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隋唐宗教的兴盛;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隋唐教育的勃兴;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

四、教育的勃兴

五、文学的大发展#0;#0;唐诗的繁荣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到“宗教哲学的发展”可放到第一课时讲授;“教育的勃兴”到“多姿多彩的艺术”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注意思想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四、“科学技术的新阶段”一目,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需要讲明以下几个问题:①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②隋唐时候,雕版印刷术就已经出现了;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配方。③火药用于军事,始于唐朝末年,其中最早使用火药的武器是火箭。

这是本目的重点,但以上这些知识点在初中均已学过,建议老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问:①为什么说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在隋唐时就已经出现了?②这两项技术的发明具有什么意义?同时要学生注意使用课本中的插图。

2.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密切联系的,历法的不断改进,就要求天文观测更加准确和精密;而天文观测的飞跃,又会推动历法更趋科学化。教师应讲明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我国历法在隋唐的发展和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地观测,把地理纬度的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古印度历法的有益成分,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它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第二是我国天文测量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元十二年(724),一行先后组织了全国十多个点的天文观测,他还设计了天文仪器复矩图来测量北极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长度,提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距离多少里”(按唐代尺度应是351里80步)的概念,是我国古代制历思想的一大进步。一行成为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上述内容是本目的难点,教师不必展开叙述两个历法的具体内容,但需强调刘焯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和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的意义。

3.医学的进步。隋唐医学的成就,在教学中要突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及其著作《千金方》,指出《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唐朝及以往各代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须指出隋唐医学成就中,官修的医书及少数民族编撰的医书也占有重要地位。

4.建筑的成熟。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唐朝扩建的长安城和隋朝设计的赵州桥。①唐都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朝大兴城的城市布局。隋朝建立后,汉代旧都长安城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令建筑师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取名为“大兴城”。在此基础上,唐朝将其进一步扩展,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城市规划的典范。长安城对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及平安京(今日本京都)的设计、建造,都有较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②隋代留下的建筑物还有著名的河北赵县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设计者是民间工匠李春。这些知识学生已比较熟悉,因而教师应重点突出: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标志着我国桥梁建筑的成熟。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既能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水流量大时排洪;桥的大拱跨度大,桥面平缓,又有利于车马行人,这种技术和造型都在古代堪称一绝,被誉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它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承受了各种车辆、人畜无数次的反复重压,至今安然横跨在河之上。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在欧洲,“敞肩拱”造型的桥梁直到14世纪才在法国出现,比赵州桥晚了7个世纪。

五、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教师应讲明三个问题:一是宗教在隋唐盛行的原因;二是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三是介绍外来的宗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汉朝和南北朝时的佛教和道教传播情况,然后重点讲清隋唐宗教兴盛的原因。

①隋唐统治者重视宗教对巩固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隋炀帝时,就奉行佛、道并重的宗教政策;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后;唐玄宗时,道教达到极盛,但同时又封孔子为文宣王;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使佛教达到极盛。整个隋唐时期除唐武宗毁佛外,其余大都奉行三教并立的政策。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也曾把道家学说列为考试内容;国家重大节日与庆典,都要诏三教讲论于朝廷之上,三教也从互相贬低发展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这里需要注意各派宗教之间的互相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②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为适应中国民众心理的需要,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到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宗派为了弥补长期存在的理论分歧,各自根据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和政治需要,对原有佛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整理,从而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逐渐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③隋唐时,对于其他外来宗教一般也不排斥。许多西方宗教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传入中国。它们主要在西域胡商中流传,而唐人信仰的并不多。这些宗教有伊斯兰教、景教等。唐朝前期,对这些宗教都能尊崇,允许它们建寺传教。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内地。

