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明朝的政治和经济》案例分析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明朝的政治和经济》案例分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明朝的政治和经济》案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自主的探究空间,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多渗透此研究性学习,笔者在实践中将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凸现重难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下面以中国古代史“明朝的政治和经济”(高中选修课)为例加以阐述。
一、在平淡无奇处置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该联描述的是哪位帝王怎样的经历?
学生思考回答:上联说朱元璋生于江苏沛县,后移居泗州,再逃荒到濠州(即凤阳)定居。下联说朱元璋年幼入寺为僧,后弃僧从军,成了起义军的一名首领(称吴王),后做了明朝开国皇帝。
通过对联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后,将课文内容整理成需探究的问题:
⑴刚刚统一的明朝可能会面临怎样的问题,请你给它提供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⑵假若你是朱元璋身边的幕僚,请给他出点儿主意以加强封建统治。
⑶假若你是明朝一名普通百姓(角色自定可是商人,文人或贫民等等),你对明朝将寄以何种期望。
要求学生以所掌握的知识为背景,就以上问题提出设想,分组讨论其可行性,最后进行综合,形成小组建议并公布成果。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不但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使久远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二、纵横联系解决重难点,加强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纵横联系即纵向穿线,横向结网,纵横交织,构成立体的知识综合体,这是提高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师:比较汉、唐、元、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简要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学生经探究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教师: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设厂卫特务机构。该机构的统领是宦官,而宦官是封建政权中最腐朽势力的代表,给最腐朽的势力以种种特权,以非正常的机构严重干扰常设机构的正常秩序,正足以说明封建制度已无可奈何,说明封建社会已逐渐衰落。
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回答给予鼓励,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以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它的进步性,而明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日趋走向的反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稀疏出现是本课的又一重难点。
教师:概述战国时期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说明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晚期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探究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出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从经济角度说明了封建制度已日趋衰落的科学结论。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同一时期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究其原因。
教师: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曾辉煌一时的东方古国如印度、中国等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试分析西方国家领先世界而东方大国落后世界的原因?
学生可从政治环境、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比较讨论分析出东西方差距的原因。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良好的政治环境使西方国家领先于世界,而封建专制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思想专制使东方古国日趋落后,并预测这种差距带来的忧患意识。
以上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即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学生学到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学以致用,张扬个性,促使探究气氛溢满课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活学活用,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形成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研究课题的强烈愿望和积极心态。
教师:明朝后期广州一名学子,欲由内河北上进京赶考,请为他设计一条最佳的路线,他在沿途可了解到哪些社会情况?并请你在京城当导游为他展示北京的风貌。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思维的翅膀,自己设计,并开展自评、互评,找出最佳方案。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都蕴涵着激发研究行为的契机。这种开放性的话题,增强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贯通理解,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在设计路线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造力。
布置练习:
①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
②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③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三段花鼓词描述了不同时期安徽凤阳的变化,请收集资料,写一篇有关凤阳社会发展的小论文。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形成的能力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学生所形成的能力也会迁移到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中的直接经验也反作用于课堂教学,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早日形成。

相关知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形成

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

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

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5)施肥技术发展。(6)套耕出现。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2)地主土地所有制。(3)小农土地所有制。其中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少量投放市场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2.主要部门及发展概况

(1)冶铜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②夏朝: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③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种类、数量增加;作坊规模大;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④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造型灵便轻巧;纹饰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工艺。

(2)冶铁业: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②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能制造钢剑。③东汉:用水排鼓风冶铁。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3)制瓷业:①新时期时代:开始烧制陶瓷。②商代:出现原始瓷器。③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④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⑤宋代:技艺大放异彩;瓷器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一批明窑。⑥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出现青花瓷器。⑦明清:出现彩瓷;发明了珐琅彩;根据国外客户需要烧制瓷器

(4)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②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③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④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

1.商朝:①商朝人善于经营②使用骨贝、海贝、石贝等作为货币。③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出现许多大商人。③城市繁荣

