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两个阶段四个方向的扩张

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

将扩张、失败与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说明改革的本质特征

分析图表
情境再现

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

问题探究

专制性与扩张性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的意义

意义的几个方面

归纳分析
问题讨论

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

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三、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一、改革增强埃及国力,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战争影响了改革进程;二、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赢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开埃及乃至中东地区近代化之先河;三、抗击强权,勇敢地抵御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高擎中东地区民族独立的火炬,推动了奥斯曼帝国辖区内各民族的解放运动。

本课引言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入手,以阿里的话引导到阿里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和对外扩张,并指出穷兵黩武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以具象材料设置悬疑导入抽象思维的手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做好导入本课教学的文章。

改革的后果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为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间复杂的内在构成,建议教师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全面描述当时埃及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进一步梳理清楚英法等列强、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

第一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教材讲述的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终于1841年,约30年。从性质上可归纳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从战事讲,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即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可知,本目教学中必须加强空间概念的教学,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或历史地图册上的彩图、挂图讲解,让学生了解出兵的先后与空间方位。

对于阿里对外扩张第一阶段与奥斯曼素丹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及各自的动机,建议教师在引言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达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战事有:

(1)兵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2)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阿里的对外扩张为何屡屡取胜?扩张带来了哪些危害?”本课内容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点,以弥补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缺憾。结合资料回答上述问题,以求得对扩张问题的认识。从表面上看,阿里的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对外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显现出阿里改革的封建性。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教材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埃及国内来说,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从外部形势来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教材首先分析改革失败的内部因素:

(1)捐税苛重。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

(2)劳役繁重。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

(3)兵役无止境。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

(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

(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教材接着分析改革失败的复杂的外部因素:

(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耳其遗产”),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

(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1839年4月,土耳其军攻入叙利亚。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

(3)阿里战败葬送改革大业,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法国不敢为了埃及而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战败标志着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课文第三目“改革的意义”

该目首先指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的,专制与残暴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施政上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

该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的重要意义: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二,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三,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五,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教师在讲述意义之前可联系前面两课的内容,如阿里掌权前后埃及状况的比较,改革各项措施带来的积极意义等,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意义的几个方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思考几个概念:奥斯曼帝国、埃及的阿拉伯化、阿拉伯民族、英法等列强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弄清这几个问题。上课时采用问答式或学生分组介绍的方式讲清这几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辅之以历史地图来讲明关系,如此则可大大加深学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破解一个个困惑与盲点。

有关“阿里的对外扩张”一目,建议教师可以形象地讲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间的微妙关系,阿里走的是十分策略的分步推进之路,先是打着素丹的旗号,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讨伐分离势力的做法。后是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指导学生从时间、性质、四次战事等方面将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条理化。考虑到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空间概念强,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地图依次讲明进军路线。

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一目,应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指导分析。从内因来说,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与对外扩张;基于这种政权性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必然只顾统治者的利益,对民众压迫剥削、残暴统治,民不聊生,起义暴动。难的是对外因的分析,英法俄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议教师结合地图,用通俗易晓的语言、设喻的方式,对各方关系和矛盾条分缕析。

对“阿里改革的意义”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将阿里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进行分析联系,并将阿里改革放置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考察改革对于埃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本课导入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案例二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案例三有关“沙特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教学拓展

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逐渐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1793年,沙特家族确立了沙特政教合一的体制。到19世纪初叶,沙特家族已控制了包括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在内的几乎整个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则以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作为其政治主张。阿里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镇压了沙特家族所领导的反抗,并实际统治了半岛。

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建立的。他于1924年统一阿拉伯半岛,1932年以本人的姓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案例四阿里对外战争教学中关于阿里扩张的方向与范围

为帮助学生形象有趣地记忆,除了要突出历史地图的作用外,培养学生对战争的空间概念、了解历史的动态变迁外。还可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这样结合地图与史实,学生学起来就简洁有趣也容易牢记了。

四、问题解答

1.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埃及,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强征来的。工人都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和监禁,不能自由离开工厂。问埃及工人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解题关键:抓住关键词“强征”、“军营生活”、“毒打和监禁”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思路引领:埃及政权的性质是封建专制,西欧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提示:因为阿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从材料可知,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他与厂主是主人和依附者的关系。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能算作奴役人的封建衙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则是自由人,他与资本家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契约关系。因此享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不受人身侵害。这其实是两种政治制度或政权的区别。

2.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解题关键:马克思的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正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含义。

思路引领:奥斯曼帝国是一具庞大而腐朽的帝国僵尸,埃及是其组成部分却生机勃勃。

答案提示: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一)本课测评

1.简述阿里对外扩张的经过。

解题关键:按时间顺序、扩张特征进行整理。

思路引领:四次大的扩张,可结合历史地图从方位上一一讲述。

答案提示: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2.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归纳。

思路引领:突出阿里为埃及争得主权独立和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延伸

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马木路克原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后来势力渐大,成为埃及的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人于1250年建立自己的王朝。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强悍好斗、屠民劫财,是埃及社会的祸源之一。法英两国侵埃时,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经阿里打击退出埃及政治舞台。

奥斯曼土耳其在埃及实行的封建性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形式实行,包税人预付一年土地税即获得包税权,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农民负担各种赋税与劳役。他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农民。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人实际成为土地所有者。后来,包税权基本都落到马木路克手里,阿里改革时正式废除包税制。

二、归纳与总结

本单元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三、历史感悟

扩展阅读

第六单元第3课 玛雅人的智慧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单元第3课 玛雅人的智慧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3课 玛雅人的智慧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玛雅的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布局的特点;代表性建筑是金字塔

玛雅金字塔的特点

能区分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不同之处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1.世界文化发展历程的最基本特征是多元发生多元组合

2.理解、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3.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

玛雅的文化艺术

科班的“象形文字阶梯”;纪年碑;波南帕克壁画

玛雅的象形文字在美洲水平最高

三种象形文字的比较;波南帕克壁画与敦煌壁画的比较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玛雅的科学