讲完宗教,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宗教思想对我国文化领域有哪些影响,然后在讲完本节后再进行小结。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佛、道二教在中国的兴盛,起到了麻痹人们思想的作用。同时,其经济势力也在不断地膨胀,尤其是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不仅远远超过了道教,对封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世俗地主的反对。其中,韩愈从尊崇儒学的角度,即以天命论和封建纲常为根据,反对佛教的观点,维护儒学的独尊地位,对当时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让学生领会教材中韩愈的观点,然后指出韩愈反佛的哲学基础是唯心思想天命论,这就遭到了当时著名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反对。柳宗元发表《天说》《封建论》等名篇,阐述天即自然,不能对人间进行赏功罚过,“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同时他还认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分封制(指封建)的产生不是什么圣人想出来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唯物论的哲学观和历史观,显然具有进步意义。刘禹锡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他补充和发挥了柳宗元的观点,写了《天论》三篇。他认为天和人都是“物”,并各有各的功能和特点(即“天与人交相胜”),“人能胜乎天者,法也”,当“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当“法大弛”即社会秩序混乱,是非不分时,人们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或是人们战胜不了自然及不认识事物的规律时,就会把一切归之于天命了。刘禹锡力图从社会现象中寻找天命论和宗教思想产生的根源,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深刻见解。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对先秦“天人相分”“制天命以用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二人在晚年都产生了比较消极的思想,但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探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教育的勃兴。

隋唐的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唐太宗已认识到南北朝以来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治国“多劣于前古”,因而在文化政策上提倡以德行、学识为本。而学校是培养地主官僚子弟,使之成为后备官员的场所。唐太宗即位后,大力发展学校,增筑学舍,学生人数大增。学校分为京师学和州县学。京师学隶属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和书学、算学,各学的长官为博士。各学校中国子学和太学最重要,学生也只收达官显贵的子弟。学校教育由于主要是为科举选拔服务,因而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其中尤以《孝经》和《论语》为主;此外科举考试中还设有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因而唐代还设有专科性质的学校,如以律令为专业的律学,以书法为专业的书学,以数学为专业的算学等。学生完成学校学业,方可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除官学外,私人聚徒讲学也很兴盛,私学学生完成学业,可由州、县保荐参加科举考试。

七、“文学的大发展”一目,教材主要讲了诗歌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期,人才辈出。

有关唐诗,需要把握以下内容:①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所以会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建议教师讲明以下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②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后唐诗进入了鼎盛时代。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代诗歌的介绍内容多,教师应从文学史的角度讲清诗歌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注意结合唐代历史发展过程讲清各时期的特色,说明文学在唐代的大发展,并要突出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

八、“多姿多彩的艺术”一目,教材从石窟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乐舞四个方面描述了唐代艺术的丰富多彩和辉煌灿烂。

1.艺术宝库莫高窟。首先可让学生回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有关知识,然后再介绍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有一千多个洞窟,所以又名千佛洞,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它位于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这里是古代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的西端,由此向西南是阳关,向西北是玉门关。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阳关和玉门关就归它管辖,它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当时文化交流的枢纽。石窟寺源于古印度,后渐渐发展为融汇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的综合体。随着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这种艺术也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隋唐时期开凿的占了十分之六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彩塑和壁画。彩塑是在传统的泥塑上加以彩绘,塑造的形象主要是神态各异的佛像。壁画除了宗教人物故事外,还涉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敦煌石窟艺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包容了古印度佛教艺术、西域民族艺术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杰作。

2.隋唐绘画,教师可从三方面讲述:第一,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了,除原有的宗教人物故事画为主要内容外,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发展起来,到盛唐时期,山水画已正式成为一支独立的画科了。建议教师可以提一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还是由于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第二,绘画的表现技法趋于成熟。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透过变化的线条,可以感受到人物动态的美;山水、花鸟画则采用“焦墨薄染”的画法,使其向“水墨渲淡”发展,强调山水、花鸟的意似,这对宋代的画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三,这一时期杰出的绘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与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唐朝的两位画家,初中时已学过,可启发学生自讲,重点阅读展子虔一段小字。

3.巅峰时代的书法。隋唐书法风格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南朝的秀美,也有北朝的雄健。关于这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要求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代表作及其所处的时代。唐初三大书法家基本上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潇洒飘逸的风格以及“瘦”的特点,字形以长方为主,大小力求一致,结构严谨而优美。盛唐的书法家颜真卿突破了王氏书体,笔法遒劲,方严正大,形体敦厚,尤其是点画较肥,甚至偏向于圆。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则吸收欧颜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后人把他和颜真卿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

对这一段内容的学习,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尽量少讲,多让学生参与。

4.隋唐乐舞,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的是其特点。基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受西域文化及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隋唐乐舞集历代乐舞之大成,集各民族优秀乐舞之大成,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宋、元、明、清的乐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音乐方面,隋代的宫廷宴乐有九部乐,列在首位的就是由西域少数民族传来的西凉乐;唐太宗时扩充为十部乐,其中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第三,唐代的舞蹈又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雄劲,基本以少数民族地区传入者居多。软舞柔美,《霓裳羽衣舞》就是著名的软舞。

