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教案:《民族大熔炉》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民族大熔炉》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找地图指出美国的领土构成及其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数字分析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从而了解美国的民族大熔炉社会现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在地图上查找一个国家的领土构成和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形成种族平等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美国民族大熔炉的社会现状。

2.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难点】

理解美国民族大熔炉的社会现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的自由女神像、NBA篮球、杰克逊等图片,询问学生这些都是哪个国家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对,刚才大家回答的都很棒,就是美国,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游历美国。在去美国之前肯定要知道美国在哪里?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美国在哪里?美国有多大?

1.地理位置与领土组成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领土图"、图9.1"美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读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找出美国的地理位置?美国的领土组成包括?

【学生回答】(1)西半球、与加拿大、墨西哥相邻

(2)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

2.人口、民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美国人口总数多吗?

(2)美国人口增长快慢及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美国民族构成?

【学生回答】(1)3.1亿

(2)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移民是美国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3)美国民族众多,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3.种族构成及问题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名人的祖籍(华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奥巴马)和图9.4"美国的人种构成",谈谈对美国的社会的认识。

【学生回答】民族大熔炉,多元文化。

【问题】华人、华侨给美国做过哪些贡献?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杰出的华人。

在美国民族大熔炉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在为美利坚民族的发展在奋斗,但是由于美国种族较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种族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78的"活动"黑人、印第安人、华人的讲述,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图中对话反映了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种族歧视问题。种族歧视影响社会安定与发展,我们应该消除种族歧视,平等对待每一个种族。

【教师总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在美国多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消除种族歧视问题,形成一个民族大熔炉。

环节三:巩固提高

【问题】你认为怎样消除种族歧视问题呢?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课下收集资料,看在民族大熔炉的过程中,移民对美国都做过哪些贡献?

四、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活动】说感受

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提问:

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

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呈现图片

【学生回答】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

【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

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过渡】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秦岭——淮河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结合教材P5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区;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预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学法点拨

1.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2)产生地方时差异

①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②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

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 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或 某地经度÷15° 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③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即: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第一步: 分别确定两地的时区,得出两地间的时区差;若两地在同侧时区,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在异侧时区,时区数相加。

第二步:若求已知区时东侧地点的区时,则将时区差相加;若求已知时区西侧的区时,则将时区数相减。即:时间上东加西减。

④北京时间: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⑤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两侧的时区区时(时间)相同、日期不同,从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如图1-3-2)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

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赤道上无偏向。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经度相同的地方( )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正确叙述是( )

A.广州与北京的线速度相等 B.广州与北京的角速度相等

C.广州的线速度小于北京的线速度 D.广州的角速度大于北京的角速度

3.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4.下列纬线圈上的速度相当于赤道线速度一半的是( )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南北纬30度 D.南北纬60度

5.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10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6.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则北京时间为10月1日( )

A.24点 B.20点 C.12点 D.8点

7.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8.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速度和地面的自转速度相比正确的是( )

A.与地球公转线速度相同 B.与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9.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20时 B.20时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

10.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自转 B.自转3600是一个太阳日

C.一个恒星日是24小时 D.太阳日比恒星日长出3′56″

11.如图1-3-7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 )

A.都向低纬偏

B.都向高纬偏

C.都向东偏

D.都向西偏

12.一日,测得某地正午时为北京时间11点30分,该地的经度为 ( )

A.123.5 °E B.112.5 °E C.127.5°E D.135.5°E

13.一艘向东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

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 )

A. 12月29日12时5分

B. 12月30日11时55分

C. 12月30日12时5分

D. 12月31日12时5分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大阳高度,如右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an=OP/OP′

算出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6~9题。

14.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15.3月21 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分析回答:

(1)分析A--F 六处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线速度最大处是__________,线速度最小处是__________。

(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先向__________偏,越过赤道后再向__________偏。

(3)C、E两地所在国家一年之内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要求与旭日同升),10月1日到12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5月1日到6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

(4)地球上的居民设计住宅区要求门窗朝向以多接受阳光为标准。E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A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

17.读中心点为极点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 半球的示意图。

(2)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时;北京时间是 时。

(3)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那么非阴影部分表示 ,北京为 月 日 时。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B 6.B 7.B 8.D 9.D 10.D 11.C 12.C 13.A 14.B 15.B

