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教案:《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印度气候类型,能初步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能够说出印度粮食作物的主要类型,分析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探究、对比、讨论等方式,能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提高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难点】

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和多媒体导入。回顾印度存在的人口问题,展示印度水旱灾害的图片,提问印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印度水旱频发呢?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印度的季风气候

(1)探究气候特点:

教师在PPT上出示"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提出相应问题:孟买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巡视,适当点拨这种类型图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孟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这也是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其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教师出示"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学生结合教材先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创设情境:同学们,图片中是印度女孩韦沙利的家,新年时她还是自己走路去学校,可六一儿童节过后,她爸爸每天划船接送她。这是为什么呢?

合作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季风的成因,思考这种气候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影响?

在雨季影响印度的西南季风非常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风力强盛,有的年份势力不足。所以,印度的降水量时间分配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而这也影响了印度农业生产的稳定。

2.印度的粮食生产

(1)主要粮食作物:介绍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展示素材:小麦喜温良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介绍水稻和小麦的相关习性

(2)探究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展示印度的地形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

学生活动:阅读图片,4人一组讨论、猜测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说说该作物分布与该地地形、气候的关系并填入表格。

验证猜想:呈现"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图",验证学生猜想,教师并进行归纳总结: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农作物对地形、降水、温度的要求都不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作业: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而该国由于气候等原因,粮食生产不稳定,印度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呢?大家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高二地理季风水田农业006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区位因素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本节第一课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代表,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让身处农村的学生了解农业十分有必要,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延伸和具体运用,教材用案例的形式说明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可能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图(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力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密切关系,其他因素则以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方面则以文字描述为主,兼两幅景观图和“阅读”部分。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可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视觉信息去推导、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设计思想
由于本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又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好,课堂设计可以较好地切合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理念;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授,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探究、课堂让学生谈论所看到、听到和了解的水稻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读图分析法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的推导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某地理现象形成的多种因素,这对学生将是终身有益;此外通过分析图3.11“我国水稻种植景观”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喜欢地理,特别是身边的地理,让地理形成在他们的身体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当地、当时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综合评价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3、分析当地水稻生产状况,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及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组课前深入生活的探究活动,并在课堂分析、表达、总结和归纳,学会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教材4张地图的分析,培养地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区域产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
2、理解科技对生产的巨大作用,科技可以改变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6组,进行探究式预习:
A组:回家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什么?
B组: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什么?
C组:了解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为什么?
D组: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为什么?
E组: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为什么?
F组: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为什么?
2、把相关内容设计、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件展示习题,复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我们泉州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驰名中外,有些国外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泉州市区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惠安的花生好吃。(光热、水分、土壤)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二、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入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看图“三种粮食作物”,分辨三大粮食作物的外观特征。
3、提问:惠安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三、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1、看课件或是P47“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
[学情预设]学生在这里是无法理解季风水田的分布的,仅仅带有初步感性认识,可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亚洲时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其分布,但带着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课堂的进行;另外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时又可以前后呼应,难题不攻自破。
2、承转:季风水田农业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南方地区,我们惠安也有水稻的种植,下面请课外合作探究小组分别报告你们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加以引导,今后学生能够养成带地理学科的眼光分析问题。
(1)①A组学生代表发言,描述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A组学生兴趣浓厚地描述他们所见所闻,在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水稻生产的复杂(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水量大、对光热要求高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感受,让其自己推导出水稻生产“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对光热水的要求高”。
(2)①B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的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推出“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的结论
(3)①C组学生代表发言: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水稻单产高,但自身消费多,用于销售却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推出“单产高,商品率低”的结论,寻找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知识链接]商品率:商品率就是生产的产品中用于作为交换的占多少比率,比如共生产了4吨粮食,其中3吨出售(即用于交换),1吨自已消费,那么商品率=3/4=75%;农业生产的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和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
(4)①D组学生代表发言: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的结论,原因“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又发现与以前相比,电力灌溉、脱粒发展较快,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①E组学生代表发言: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农村水稻生产灌溉问题严峻,水利设施不足。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稻生产容易遇到灌溉问题(1、水稻需水量大;2、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从而得出季风水田农业另一特点—水利工程量大,但小农无力建设需要国家的帮助。
(6)①F组学生代表发言: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当地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地瓜等作物、以水稻为主
②提问:为什么以水稻种植为主,不象北方以小麦为主?;为什么可以兼种这么多作物?
[设计意图]对该组学生要求较高,学生可通过询问农民了解到:因为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所以选择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光热条件好,惠安地区一年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所以可以兼种许多作物。
3、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总结各自得出的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4、教师总结: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四、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
1、(过渡)从刚才的分组探究活动中,大家掌握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所得出的特点,在广袤的国土中寻找适宜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地域呢?
2、各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分别得出水稻种植区的区位要求:光热水条件要好;劳动力丰富;最好是平原便于管理;分布在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地方。
3、阅读“阅读”部分,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读47页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方法:将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分布图对照,思考,分析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总结出水稻适宜分布的区位条件了,通过对图3.10的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总结: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要分布在亚洲?
[设计意图]整堂课下来,学生已经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较深的理解,课堂总结交给学生,使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知识点前后呼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季风水田农业
一、特点
(一)、习性特点
1、对光热水需求量大
2、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二)、生产特点
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2、小农经营
3、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4、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5、水利工程量大
二、区位因素及分布
(一)、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劳动力
4、市场
教学反思
本课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将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因素)调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后面,我认为一来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一种产业才能理解它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这样使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二来本地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比较了解,由生产特点入手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容易掌握,整个课堂设计可以呈现由浅入深的流程结构。
此外,在分析47页图3.10时,要求学生按照前一课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一样的分析方法,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种植分布图对照,得出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从而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其他农业地域类型乃至工业地域类型的学习。也了解分析事物的地理方法。

