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氨和铵盐备课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氨和铵盐备课”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备课资料
1.关于喷泉实验也可用下图装置进行
操作方法如下:(1)在圆底烧杯中加入约1mL浓氨水,然后旋转烧瓶,使氨水润湿烧杯内壁
(2)加热,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
(3)在玻璃管上连一较长橡皮管,倒放在铁架台,并将胶管浸入水中
(4)挤压胶管即可形成喷泉
2.制取氨的其他方法的装置图
二.氨雨
1958年,有人在美国南部雨水中发现了高浓度的氨。另据《世界科学》杂志报道,近几年在美国和墨西哥的佐拉达牧区,人们连续收集到了氨雨。
氨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铵是氮元素被植物积累在土壤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以铵态存在的氮,可以转化成氨气进入大气,由于干旱地区土壤多呈碱性,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据估计,全世界非农业土地每年逸失的氨高达4700万吨。进入空气中的氨会随风飘移,最后形成氨雨。对于某些地区来说,短时期的氨雨倒是好事,因为它既可以减轻酸雨的危害,又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但从全球来看,这也是一个令生态学家忧虑的问题。专家们呼吁,对草场要退耕还牧,适度放牧,人工植草,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场的破坏,以降低酸雨的浓度和频度,减缓土地沙漠化进程。
三.关于碳酸氢铵的一则新闻:碳酸氢铵由短效变长效
从60年代以来,我国应用最多的化肥品种当属碳酸氢铵。然而,它自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氮素利用率低、肥效期短、易结硬块和易挥发等,给使用和贮存带来不便。再加上高浓度氮肥的发展和进口尿素的冲击,许多小氮肥厂产品滞销积压,纷纷停产转产,情况相当严峻。
氮肥是以消耗大量能源来换取的。我国每年氮肥的总产量是2×109kg左右(折纯),而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量不足三分之一,这种能源的消费是巨大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生产的碳酸氢铵品种质量不高。为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从国情出发,与有关技术部门合作,历经15年的时间,研究出碳酸氢铵的改进性品种长效碳酸氢铵。长效碳酸氢铵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和生产碳酸氢铵的老厂技术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全国已完成51家小氮肥厂的改产,预计生产长效碳酸氢铵1.2×109kg,1997年末全国长效碳酸氢铵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332×1010m2。根据农业部规划,到2000年全国农业推广使用长效碳酸氢铵面积1.332×1011m2,如果每亩按均产10%(40kg)粮食计,可给国家增产粮食8×109kg,可给农业增加经济收入80亿元。
综合能力训练
1.从物质A(某正盐)的水溶液出发有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写出A、B、C、D、E、F的化学式:A_____,B_______,C________,D_______,E______,F_______。
答案:(NH4)2SO3(NH4)2SO4SO2NH3K2SO3K2SO4
2.常温常压下A和B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B的相对分子质量),经分析混合气体中仅含有氮和氢两种元素,而且不论A和B以何种比例混合,氮和氢的质量比为7:1,则在混合气体事A________,B为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A占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
答案:N2NH3[NH3中氮、氢质量比等于,Mr(A)Mr(B)]1:420%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下图甲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B.O2和H2O
C.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下图乙所示的装置

甲乙

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HClB.NaHCO3与NaOH
C.CaCO3和稀H2SO4D.NH4HCO3与稀HCl
②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H2SO4B.NaClC.KNO3D.CuSO4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甲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是_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填图甲或图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答案:(1)B(2)①D②A浓H2SO4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酒精加快挥发,锥形瓶内气压增大③减小增大(图乙)

精选阅读

高二化学《氨铵盐》教案


高二化学《氨铵盐》教案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氨铵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氨、铵盐(第一课时)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氨、铵盐(第一课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③一定不含NH3、Cl2、H2S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硝酸》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硝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硝酸》教学设计

根据“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接受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教师就需要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是学生高质量落实基础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知识间联系的构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去总结、反思,在问题的讨论、解决中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本节教学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通过对氨、铵盐、硝酸性质的小结,构建物质间转化的本质。以一道反映物质基本性质的框图题为载体进行复习,氨气和铵盐依据框图复习,硝酸性质的复习是通过让学生设计转化框图完成的,这是开放性的设计,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基础知识小结之后都有将思考引向深入、使学生寻求本质的问题。其二是对氨气的制法、喷泉实验的讨论、设计实验装置,这部分也是开放式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后通过开放性的作业题,强化提升知识、方法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中第二册第一章中氨、铵盐、硝酸知识的复习,高二第一章《氮族元素》新课教学后的复习课,复习需要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氨、铵盐、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部分和高考考查的重点。相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又是贯穿高中化学的两大基本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具体应用和反映。氨、铵盐和硝酸的实验的常规考查和创新考查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氨、铵盐、硝酸也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更本质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由零散到系统。学生通过对喷泉实验、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的讨论与改进,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改进设计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形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思考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对氨、铵盐、硝酸各物质的性质已经基本掌握了,只是零散的具体知识点,不成系统,也就谈不上知识的转化关系及从本质上认识转化关系。对于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按课本上的装置会叙述、操作,知道氨气与水能形成喷泉,其原因是是什么。但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喷泉实验,对喷泉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入,还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性应用。知道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对其它方法制氨气还不了解。