奇琴·伊查的螺旋塔;玛雅的历法体系;0的使用

玛雅人拥有最准确的历法;玛雅人最早使用数字0

天文学在建筑中的运用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玛雅的金字塔、象形文字、玛雅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中“0”的使用。

难点玛雅金字塔的特点、玛雅建筑中天文学与建筑学的巧妙结合、玛雅的历法。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玛雅人创造的文明:玛雅的城市建筑、玛雅的文化艺术和玛雅的科学,体现了玛雅人所达到的很高的智慧程度。有关玛雅文明的文字、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玛雅文明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理解人类不同地区和不同特点的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介绍了一个关于玛雅金字塔的奇怪的现象,引起人们对神秘的玛雅文明浮想联翩。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重视玛雅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问题设置:通常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表述,近几十年来,国际史学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你知道是哪“四大文明区”吗?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概括指出:“四大文明区”指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台克、印加)。其中以玛雅为首的中南美文明成为人类智慧的一支巨大的源流,汇聚成我们这个物种曾赢得的所有光荣。可以说,今天我们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认识,研究玛雅人的智慧成就,也就是在了解我们人类智慧本身。

第一目“玛雅的城市建筑”

教材首先介绍了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然后重点介绍了玛雅最为壮观的建筑物──玛雅金字塔。

①玛雅城市建筑布局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有限,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简单介绍玛雅文明的基本情况:玛雅人住在尤卡坦半岛以及伯利兹、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区,玛雅文明就是这些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的伟大文明,它是哥伦布抵达之前新世界人类成就的最杰出代表。建议强调“相互隔绝”“独自创造”两个词,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文明是由众多源头发生,然后合流、汇聚而成。在世界文明滥觞阶段,各地隔绝,每个地方都是独立进行的。因此,世界文明的起源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

约在公元前1500年初,玛雅人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时代。公元前后,逐步形成城市。公元300—900年左右是玛雅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古典期),先后出现了大小100多个城市。由于玛雅地区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帝国,所以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这些城市人口众多,组织完善,建筑宏伟。

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建议教学时结合教材“9世纪蒂卡尔城市中心示意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1)玛雅城市的布局井然有序,建设前都经过整体规划,一般是按照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心广场或中心建筑群向外展开。(2)玛雅城市没有围墙,向外延伸就是森林、农田和农舍。(3)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将建筑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天文观测点的作用。这一特点可以从金字塔的用途上看出。

②玛雅金字塔

玛雅文明中最典型的建筑物是金字塔。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的,了解奇琴·伊查的库库尔甘金字塔的有关内容,对玛雅金字塔形成感性认识。再将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埃及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而玛雅金字塔足可与之相媲美,同时又独具特点。

(1)玛雅金字塔采用梯形结构,形态美观,雕饰富丽。

埃及金字塔形状几乎全是方基尖顶的方锥形,而玛雅金字塔的每个侧面不是三角形,而是梯形,它的下部为阶梯,上部是平台,平台上通常建有庙宇。在塔身的设计上采用了裙式结构。它的作用有三:一可以加固塔身;二可以使塔的坡度更为陡直;三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玛雅人在金字塔的阶梯、坛庙的门媚、石柱上均有精美的浮雕,奇琴·伊查的库库尔甘金字塔北部梯道的底部就精心雕刻了一条带着羽毛的巨蛇,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

(2)玛雅金字塔数量惊人且造型各异。

埃及金字塔只有一种造型,即尖顶的方锥形金字塔。而玛雅金字塔的造型则多种多样,且数量惊人,据说仅在墨西哥境内就有10万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就目前已知的遗址分析研究,玛雅金字塔大致分为四种类型:①平顶金字塔,上建庙宇,这种类型最为常见,可称玛雅金字塔的基本型态;②尖顶金字塔,仅见于蒂卡尔城,其顶上的美洲豹庙很小,只能看成塔尖;③壁龛式金字塔,发现于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塔基呈方形,边长118英尺,高80英尺,共分7层,塔身雕凿了365个方形壁龛,每个代表一天;④陵墓型金字塔,这在中美洲只发现过一次,即帕伦克的金字塔,它是玛雅人首领帕卡尔的陵墓,他的尸体停放在塔身深处一个巨大的拱顶密室中。

(3)玛雅金字塔有多种用途:可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

埃及金字塔全部是法老的陵墓,内部是空心的;而玛雅人的金字塔可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其塔身一般是实心体(帕伦克金字塔因作国王的陵墓而是空心的),塔顶呈平台状,建有庙宇也可以建设观象台,用来供奉众神和国王的画像或者用来观察天象。库库尔甘金字塔的主要寺院,从四时半至十八时半,可以观测太阳,特别是三月廿一日及九月廿三日的春分秋分,同时也可记录其轨道情形。

第二目“玛雅的文化艺术”

建议教学时请学生阅读中帕伦克著名的碑铭神殿的有关内容,从象形文字、雕刻、壁画三方面了解玛雅人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①玛雅象形文字

教材介绍了玛雅象形文字的特点、记录者、记录形式、记录内容、解读情况以及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意义。

玛雅人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种文字之一。文字呈方块图形,类似于我国的印章。图形上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属“意音文字”。玛雅的文字只为少数高级祭司所掌握。现存的玛雅象形文字或被刻在石碑和庙宇、墓室的墙壁上,或是被雕在玉器和贝壳上,或是用类似中国式毛笔的毛发笔书写(或者叫描绘)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鞣制过的鹿皮上。玛雅象形文字记载了玛雅人的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科班是玛雅象形文字研究最发达的地区,它的纪年碑和建筑物上的象形文字符号书写最美、刻制最精、字数最多,例如,在科班遗址中,有一条六七十级的梯道,用2500多块加工过的方石砌成,梯道的每块方砖上都刻着象形文字,共计25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发生日期和科班王朝的历史。它是玛雅象形文字最长的铭刻,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珍贵文物,被称为“象形文字梯道”。

保存至今的玛雅象形文字很多,已知的文字符号约850多个,可以组成三万多个词汇。但这些文字已经解读的不到十分之一,即使乐观的估计,了解的也仅三分之一而已。19世纪一位年轻的美国外交官约翰·劳埃德·斯蒂文斯,醉心于玛雅文化的高深莫测,但他的最大障碍是不可逾越的文字关,他无法知道这些神秘精致的图画符号讲述着怎样神奇的往事。他说:“我无法假充了解,当我凝望着它们之时,想像力常常痛苦不堪!”