二、综合题

16.(1)D;F(2)西;东 (3)C;E (4)南;北

17.(1)北 (2)9;14 (3)7月7日;7;7;8

高二地理教案:《练习题》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地理教案:《练习题》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题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

1.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含义是指:

A.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B.出生人口等于死亡人口

C.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D.人口世代更替,不断延续

2.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就是指使人口不断地延续下去的人口世代更替的过程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被称为“传统型”

C.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出生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D.目前世界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现代型”

3.有关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历来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B.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C.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地域联系,减少了人口迁移数量

D.文化教育越落后,人口自发迁移的数量越多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学技术水平 B.资源状况

C.人口消费水平 D.人口智力状况

5.下列主要属于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是:

A.20世纪末,卢旺达难民大批迁往邻国

B.古代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

C.美国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向本国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出留学.经商人员明显增加

6.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质量越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

B.地方病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

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

D.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现有资源的依赖程度越低

7.有关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类型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关系不大

B.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决定

C.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下降,但人口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

D.目前世界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具有老龄化特点

8.关于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古至今,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B.人类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是人口数量增多造成的

C.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惟—决定性因素

D.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9.关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次生环境因素

B.时至今日,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已不明显

C.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D.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原生环境因素

10.当前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科技知识 B.经济水平 C.地形 D.气候

11.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入地区的环境影响更为广泛 B.对迁出地的环境影响不明显

C.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是既有利、也有弊

D.人口迁移数量越大,积极影响也越大

12.下列因素对人口迁移有促进作用的是:

A.航班增加、电话降价、高速公路发达

B.迁入异地后,造成两地分居,子女入学不便

C.迁移者受教育年限长,对环境适应性强

D.迁出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环境质量高

13.下列由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有: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B.科学技术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D.人口的文化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不大

15.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与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变化有关

B.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并不确定

C.现有的资源总数是不确定的

D。不同的假设条件和估计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估计结果

16.下列地理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有:

A.从天津市的静海县迁居至宝坻县

B.从美国返回中国探亲

C.陕西的学生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天津工作

D.上海科技人员去法国巴黎学习访问

17.有关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正确叙述是:

A.总体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B.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东部三大直辖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高

D.广大城乡公民都已接受过科学文化教育

18,三峡工程需移民达百万之多,其移民安置难度很大,其最主要原因是:

A.移民不愿离开放乡、故土

B.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容量低下

C.移民安置的费用巨大

D.移民不能适应迁入地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条件

19.有关人口与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基本途径

C.人口发展史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综合题

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及一些国家人口再生产状况数据表,回答问题:

(1)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入表中。

(2)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尼加拉瓜、德国、韩国,据数字所示时人口再生产类型来判断,

B国是——国,C国是——国

2.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的主要原因是——————。

新疆吸引入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目的———

3. 读下图和数据统计表,对此分析后,你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4.读“我国人口再生产发展变化”图,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 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

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2)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

(3)利用上表给出的数据,在图中完成1980—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并与1975年前曲线连接起来。

5.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民垸(Yuan)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特有的聚落。通俗地说,民垸就是在湖泊、湿地和河道上围堤造地后,供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1998年特大洪水袭来,民垸首先受害。湖南、湖北两省受灾最严重的200多万灾民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在洪水超过警戒水位且不断上涨期间,大约有占总数73%的民垸先后溃口或被迫扒口。

(1)修建民垸反映出来的人口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2)围湖造田、修建民垸对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的不良影响是———。

(3)洪灾后,湖南、湖北两省均做出取消民垸,退耕还湖的决定,这一举措说明了什么问题? ———。

6.阅读下列一组资料,回答问题:

至1995年底,山西省约有381万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其中有20.5万人分布在3660个偏僻的山庄。这里天气多风沙,土地多丘陵坡地,有1011个村庄不通电,有59%的村庄不通电话,7个乡不通公路,382个村不通机动车,97万人和17.3万头大牲畜吃水严重困难。175个村庄没有卫生所。患缺碘性地方病的农业人口近500万人。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失学儿童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65%。

这些地区受高山的阻隔,人们很少与外界联系。他们都用祖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及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辛苦一年仅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只靠加大劳动量和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增产粮食,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逐年加剧。