3.秦朝:秦朝统一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繁荣

4.西汉:①许多大城市发展为著名的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②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5.魏晋南北朝:①物物交换成为主要手段②北方商业发展波动性大,南方小幅发展

6.隋唐:①商品流通范围扩大。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③城市中“市”发达;后期,坊市界限被打破

7.两宋:①城市商业繁荣:交易已无时空限制;出现专业市场;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②商业交还品种增加。③货币发展:出现纸币。④民族政权之间边境贸易发达。⑤海外贸易发展。

8.元朝:①城市商业繁荣。②中外贸易发达。

9.明清:①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②出现许多商帮

(二)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三)“重农抑商”和“海禁”

1.重农抑商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①封建统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映。③商业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大,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④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表现:①战国时,秦国奖励耕织。②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通过征收重税、设置关卡,限制民营商业的发展;在政治上、生活中,歧视工商业者;组建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影响: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2.“海禁”与“闭关政策”

(1)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2)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1.产生、发展:(1)明朝中后期:产生。①方式:作坊主雇佣机工,变成资本家;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变成资本家。②特点: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个别部门。(2)清代:缓慢发展。①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②分工更细密。③部门、地区增多

2.发展缓慢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虽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①经济结构方面,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沉重,农民贫困并被固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劳动力及市场。②政治结构方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旧的经济观念影响。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商人、地主将兼并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史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随着“三农”问题地位的突出,成为高考热点之一。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经济重心的南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的重要入题点,从考查内容看,有关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表现、特点、影响等都是今后高考的重点

1.要注意讲述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等重要历史概念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特点。

2.要整合诸如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土地制度的演变、冶铁技术的发展、陶瓷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具体而清晰的专题线索。

3.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

4.整合下列专题:(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长期存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2)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主要表现:一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生产技术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三是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四是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请结合明清制瓷业和丝织业发展的具体史实,说明上述手工业进步的特点。(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规律?(4)明清时期,官方海外活动持什么态度?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简要评价之

1.(09年广东历史)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C

题眼:“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2.(09年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D

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3.(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C

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09年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Dw

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做本题时要细心读懂图片

5.(09年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

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

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6.(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结合教材即可解答故选B。

7.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答案:D

解析:抓住“唐朝农业生产”信息,排除选项。A项为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B、C项为西汉时期播种机和耕作方法,排除A、B、C三项。D项为唐朝耕作工具曲辕梨。

8.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答案:A

解析:抓住关键词“运动半径很小”,而选项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言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故选择A项

9.“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

答案:A

解析:注意“反映”在此处的指向。B、C是小农经济的内容,D项不能反映古代农民的向往。排除B、C、D项。

10.“南海Ⅰ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认为,“南海Ⅰ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

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木质船”“宋代瓷器”等信息,③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11.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C

解析: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A、B、D项不符合题意

12.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

A.春秋时期B.西汉C.唐朝D.明朝

答案:C

解析: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3.(08天津39题部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本题结合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耕作土地由原来的十亩到治田百亩,岁收粟百五十石。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陕北起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均田免粮”口号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秦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与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明朝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是产生宦官专权的温床。

3.东林党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他们揭露魏忠贤的专横跋扈,目的是为了克服明朝统治的危机。东林党的出现,对中国近代政党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4.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

5.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矛头直指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进。

教学要点

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

4.土地兼并严重

二、陕北起义

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1.“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2.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

3.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本节难点:为什么说“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讲授本课内容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然后指出: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以图长治久安,但这种君主专制统治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明朝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从明朝中后期集中暴露出来,导致政治危机日益加深,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入新课。

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四点:

1.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和表现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2.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政事,使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先后专权,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3.东林党人反宦官的斗争,代表了正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

讲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腐败的根源,不宜把政治腐败简单地归结到奸臣当道和宦官专权上。

4.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政治最深刻的根源。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和在经济上的集中体现。明中后期土地兼并的剧烈,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

四、“陕北起义”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弄清两点:

1.明末农民起义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剥削严酷造成的;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并得到响应,又有其具体原因。天启七年(1627),陕北灾荒严重,澄城县知县张斗耀不顾人民死活,催收甚急,人民被迫起义。王二率饥民冲进县衙,杀死知县,各地人民纷纷响应。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资料,认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2.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及其斗争情况。要讲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简要的斗争经历,最好借用《明末农民战争形势》挂图,分清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领导农民军建立农民政权的地点、年号以及铸造的钱币名称,避免相互混淆。

五、“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一目,需要讲明两点:

1.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赈济饥民,得到广大农民拥护,转战河南、湖广、陕西、山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教师可补充一些素材,说明农民起义军曲折的斗争经历,颂扬农民起义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2.明末农民起义的意义。明末农民起义军经过艰苦斗争,建立农民政权,推翻腐败的明朝,沉重地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历史进步。明末农民起义军在斗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要求平均平等、减轻负担,反对财产不均的愿望。特别是“均田”的口号,反映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已开始触及到阶级斗争深刻的经济根源,斗争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历史: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明中后期政治危机的表现严嵩专权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土地兼并陕北起义李自成推翻明政权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基本理论]

联合所有学过的明代相关知识,得出结论明朝时已经是封建专制陷入没落时期。

[能力培养]

1.归纳相关历史现象,推论出:明朝中后期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的尽头;

2.比较历史次农民起义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朝政治危机与封建专制的没落。

[教具教法]地图,资料,讲述,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明加强专制主义措施的内容及联想其影响而导入。

一.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君昏臣奸。

(1)武宗。长期不上朝。朱厚照(1491年-1521年),重用刘瑾等八党,建造豪华宫殿,营建密室,称“豹房”、“新宅”,沉湎其中,频繁出巡,寻欢作乐。后南巡途中因捕鱼船翻落水,获救后死于豹房,时年31岁。

(2)世宗。迷信道教,朝政尽由严嵩父子指把持。朱厚[](1507年-1566年),宪宗之孙,孝宗之弟。太监引诱下迷信道教方术,企还应长生,二十余年不朝臣,由严嵩当政。朱翊钧(1563年-1620年),10岁即位,由陈皇后与生母李贵妃主持,后居正辅佐改革。居正去世九个月,下诏夺其官秩,抄家,从此不视朝政,大肆敛财营建。

[资料]张居正。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 柯愈春 文(人民网)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明代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身后被抄家,400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张诚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一名探子,丘则是当年张居正厌而不升的旧臣。张诚等查抄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儿子的所有家财,共得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张诚等看到张家的全部财产不及明嘉靖时宰相严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于是对张氏家属严加拷讯,逼迫招认分散寄存银钱200万两。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诬,以至株连亲友,荆川骚动。张敬修不堪严刑追逼,痛写血书鸣冤,然后自缢身死。三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未死。张氏子孙家属饿死及自杀者数十人。张居正的母亲年逾八旬,惶惧哭泣,求死不得。事情的发生,离张居正去世只有一年又十个月。

因反贪结怨于天下

明代中叶的国家,官场腐败,贿赂成风,经济崩溃,边防危急。官员本着做官就是为了捞钱的宗旨,“入朝视事,循例取索”;人事部门

与富豪勾结作弊,“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司法机关利用手中权力,“权门之利害如响,富室之贿赂通神”。一种以吏治腐败为主体的污浊空气毒害社会,国家处在忧患危困之中。

隆庆六年(1572年)神宗即位,司礼太监冯保掌管代皇帝批阅文件及用印的大权,内阁首辅高拱对此极为不满,要求将这些大权归还内阁,开始密谋驱逐冯保。此事被冯保察觉。六月十六日,冯保宣读皇后、皇贵妃李氏及小皇帝的谕旨,称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限令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清康熙年间常熟人陶元淳说:“冯保驱逐高拱,其谋全出于徐阶,