通常认为,秘鲁的印加文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和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是美洲最早的三大古印第安文明。但不论怎么说,美洲三大文明的另两个都比不上玛雅。印加人只会“结绳记事”,阿兹特克人使用的象形文字是对玛雅文字的拙劣模仿。如果说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乃是文明的真正标尺的话,那么玛雅人就是哥伦布到达之前新大陆上最为文明化、最富智慧的民族了。

这些象形文字记录的内容是我们了解玛雅文明的重要依据。令人痛惜的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顺着哥伦布的足迹,踏上中美土地,来到了玛雅部落。玛雅人向西班牙第一任主教兰达热情介绍了自己的文明。兰达被玛雅典籍中记载的事情吓坏了,认为这是“魔鬼的谎言与迷信”,于是下令将典籍全部焚毁。经过这番浩劫之后,玛雅人一下子神奇地失踪了,他们灿烂的文化也随之成了哑谜。现今保存下来的手抄本只有4份,根据收藏的地点或发现者的名字,分别被命名为《德累斯顿手抄本》《马德里手抄本》《格马里耶手抄本》和《巴黎手抄本》,均被收藏在欧洲的博物馆中。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归纳教材介绍了玛雅象形文字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学生阅读关于三种象形文字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玛雅象形文字”的图片和教师出示的“甲骨文(汉字)”图片和“埃及象形文字”图片,思考:三种文字各有什么特点?除了玛雅象形文字外,你还了解其他文明古文字的解读情况吗?

②玛雅雕刻

雕刻是玛雅艺术的重要形式,以纪年碑和神庙的装饰雕刻最为著名。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如雨后春笋般的纪年碑和神庙就是在此期间建立起来的。

玛雅人十分重视历史,每隔20年(有时是5年或10年)就在一些城邦内树立一个石碑,现已发现的石碑有几百块,散布于各个城市遗址。上面刻着象形文字、人物浮雕或花纹。由于这些象形文字的内容主要是纪年记事,不同于其他民族遗留下的石碑以戒律、经文或对首领人物的颂辞为主,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这些石碑叫“纪年碑”,据其形状又被称为“纪年柱”。玛雅人立柱记史的传统绵延1200多年,后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中断。由于有了纪年碑,玛雅文明成了美洲古代历史上唯一有明确纪年可为依据的文明。迄今为止,在科班发现的最古老石碑是标号为63的石碑,其正面雕刻的数字是90000,正是第9个巴克顿开始的时期,科班王朝的创立者雅库莫显然是想用它来纪念新科班王朝的开始。

这些纪年碑是玛雅雕刻作品的主项,体现了玛雅雕刻的高超工艺。科班1号碑,其正面雕成披挂齐全、盛装华服的国王形象,整个纪年碑高达3.5米,国王的头部,手足都要比常人大一倍多。其衣着头饰虽然繁杂,但它们的线条与变化多端的图样却很优美,而且那些夹杂其间的羽毛蛇、小神灵的雕像更不乏鲜活跃动的自由自在,所以整个纪年碑的雕刻看起来在宏伟精美之余不失其生动与丰富。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玛雅人留下的石碑为什么叫做“纪年碑”?玛雅人为什么要树立“纪年碑”?这些“纪年碑”有何价值?

神庙是另一种常见的雕刻。著名的有杜拉的金星神庙。金星神庙,位于杜拉古文化遗址的北面,它由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和六栋多柱建筑物构成。金字塔的平面作正方形,底层每边长约38.2米,高约10米,共有五层,金字塔的每层都铺设有石制的引水槽,直通周围的一水道。其周围有一排四根战士像柱,肃然直立,均为托尔物克武士雕像,武士头戴饰有羽毛的高冠,两眼炯炯有神,胸前佩带一个巨大的蝴蝶形的胸扣,腰间系一宽带,着短裙,鞋面缀一花。腰系一盾牌,盾牌中间雕有人头,还有一排正方形的主柱,亦是四根。分雕武士、风神、城堞和其他花纹,线条粗简有力,这四根方柱与战士像柱的高度相仿,它们的外表均涂有一层红色。它们用于承托神庙的屋顶,屋顶现已全部倒塌。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有一复原模型可资参考。从保存在金字塔东侧的一小部分塔基看,杜拉金星金字塔的外周,起初都是用雕有动物图像的石条砌成的,上层浮雕美洲豹和狼,下层雕出羽毛蛇和老鹰,形象生动,刀笔简练,是托尔特克人在雕刻艺术上的代表作。

玛雅人没有发明金属工具,这些精美的雕刻是如何制作的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③玛雅壁画

1946年在墨西哥南部发现的“波南帕克壁画”,可以说是古代世界壁画艺术的珍贵宝藏。在它被发现之前,玛雅古典期壁画出土过一些残片,不仅破损严重,而且质量也不太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波南帕克壁画发现后,人们才惊叹玛雅壁画超凡的艺术魅力。

在高约7米,总长16米多的神庙中,分三个厅堂,每个厅堂的内壁上均绘有色彩斑斓的画面且互相呼应:左厅表现盛典准备,以放松和期待的情调为主;中厅画出征服敌人的激烈场面,强调着生死巨变、悲欢离合的人生主题;右厅表现庆典大功告成,更在热烈欢快之中显出庄严隆重。