高二地理季风水田农业007


《季风水田农业》教案
一、设计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发展好农业其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自然差异显著,选择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发展好?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有广阔季风区的我国水稻种植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对于农业生产相当陌生,基本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因此,需要通过教师展示一些典型农业生产的图片、文字资料和适当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形成条件。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课标要求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举例说明”。就季风水田农业部分来说,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三、教材分析:

从整节内容看,以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具体分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就季风水田农业部分,课本首先提供了亚洲水稻种植业的自然区位(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共三幅图,再通过文字描述提供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和生活习惯),从而比较全面的呈现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接着课本归纳了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为了表现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变化,课本又通过展示2幅“我国水稻种植景观”图,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最后,课本安排了1个阅读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通过阅读这一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水稻种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同时,又能让学生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
1、所任教的高一学生都是典型的“90后”,对于农业生产相当陌生,基本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学生对一些生产生活图片的展示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选取有关季风水田农业教学内容的典型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辅助教学。

五、教学达成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能力目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主动利用多种形式地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的特点;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七、教学难点: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学指导法

九、教学课时:1课时

十、教学策略:

将本节课的内容分化为几个学习课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预习,在课堂上阐述本组的看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及成因。

十一、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组成六个学习小组,其中四个小组进行探究性预习:
第一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有什么关系?
第二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第三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什么?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第四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另两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他们准备一个简单的课件上课演示: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哪些资料,解释珠江三角洲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2.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十二、教学过程设计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辨三大粮食作物
我国珠江三角洲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地理地图册》P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世界水稻的主要分布区。
强调:水稻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亚洲。
亚洲的水稻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国家产量较大?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国、印度。
广东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农谚“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问题:“为什么这三省的水稻插秧时间会不一样?”
各地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水稻种植有影响。
你认为水稻的种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看图3.10,完成以下问题:
第一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有什么关系?
第二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第三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什么?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第四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略)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区,还有部分在热带雨林气候区。
3.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4.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居民有吃米饭的传统。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哪些资料,解释珠江三角洲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参考课本P48文字材料,图册P18,填写下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特点原因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特点原因
①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③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农民凭传统经验
④水利工程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地理地图册》P18“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结构图(多媒体同步演示该图),重点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
课本P49页“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
小结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出发展目标。

十三、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水稻的主要产区是()
A.北欧、西欧、东欧B.美国东北部、南美南部
C.巴西东北部、北美西部D.东亚、东南亚、南亚
2、下列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生产的分布,主要是东亚、南亚的季风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B.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
C.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是以大农场为单位来经营
D.要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二)读图分析:

《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必修二》P53的“泰国的水稻种植业”。

十四、课题拓展:
探究: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和区位条件
十五、作业布置:(略)

十六、板书设计:
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2.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社会因素:劳动力、人均耕地、历史、饮食习惯等
3.特点
特点原因
①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③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农民凭传统经验
④水利工程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高二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

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长。

(2)近现代时期:

①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②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二氧化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使海平面上升

(1)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2)影响: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农业生产

具体影响

分布

有利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

高纬度地区、国家

不利

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

低纬度地区、国家

3.影响水循环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森林毁坏使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4)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一、教材P46图2.28探究

1.全球气候长期演变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全球气候具有冷暖干湿的变化特征并呈现一定的周期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否一致?

提示:不一致。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有短。

二、教材P48图2.31探究

3.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而出现海平面上升现象。

4.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或地区会带来什么伤害?

提示: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而这些地区大多是经济较发达或人口较多的地区,如果被淹没,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

三、教材P50图2.32探究

5.你认为作为一个公民,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应从哪些方面作出贡献呢?

