革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课梭伦改革初稿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标]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颁布“解负令”

1.改革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______奴隶制。(2)废除“__________”制度。

(3)解决土地问题: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4)解决遗产问题,制定“__________”。

(5)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让步。

2.影响

(1)贵族的______________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解除了________________对平民的威胁。

(3)雅典积极向外掠夺奴隶,走上了奴役__________的道路。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内容:以______为依据,划分四个等级。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依据____________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2)为____________________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1.目的:为了进一步打破______专权的局面,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2.措施

(1)恢复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组成一个“______________”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3)设立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4)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法律。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目的:扩大____________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

2.措施

(1)农业:禁止______出口,抑制粮食涨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____________并鼓励出口。

(2)手工业: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吸引有______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3)商业:改革______与____________,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4)其他方面:确立__________,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等。

3.意义:大大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颁布“解负令”

1.“解负令”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

A.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B.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2.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这一措施()

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 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 ③有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知识点二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3.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4.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和长矛的重装步兵是古希腊文明时期各城邦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图),也是最受到重视的部分。梭伦改革后,为雅典提供重装步兵的是()

雅典重装步兵

A.第一等级B.第二等级C.第三等级D.第四等级

知识点三 建立“四百人会议”

5.雅典执政官梭伦非常重视发挥公民大会的作用。下列有关梭伦执政时期雅典公民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是城邦的最高司法机关

C.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D.能决定战争等国家大事

6.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公民中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公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知识点四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7.某考古队在对古雅典卫城遗址进行整理时,发现了一块公元前6世纪的墓碑(如右图)。据上面的文字记载,墓主人出生在特洛伊,移居雅典后成为雅典的公民。据此,考古队判定墓主人生前在雅典从事的行业是()

A.农业B.教育C.手工业D.商业

8.梭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

A.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经济实力

C.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D.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3、课后见功

图三 雅典的商业图四 橄榄油出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画面反映了雅典社会的哪些基本特征?

(2)图三和图四发展起来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问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伦诗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这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梭伦的改革政策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什么?

(3)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课前导学

知识清单

一、1.(1)债务 (2)六一汉 (4)遗嘱法2.(1)土地兼并 (2)债务奴隶制 (3)外邦奴隶

二、2.财产3.(1)血缘门第 (2)工商业奴隶主

三、1.贵族2.(1)公民大会 (2)四百人会议 (3)公民陪审法庭

四、1.下层平民2.(1)粮食 经济作物 (2)技术 (3)币制 度量衡制 (4)私有制

对点训练

2、课堂识真

1.A [B、C、D三项都是“解负令”的影响,A项与史实不符,梭伦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2.A [规定土地的最高限额,目的是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必然遭到其反对;梭伦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的措施,说明了改革后雅典的土地并没有实行平均分配。]

3.B [氏族贵族依靠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世袭垄断了政权,而财产等级制度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办法,财产越多,等级越高,其承担的义务也越多,从而使一批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4.C [重装步兵需要自备军械和军装,但不需提供马匹。这就要求提供重装步兵的等级既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不需要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因此,梭伦规定由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

5.B [在梭伦执政时期,城邦的最高司法机关是公民陪审法庭。]

6.B

7.C [根据梭伦改革,对移居雅典的外邦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图片中墓主人手持陶轮,明显是一位手工业者。]

8.B [农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实力。这有利于削弱贵族专权,从而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

综合提升

3、课后见功

9.(1)社会特征:奴隶制城邦;对外战争频繁;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

(2)原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海洋文明特征的具备。②铁制农具广泛运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③梭伦改革为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 解答时应注意每幅图片反映的信息与雅典社会现象要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概括雅典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

5、拓展空间

10.(1)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两个新机构——“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影响: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扩大了各阶层的政治权利,将雅典引入民主轨道。

(2)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财产的多少来决定。

(3)主要目的: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7课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由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残暴

C.战争不断发生D.汉族不断反抗

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

8.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3、课后见功

图二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

图三 冯太后(441~490年)

(1)简述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对北魏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2)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第7课改革迫在眉睫)

1、课前导学

一、1.(1)拓跋部 (2)淝水之战2.(1)拓跋珪 北魏 (2)平城

3.(1)黄河流域 (2)②畜牧经济 农业经济

二、1.(2)赋税收入 徭役征发3.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三、1.(1)汉族先进文化 (2)儒家经典2.(1)统治经验 鲜卑族 (2)冯太后

2、课堂识真

1-8ACDAAACB

3、课后见功

9.(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方式: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冯太后能在北魏发展的历史关头,积极辅佐孝文帝进行改革,顺应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改革家。

5、拓展空间

10.(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5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⑴受①宗教改革的影响。

⑵加尔文读大学期间受到文艺复兴时期②的影响。

⑶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日内瓦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③。

2.内容

⑴坚持《④》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⑵主张简化⑤。

⑶提出⑥、⑦和⑧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⑷思想核心是“⑨”。主张选民应有⑩,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

⑸主张建立的长老制,建立政权。

3.影响

⑴改变了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和。

⑵镇压了其他信仰的与个人。

⑶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⑴新兴①和②的崛起。

⑵随着③运动和④思想的传播,英国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⑶日益集权的⑤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

2.内容

⑴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⑥的关系。

⑵规定⑦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巨大权力。

⑶没收修道院一切财产,转归⑧所有。

3.结果

⑴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⑨。

⑵教会成为⑩的工具。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实质:在①掩护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②。

2.影响: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推动了③和历史进步。

3.表现

⑴沉重打击了④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⑤的高涨和⑥的发展。

⑵促进了欧洲⑦的发展。

⑶否定了罗马⑧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堂识真

1.观察图片《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

②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

③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④宗教改革是不同势力利益纷争的结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4.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们()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要求建立长老制教会⑤要求改革国教中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5.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

6.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C.“先定论”D.“进化论”

3、课后见功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归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⑵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

⑶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蜕化了,把该国引向灭亡;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等地共和党的旗帜,把荷兰从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思想体系的外衣。

——思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的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三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在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

⑵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基本主张?

⑶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加尔文教对荷兰共和国产生所起的影响。

参考答案(第15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1、课前导学

一、①马丁路德;②人文主义;③宗教改革;④圣经;⑤宗教仪式;⑥自由;⑦平等;⑧个人主义;⑨先定论;⑩奋斗精神;共和制;政教合一;社会风气;教派;新教的罗马;

二、①资产阶级;②新贵族;③文艺复兴;④宗教改革;⑤英国君主;⑥罗马教廷;⑦英国国王;⑧王室;⑨英国国教;⑩封建专制统治;

三、①宗教改革;②思想解放运动;③社会变革;④天主教会;⑤民族意识;⑥民族国家;⑦资本主义;⑧天主教会;

2、课堂识真

1-7DDADDCB

3、课后见功

8.答案:

⑴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

⑵加尔文。理由:人的现世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励资产阶级积极进取。

⑶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5、拓展空间

⑴因为“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资产阶级还没有更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只有采用神学异端的形式。

⑵马丁路德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的势力。加尔文教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提出了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

⑶加尔文教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在加尔文教的指导下,尼德兰革命推翻了西班牙和天主教会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3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