张居正只是后来听说而已。”徐阶在高拱之前任首辅,是高拱的对头。高拱下野,张居正升任首辅,张居正时代从此起步。

张居正顺应时代的需要,接受辅佐10岁小皇帝的重托,总揽朝纲,锐意改革。

考成法的实施,打击了农村中的豪富势力,取消了这部分人的赋税减免特权,扭转了赋税转嫁到小农身上的状况,开辟了国家的赋税之源,形成“财裕民足,四海晏然”的局面。整顿学政的措施,遏制了竞奔请托以成生员的腐败风气,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革驿递制度,煞住了官员私用驿站、饱肥私囊的腐败之风,为国家节省大批资金,以至“小民欢呼歌诵”。一条鞭法的推行,取消了豪绅势宦利用优免特权逃避赋役、偷漏税粮的特权,一律强制纳税,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但触犯了一大批官僚富豪的特权和利益,所谓“即达官显贵,亦不能少贷”。他的

反腐败措施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但他仍然坚持秉公执法,非议的人愈急,他执行得愈力,自我表白说只能“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廉者自律而贪者不容

可以说张居正的改革是围绕反对贪贿开展的,贪贿之事也是反对他的人密切注视他的焦点。张居正认为,上层官员应做奖廉抑贪的表率,政府首脑及地方督抚是正风之本。他先从自己做起,仅两广官员送给他的礼物不下万金,他都拒绝接受。他明白这些礼金都是官员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他在给一位官员的信中说:“当事以来,私宅不见一客,非公事不通私书,门巷阒然,殆如僧舍,虽亲戚故旧,交际常礼,一切屏绝,此四方之人所共见,非骄伪也。”辽东总兵李成梁晋封宁远伯,是在张居正的提议下得到的。为感激提拔之恩,李派人到张家送礼,张居正对送礼的使者说:“你主人的功勋是从百战中得到的,我要是接受他的礼金,是对高皇帝的侮辱。”他怕李成梁误会,又写信给李的同事、辽东巡抚周咏书,说明李成梁应当殚精竭虑以报国家,即使酬谢知己,也不在于厚重送礼。

张居正自持其身,也“严饬族人子弟,毋敢轻受馈遗”,但无法控制他的父亲张文明。地方官为巴结首辅,往往到张家送礼,张家积蓄的家财,应该包括这些礼金在内。

张居正对自己身处险境早有认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任事以来,“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

这些结怨的人,有遭他整肃的特权人物,也有被他触犯的既得利益者,还有被他革职或降级的官员,另有长于文笔而短于治国被他弃而不用的笔杆文人。这些受过他打击的人无时无地不在盯着他,寻求报复的机会。“自知身后必不保”,这是张居正自己的话,但他明知身危而不退步,不顾一时之毁誉,也不计万世之是非,忘身殉国,“虽机阱满前,众簇攒体,孤不畏也”。身后被他言中,由于万历皇帝的鼓动,贪贿者以报复张居正为反攻倒算之机,新进者以攻击张居正为升官取仕之途,张居正成了“乱政之权奸”、“万古之罪人”。张居正当年深深忧虑的是他本人的安危,万万没有想到死后居然祸及自己的老母及子孙。

抄家的罪名是贪贿

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查抄太监冯保家,聚得金银百余万两,外加珠宝无数。年已20岁的万历皇帝,找到了抄家得财的门路。

这时辽王朱宪的次妃王氏上疏,指说“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辽王朱宪是朱元璋的第十五个儿子朱植的后代,是万历帝的嫡系宗亲,封地在湖北荆州。因为荒诞暴虐,隆庆二年被明穆宗朱载废为庶人。王府为张居正家据为己有,后以建坊银两折价购买。贪爱财宝的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

明代的法律规定,抄家之罪有三条:一是谋反,二是叛逆,三是奸党。查抄张居正家产的决定公布之后,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异议,以为张居正“未尝别有异志”,意思是张居正没有犯抄家之罪。还有一位官至左谕德的于慎行,在写给执行抄家任务的刑部侍郎丘信中说:“张居正平生行事,务在建功立业,他以法绳天下,自己的荷包不会鼓起来;张居正以盖世之功自豪,不会用贪贿的行为玷污自己,他家的积蓄不会太多。”信中还指出:“张居正为国家操劳,结怨于上下,当其柄政之时,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于慎行希望丘不要太重金钱而给后人留下话柄。丘