学生通过高一化学中对钠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知识的学习与总结,已经有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的初步能力。具备了初步的在具体问题情境下改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学生自己完成知识小结,只限于具体知识(也可能还要借助于参考书),形式也比较单一,有很多同学会流于形式,对物质间转化的本质的认识、实验的设计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讨论来完成。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小结、设计、交流、讨论补充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氨、铵盐、硝酸的化学性质,掌握氮的化合物间的转化本质、氨气实验室制法、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多价态元素的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掌握喷泉实验的装置和操作方法,学会其他制氨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中讨论交流共同学习的快乐,感受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思考问题优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意识。

2、发展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编制简单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框图;认识喷泉形成的原理并应用在其它的物质与相应的溶液形成喷泉上。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良好思考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由于氨、铵盐、硝酸的知识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重点,氨气的制法、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的实验,高考中经常以实验室快速制氨气、氨的喷泉实验原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再现、归纳、迁移能力,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从多种设计中分析、比较、优选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氨、铵盐、硝酸的性质及氮的化合物间的转化本质;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合理装置;依据喷泉原理设计合理的发生装置,总结能发生喷泉的物质。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由于形成喷泉的物质与相应液体的组合较多,学生对分类归纳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且学生对实验设计的能力不够强,需要同学相互讨论及教师的适当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完成。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是想到什么是什么,没有养成习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造成思考不全面,有时甚至偏离本质较远,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答案。因此本节的难点为:依据喷泉原理总结能发生喷泉的物质及设计合理的装置;培养学生从问题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1)课前自己编制了一道反映氨和铵盐化学性质的框图题为预习作业,使学生在课下结合这道题对课本上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相关方程式进行书写练习,使学生的看书、复习课本知识落到实处,为课上小结做好准备。

(2)硝酸知识的复习改学生做框图题为补充设计框图,形式新颖又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有一种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复习实效。

(3)作业是开放性的习题,巩固所复习的知识、方法、提高能力。其中关于硝酸铜制备的开放性思考,既能对比巩固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又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领会设计原则:方法科学、操作简单、原料简约、安全环保。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优选的能力。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1)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提出了“设计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实验原理及画出装置图”的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设计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多种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2)氨气喷泉实验的复习中,看完课本上的喷泉实验视频,之后依次提出5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逐渐引向深入:(1)叙述实验操作步骤 (2)叙述喷泉形成的原因(3)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 (4)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与相应的溶液可形成喷泉(5)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一些能够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你想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设计?这5个问题逐级递进,难度逐渐加大,其中(3)(4)(5)三个是开放性问题。通过这3个问题使学生的归纳迁移能力、创新设计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方法。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1)学生依据预习作业,看书、笔记、参考资料完成具体物质性质的复习,使得学生对具体物质性质的复习取得实效,同时为课上进行知识小结做充分的准备。

(2)对基础知识小结的12个问题都是在开放、宽松的教学氛围中,由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当问题的补充提问追问中总结完善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既能高效的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3)硝酸性质框图的设计、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反应原理和装置的设计、喷泉实验中3个问题的讨论,这些开放性问题均是学生独立思考设计、讨论归纳;教师组织组间展示、质疑,最终形成统一认识而完成的,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体。

5、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一:氨气、铵盐、硝酸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师活动】布置预习作业:

下图中每一方框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C、D、E、H为无色气体,Y是一种常用的供氧剂: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X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

E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_,H__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C通入B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用习题引导学生复习氨气、铵盐性质的知识,从看书、书写、思考、总结、交流等多方面落实基础知识复习的实效性。

【教师活动】讲述:这节课我们对氨、硝酸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找到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大家能从本质上更深刻地认识所学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准确、熟练、有序,感受掌握知识本质的重要性,逐渐养成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学会一些对比、归纳的方法。

板书:一、基础知识复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结:依据预习作业和下列问题小结氨气、铵盐的性质

