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协商制度等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复习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复习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1、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的重要法律文件是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昭示着我国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原则。它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1959年,二届人大,_______当选为国家主席;
发展: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____________”的宏伟目标。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
演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_____________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后来载入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6、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国宪法》
历史条件

经济建设方针

规定的社会形态
体现的原则
性质
6、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不同之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的主体
权力
活动原则
合作探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什么?

(2)现在我国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员
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共产党132912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6
材料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人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回答:(1)依据材料1,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简要比较材料1与材料2中的人民代表大会与公民大会的异同,由此得出什么认识。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的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检测: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

延伸阅读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提高概括能力;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联系的能力;
(3)归纳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归纳和概括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法;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启发,形成多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通过近代政治制度的比较,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我党立足于国情的正确选择,又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选择,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三项巨大成就,对于加深对国情的认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正确掌握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成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由于世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复杂性,正确看待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对于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现实社会和激发民族自尊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成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
第一目“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教学要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初步建立);1956年与民主党派八字方针的提出(新发展)
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
教学要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教学要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自治区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一)、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1)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的即将取胜状况。
(2)20世纪40年代前,世界上存在的政权组织形式。
现实问题导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视频。
情景创设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片断等。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背景:
教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高声朗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提出问题:①从该词内容判断其写作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即将取胜);
②就其背景分析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经济恢复和政权建立)。
(2)召开:
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音像资料或相关图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94页相关内容。
提出问题:从参加会议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有何特点?
(3)内容:
多媒体展示《共同纲领》相关内容。
提出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出《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性质。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归纳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从会议内容上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会议有何特点?
教师简单补充关于政协及《共同纲领》的发展历程: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和临时宪法,1954人大及《宪法》颁布后,不再代行人大职权和临时宪法,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存在。
2、新发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资料回放”。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学生归纳概括政协的主要职能。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
1、背景:
多媒体展示《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利用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史实和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拓展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它的发展完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播放《爱我中华》音乐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转入下一目的学习。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学生自学并归纳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3、建国后,我国是如何建立和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利用地图册)
问题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何在?
问题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
五、教学资源建议
(1)参考资料: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王邦组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靳士信主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意义》
(2)主要网址:
(中国国情网)
(近代中国网——中国近代史研究专业网站)__
六、学习评价建议
(一)基础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最高权力执行机关
C、修改宪法的机关D、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B、多党合作C、政治协商D、区域自治
3、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是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政治协商D、区域自治
4、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A、中共一党专政B、各党派轮流执政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D、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5、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民主集中B、政治协商C、长期共存D、互相监督
6、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A、民主党派组织B、工农商学兵的联合组织
C、广大爱国人士的组织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C、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进行民主改革
D、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能力型: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三)拓展型:
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建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6.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诞生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增强学生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届、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爱国统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民族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新中国的诞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

3.爱国统一战线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民族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让学生简要介绍产生背景,概括出要点即可(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奠定理论依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为什么这么说?(参加阶层广泛)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什么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什么特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还有哪些内容?(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两点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会议发表公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愿和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可放一段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以加深以下内容的认识(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钟,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关于其意义,可让学生阅读后概括,可分成"推翻"、"标志"、"进入"三点并掌握.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第二,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诞生的世界意义:这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这是因为,中国革命在占人类1/4的国家里取得了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随着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可采用录象资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制订宪法的内容、特点和性质。由学生概述出以下内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秋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选举了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关于宪法的内容: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宪法的特点:这部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并得到人民拥护的宪法.关于宪法的性质: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对于大会和宪法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概括课本内容后,由教师最后指出:这部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它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对于这两次代表大会只要学生简单了解: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大会选出朱德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通过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有关毛泽东没有成为主席,主要是因为,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前,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曾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多次建议,通过了决定,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决定同时指出:“毛泽东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久经考验的领袖,在他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以后,他仍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袖。”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3040人。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经济建设为主便被阶级斗争为主所取代。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全面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全国政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历史重任提到了我们党面前。要建设新中国、新社会,迅有组织、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必须广泛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提问:建立初期它发挥了哪些作用?(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这一体制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结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让学生回顾有关史实作一下思考,然后教师指出)在历史上,中共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密切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共的联合抗日;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并肩作战,与国民党集团彻底决裂,这些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民主协商机构和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提问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参政议政)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通过政协这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协商议政。