对于慎行的一番劝诫置之不理。

赵锦与于慎行都曾惹过首辅张居正的不快,后来被迫退休归里,复出任职后不仅没有投井下石,反而上疏营救落难的对头,时人称为有德的长者。

万历皇帝看到对张居正家查抄金银不多,就从政治上定罪,说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不提张居正贪贿敛财之事。但仍然馀恨未释,说张居正的罪本当“剖棺戮尸”,只是念着他对朝廷效劳有年,才没有这样执行。

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孙子都被充军边地。一代名相、十年皇师张居正,身后落得如此下场,让后来以国为重的仁人志士寒心战栗!

万历皇帝

妒忌与报复张居正

权力是改革的基石,要改变朝廷的腐败局面,必须掌握真实的权力。张居正多次试探万历皇帝对他掌权的态度。万历四年御史刘台疏劾张居正擅作威福、目无朝廷;万历五年,一些同僚参劾张居正父死不奔丧在于留恋首辅大权;万历六年,户部员外郎王用汲弹劾张居正擅作威福、独揽朝纲。张居正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以谢弹劾之人,都被皇帝恳切挽留而止。张居正从中掂出劾者所扣帽子的分量,明白“高位不可久窃,大权不可久居”,担心这些言论会引起皇帝的疑虑,自己

可能“中奇祸而不能自保”。皇帝对首辅说:“先生功大,朕无以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万历皇帝懒惰成性,他不习惯于张居正遇事兢兢业业的认真作风。此人贪奢淫逸,热衷于宫廷气派,多次要求增加宫中的奢糜用度,屡次受到张居正的谏阻。皇帝派心腹太监张诚刺探张居正的行居,张诚听信反对派的恶言,密报张居正“宝藏逾天府”。万历七年(1579年),皇帝命令内阁拟旨晋封自己的

岳父王伟为永年伯,两年后又命令内阁拟旨将王伟的弟弟、儿子晋封爵位,要求世袭。张居正引用祖宗对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职世袭待遇上坚持不能破例,让皇帝心埋抵触与不快。张居正忤旨独断,得罪了皇帝,得罪了皇后,也得罪了外戚。张居正结怨于皇家,身后付出惨重代价成了必然的事情。

万历皇帝支持张居正掌权处理朝政,完全出于迫不得已,是从皇家自身利益考虑的一种选择。对于朱明朝廷来说,张居正不过是一条善于捕猎的走狗,小皇帝需要张居正去挽救颓危的朱氏朝廷,一旦首辅弃世归天,这具尸体对于皇帝来说己经没有任何用处。首辅威风凛凛的形象,帝师严厉斥责的声音,权臣行使权力的姿态,太师以身作则的身影,一幕幕都在已经亲政的皇帝的脑中闪现。至于首辅当年劳瘁心骨、弃家忘身的精神,非议满朝、左右受敌的处境,使大明国库积金四百余万两、存粮可支十年之需的功绩,统统都化为乌有。

这时皇帝心中燃起的是权力旁落的妒忌心理,一心“追仇居正”,抄家得银。而抄籍张家所得,还不及万历皇帝此后的一次性奢侈花费。张居正去世的第二年,万历皇帝以各种名目从国库中支取银两,一年即超支176万余两。

追仇张居正

导致明帝国的败亡

天启、崇祯年间,国力衰微,险象丛生,这时人们开始记起了起衰振隳的张居正。先是御史邹元标建议肯定张居正的功绩,接着礼部侍郎罗喻义为张居正讼冤,至崇祯十三年(1641年),尚书李日宣等建言说,张居正“功在社稷,日久论定”,思宗准奏,至此张居正才得到朝廷公正的评价。这时有人在张家的故宅题诗说:“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