据1996年统计:

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上海5.75-1.3

山西16.6010.48

(1)据资料分析,造成山西省这些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方面:——————————————————,

社会经济方面:——————————————————。

(2)你认为该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育观念与上海有较大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改善该地区生存环境和贫困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7.读右图。图中黑河一腾冲一线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而且相差悬殊的

特征。又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口增加了几倍,此线分布依然如此。

(1)中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特点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 社会经济原因有哪些? ——————————————————。

(2)中国西部地广人稀,但自然资源较丰富。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会导致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下降的问题发生? ————————————————。

答案:

一 选择题:

D A B B CD CD BC AD C AB AC AC BCD AC ABC AC ABC B ABCD

二 综合题

1.(1)-0.2(2)韩国 尼加拉瓜

2.(1)京津、沪、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业较高

(2)开发资源,边贸发展经商,

(3)减缓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4)自发性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3.(1)发达国家人均排放CO2量多,说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高

(2)人口数量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压力

(3)人口数量并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的唯一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环 境污染并不呈正相关

4.(1)60年;三年自然灾害

(2)计划生育政策

(3)略

5.(1)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

(2)导致湖泊泄洪能力下降

(3)增强泄洪能力,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

6.(1)自然:地形——多丘陵、坡地;气候——多风沙、干旱

社会:交通、通讯落后,水利落后,卫生条件差,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与外界联系少,生产工具落后等

(2)科学文化的高低(受教育程度)

(3)首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

7.(1)地形较平坦,气候较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等

(2)距海洋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发达等

(3)主要防止由于西部开发而导致新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把人口与环境放在第一单元讲述。

在初中地理和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内容。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计算人口增长率等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通过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一 网上课堂

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一节

1了解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及特征,人口再生产的转变规律及动力,人口再生产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差异。

2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二)学习指导

2 教材分析:

在教学中一定要清楚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以免有错误的理解。

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而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速度),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数量增殖十分缓慢。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趋于下降。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着很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可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的改变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名深刻的变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线条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人们对下面两点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同的:(1)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第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年份或时期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天约60亿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述,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入。需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例如,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型”就有很大差别,其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差异。(表1,3)

第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但死亡率病并不极低,因为其年龄结构中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而分年龄死亡水平仍小于发展中国家.(表1,2)

3.知识要点:

1.1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再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先哲箴言:

一代人过去了,另一代人接踵而至,世界亘古长存。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

1.原始型:

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特征——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

举例:

欧洲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平均寿命28岁

2.传统型:

时代——农业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征——高死亡率、高出生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手工劳动为基础)举例:历代封建王朝初期的兴盛与末期的衰落

3.过渡型:

时代——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原因——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举例:

工业技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西医)举例:

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变化与文化观念变化

4.现代型:

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高)

原因——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一)发达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

1.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2.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

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亚)人口受社会竞争与工业文化影响较深;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外来人口较多。

(二)发展中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1.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2.亚洲拉美提倡计划生育,已接近现代型,但差别较大。

非洲落后、生育期早;亚洲拉美经济发展较快。

4.重点与难点:

1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差异。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有不同的人口发展政策,如中国现阶段“计划生育”政策.

二、网上训练

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一定阶段的( )

A 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 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

3关于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世界总体人口再生产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D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4下列地区或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处于“过渡型”时期的是( )

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新西兰 C 韩国.新加坡D巴布新几内亚.埃及

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 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B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C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D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

(二) 综合题

根据下表数据,完成相关内容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年份 出生率死亡率

19493.602.0019752.300.73

19523.701.7019781.830.63

19573.401.0819801.820.63

19623.701.0019852.100.68

19653.790.9519902.100.67

19703.340.7619951,.710.66

(1)中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已___________,死亡率也_________,自然增长率也___________,

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____________型.

(2)你对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有和认识?

答案:

(一) 选择:1 B 2 C 3 C 4 D 5 A

(二)综合

(1)降至较低水平 接近某些发达国家 很低(降低至较低水平) 现代型

(2)中国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基数大、增长快,主要是增长的高峰效应和基数大所致,再过几十年,这种状况将会大大改变,基本处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那时中国人口虽多但基本稳定,但要借助计划生育政策来加快这一过程,实践证明国策正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94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