3.爱国统一战线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支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为了进一步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1982年,更进一步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密切了同民主党派的关系。根据这一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密切合作关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为完成共同的历史任务,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思想,使各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有强烈的信任感,更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民族原则

在旧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许多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境遇悲惨,有的只能躲进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少数民族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原则.党和政府很重视民族政策的实施,使少数民族在解放后进入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简要讲明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概况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早在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曾先后建立过蒙、回自治区.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公布实施,使民族区域自治得到了有力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相继成立了四个自治区: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7个自治县(旗).

关于实行区域自治政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政策,实现了民族平等,并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从而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于调动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之一。它的制定,在历史上有基础,在新中国更是发挥着积极作用。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向近代工业国的过渡,它们也逐步确立起了一套以议会民主制为代表的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你是如何看待东西方这两种不同制度的?请搜集有关美国议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资料比较一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思路:东西方两种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不同。两者有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另外两国的国情也是不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必修1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1.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及其特点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2.特点
(1)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不是脱离祖国大家庭的“独立自治”,也不是半独立状态的“自治邦”。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
(2)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利是中央统一领导,根据宪法和法律,遵循党的方针政策的“民族主权”。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决、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3)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整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而奢谈什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
(4)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与汉族交错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多半是交错杂居或聚居。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
(5)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有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行使国家权力,参加国家管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我国的各政党、阶级、阶层、地区、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基础,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行,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两院制”。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级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4.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的56个民族
汉、壮、回、维吾尔、蒙古、藏、满、苗、彝、土家、哈萨克、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傣、傈僳、黎、畲、拉祜、佤、水、东乡、纳西、柯尔克孜、土、羌、达斡尔、景颇、仫佬、怒、锡伯、普米、塔吉克、毛南、仡佬、布朗、撒拉、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德昂、京、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高山、赫哲。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其余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6个民族中,汉族占93.3%(93670万人,1982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55个少数民族占6.7%(6723万人),人口超过100万的有壮、回、维吾尔、彝、苗、藏、蒙古、满、布依、朝鲜、瑶、侗、白、哈尼、哈萨克等15个;壮族最多,有一千二百多万;赫哲族、苦聪人、僜人、夏尔巴人均不足千人。少数民族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广布于占全国面积5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许多民族分散而与其他民族相杂居,以回族为最。云南是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

全国23城市交流人大制度建设
2011年10月18~19日,全国23城市(区)人大常委会第二轮第十九次联席会议在遵义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出席会议并讲话。傅传耀在讲话中说,城市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都处于优势地位。但当前在现代化城市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作为城市人大,要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的积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提供更多更好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支撑。会议期间,各成员单位围绕“人大制度建设”这一主题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人员还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茅台酒厂、珍酒厂,并前往红军山,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瞻仰红军烈士陵园。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
11.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
①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
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A.性质不同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D.政党制度不同
14.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D.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以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4月29日,北京临时参议院举行开院典礼。
材料三:与宪政历史有关的一组照片

《双十协定》手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进入会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1.B2.A3.B4.A5.B6.C7.A8.C9.C10.B11.A12.D13.A14.A
15.(1)戊戌变法时,康梁等维新派提出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但在顽固派的反扑下失败。(2)武昌起义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随着袁世凯篡权被废除。(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协会议,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但因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反共方针而未能付诸实施。(4)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代表广大人意志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文革”期间遭到践踏。(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创设新情景:
导入:通过开国大典视频导入
一、新中国的成立:
1949.10.1
北京

二、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
(2)初步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召开:1949、北平、社会各阶层
②内容:
a.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③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50年代发展:
统一战线性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新阶段:
1956年“八字方针”;爱国统一战线
探究一: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
(2)初步确立:新政协确立
(3)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
①主要内容:
a.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a.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b.意义: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意义:是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保障民主,维护与团结、统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①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3)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5)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6)作用:满足愿望;实现平等;维护统一与团结
探究二: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课标第一网

本课测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