投影:(1)氨分子的结构(电子式、结构式、分子构型) (2)氨的物理性质 (3)氨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依据预习作业独立小结、汇报、补充、完善、整理笔记

【教师活动】投影:补充问题

a、氨水中存在哪些分子、离子?

b、NH3与硫酸、浓硝酸能反应吗?现象与跟浓盐酸相同吗?为什么?

c、NH3与O2、CuO反应本质相同吗?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回答、讨论、补充整理笔记

通过讨论认为:

a、分子:H2O、NH3、NH3·H2O;离子:NH4+、OH-、H+

b、NH3与硫酸、浓硝酸都能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

浓盐酸、浓硝酸与氨气反应实验现象相同——有白烟现象,

浓硫酸与它们不同——无白烟现象。

本质原因:浓盐酸、浓硝酸均具有挥发性;而浓硫酸沸点高难挥发。

c、NH3与O2、CuO的反应中均是NH3中-3价的N元素化价升高,NH3有还原性。

【教师活动】追问:通过大家思考讨论,我们将NH3的性质如何描述得更全面、更本质准确呢?并板书学生的回答。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回答

【板书】(一)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水溶液显弱碱性; 2、与酸(H+)反应:生成铵盐

3、还原性,与氧化剂反应:O2、CuO等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更突出氨气化学性质的本质,使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掌握、应用更准确,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好品质和习惯。

【教师活动】投影铵盐复习题:点评学生的回答;板书

(4)铵盐的化学性质 (5)氨气的实验制法反应原理 (6)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

【板书】(二)铵盐的化学性质、制法、原理

【学生活动】整理、回答

【教师活动】追问:铵盐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制法反应原理、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比较、回答

氨气的实验制法反应原理是铵盐性质的应用;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是铵盐性质和氨气性质的应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铵盐的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原理;明确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活动】投影:(7)在上面框图的基础上补充与硝酸性质的有关的框图:

【学生活动】思考、独立设计、展示结果、讨论归纳

【教师活动】投影,组织学生讨论,板书硝酸的化学性质

(8)写出补充部分的方程式

(9)小结:ⅰ、硝酸的化学性质 ⅱ、硝酸的保存方法。

【学生活动】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回答

硝酸的化学性质:

a、硝酸越浓,就越易分解。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有时看到浓硝酸呈黄色

b、浓、稀硝酸均有强氧化性,硝酸本身被还原为氮的氧化物:浓硝酸——NO2;稀硝酸——NO

c、氧化某些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铜、碳

d、铁、铝等金属在冷、浓硝酸中钝化

硝酸的保存: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且贮放在黑暗且低温的地方。

【板书】(三)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见光、受热分解(保存:棕色瓶、低温)

2、硝酸的氧化性:浓硝酸——NO2;稀硝酸——NO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改换一种复习的方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训练方程式书写;总结硝酸的知识,使学生准确掌握。

【教师活动】讲述、投影、组织学生活动、板书

讲述:思考氮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本质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提示小结

投影:(10)按化合价由低到高写出上述框图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合价

(11)找出物质间转化需要的物质

(12)物质间转化的本质

【学生活动】书写、思考、回答、讨论完善

【板书】小结:氮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及转化本质,

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在前面纵向复习各物质性质的基础上,横向复习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找到氮元素相关物质转化的本质。站在新的高度更本质地理解知识。

教学环节二:关于氨的实验讨论,包括实验室制氨气及喷泉实验。

【教师活动】讲述、投影、板书、组织学生活动

讲述:依据基础知识,我们对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深化和应用知识。

【板书】二、关于氨的实验 1、氨气的制法

投影:1、设计合理的实验,制取一烧瓶(500mL)干燥的氨气,写出实验原理的反应方程式,画出实验的装置图。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设计、画图、写方程式;交流、评价设计结果

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有:a、用NH4Cl与Ca(OH)2固体加热 b、用浓氨水受热分解

c、用浓氨水、固体CaO、NaOH d、用NH4HCO3固体加热分解

干燥剂:碱石灰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现书上的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实验。通过设计拓展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活动】板书;播放视频、投影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板书】2、关于喷泉实验的讨论

播放视频:课本上的喷泉实验,思考下面的问题:

投影:(1)叙述实验操作步骤 (2)叙述喷泉形成的原因:

【学生活动】看视频观察现象;看投影、思考、回答

(1)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

(2)胶头滴管中少量的水进入烧瓶,溶解了一部分氨气,使瓶内气体的压强降低,烧瓶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压强差,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设计意图】再现书上的喷泉实验现象、操作、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