这幅壁画的原意是为了突出本邦的国王贵族,为他们唱赞歌,但在艺术家笔下,壁画中所有人物都受到了重视,无论是趾高气扬的王侯显贵、摇旗呐喊的臣民,或是鲜血淋漓的阶下死囚,艺术家者用同样高水平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他们、刻画他们,甚至由于对极端痛苦的俘虏的同情、怜悯而把他们画得更为出色。台阶顶上的国王显贵雍容华丽、盛气凌人,右手持长矛、头戴羽冠、身着虎皮甲胄,威严无比;在他对面,左边一排站着四位贵族,他们头戴标志部落图腾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兽头盔,身披虎皮战袍和绣有象形文字的衣衫,还有玉佩、玉饰、羽毛工艺品挂满全身。这些显贵人物的形象在艺术家潇洒自如的笔墨之下不失其真实感与造型之美,身形强健,但佩饰不显冗繁,避免了纪年碑雕像常见的复杂堆砌和非现实的图案风格。台阶下正待处决的俘虏死囚是些赤身裸体的可怜人。这里王侯的荣华富贵与死囚的痛苦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脚旁已有一个被砍下的头颅,跪在国王面前哭诉求饶:一个俘虏已昏倒台阶上,他全身瘫软如泥的造型精确生动且感人至深,壁画展现了玛雅写实艺术的极深功力。

教学建议,教学时先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己归纳答案。问题: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周围没有城墙,这让早期的研究者相信玛雅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请你结合波南帕克壁画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指出在1946年“波南帕克壁画”被发现后,玛雅人爱好和平的印象被彻底颠覆。40年之后,人们才又普遍认识到,玛雅人之所以会对天上感兴趣,只是为了方便在地上进行战争、实施刑罚(拷打和活人献祭)。玛雅人并非是传说中那样热爱和平的民族。相反,在公元300—700年,毗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在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战争。

可以请学生观看《波南帕克厅(复制品)》图片,阅读图片下有关波南帕克壁画的注释,并联想敦煌壁画,思考二者内容上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认识到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

第三目“玛雅的科学”

教材从玛雅人精确的天文观测、历法和数学三方面介绍了玛雅的科学发展水平。

①玛雅的天文观测

任何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必须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相一致,也就是说他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的他们才知道。出于种植和祭司的需要,玛雅人很早就开始观测天象,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超过了农耕社会的玛雅人的实际需求因而变得令人不可思议。

玛雅人的天文台常常是一组建筑群。从中心金字塔的观测点往庙宇的东面望去,就是春分、秋分的日出方向;往东北方的庙宇望去,就是夏至的日出方向;往东南方的庙宇望去,就是冬至日出的方向。像这样的天文台有好几处,最负盛名的是奇琴·伊查一个被称为“螺旋塔”的著名天文台,它在玛雅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它是玛雅人建造的第一个,也是最古老的天文台。这个观象台因在内部有螺旋形的梯道和回廊、屋顶也呈半圆形状而得名。塔体总高约12.5米,但它建在两层高高的平台上,四周视野辽阔,仍不失为进行天文观测的好位置。设计者充分了解观测的条件和需要,使塔内厚墙在观测室内形成的窗口连线也变成观测的工具。这种将天文学和建筑学紧密结合的观象台本身就是一种天文仪器,它结构简明,形体规范,均取自方圆几何线条的外形,很具科学意味,在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

借助这些天文观象台,玛雅人了解了太阳周期,知道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并能预测日蚀、月蚀的发生时间。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测算的金星年是584天,和现代的测量相比,50年内的误差只有7秒。今天,我们知道将太阳年和金星年的周期算到小数点后4位需要极复杂的天文知识。玛雅人的天文知识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欧洲,像玛雅人望天那样的准确度是在玛雅人之后1000年的伽利略时代才达到的。玛雅人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又是谁教给他们的?奇琴·伊查天文台蕴藏的大量不解之谜,大约只能在岁月的流逝中去寻找答案了。

②玛雅历法

考古学家们说,玛雅人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玛雅的历法由神历、太阳历和长纪年历构成。三种历法并行不悖,准确精密。

神历也称卓尔金历。玛雅人保留着一种特殊的宗教纪年法,现代学者赋予它一个替代称谓卓尔金历(tzolkin),按尤卡坦半岛的译意是“日子的计数”,但它实际上的玛雅名称今天我们并不清楚。

卓尔金历把一年看成是260天的循环周期,这种纪年法不是以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天体运行情况为根据测算出来的。敏感的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种纪年法来自他们的祖先,而他们的祖先则来自另一个星球。这个周期是其两个亚循环周期20和13的排列结果,而20和13在整个中美洲都具有仪式上的和象征上的重要意义。卓尔金历的260天不分月,顺序用20个专名。专名分别是伊克(Ik)、阿克巴尔(Akbal)、坎(Kan)、契克山(Chicshan)、克伊米(Cimi)、马尼克(Manik)、拉马特(Lamat)、木卢克(Muluc),喔克(Oc)、契乌恩(Chuen)、埃伯(Eb)、本(Ben)、伊希(Ix)、门(Men)、克伊伯(Cib)、卡班(Caban)、埃兹纳伯(Etznab)、夸阿克(Cauac),阿华乌(Ahau)、伊米希(Imix)。用1至13顺序与这20个专名互相循环匹配,完成一次循环正好是260。这与中国的干支纪历有很相似的机理,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分别匹配,一个循环周期即所谓“六十甲子”。

太阳历是玛雅人为了农业和祭祀的需要,对天象进行了周密的观测分析后建立的一套精确的历法。他们分1年为18个月,每月20天,年末加5天“禁忌日”,共365天。每4年一闰,加1天。每个月份的名称与农业密切相关,如“楚恩”为播种月,“摩尔”为收割月,“托克”为举火月等。这是16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者所望尘莫及的,因为那时的欧洲,普遍使用的还是一种粗糙得多的恺撒历。在没有任何今天看来是先进且必需的仪器的条件下,玛雅人计算出太阳历为365?2420天,比现在的365?2422天相差只有万分之二!

