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册第一节 分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册第一节 分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题:第一节分子.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引入新课:

通过绪言和第一章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组成结构的研究.在

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

基本性质?

讲授新课:

一.分子.

实验1:品红的扩散.

实验2:氨分子的扩散.

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实验3: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察:V酒精+V水1V酒精与水混合.解释原因.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

阅读P271---3段.

小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也非常小;

2.分子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讨论: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教材P292.

提问: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应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分子?

讨论:分子的概念.(阅读P26第4段和第5段).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讨论:分子是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演示实验2–2.铁粉与硫粉混合.用磁铁在混合物上方移动.

观察现象:磁铁可吸引混合物中的铁.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什么是混合物?

(分子1)

1.混合物:P28.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举例说明.

2.纯净物.

三.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讨论: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阅读P28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简答下列各题: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

b).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氧化镁;(D).液氧.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教学后记:

本节概念很抽象,需多次打比方,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练习.

[1]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水分子组成。分子体积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
[师问]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有什么感觉?
[生]能闻到香水味。
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运动情况,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二、新课教学
1.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2: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2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
(1)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2滴红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的三个问题:
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
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作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即学即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B.放一些粗盐到一杯水里,过了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C.一滴墨汁落入水中,顿时变成了一长串竖直的墨迹
D.老远就闻到饭菜的香味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无论是()、()、()之间的分子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答案:1.BD2.不停地固体液体气体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问]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学生阅读课本,老师加以解释: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即学即练]
通常情况下,将两块干燥、平整的玻璃片紧贴在一起也不能令它们结合成一块玻璃,这是因为------------()
A.玻璃分子之间没有引力作用B.两块玻璃片分子之间的距离过大
C.温度一样高D.玻璃分子之间的斥力过大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五、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快慢影响因素
扩散现象————————→温度

分子间的作用力

设计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将微观的分子运动转化为宏观的、学生易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学中灵活地对实验进行了处理,节约了时间,增大了知识容量。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宇宙世界的组成及物质的构成。2.通过课本三种物质状态模型形象地了解三种物态特征。3.了解分子运动论的三条内容,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理解扩散现象,会解释日常现象。4.能知道课本的各个小实验说明或验证了什么。
课前预习
一、学生阅读课本P26-P27,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它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作单位来量度,我们一般用_________来观察它.
2.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3.固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液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气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在课本上找出来并用铅笔划出来.
4.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如何变化?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此特点?如果不是,你能举个反例吗?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又如何变化?

二、仔细阅读课本P29,从图11.2-1、图11.2-2以及图11.2-3演示的四个实验(包括第一段的实验)中体会什么样的现象是扩散现象?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举出具体扩散现象的实例吗?

讨论:图11.2-2及图11.2-3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物质放在底部,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三、阅读课本P30中间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猜测一下课本演示实验中,哪杯水中扩散现象快,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2.前面几个实验能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3.扩散现象还能说明什么?

4.什么叫热运动?它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四、阅读课本P30下半部分至P31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图11.2-5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为什么?

3.结合图11.2-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

课堂作业
1.固体、液体、气体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由小到大排列的次序是_________.
2.围绕太阳运行的九大行星中,轨道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轨道离太阳最远的是_______,地球处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_______条轨道上.
3.将以下内容根据物体尺寸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①地球②生物体③银河系④太阳系⑤分子⑥原子核⑦细胞⑧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按物态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滴水银相互接近时,能自动地汇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表明水银分子间存在着_____力
6.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
8.晚上在屋里点燃一支蚊香,很快整个房间都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这是气体的______现象,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这一过程越快.
12.下列事件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扫地时,灰尘四起B花开时,花香满园C下雪时,雪花飘飘D刮风时,黄沙扑面
13.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A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B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
15.把磨得很光得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很难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固体由分子组成B固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固体地分子间存在引力D固体地分子间存在斥力
17.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B两瓶气体,抽掉中间的隔板后气体逐渐混合C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D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第一册第一节 概 述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册第一节 概 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知道中亚的地理位置和中亚五国的名称。

2、使学生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重要影响。

3、使学生明确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分析本区农牧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咸海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初步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分析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感受“人地协调”的和谐美。

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类地图,通过阅读、讨论、思考,不断进行综合归纳,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地学习。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中亚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

2、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二)难点

1、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2、咸海环境的变迁,指导学生了解咸海的变化,了解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讨论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三)解决办法

通过识图、填图,运用因果分析法解决问题。四。课时安排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教材、地图册、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②“亚欧大陆桥”图、填充图册。