【教师活动】板书、投影思考题

【板书】使部分气体与水接触——烧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

投影:(3)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归纳

(3)失败的可能原因为: a、收集氨气时烧瓶内的空气残留较多;b、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漏气)

c、滴管中挤进的水太少; d、连接烧瓶和烧杯之间的导管太长

【教师活动】小结:经过大家的思考讨论,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思考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同学一个一个的猜、想,理论依据不足,思维无头绪,这样想的慢且不全,因为你抛开了本质理论的指导,而有的同学则根据上个小题的本质原因去思考,一下子就找到了——压强差不够大,顺着这个理论去找不能造成足够的压强差的原因,这样既快又全面。可见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真的很重要,要逐渐学会应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方法。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

【教师活动】投影:

(4)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形成喷泉 ?

(5)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一些能够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你想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设计?课下画出实验装置图,下节课大家按照实施实验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设计、交流、展示结果、讨论归纳

(4)a、易(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与水可形成喷泉:HCl、SO2

b、相互易反应的气体和浓溶液:SO2、CO2、Cl2和NaOH等强碱溶液

(5)a、减小烧瓶内气体压强:使氨气降温,缩小烧瓶内气体体积——用冰块给烧瓶降温或用易挥发性物质给烧瓶降温(酒精等)

b、增大烧瓶内气体压强:例如:给烧瓶受热(用热毛巾敷等),使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连接管内的空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溶解

c、直接增大水面上的压强(将下面的烧杯换成密闭的容器)直接往此密闭的容器中鼓入气体或用其他方法产生气体,增大压强,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产生喷泉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问题、设计训练学生应用上题的思考方法,从根本出发思考问题,使一部分学生较快速、较全面的得到思考结果;强调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简单易操作、新颖安全等原则。

教学环节三:小结及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活动】倾听,感悟,整理思维、记录作业

1、深入理解、掌握了氨气、铵盐、硝酸的基本性质

2、掌握了氮元素及化合物间不同价态转化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3、深入理解了喷泉实验的本质原理

4、认识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5、感受到了从根本出发思考问题的全面和快速。

【教师活动】课后作业

1、整理你的笔记

2、完成后面的作业题,下节课继续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小结、思考、设计、讨论交流等具体过程之后,理清重点内容,使知识的线条更清晰,感悟方法的重要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业:

1、本节课你的主要收获有哪些?(写出2——3条)

2、在某10mL的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液中,硫酸和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4mol/L和2mol/L,向该混合溶液中投入0.96克的铜粉,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产生多少升气体?(标准状况下)

若将铜粉质量改为3.84克,产生多少升气体?(标准状况下)

若将稀硫酸的浓度换0.5mol/L,产生多少升气体?(标准状况下)

3、将你学过的钠及化合物或硫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编制成一道框图题,要求尽可能全面的容纳相关物质的性质及制法,并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4、现有浓硝酸、水、铜等原料,若要制取188克硝酸铜,请你设计一些可行的制取方案。选出其中的最

佳方案,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5、画出依据上课设计的设想相应的实验装置,下节课演示大家设计的实验,验证设计是否合理?

6、我们知道Cu与稀硝酸发生反应,从理论上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直接在试管中进行实验,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实验现象与理论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在符合“节约药品,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减少污染”的要求下设计改进实验。写出实验用品,画出简易实验装置图。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作业的反馈:

(1)所有的学生对上课所总结的有关的知识都做了笔记,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还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重点标识和批注,显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大多数同学对上课时有关开放性问题的讨论适当的做了笔记和补充,大约有一半的同学补充的比较全面,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哪些是自己独立设计的、哪些是组内交流时补充的、哪些是在全班交流时补充修改的分的很清晰,这些同学一部分是优秀学生,一部分是非常认真的学生。

(3)作业中的3题开放性设计,有同学设计一种(约四分之一),有同学设计两种(约二分之一),有同学设计3种(约五分之一),有两个同学设计了四种。

学生谈收获反馈:

(1)很多学生认为这样的复习课上,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写画、再与大家交流补充,这种形式感觉知识掌握的既牢固又轻松,不用刻意控制精力也会很集中,比老师讲大家记的形式新鲜活跃、效率高,能真正感受是自己在学习;

(2)在学习中有时能感受到自己很棒,能享受被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喜悦,有时感觉到同学很优秀,也能感受到差距与压力;

(3)掌握事物的本质能认识的更准确,掌握的更牢固,给人一种由杂到精的感觉,有些奇妙;

(4)从事物的根本原因出发思考问题能达到有序、快速、全面的效果,是一种思考的好习惯;