长纪年历是玛雅人用来在时间长河中固定各个事件的较为精确的历法,它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几千万年中的任何一个日子。累积计日法分成9个数量等级,由小到大分别是金(Kin)、乌因纳尔(uinal)、吞(tun)、卡吞(katun)、巴克吞(baktun)、匹克吞(pictun)、卡拉伯吞(calabtun)、金契尔吞(kinchiltun)、阿劳吞(alautun)。除了乌因纳尔是18进位以外,其余都是20进位,即1金代表1天,1乌因纳尔为20天,1吞为360天,1卡吞为7200天,1巴克吞为144000天……一般记日期只用到第5个等级,例如11、9、4、0、1即表示:11×144000+9×7200+4×360+0×20+1=1650241天。玛雅人把公元前3113年看作新的纪年开始,那么这个第1650241天就约代表公元15世纪初。由于有累积计日法,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玛雅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代。

教学建议,玛雅人将天文学与建筑学紧密结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可以请学生阅读中的有关内容,了解玛雅人是怎样按照天文要求建造重要建筑物的。

③玛雅人的数学成就

玛雅人用两种方法书写数字,一种是用20个头像来表示0~19,另一种是用线条和圆点表示数字1到19,其中一个圆点表示1,一条线表示5,而0则用一只贝壳似的圆表示。希腊人善于发明,但他们必须用字母来写数目;罗马人虽然会使用数字,但只能用笨拙的图解方式以四个数字来代表(Ⅷ);而玛雅人却能够发明一种仅使用三个符号── 一点、一横、一个代表零的贝形符号──来表示任何数字的计算法,实在是不可思议!

建议教学时将玛雅人的书写方法与希腊、罗马人的书写方法作一对比,以使学生认识玛雅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数系中的“0”这个符号的发明和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了零这个概念的引进,人们不再只停留于计算多少,还开始计算有无。数字维也不再是单向的无限制累加,而是一个可以将不同进位抽象出来,统一于零的形式存在。研究者从玛雅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掌握“0”概念的民族。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玛雅人已应用了“0”这个数学概念,比欧洲早了大约800年。

玛雅人一般采用20位计算法,但在繁杂的数学计算中,又加入18进位法。也就是说玛雅数学采用两种进位法:20进位法和18进位法。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无限大的数字的运算和写录,并得出惊人的数字。1966年,有人根据已认出的玛雅文字,试译了基里瓜山顶上的一块玛雅石碑,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它竟记录了一个9亿年前的日期,另一处则记录着一段40亿年前的时间!可是那时候,地球还处在中生代,根本没有人类的痕迹。再比如在一块石碑中竟出现了一个长达十一位的大数字。因而,玛雅的数系被人们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简单小结全文后,可用以下内容作为结束语:公元9世纪左右,玛雅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文明中心渐渐荒废,人们不再大兴土木,不再雕刻碑文,庙宇中垃圾遍地。玛雅文明渐渐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今日,虽然仍有200万以上的玛雅人后裔居住在危地马拉低地以及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等处,但是玛雅文化中的精华如象形文字、天文、历法等知识已消失殆尽,未能留给后代。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世界将会怎样?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人们更需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珍惜那些声名显赫的遗产的同时,更应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曾经创造过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品位与精神气质。也许只有这样,两千年后,我们的子孙看到的才不仅仅是一份写在纸上的世界遗产清单,也不会仅仅只能从传说中猜想和理解这些遗产的伟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玛雅的城市建筑。先展示玛雅城市“蒂卡尔城市中心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玛雅城市建筑的特点。接着请学生阅读教材的,了解奇琴·伊查的库库尔甘金字塔的有关内容,对玛雅金字塔形成感性认识。再将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有什么区别?从而得出玛雅金字塔的三个特点。

玛雅的文化艺术。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有关玛雅象形文字的知识。问题:玛雅象形文字采用何种记录形式?文字一般记录哪些重要内容?玛雅象形文字及其记录内容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然后请学生阅读关于三种象形文字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玛雅象形文字”的图片和教师出示的“甲骨文(汉字)”图片和“埃及象形文字”图片,思考:三种文字各有什么特点?除了玛雅象形文字外,你还了解其他文明古文字的解读情况吗?关于雕刻,可以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玛雅人留下的石碑为什么叫做“纪年碑”?玛雅人为什么要树立“纪年碑”?这些“纪年碑”有何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纪年碑是了解玛雅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玛雅的科学。提问: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在用途上有什么区别?引出玛雅人对天文观测的重视以及在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可结合“奇琴·伊查天文观测台”图片介绍玛雅人在天文观测方面的重要成就。关于玛雅的历法,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玛雅历法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关于玛雅人将天文学与建筑学紧密结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可以请学生阅读中的有关内容,了解玛雅人是怎样按照天文要求建造重要建筑物的。在数学方面,重点介绍玛雅人对于“0”的使用,使学生了解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0”的民族。还可以将玛雅人的书写方法与希腊、罗马人的书写方法作一对比,以使学生认识玛雅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关于玛雅的进位法,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玛雅人采用两种进位法的原因以及作用,加深认识玛雅人的数学水平已经相当发达。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玛雅最为壮观的建筑物——金字塔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两幅图片。

图片1:玛雅库库尔甘(光影蛇行)金字塔

库库尔甘金字塔塔基呈四方形,共分九层,由下而上层层堆叠而又逐渐缩小,就像一个玲珑精致而又硕大无比的生日蛋糕。塔的四面共有91级台阶,直达塔顶。四面共364级,再加上塔顶平台,不多不少,365级,这正好是一年的天数。九层塔座的阶梯又分为18个部分。这又正好是玛雅历一年的月数。

玛雅人崇信太阳神,他们认为库库尔甘(即带羽毛的蛇)是太阳神的化身。他们在库库尔甘神庙朝北的台阶上,精心雕刻了一条带羽毛的蛇,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蛇身却藏在阶梯的断面上,只有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阳冉冉西坠,北墙的光照部分,棱角渐次分明,那些笔直的线条也从上到下,交成了波浪形,仿佛一条飞动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游走,似飞似腾,这情景往往使玛雅人激动得如痴如狂。类似的奇观还出现在南美丛林。这种融天文知识、物理知识、建筑知识于一体所造成的艺术幻觉,即使用现代水平来仿制,也并非易事。

图片2:埃及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60年,塔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塔身是用230万块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迄今发现的108座金字塔中最大的。塔的底面积除以两倍的塔高,刚好是著名的圆周率π=3.14159。建成的金字塔被用作陵墓。

案例二 在介绍玛雅象形文字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同时介绍三幅图片。

图片1:玛雅象形文字

玛雅象形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只是符号的组合远较汉字复杂,块体不像汉字要求方正而是以近似圆形或椭圆为主。字符的线条也不像汉字的笔画那样横平竖直,更多地依随图形起伏变化、圆润流畅。玛雅象形文字中刻画动物形象的图样往往很能传神,既生动而又鲜明,反映了玛雅艺术家和文字学家的功底。把形象化的图形和图案化的简体符号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些正规的、方中有圆、方圆结合的玛雅象形文字。

图片2:中国的象形文字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四、问题解答

除了玛雅象形文字外,你还了解其他文明古文字的解读情况吗?