资料和注释

唐代佛教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五、六百年的传播,到唐朝达到了极盛期。

唐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是崇道抑佛的,唐武宗时还曾有过“灭佛”之举,但整个唐朝时佛教势力一直在迅速发展。武则天时代出现了第一次崇佛高潮,肃宗、代宗时为第二次高潮,懿宗时兴起了第三次高潮。唐代佛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寺院众多,寺院经济发达。武宗灭佛前夕,全国大中寺院达4600所,小庙宇40000所。2.僧尼众多。唐太宗时,一次下令剃度天下僧尼即达18500多人。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天下申请为僧尼者,有70万人之多。而且僧侣地主的上层人物和唐朝最高统治有密切关系。3.佛经翻译数量之多是以前任何时期所不可比拟的。从唐高祖至德宗在位180多年间,共译出佛经400多部20000多卷。隋唐时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4.我国佛教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教派,也大多数在隋唐时期形成,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等。

唐代道教

东汉末年创立的道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唐朝,道教和佛教并行,成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两大宗教。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有的统治者崇道抑佛,有的崇佛抑道。

道教奉李耳为教主,唐朝皇室也姓李,所以从李渊开始便规定道教地位在佛教之上。唐太宗进一步尊道抑佛,明确宣称,李耳是我祖先,太上老君的名位理当在释迦牟尼之上,男女道士的地位在僧尼之上。武则天崇佛抑道,道教势力一度衰落。她改变唐太宗的规定,公开宣告:“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佛道地位来了一次颠倒。唐睿宗迷信道教,两位公主出家入道。玄宗大兴道教,更为狂热,在他执政时期道教势力达到了最高峰,全国道观达到了1687所,仅长安城中便有30所。唐武宗灭佛,独尊道教,又一次呈现出道胜于佛的优势。武宗立志修仙,把道士赵归真等81人请进大明宫,在宫中含元、宣政、紫宸三殿造起九天道场(道士诵经行仪式场所),为自己举行受?(lù,道教的秘文)仪式。赵归真得宠,乘机攻击佛教,说它不是中国之教,应予取缔,促使唐武宗决心灭佛。

唐朝统治者推崇道教,使之与佛教并行,是因为道教宣扬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对麻醉人民,巩固统治起一定作用。而道教宣扬的今生即可得道成仙,比之佛教的来生才能得到因果报应,更能迎合统治者追求长命富贵的欲望。唐朝后期,日益腐朽的皇族追求长生术的风气更甚。自唐宪宗起,好几个皇帝都因服用道士的长生药而断送了性命。

景教

基督教的一派,为东罗马教徒聂斯脱里所创。唐代传入中国。635年,景教僧侣阿罗本从波斯来到中国,开始在长安传教建寺。后来景教还向其他各地发展。其寺院称大秦寺。781年,在长安竖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武宗灭佛时,景教受到波及,后来在中原地区消失。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自小刻苦自学。因常据郡望自称昌黎,后世称其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因上书指斥朝政,被贬为阴山令。宪宗时又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官至兵部侍郎,后调任吏部侍郎等职。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道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有气势,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名篇有《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他的诗歌在中唐也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的影响较大。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著名的《封建论》中,提出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地方割据的进步观点。他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曾对唯物主义天命观进行批判,否认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说法。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创导人之一,他认为作文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旗帜鲜明。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家庭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发愤读书。曾两次从军西北,熟悉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陈子昂的诗,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是他随军北征契丹时所作。他在军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都不被采纳,怀才不遇,失意无聊,作此歌以表达深沉的忧愤。幽州台即蓟北楼,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古人,历史上的卓越人物;来者,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后生。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人站在幽州台上,想着天地宇宙的古往今来,无穷无尽,再想到自己的孤独、壮志不得施展,不禁流下泪来。

孟浩然

孟浩然(约689—约740),唐朝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四十岁游长安,应试不第。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生活。有《孟浩然集》。

王维

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存诗近400首。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雪溪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高适

高适(706—765),唐朝诗人。字达夫,渤海(今属河北)人。少贫寒,失意。后任节度使,熟悉军旅生活,作边塞诗著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相近,气势豪迈。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中年时曾两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虽未能得志,却使他的诗作题材空前开阔,风格大变。雄奇瑰丽的色彩,悲壮豪迈的风格,成为他边塞诗的基本色调。他的边塞诗既写军中生涯,又写大自然多变的景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全诗如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栏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石窟艺术