(5)我感受到只要认真分析事物,善于思考,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就解决问题。

课堂情况反馈:

通过课堂的观察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知识总结巩固中,虽然课堂内容较多,但始终能保持着良

好的思考、书写积极性,讨论时积极热烈,总之教师能感觉到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实现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课前留与复习知识相关的习题为预习作业,使学生通过看书、看笔记、看参考书、动笔书写等对课本上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学生自己复习的效率。

②硝酸知识的复习采取了补充、设计框图这种新颖又开放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③结合具体内容提出了多个开放性的讨论题,使学生多次、短时间的处于独立思考、展示交流、讨论归纳的独立学习与相互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中,学生充分发挥着其主体作用,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在设计、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交流讨论、展示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总结、归纳中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

④用“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过程,引导认识思考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加强思考的有序性,提高速度,避免思考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让学生感受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真的很重要。接着利用“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形成喷泉;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其它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两个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设计训练学生应用上面的思考方法,再用作业中的实验设计题巩固这种思考的意识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上看本节课比较好的达成了基本目标。有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达成了发展性目标。

七、教学反思:

1、多种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复习实效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知识复习、设计与讨论、小结与作业,基础知识复习部分开放的内容较少(只有一个问题),这一部分是以题来带动学生看书、书写方程式、思考、总结完成知识的纵向复习,为横向物质间的转化本质的复习做准备。硝酸复习的框图开放,主要是为了变换一种新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基础知识的复习收到实效。设计与讨论部分,开放的内容较多,在课上采用多次的短时间的开放,课堂活跃,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讨论中来,而且课堂也是紧凑有序的,这种多次短时间的开放能够减少课堂混乱、学生游离于课堂的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实效性也是较好的。因此从总体上看这节课是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实施促进了教学实效性的达成。

2、及时反思,提高教学针对性

这个设计我在实验班和普通班分别实施过,上述的效果评价及反思均是针对实验班的。普通班在基础知识复习部分能够顺利的完成,只是速度慢了一些。后面的设计与讨论部分,大部分同学独立设计的能力稍差些,有多个装置时只能设计1个,少数人能设计2个,要想完成整个设计,需要大家相互之间的补充部分较多,这反映出思考能力和思考有序性的差距。学生对方法的接受应用能力也有差别,如:用“实验如果失败了请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思考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感受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真的很重要。应用到 “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形成喷泉”的思考时还有不少同学不能顺利分类思考,经过再强化,到“依据喷泉的原理设计其它完成喷泉实验的装置”问题的思考、设计时就有了较大的好转,这一教学设计的实施用了一节半课的时间。因此,在普通班实施开放性教学时每次时间要较短,而且一节课开放的次数不要太多。在教方法性的内容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举的实例要多一些。

这节课由于讨论的内容相对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个别的讨论显得有点急,而且课堂小结是在拖堂的情况下完成的,由于学生课上处于思考讨论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到下课时急于下课,听小结时有点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小结部分的处理是本节课的一个缺陷。

氨、铵盐(第二课时)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氨、铵盐(第二课时)”,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

(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氨、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铵离子的鉴定。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二)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四支试管分别充满O2、NO2、Cl2、NH3四种气体,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下列各种液体的水槽中,发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充满Cl2的试管是()。

答案:C。

2.白色固体A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把A装入试管中充分加热,A全部消失,同时产生白烟和紫色蒸汽。将加热生成的烟气通过浓热的NaOH溶液,紫色消失,但有无色气体。将这无色气体通过硫酸溶液,无色气体明显减少,再将剩余的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点燃,产物生成水。由此上事实推知:

A的化学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A受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NH4I;2NH4I=2NH3+I2+H2。

3.用一种白色固体A和一种黄色固体B做如下实验:①A与等物质的量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都能完全作用,依次生成有毒气体C和极易溶于水的气体D。②B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E。E与C反应又生成B。③将D通入滴有石蕊的水中,溶液呈蓝色,再通入E,过量时溶液由蓝变红。④将E与空气混合通入装有催化剂的灼热的玻璃管,气体出口处有白雾生成。

则(填化学式)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E是________。

答案:A是NH4HS,B是S,C是H2S,D是NH3,E是SO2。

4.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面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写出A~F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鉴别物质F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

(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A是(NH4)2SO3,B是(NH4)2SO4,C是SO2,D是NH3,E是K2SO3,F是K2SO4。

(2)K2SO3+Br2+H2O=K2SO4+2HBr。

(3)F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可以加盐酸、BaCl2溶液来鉴别。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519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