解题关键:先确定一种古文明文字,比如甲骨文。

思路引领:从今天对于这种古文明文字的形式和记录内容等的认知程度来解释。

答案提示:

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殷商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一是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二是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刻写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用。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本课测评

1.玛雅金字塔有什么特点?

解体关键:与埃及金字塔比较。

思路引领:玛雅金字塔的建筑设计和用途。

答案提示:

(1)玛雅金字塔采用梯形结构,形态美观,雕饰富丽。(2)玛雅金字塔数量惊人且造型各异。(3)玛雅金字塔有多种用途:可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

2.本课介绍了玛雅象形文字的哪些知识?

解题关键:把玛雅象形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的重要形式来考查。

思路引领:从玛雅象形文字的特点、记录者、记录形式、记录内容、解读情况以及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意义几方面归纳。

答案提示:

(1)玛雅文字的特点:形似中国印,是一种“意音文字”。

(2)玛雅文字的书写和记录形式:由祭司主持雕刻、描写。现存的玛雅象形文字或是用毛发笔描画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鹿皮上,或者被雕刻在石碑、墓室墙壁、玉器和贝壳上。

(3)玛雅文字的内容:记录了玛雅人的历史、神话、历法、宗教和天文观测的结果。

(4)玛雅文字的解读情况:现在已知的玛雅象形文字有850多个,可以组成三万多个词汇。但解读的不到十分之一。也有乐观的估计说,了解的已经占到三分之一。

(5)玛雅文字的地位与意义:玛雅文字在美洲水平最高,与中国和埃及的象形文字三足鼎立又自成一体,是了解玛雅文明的重要依据。

改革的后果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8课改革的后果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学习方法点拨

1.对穆罕默德阿里发动的对外战争,只作简单了解即可。

2.在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3.要通过对阿里对外战争和阿里改革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一、阿里的对外扩张

1.条件:随着改革的推行,①日益增强。

2.概况

⑴第一阶段(1811~1831年)

A.1811年,东征②,使该地成为埃及的属地。

B.向南发动对③的战争,但未达到预期目的。

C.1824年西讨④,被英国、法国、俄国联合打击,损失惨重。

⑵第二阶段(1831~1841年)

A.1831年,入侵⑤,挑起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B.1833年,⑥同埃及互相承认既得利益。

3.影响

⑴埃及获得事实上的独立,建立了以埃及为中心、横跨⑦三洲的“帝国”。

⑵影响了国内改革进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动摇了阿里政权的⑧。

二、阿里改革的失败

1.原因

⑴内因:对外①,加重对人民的②和③,社会矛盾尖锐。

⑵外因

A.④加紧对埃及的干涉。

B.⑤放弃对埃及的支持。

2.表现

⑴埃及仍是⑥的一个行省。

⑵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埃及⑦被冲垮。

三、改革的意义

1.局限性

⑴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①和掠夺。

⑵残暴统治和连年的②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意义

⑴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③的基础。

⑵建立了④,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历史进程。

⑶摆脱了⑤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⑷引进了西方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埃及⑥的发展。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二、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是维护封建统治,即“中体西用”思想。

2.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设备,但采用封建管理,生产混乱。

3.外国工匠从中破坏。

4.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2、课堂识真

1.下列关于阿里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阿里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人生自由B.阿里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埃及的封建生产关系

C.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D.阿里的继任者阿巴斯继续执行其改革举措,使改革得以延续

2.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方面资金不足,管理不善B.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C.激化阶级矛盾,人民反抗不断D.没有能够遏制西方的殖民主义的入侵

3.1824——1827年,穆罕默德阿里入侵希腊失败,主要原因是()

A.经济、军事实力较弱B.奥斯曼帝国不支持

C.英法俄的干涉D.希腊人民的反抗

4.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危及英国的殖民利益;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④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从印度走更便利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

5.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却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D.欧洲列强的干涉

6.马克思说:(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②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③埃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④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B.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C.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D.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8.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和“训练阵法”分别是指什么?

⑵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定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这对埃及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是怎样“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有什么局限性?

参考答案(第18课改革的后果)

1、课前导学

一、①埃及国力;②阿拉伯半岛;③苏丹;④希腊;⑤叙利亚;⑥奥斯曼帝国;⑦欧亚非;⑧根基;

二、①扩张;②掠夺;③奴役;④英国;⑤法国;⑥奥斯曼帝国;⑦民族工业;

三、①封建剥削;②对外战争;③民族国家;④近代工业;⑤奥斯曼帝国;⑥资本主义;

2、课堂识真

1-8CDCDCBBB

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灭弄权之骁骑”:加强中央集权,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招土通商”:向西方学习,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厂。“训练阵法”:改革军事,加强军事训练。

⑵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答对2点即可得4分)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

5、拓展空间

10.答案:

⑴理解:给埃及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和技术。

影响:冲击了落后的埃及社会;有利于埃及社会的近代化。

⑵利用: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发展军事力量,创办近代军队。

局限:没有进行全面改革;发展工业方面面临资金匮乏、管理不善问题;发展军事是为了军事扩张。(任意答两点即可)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重点:⒈理解19世纪初期埃及只有打开国门进行改革,才能摆脱外敌入侵,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⒉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改革给埃及带来的积极变化;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阿里改革。
难点:⒈通过对阿里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积极影响等有关史实的学习,理解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⒉通过对阿里改革局限性及其最终失败的史实学习,理解改革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国情。