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间开凿出来的寺庙和僧舍,是宗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石窟寺逐渐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而发展成为融合建筑、雕塑、壁画、装饰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精湛传神的技巧呈现出十六国以来佛教艺术发展清晰完整的脉络。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沿着天山南麓进入玉门关而到达敦煌。随后,佛教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和中国的文化,崇佛的盛况也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石窟艺术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画、装饰等。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而被誉为“艺术宝库”。它丰富的唐代遗存,也为人们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艺术的编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体现了北朝雕塑向唐代过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则具有汉民族的特色,造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敦煌壁画构图严密,色彩富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和勃勃生机。

展子虔和《游春图》

隋朝画家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他擅画人马、山水、台阁。相传他画人物描法细致,画马立者有走动之势,卧者呈起跃之状,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气概。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绘佛教壁画。代表作《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是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有人认为它不是真迹,而是后人的复制品)。这幅画上有宋徽宗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它动人地描绘了明媚春光下,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湖波粼粼,山青柳绿。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桥。人物虽小如豆点,而动态一一可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祖国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热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与山的比例适当,远近关系处理合适(两晋南北朝时的山水画往往“人大于山”,表现手法上还不成熟)。这说明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萧翼,唐太宗时西台御史。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听说老僧辩才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于是令萧翼前往取之。萧翼用计得到《兰亭序》,“意气扬扬,有全璧之喜”(《能改斋漫录·辩误》),而老僧辩才则“张颐失色,有遗元珠之色”(《能改斋漫录》)。此画即反映了萧翼得《兰亭序》时的情景,他与辩才截然相反的表情惟妙惟肖。不过后人对此画是否为阎立本的真迹争论较多。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工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唐初三大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他的书法,以楷书为最佳。他的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由于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构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最便于初学。直到今天,欧体楷书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他曾由智永(王羲之七代孙)传授笔法,声誉在欧阳询之上。他的字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传说唐太宗以虞世南为师,常觉“戈”字难写。有一天,太宗写“戬”字的“晋”,令世南填“戈”,写成后,叫魏征鉴赏,魏征说,惟“戈”法逼真。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说明唐太宗对虞书的推重。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后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他工书法,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征推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体。”太宗立即召褚为侍书。唐太宗把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让他鉴定真伪,他一一分辨,无一误断,可见他是真懂王羲之书法的。《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北宋米芾《续书评》说:“虽临王帖,全是褚法”,在继承中独具个性,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碑刻有《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大雁塔圣教序》等。

唐初三大书法家

指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但也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说。则此三人外,更加上薛稷。薛稷是魏征的外甥。书法学虞世南、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可见他学褚能得形神。

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他的书法得之于王羲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完全继承虞、欧笔法,而草书则是书法上的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大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里写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由此可以想见他寄情点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时如醉如痴的狂态。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故称“张颠”。但他的草书貌似颠狂而其实不颠。《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是也。”他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个性,而在书法上有了创新。他是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盛唐气象。

怀素

怀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钱,怀素是他的法名。长沙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以善“狂草”出名。相传怀素勤于练字,秃笔成,又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为“绿天庵”。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俱备。他是唐代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家。他“以狂继颠”,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千字文》等。

九部乐、十部乐

九部乐和十部乐,都是隋唐宴乐。宴乐在周朝时原不同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一般指来自于民间的音乐。隋唐时期,宴乐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音乐成分而成九部乐、十部乐,为朝廷的庆典及宫廷的娱乐、宴饮服务。隋开皇初制定的九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到杨广时改国伎为西凉伎,并把清乐排列在首位,还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共九部乐。唐初的九部乐有所变动。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又加“高昌伎”而成十部乐。这种宫廷乐舞的演奏,以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它们一般为宫廷的保留节目,如《秦王破阵乐》,就用以歌颂统治者的功绩,并显示国家的强大。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宫廷乐舞之一,为歌颂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即已流传于军中,即帝位后,由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633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旧唐书·音乐志》),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宣扬皇帝的武舞,既是颂功,又是示威。《破阵乐》不愧为武舞中的成功之作

《霓裳羽衣曲》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宫廷乐舞。相传最早由西凉节度使所献,后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响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无论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为器乐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流传数百年之久,为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B