崇祯年间,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敝,与安徽一位叫俞塞的朋友议论说:“先相国的事实具在,史家为何多批评文字?”俞塞说:“有人诋相国为奸相,过头了,我以为是位权相。然而权相与奸相的距离只有头发丝那么一点点。可惜当时没有用贤相的头衔勉励他,以至给世人留下议论的口实。”张同敝默认俞塞的这番评论。

以后数百年,大多数人肯定张居正富国强兵的功绩,也有人批评他气量狭窄、不能容人的缺陷,不少人则在交结冯保、不奔父丧之类事情上纠缠。明朝有宰辅170余人,有谁能像张居正那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崇祯年间的苏汝良称说:“几人相业似江陵?”清初蔡瞻岷干

脆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异口同声,人们在为张居正打抱不平。张居正以首辅扶佐皇帝的权力没有用去谋求私利,明末清初的祝石说他是“振绝古今之大英雄”。直到民国初年,甘肃梁士选还称他为“救时之才”。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指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全盘否定,推翻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明代后期朝政腐败肮脏,是对张居正改革的一种报复。万历皇帝推倒了张居正,也将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推倒了。崇祯皇帝思念救国之才,给张居正恢复名誉,然而时过境迁,已经来不及了。

(3)神宗。二十余年不理朝政。

2.宦官专权。

(1)王振专权。

(2)刘瑾专权。

(3)魏忠贤专权。

(4)东林党人。

[资料]东林党。

3.土地兼并严重。

[提示]比较北宋中期和明中后期的社会危机的异同。从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外部因素等方面来归纳。

二.陕北起义。

1.直接原因。天灾不断,而明政府向农民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三者之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2.饥民王二起义,1627年(旧书为1628年)。

3.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1.“均田免粮”口号。

2.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

3.明政权灭亡,崇祯帝自杀。

4.明末起义的意义。

(1)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沉重打击;

(2)“均田免粮”口号反映农民反对贫富不均和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着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提示]归纳中国历史上高中课本学过的农民战争的相关内容。从背景、直接和根本原因、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陕北起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均田免粮”口号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秦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与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明朝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是产生宦官专权的温床。
3.东林党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他们揭露魏忠贤的专横跋扈,目的是为了克服明朝统治的危机。东林党的出现,对中国近代政党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4.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
5.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矛头直指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进。
教学要点
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
4.土地兼并严重
二、陕北起义
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1.“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2.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
3.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带★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视具体情形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把握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本节难点:为什么说“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讲授本课内容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然后指出: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以图长治久安,但这种君主专制统治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明朝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从明朝中后期集中暴露出来,导致政治危机日益加深,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入新课。
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四点:
1.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和表现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2.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政事,使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先后专权,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3.东林党人反宦官的斗争,代表了正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
讲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腐败的根源,不宜把政治腐败简单地归结到奸臣当道和宦官专权上。
4.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政治最深刻的根源。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和在经济上的集中体现。明中后期土地兼并的剧烈,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
四、“陕北起义”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弄清两点:
1.明末农民起义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剥削严酷造成的;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并得到响应,又有其具体原因。天启七年(1627),陕北灾荒严重,澄城县知县张斗耀不顾人民死活,催收甚急,人民被迫起义。王二率饥民冲进县衙,杀死知县,各地人民纷纷响应。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资料,认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2.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及其斗争情况。要讲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简要的斗争经历,最好借用《明末农民战争形势》挂图,分清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领导农民军建立农民政权的地点、年号以及铸造的钱币名称,避免相互混淆。
五、“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一目,需要讲明两点:
1.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赈济饥民,得到广大农民拥护,转战河南、湖广、陕西、山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教师可补充一些素材,说明农民起义军曲折的斗争经历,颂扬农民起义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2.明末农民起义的意义。明末农民起义军经过艰苦斗争,建立农民政权,推翻腐败的明朝,沉重地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历史进步。明末农民起义军在斗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要求平均平等、减轻负担,反对财产不均的愿望。特别是“均田”的口号,反映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已开始触及到阶级斗争深刻的经济根源,斗争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2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