一、知识与能力
比较工业革命后埃及与欧美列强发展的差距,认识到埃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必须改革以求发展的紧迫性,并进一步训练比较与分析能力。
了解马木鲁克的腐朽统治和阿里领导埃及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的基本史实,充分认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面临的内忧与外患。
识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基本内容,对比改革前后埃及发生的变化,感知其在埃及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通过搜集资料,分组讨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埃及历史地图,观察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分析列强入侵的原因,并体会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艰巨性。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特别是英国经济增长的数据,与埃及进行对比,讨论近代埃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学会查阅资料的一般方法,运用比较法和阅读法学习和解决有关问题。
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材料,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对阿里改革的是非得失发表自己的看法,用阅读和讨论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埃及反侵略史实的学习,理解殖民侵略的残暴性、殖民主义的罪恶和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世界观。
通过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给埃及带来的积极变化这一史实的学习,理解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形成评价历史现象主要看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有益于国家富强的价值取向。

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埃及东临红海,西接利比亚,南连苏丹,北滨地中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埃及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

万岁,尼罗河!
你来到这片土地,
平安地到来,给埃及以生命。
阿隐秘之神,你已将黑夜引导到白昼,
我们庆祝你,给我们指引。
你种植了拉神开垦的花园,
给一切行走者以生命;
永不停息地浇灌着大地,
沿着你从天国下降的旅程。
食品的珍爱者,赐予谷物的人,
普塔神啊,你给每个家带来了光明!
——《尼罗河颂》
就是这样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在近代却饱受欺凌。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他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把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一些尚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如埃及、中国、日本等都受到其武力侵略和思想冲击。如何摆脱落后的局面,富国强兵,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板书)进行改革,向西方学习,实现社会转型。
(板书)本课提纲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内容
三、改革结果
四、改革评价
(板书)一、改革背景
⒈政局动荡
⒉经济落后
⒊外敌入侵
⒋阿里上台
当时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奥斯曼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原在伊朗高原东部从事游牧。13世纪初,蒙古帝国兴起并西侵,奥斯曼人被迫向两河流域上游迁徙,其中一支进入小亚细亚,占据了该地区西北部与拜占庭帝国接壤的索古德地区。1290年,奥斯曼继承首领职位后,开始以“圣战”的名义袭击拜占庭帝国边境,抢掠财物,扩张领土,经过数十年的战争,急剧扩大了版图。到穆拉德一世(1359—1389)时期,奥斯曼人开始大规模进军东南欧地区。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从而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的首都。
新兴的奥斯曼帝国继续在亚非扩张,经过战争,将北部美索不达米亚归并入版图。1517年,谢里姆一世(1512—1520)率领大军攻入开罗,俘虏了埃及阿拔斯王朝的最后一个哈里发,从而使奥斯曼素丹可以成为哈里发,掌管所有正统伊斯兰教徒的大权。至此,奥斯曼帝国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但是,由于埃及毕竟远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心,所以埃及的实际统治权落入埃及封建统治集团马木鲁克手中。
马木鲁克
马木鲁克原意“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鲁克仍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板书)一、改革背景
⒈政局动荡:马木鲁克争权夺利
⒉经济落后:盛行包税制
包税制
⑴背景: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素丹在埃及主要是通过包税制的形式征税。
⑵实质:奥斯曼帝国对埃及进行掠夺的一种经济手段。
⑶基本内容:
①凡是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的,就可以获得包税权。
②包税人在包税区享有绝对的权利,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征收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
③包税权可以世袭,也能转让或出卖。
投影:
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埃及历史学家迦白鲁谛
问: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
⑷影响:
①包税人在控制了土地的同时也控制了土地上的农民。
②严重破坏埃及农业,并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
在奥斯曼帝国和马木鲁克的双重剥削下,埃及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恰在此时,西方侵略者盯上了埃及这个“软柿子”。
(板书)一、改革背景
⒈政局动荡:马木鲁克争权夺利
⒉经济落后:盛行包税制
⒊外敌入侵:英、法
 