二、答:①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②《大衍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法的成熟;首次测量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③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千金方》《唐本草》等重要著作的问世。④唐长安城和隋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表明古代建筑技术相当成熟。⑤以上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三、隋唐文化博大精深,从科学技术到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形成我国文化史上的壮观图景。它在继承以往各代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且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形成了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后一问自由答)。

延伸阅读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诗歌的黄金时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①国内各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②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②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④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2.天文和历法成就

①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3.医学的进步

①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

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建筑的成熟

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

③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④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①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

②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③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A.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B.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

C.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D.盛唐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以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a.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④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

A.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

B.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等,艺术价值极高。

⑤晚唐诗人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他和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①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②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

③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④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

①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彩多姿:

A.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B.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

C.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

②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等。

A.展子虔善画山水、车马,画技受顾恺之的影响,人称“唐画之祖”,代表作《游

春图》;

B.阎立本是初唐的画家,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

C.吴道子是盛唐的画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后世称他为“画圣”。

3.巅峰时代的书法

①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

②著名书法家有:

A.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

B.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C.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

D.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

①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

②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

③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④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第四章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二、“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三、“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1.发达的水陆交通。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在各驿道上,与官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

2.统一货币。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隋朝和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0;#0;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①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②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邸店和柜坊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③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④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⑤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

四、“城市的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①长安。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②洛阳。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

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①扬州。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②成都。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资料和注释

圩田

圩田起源于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所谓圩田,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围堤和圩岸的建造维修都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大多由政府组织修建或由有实力的地主修建。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田。每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时,田得到很大的发展。圩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向山要田

唐以前已开始向山要田。唐代又向深度进一步发展,向山要田进行得更为迅猛,从事人数之多和普及之快都超过前代。耕垦山地的都是近山的贫苦农民,他们是在平地得不到农田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上山的。特别是在土地兼并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山间的小块土地正适合贫穷农民的需要。

贫苦农民向山要田,山中并没有现成的耕地,必须用人力去开辟。在生产工具简陋的时代,要把这些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古人叫做“?田”或“?种”,唐人多称之为“烧?”或“火田”“火耕田”。“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由上引诗句可以看出深山野谷之中到处在烧?,而且经常不断地烧。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此前,唐朝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此后,均田制逐渐破坏,庄园经济加速发展起来,农民大批失地逃亡,北方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安史之乱时,北方人民大量迁往南方,造成北方劳动力减少,因而农业恢复较慢。南方地区虽然也受到安史之乱影响,但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大诏令集·乾符二年南效赦》说:“湖南、江西管内诸郡,出米至多,丰熟之际,价亦极贱。”《权载之文集·论江淮水灾上疏》更是一语道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唐代后期,江南地区成为供应唐政府的粮食基地。

水利工程的兴修

隋朝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的成就巨大。如先后开凿了自长安至潼关长达三百余里的广通渠和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但也给沿河两岸获得引流灌溉之利。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唐代农业的一大成就。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各地的水渠和斗门置长一人,专管节水多少,均其灌溉。封建政府制定严密的水利灌溉法规,叫“水部式”。此外,有关斗门的设置,放水时间,放水量,渠道堤堰的防护修理皆有详细规定。唐代兴修水利,也比过去大为增加。劳动人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开凿灌溉渠,修筑堤堰,疏通旧有的河渠。唐前期,修建的水利工程达一百六十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

曲辕犁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11个部件,铁制部件有犁?(chán)(又叫犁铧)和犁壁(又称犁耳、犁镜、翻土板),木制部件有犁底、犁箭、犁辕、犁评等。它有重大改进:①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②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就好像箭在弓上弛张似的,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筒车

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朝的水车很快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

茶业生产的兴盛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应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我国茶叶一向以品质优良,品种繁多著称。现在世界上各产茶国家,都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种过茶树和茶籽。而陆羽的《茶经》,又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南北朝时,饮茶习惯流行于江南。到了唐代特别是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全国各地茶馆林立,可随时投钱取饮,而且是穷日尽夜,饮之不辍。它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成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人们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代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故各地茶场主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祁门(今属安徽)就是这样一个大的产茶区,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每到茶熟季节,各地茶商云集。初为陆运,销量不高,后凿通河道,大商船可直达茶场,销售量大增。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当年就征得40万缗,约占全年收入的1/15,可见茶叶在当时政府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