提示:植树造林,减少消费,坐公交车出行,使用清洁能源等。

全球气候变化并非仅指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全球变冷、全球变干和全球变湿等都是全球气候变化,其形式多种多样。

全球气候变暖的其他影响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夏季气温持续升高,使死亡率上升,疾病发病率上升,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变广。

[例1] (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第(1)题,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03年冰川面积比1992年明显缩小,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大面积消融。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从海陆相互作用看,海洋作用强于陆地作用,所以海岸侵蚀加剧。

[答案] (1)D (2)A

1.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第(1)题,温暖时期,树木生长旺盛,年轮稀疏;寒冷时期,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因间隔小而密集。第(2)题,M所指时期,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大,海平面可能下降。

答案:(1)B (2)C

应对气候变暖的对策既有试图抑制,也有尽力适应,但全人类的共同应对、积极参与才是根本。如调动公众参与、进行国际间协作等。因为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其成因和分布均具有全球性,要想正确应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必须各国和全人类共同参与。

[例2]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3)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2)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3)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加大台风预报警报

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

D.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

[解析] 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第(1)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第(2)题,全球变暖是导致“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第(3)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答案] (1)A (2)B (3)D

2.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第(2)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而采用节水措施、多种水稻、自备购物篮等与减少温室气体关系不大。

答案:(1)B (2)A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中国的气温变化(虚线)与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实线)比较图”,回答1~2题。

1.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为()

A.逐年上升  B.逐年下降

C.波动下降 D.波动上升

2.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上升

C.降水量增加 D.太阳辐射增强

解析:本题组考查气温变化的趋势及影响。第1题,根据图中的曲线判断,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第2题,据图分析,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上升,这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答案:1.D 2.A

3.(2010·广东高考)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A.冰雪融水增加 B.冻土面积扩大

C.青藏高原抬升 D.湖面蒸发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说明湖水量增加,而其水量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

答案:A

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4~5题。

4.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

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

5.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埃塞俄比亚高原 D.墨西哥高原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第4题,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主要是由于全球气温升高。第5题,西伯利亚地区气候较为寒冷,这种变化最不明显。

答案:4.C 5.A

(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7.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的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升高,气温、降水变率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

答案:6.D 7.C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川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冰川运动 D.全球变暖

9.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第8题,冰川消融和冰川断裂入海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第9题,针对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可以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温室气体吸收、发展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8.D 9.B

读下面的“漫画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极端天气增多,影响粮食安全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11.该图反应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A.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增多;发展节煤除硫技术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

解析:第10题,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南移;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第11题,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

答案:10.C 11.B

1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①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旱涝灾害增多

③某些物种灭绝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使气温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它还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使得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旱涝灾害增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2:2011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结束谈判,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1)根据材料1,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8分)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下列不会受其影响的是(4分)()

A.海陆间水循环 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峰的海拔高度

(3)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节能减排”,请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8分)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水膨胀以及极地冰川大量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使得大洋洲原本分布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的珊瑚岛礁大量消失。第(2)题,全球变暖只能使阿拉伯半岛气候变得更热、更干,不会使其气候类型发生改变。第(3)题,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B

(3)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14.?热点在线

材料1:据新华社报道 2012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称,自1971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趋明显,全球每10年平均气温较上一个10年上升0.166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表示,因人类活动加剧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虽然并非威胁,但真实存在,气候变暖对地球、大气、海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不可逆转。

材料2:2011年11月15日,我国发布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1880年以来中国的变暖速度在每百年升温0.5℃~0.8℃之间。1951年~2009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1.38℃,变暖速率为每十年升温0.23℃。1880年以来,中国降水无明显变化趋势,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量减少。1960年以来,东亚冬、夏季风均减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过8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90年代以来退缩加速。1950年以来,全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5 mm。

?知识连线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和防御措施。

命题快线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材料反映出目前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4分)()

A.全球气候变暖   B.环境污染

C.生物多样性受损 D.水资源短缺

(2)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4分)()

A.青藏高原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东部季风区的高山地区 D.东北地区

(3)冰川加速退缩,对于干旱地区的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6分)

(4)我们如何减缓材料中所说的气候变化趋势?(6分)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了全球以及我国的气候变暖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环境变化问题。它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以人为原因为主。人类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入手。

答案:(1)A (2)A

(3)冰川退缩说明气候变暖,可能使干旱地区的蒸发量加剧,由冰川融水提供的地表淡水水源减少,使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美化环境。

高二地理教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难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投影: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京郊玉渡山春季、八达岭长城夏季、京郊玉渡山秋季、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二月海南风光、大兴安岭冬景、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出世界的轮廓图)

活动要求:参考世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快速地把写有气候类型的纸板,在贴中世界地图的适当位置上,看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最短,并请介绍一下经验,有什么好方法快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师生总结】低纬地区是热带的气候类型,高纬地区是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中纬地区是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海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是根据这些规律来拼贴的。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师PPT展示书本65页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2)热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有什么不同?温带和寒带呢?

(3)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

【师生总结】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蒂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苔原、冰原气候)。

(2)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带海洋性气候、温蒂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极地气候(苔原、冰原气候)。

(3)亚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主要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让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师生总结】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终年常绿,许多地方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侧。这里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生长着落叶阔叶林。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圈以内,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地面被冰雪覆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规律展示出来。

四、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94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