2、地图:“亚洲地区”图、“亚洲地形”图、“中亚政区、地形”图。

3、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②“伊斯兰教穆斯林、清真寺”图。

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印放大“中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事先剪好,制成拼图,让学生进行拼图训练。

2、量算中亚四至到海洋的距离,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看“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说出中亚的煤、铁、石油、铜、棉花、小麦、畜牧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中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中亚是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记住中亚五国的名称及分布,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

2、理解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平原、里海、咸海、阿姆河、锡尔河、卡拉库姆运河。

3、使学生理解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1)自然条件与农业分布:灌溉水决定农业分布——农牧业重点分布于河流沿岸;(2)资源分布与工业生产:①农牧业原料:棉花、羊毛一棉毛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工工业;②矿产原料(煤、石油、有色金属)一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二)整体感知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这种深居大陆的地理位置对形成中亚地区自然方面、经济方面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并不利,可是人们古代就把这里开辟为“丝绸之路”,今天又兴建了亚欧大陆桥,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成就。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一段课文,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2)“内陆干旱环境”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特征。

“居民和经济”一段课文中的居民以两个“多”(多民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作了简要介绍,重点放在了灌溉农业和牧业部分。其中,尤以棉花生产最为突出,细毛羊、紫羔羊也驰名于世,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棉毛纺织工业;教材也讲到中亚矿产资源丰富,发展了采矿、冶金、军事等工业。

本章最后简要介绍了中亚的三个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

(三)教学过程

[板书]1、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国家。请一个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

请学生进行拼图练习,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

(2)在“亚洲地形”图上指导学生量度并计算中亚东距太平洋(约3750千米)、南距印度洋阿拉伯海(约1100千米)、北达北冰洋(约1600千米)、西到黑海最近约1100千米,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或看第2页图11、3,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和现代交通要道。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

[板书]2、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并进行填图训练。

(2)干旱的气候与植被

引导学生看“中亚地形”图中的卡拉库姆沙漠,由干旱现象反推干旱成因。(干旱一降

水稀少一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

指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11、5“卡萨林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由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

从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人手,启发学生认识到:中亚地区的植被应以分布在草原和荒

漠的为主。

归纳上述分析,总结: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植被以分布在草原和荒漠的为主。

(3)多内流河和内流湖

要求学生在“中亚地形”图中,找出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和咸海。教师简要讲解什么是内流河、什么是内流湖,指明它们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要求学生在“中亚地形”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人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向学生介绍里海。

从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关系人手,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应多

内流河和内流湖并进而得出: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板书]3、经济活力

(1)咸海环境的变迁,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咸海的变化”,了解环境变化及咸海成因,讨论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过去——渔业基地,生机勃勃。

变迁

变迁现在——水面缩小,鱼类绝迹,盐度增加气候恶化,死气沉沉

成因:人口增长,盲目开垦,用水剧增。

改良:控制人口,科学种田,节约用水。

初步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2)看图11、6“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说出:中亚的煤、铁、石油、铜、棉花、小麦、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采用一边在地图上找一边连线的方法进行。(课前在小黑板上写好或制好投影片,课堂

上由学生画线。)

A、煤a、哈萨克斯坦北部

B、铁b、哈萨克斯坦北部,吉尔吉斯斯坦

C、铜c、里海沿岸,乌兹别克斯坦南部

D、石油d、哈萨克斯坦中部

E、棉花e、整个中亚地区的中部和南部

F、小麦f、图兰平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G、畜牧业g、哈萨克斯坦南部

(答案:A—b,B—a,C—d,D—c,E—f,F—g,G--e)

(3)重点说明:中亚人民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成就: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中亚是世界上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4)中亚的原料与工业发展

①农业原料——棉花、羊毛、肉类、棉毛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3232业。

②矿产原料一-、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采矿、冶金、军事工业。

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棉毛纺织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军事工业等轻重工业都较发达。木材缺乏,机械制品及一些轻工产品需要进口。

[板书]4、居民和主要城市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辨析并能填图。

(1)出示“中亚地区主要民族人物”图,让学生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中亚地区的民族构成。

(2)出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伊斯兰教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

(3)出示“塔什干城市景观”图片,说明:中亚是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交通枢纽、国际航空站。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

(四)总结、扩展

八、板书设计

第1节概述

一、地理位置:距离海洋远,深居内陆;交通要道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丘陵、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2、气候:干旱、半干旱为主

3、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三、经济活力

1、农牧业:棉花、羊毛肉类

2、工业:棉毛纺织、畜产品加工、采矿业、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四、居民和城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951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