造船业

隋唐时期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隋代的造船业具有相当的规模。隋初准备伐陈时,大贵族杨素在永安(在今四川奉节)造“五牙”大舰,船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安置六个拍竿,用来攻打敌船。一只大船可乘七八百名士兵。隋炀帝造龙舟,最大的船高45尺,长200尺,船上有4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间房。那时,战舰只能顺江流而下,而龙舟要几百人挽着走,挽船的人被称为殿脚,足见船本身是没有动力的。这种船的特点是坚固,能载重,要造成这样的船,需要特殊的技术。唐代造船业规模更大。当时,所造的船只远航到红海、东南亚各国。据外国人记载,中国的船大,通过波斯湾需要换小船。此后,阿拉伯商人常乘中国帆船往来于东南亚一带。唐朝理财家刘晏曾在扬子县设置10个船场造船,专门用于运河漕运,这说明唐时具有很强的造船能力。唐德宗时,荆南节度使李皋造的战舰,就是后世所称的“车船”。它装置有两个桨轮,每侧一个,士兵们用脚踩踏,带动桨轮转动,使船前进,其速度有如奔马一般。

纺织业

纺织是唐朝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唐朝前期,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地区。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和亳州(在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剑南益州(在今四川成都)的锦,尤负盛名。扬州的锦袍,最为驰名。唐朝管辖的十道中,都普遍生产丝、麻制品,数量巨大,技术很高。定州岁贡细绫1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50匹,共1500多匹,是上贡高级丝织品最多的一州,它比一般的州所贡高出50倍至150倍。唐代丝织业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唐前期的丝织品由于受波斯织物的影响,织法采用“纬织法”,以纬线组成花纹,图案也有变化。唐代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红有5色,黄有6色,蓝有6色,绿有5色,连同黑白2色,共有24色之多。当时丝织品花样繁多。

陶瓷业

隋代制瓷业相当发达,青瓷和白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瓷器在社会中已部分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品。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唐朝陶瓷技术很高,瓷器的精美,超过隋朝。当时北自河北、陕西,南到广东、福建,到处都有瓷窑。越州、邢州的瓷器更是闻名全国。唐瓷有白瓷、青瓷两大类。越州以青瓷著称,说它类玉类冰。邢州则白瓷著称,说它类银类雪。昌南镇(在今江西景德市)的瓷器,从唐初以来,就相传有假玉器之称。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越窑的精品,胎质细密,造型规整,釉光莹润,色淡素雅,纹饰精美,有的还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扣”“银扣”和“金棱”瓷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证实,在晚唐懿宗、僖宗时已生产“秘色瓷”了。技艺高超、精巧的陶瓷工匠,还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以铅黄、绿、青等色,描画花纹于无釉之白地陶胎上。色彩沉着,花纹线条优美,典雅富丽;多制作为马、骆驼、人像等,形象生动,色彩鲜丽。

开元通宝

公元621年,即唐朝开国的第四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外形继承了北魏五铢和隋五铢的风格。钱文却别出心裁,既不是重量,也不用年号。“开元”,顾名思义,是开辟一个新纪元的意思;“通宝”,自然是作流通的宝货。“通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中间还衍生出泉宝、重宝、元宝等。南宋嘉定铁钱,竟有十四种“宝”。货币称宝,说明它流通的范围和发挥的作用都比过去扩大,钱币名实都成为宝物而支配人类社会了。唐“开元通宝”上的四个隶字,书体端庄,相传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用隶书作钱文,虽然从三国时已开始出现,但开元钱影响极大,从这以后的钱文一般都不再采用篆书了。早期开元通宝钱直径为2.4厘米,重量为3.6克。开元通宝是唐朝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钱币,唐亡后还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废止。

邸店

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的含义,唐初在法律上作了这样的说明:“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实则以后邸店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往往都兼营堆货、交易和商旅住宿。如长安西市秤行之南,大商人窦在这里“造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为窦家店”。窦所为大概就是商店兼营旅馆。由于邸店获利丰厚,贵族官僚纷纷开设邸店。玄宗时曾下令“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但实际无法禁止,后来宣宗时只好敕令:“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科。”规定贵族官僚的邸店跟百姓一样交税,由此可见,那时不但邸店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邸店都是贵族官僚开设的。