请思考:法国进攻埃及的原因有哪些?它占领埃及的最终目的何在?
答:主要原因是埃及地理位置重要;占领埃及可以与英国争霸,打击英国对外扩张势头。最终目的:建立法国对外扩张的东方基地,称霸世界。
法国对埃及的侵略自然引起了老对手英国的警觉,于是英法在埃及的领土上大打出手。
(板书)一、改革背景
⒈政局动荡:马木鲁克争权夺利
⒉经济落后:盛行包税制
⒊外敌入侵:英、法
 ⑴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侵略
 ⑵概况
 ⑶影响:双重性
投影:狮身人面像(据说狮身人面像的鼻子是被拿破仑轰击掉的)
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定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由上述材料,同学们能否分析出法国对埃及的侵略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
我们不否认拿破仑对埃及的侵略给埃及人民带来灾难。但同时也要看到,拿破仑侵略埃及,客观上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起到了诱导作用。
投影:
拿破仑侵略埃及,客观上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起到了诱导作用。
在反抗英法侵略和马木鲁克封建统治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脱颖而出。
(板书)一、改革背景
⒈政局动荡:马木鲁克争权夺利
⒉经济落后:盛行包税制必要性
⒊外敌入侵:英、法
⒋阿里上台——可能性
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阿里经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
投影: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穆罕默德阿里推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板书)二、改革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归纳阿里改革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投影: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经济
(农业)
经济
(工业)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经济
(农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恢复发展农业;
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金
统一土地税
兴修水利
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经济
(工业)发展机器工业,
创办近代工厂军事工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
民用工业
投影:
1834年,法国元帅马尔蒙参观了亚历山大造船厂,他在访问记中写道:“这个厂建立不到六年,就造了十艘主力舰。每艘备有百门大炮,其中七艘已在海上游弋,另外三搜即将下水……埃及是一个没有木材、铁矿和铜矿的国家,是一个缺乏训练有素的工人和水手的国家。正是在这个国家里,建成了造船厂,并在短期内把海军扩展到如此惊人的地步。”
投影: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政治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政治改革行政制度中央设最高国务委员会加强中央集权;
出现同一局面
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大力压制马木鲁克势力(萨拉丁城堡大屠杀)
投影:
阿里的“鸿门宴”
1811年,阿里邀请开罗附近的马木鲁克大小头领及其随从470人前往萨拉丁城堡出席宴会。平素骄横惯了的马木鲁克头领根本不会想到阿里敢把他们怎么样,因此他们只带了少数随从,肆无忌惮地前来赴宴。宴会结束后,早有准备的阿里立即对疏于防范的马木鲁克首领发动突然袭击。通向大门有一段石头垒成的高墙,前面是狭窄的下坡石阶小道,当马木鲁克们经过此处时,阿里军队突然从高墙上推下无数块大石头,把他们砸得抱头鼠窜,与此同时,密集的子弹又毫不留情地雨点般飞过来,结果只有一人漏网,其余的全部被歼。紧接着,阿里在全国展开大搜捕,一共消灭了1000多人,残余分子或仓皇逃窜各地,或就地宣誓效忠阿里。至此,统治埃及达500年之久的马木鲁克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不复存在。
投影: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军事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军事实行征兵制军事实力增强;
获得民族独立
建立新军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按照西法练兵
投影: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文化教育
领域具体内容作用
文化教育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学校引进西方科技;
促进文化繁荣;
培养改革人才
派留学生
建印刷厂,办报纸
经过改革,埃及一扫过去积贫积弱、任人蹂躏的屈辱历史,进入到一个空前强盛的时期。但是改革的最终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
(板书)三、改革结果:失败
改革后,阿里很快走上了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道路。

材料一 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
材料二 为了保证国家工厂获得充足的廉价劳动力,阿里经常发布命令,要求各地官员征召各类工匠,送到官办工厂去做工。这些工人丧失了挑选工种、工作地点的自由。由于国家缺乏近代工业所需的机器,因此工厂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产量,工人每天都要从日出一直做到日落,但是获得的工资报酬却很微薄,还经常被借故克扣,或者是发给一些不值钱的票据,或者是以一些早已霉烂变质的食物和滞销的工业品作为替代品。
问: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分析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
(板书)三、改革结果:失败
⒈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外患:欧洲列强干预
 内忧: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阿里改革的性质
观点一: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观点二:认为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问:同学们赞同哪一种观点?
答:……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板书)三、改革结果:失败
⒈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外患:欧洲列强干预
 内忧: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⒉性质: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四、改革评价
⒈进步性
 ⑴政治
 ⑵经济
 ⑶军事
 ⑷文化
⒉局限性
答:……
(板书)四、改革评价
⒈进步性
 ⑴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埃及民族国家基础
⑵经济:建立近代工业,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⑶军事: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列强侵占埃及进程
 ⑷文化:促进埃及技术、思想近代化
所以,阿里又被人们称为“埃及的彼得”。
(板书)四、改革评价
⒈进步性
 ⑴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埃及民族国家基础
 ⑵经济:建立近代工业,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⑶军事: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列强侵占埃及进程
 ⑷文化:促进埃及技术、思想近代化
⒉局限性
 ⑴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
 ⑵给人民带来灾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背景:
目的:
性质:内容:
结果:
作用:
答:……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背景:内忧外患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封建性质)内容:创办近代企业(先军后民)、兴办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和创建新军等
结果: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是新增加的内容,但是本专题线索比较清晰。
阿里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后,确立的土地制度究竟是国有制还是私有制,这个问题还有待探究。
岳麓版教材中没有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而人民版教材中没有整顿社会秩序的内容。
最后在比较阿里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时,由于高中人民版教材缺少洋务运动的内容,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课本中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1、李四光原名,清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家庭,13岁他考入高等小学,改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选送到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学校。1910年回国,被清政府赐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2、回国几年后,他再次离开祖国,赴英国留学。在那里,他最初学习采矿,后来改学。几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到,一直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回国后,李四光一面从事,一面致力于的研究与勘探。1926年他发表《》一文,对大陆运动的提出假说,这是萌芽之作;
2、抗战时期,已担任中央研究院所长的李四光,开始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但他从未中断过地质科学研究,于1945年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名词。
3、1948年李四光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届国际地质学会,并就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地质力学”从此被载入史册,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
4、20世纪60年代初,李四光完成了《》一书,这部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5、在其他科学领域: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创立蜓科化石的鉴定的条标准,提高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冰川学研究领域,他确定中国冰川的存在,推翻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三、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1、寻找石油资源——勘测到、大港、、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事业作出了贡献。
3、探索地震预报——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和,他的研究成果饮誉海内外。
4、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大工程服务。
四、评价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和。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
李四光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请回答:
(1)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洋神话”?

(2)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四光年轻时候就有“科学救国”的理想,但是在旧中国难以实现。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李四光和夫人立即回国。回国后,毛泽东问李四光:中国真是贫油国吗?李四光表示他能够为中国找到石油。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政府把一批犹太学者包括爱因斯坦赶出了德国,爱因斯坦的几个亲人还被纳粹杀害在集中营里。二战中爱因斯坦建议美国政府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战争后期美军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城市,这促使爱因斯坦后来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倡导科学家联合起来维护世界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李四光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回国?结合史实说明回国后他怎样实现报国的理想?

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为什么离开德国?他对战争持有什么态度?

⑶从上面材料中可以发现李四光和爱因斯坦有什么相似品质?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
(1)他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
(2)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少年大志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严谨治学的精神。
⑴回国原因:李四光怀有“科技救国”的信念和对新中国的希望。新中国邀请他担任政协委员。实现理想: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⑵离开原因:受到纳粹迫害。态度:既反对法西斯发动战争,也反对原子弹用于战争,主张世界和平。⑶品质:都是正义的科学家,都要用自己的理论为社会进步事业服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2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