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了解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说出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了解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巩固练习:
读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5年铁矿石的价格最高
B.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最高
C.从2000年~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一直持续上涨
D.从2000年~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幅度持续上升
2.近年来,中国钢铁产量持续高增长,使得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从2006年起,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超过50%,从我国铁矿资源的供应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
A.铁矿资源储量少B.铁矿贫矿多,富矿少
C.铁矿产量不断减少D.铁矿开采难度增大
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回答3~4题。
3.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①对应不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三江平原退耕还湿
C.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河西走廊退耕还湖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改造不稳定径流B.排干湖泊和沼泽C.大量抽取地下水D.跨流域调水
6.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
C.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断流现象D.减轻淮河的水污染状况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判断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8.图中所示能源①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居首位的国家是()
A.瑞士B.法国C.中国D.英国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完成9~10题。
9.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10.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A.埃及、新加坡B.巴西、阿根廷C.英国、以色列D.美国、墨西哥
11.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与世界可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图间接反映出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可耕地面积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已大大推后了,这主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世界整体情况相比,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更加明显与突出,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试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土地政策出台的原因。
(4)读图后,你对末来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12.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世界经济运转的动力。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在
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世界能源消耗量增加了约9倍。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在未来25年内,世界能源需求还要增加近1倍。我国石油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的1/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国情。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十几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示意图(右图)。
材料二 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就大力倡导“煤变油”技术的应用。所谓“煤变油”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加工成为汽油、柴油、液化石油等液体燃料的煤液化技术。
(1)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从上述三地进口石油的主要运输方式分别是什么?
(2)我国将“煤变油”技术列为国家重要课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 (1)随人口不断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不断缩小粮食安全问题
(2)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耕地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延缓。
(3)一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住房面积扩大、非农业用地增加等,使耕地面积减少。二是由于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盐碱化等原因使耕地退化。
(4)乐观的理由:第一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第三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第四无土栽培,工厂化生长。
悲观的理由:当科技发展水平远远无法抵消人口爆炸、耕地锐减所带来的农产品总量不足时,将产生粮食危机,后果是灾难性的。
12. (1)海洋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2)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缓解石油供需矛盾。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知识目标
结合福州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如城市、乡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了解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观察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联系实际,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德育目标
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1)学习任务
①学习重点:理解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及后果。
②学习难点:分析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2)学习要求
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人地关系为中心,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在线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②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注重本课网页素材和相关网站的学习资源利用,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1.学习特点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
2.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
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3)城域网
(4)校园网(5)Internet(√)(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等)
◆《地理教材资源》:人类与环境关系、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和环境问题分布的特点,其文本资源整理在学校网络系统的地理虚拟网站(IP:192.168.66.250)。
◆《地理媒体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动态视频文件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动态视频文件;与教材有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收集于学校网络系统的地理虚拟网站(IP:192.168.66.25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址http://www.zhb.gov.cn──自然生态、国际合作、水环境保护、核安全与辐射(文本?图片)。
◆《浙江省地理学会网站》:网址http://www.gszj.org──资源中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何谓生物多样性。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性情境(√)(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性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1)真实性情境:优美自然景观的视频和遭破坏的恶劣环境的视频。
(2)问题性情境:环境问题的表现:具体体现、原因;城乡环境问题的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区别(视频、图片和文字)。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1)抛锚式(√)
相应内容: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特点。
使用资源:地理教材、媒体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相关学习网站。
学生活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整理;问题发现与解答。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咨询。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1)伙伴(√)
相应内容: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特点。
使用资源:地理教材;媒体资源;相关网站。
分组情况:全班分18小组、每3位学生为小组协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并发表论述。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作品反馈学习问题
类型:(2)协同(√)
相应内容:从政治、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人定胜天”。
使用资源:地理教材;媒体资源;相关网站。
分组情况:全班分18小组、每组3位学生、全班协同讨论。通过协作讨论区对学习问题发表论述。归纳概括整理得出结论。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首先通过观看“我是一只小小鸟”视频导入,通过FLASH图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观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视频,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通过“树和生物”小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森林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学会多方面的去分析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巩固学习本节知识,之后由学生当场做“在线测试”;为了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由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对比福州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留言本中及时阐述自己的治理措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在观看“我们美丽的福州”动画中结束本节课。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测试内容
(1)教师堂上提问:分析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具体体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学生学习回答,教师总结概括,形成本课的主干知识内容和结构。
(2)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人定胜天”这一命题反映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请从政治、历史、地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教师点评,反馈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当堂完成预先设计的题库。
七、教学板书设计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
1.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自然原因
4.人为原因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城、乡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3.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导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导学案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掌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防治措施。
1.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2.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①________面积缩小、②______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③________干涸等。
2.中国地域广大,且受④________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⑤________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⑥________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环境保护⑦________不强,重⑧__________轻保护,重⑨________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⑩________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一些部门________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________不足。
2.防治措施
(1)植树造林、____________、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________工程已取得进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2)长江、__________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4)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___、风景名胜区和______公园。
(5)生态________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6)环境保护_________建设逐步完善。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原因自然原因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主要生
态问题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人为原因
大兴安岭西侧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半干旱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严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降水较少、气候较干过牧严重
南方亚热
带丘陵地区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亚热带丘陵,
降水丰富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严重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青藏高原土壤侵蚀,草地退化高寒地区,生态十分脆弱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第(1)题,A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第(2)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B地更严重些,和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第(3)题,D区
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据此回答(1)~(2)题。
(1)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布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降水少,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草场退化;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森林破坏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则是上述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就应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恢复地表植被。
(1)C (2)B
1.目前我国最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 ②荒漠化 ③石漠化 ④盐碱化 ⑤草场退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①③⑤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不存在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3.关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主要原因
B.重开发轻保护,采取掠夺式开发,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C.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
D.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因素无关
4.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5.下列关于我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重大举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进展
B.长江、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C.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6.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环境脆弱区,四种不同图例分别表示森林破坏、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F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1~2题。
1.据统计,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1/2。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3~4题。
3.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
A.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生物多样性
B.①为生物多样性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石漠化面积
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②为石漠化面积③为生物多样性
D.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生物多样性③为环境人口容量
4.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活动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5~6题。
5.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6.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
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7.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不够合理的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8.促进人类和环境统一,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道路
D.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二、综合题
9.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
(2)图2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下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3)治理土地退化的措施有哪些?
(4)为了防止土地退化,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正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国家实施这一工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知识链接]
①森林 ②草原 ③湿地 ④季风 ⑤地势 ⑥人为 ⑦意识 ⑧开发 ⑨建设 ⑩承载 监管 投入 水土保持 生态 黄河 自然保护区 森林农业 法制
[基础达标]
1.A2.D3.D4.D5.D
6.(1)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2)土壤侵蚀 地处南方丘陵山区,人口密集,垦殖过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 (3)草地退化 过度放牧 (4)生物多样性锐减 地处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人民生活贫穷,过度开垦、过度采伐导致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致使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拓展提升]
1.C2.B3.A 4.D5.B6.D7.A8.C
9.(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频繁,产生废弃物多,加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区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②地区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造成①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过度砍伐,森林火灾,居民生活用柴等。造成②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开垦耕地,使草场破坏严重,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
10.(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4)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60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