柜坊

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柜坊又有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名称。唐德宗借长安富商钱,即得八十余万缗,足见柜坊经营规模之大。柜坊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因柜坊资金大,有钱人愿意寄存钱财,柜坊又兼似后世的钱庄。钱以外的帛、粟、麦,是农民借钱的抵押品。柜坊剥削的主要对象,仍是农民。唐代广泛使用铜钱,人们预先将铜钱存放在柜坊,在进行买卖时,取用比较方便。铜钱每贯重六斤四两,要携带大量铜钱出门,既重且很不方便。市场上有了代人存钱的柜坊,自然很有利于商贸的开展。柜坊实已具有近现代初期金融市场的某些业务雏形,这是唐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反映。

长安

长安是隋唐两朝的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长安城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为宫殿区。皇城为中央衙署区,是长安城的核心。在外郭城中,列置着108个坊(住宅区),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还有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对称地坐落在皇城外的东南和西南部。市是经营手工业和商业的场所。东市有220行,西市的繁华还超过东市。长安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全国各地商人和外国商人云集京城,兴贩贸易,使长安的商业兴隆繁盛。像长安这样精心规划、气象宏伟的大都城,在隋唐以前的中国不曾有过。唐朝的长安城布局严整,对朝鲜、日本的都城建设有重要影响。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B

二、

(1)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A.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B.大运河的开通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筒车的创制和曲辕犁的发明。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2)手工业发达:A.产地分布广。如,丝织业产品遍布全国各地;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B.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如,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C.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如,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陶瓷业的新品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D.技艺水平高,且吸收了外来的生产技艺。如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某些风格和织法。

(3)商业繁荣。A.四通八达的驿道。B.统一了货币,新铸“开元通宝”钱,唐以后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C.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4)城市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其中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

阅读与思考

上述禁令反映了邸店获利丰厚,贵族、官僚纷纷设置邸店的现象。唐政府为防止贵族、官僚凭借权势与民争利,故下此禁令。唐政府的禁令,有利于百姓经商,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社会经济。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学案

一、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一)能够再认、再现隋朝的统一,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各民族间的交往,唐同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大秦的关系以及唐朝的科技文化等史实概念。

(二)概括、归纳隋唐时期的基本历史特征和历史发展线索。

(三)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内容,正确评价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影响。

(四)比较北魏、隋、唐三朝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掌握其特点和发展。比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原因,得出规律的认识。

(五)概括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知识结构

(一)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二)隋朝的政治。1.统一全国。在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2.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3.加强与边境的联系。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

(三)隋朝的经济。1.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2.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四)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亡。

(五)唐朝前期的清明政治。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1)沿用均田制;(2)实行租庸调制;(3)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武则天统治时期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六)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方面:改进创制农具,兴修水利,开辟荒田。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发达。3.商业方面: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

(七)唐朝的民族关系。1.边疆少数民族的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2.唐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海路。2.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的交往。

(九)唐朝的衰落:1.政治方面(1).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2).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3).藩镇割据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使政局更加混乱、黑暗。(5).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2.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被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了两税法。

(十)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

(十一)隋唐文化概况:1.科学技术。建筑、印刷、天文、医学发达。2.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增多。3.思想方面。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及唯物论思想发展。4.史学方面。设立了国家史馆,刘知几、杜佑著有《史通》、《通典》。5.文学方面。唐诗、散文、传奇等繁荣。6.艺术方面。绘画、书法、石窟艺术著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其根源在于()

A.封建经济受到破坏B.封建经济发展

C.地主力量加强D.地主势力削弱

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三)问答题

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述赵翼的这一观点。

2.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做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

答案:

(一)选择填空

1、分析与答案:本题考察学生对唐朝的两税法的理解和掌握及对重要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答案是B。

2、分析与答案:本题是带材料的程度型选择题,考查有关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活动和阅读理解材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是A。

(二)材料分析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答案: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三)问答题

1、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通过材料设立情境的分析评论型问答题,考查对唐玄宗后期统治、唐期衰落原因知识的掌握,阅读理解材料,再认、再现重要历史史实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圩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圩田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水田的增加,促使粮食产量大为提高。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四、“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五、“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1.发达的水陆交通。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在各驿道上,与官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

2.统一货币。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隋朝和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①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②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邸店和柜坊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③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④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⑤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

六、“城市的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①长安。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②洛阳。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

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①扬州。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②成都。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

七、“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47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